成为人生赢家的对照组 第407章

作者:萧凌凌凌 标签: 快穿 种田 BG同人

  康熙虽然自诩年轻,但五十知天命,内心深处,依然对于死亡,存在天然的恐惧。

  而诱发恐惧的因素,权利占了大多数。

  有的时候,康熙觉得皇子们是亲子,可有的时候,又不免觉得,这些儿子是和他争权利的人,太子尤甚,因为他是太子,是昭告天下的合法继承人。

  因为这些隐秘的想法,他放任了索额图,让那些侍卫帮他传递消息,只不过,那些消息需要先上报给他。

  刚开始,索额图传递的消息,都是询问太子是否安好,可太子都只回一个字,“安!”

  这不像是真的安,但那字的笔记绝对是太子的,而且笔锋苍劲有力,看不出虚弱的模样。

  索额图悄悄安心了几分,在朝堂上试探了康熙几次,想要知道太子的具体情况。

  康熙不置可否,直接岔开话题。

  之后,索额图和太子的联系更加频发,而且字越写越多,然而康熙看着,都是一些问候的话,好似不怎么奇怪。

  可这不对啊,索额图是这么安分的人吗?如果真的安分,就不会收买侍卫了。

  然而康熙看来看去,都没发现任何不对劲的地方。

  直到某天晚上,太子派人,请了康熙亲自过去,给他看了一张纸条。

  这张纸条没什么不同的,都是问候的话,以及叮嘱太子好好养病,之前康熙也看过。

  他疑惑的看向太子,太子深吸一口气,面色沉重的把纸条对准烛火,然后康熙就发现。

  这纸条上的白纸部分,居然有一些小点,是用针扎出来的。

  把那些针眼指代的字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句话:可调兵,动否?

  康熙大惊,立刻回忆索额图一党,掌握了哪里的军权,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天津卫,那里驻扎着绿营,虽然是以步兵为主,但天津卫到京城的距离本来就近,急行军三天两夜,也就能赶到了。

  而现在天津卫的绿营参将,是索额图的门生。

  想明白了这些,康熙恨不得立刻斩了索额图,他猛的站起来,然后想到了什么,脸色冷肃的看向太子,“你为何要告诉朕?你可想过后果?”

  太子展示完,就安静的坐着,此时他的表情很平静,心里更是毫无波动,“知道,索额图必死无疑,而儿臣……也肯定会失去这个太子之位。”

  更甚者,还会被皇阿玛怀疑,他有谋反之心,进而被诛杀都是有可能的。这是一步险棋!

  太子恨吗?他是恨的!

  太子慌吗?已经慌过了!

  他原本的打算,利用五石散唤起皇父对他的父子之心,无论是康熙因为感受到了做太子的不易而怜惜,对他这个太子更好了,还是就此放弃他,让他失去太子之位,都能解了目前的困局。

  因为五石散是他主动服用的,是他主动透露给康熙的。

  如果康熙下定决心要废他,那也是他主动递了刀子,他当儿子的,已经这么顺着皇父的心意了,还要如何?

  所以这是一出进可攻退可守的方法,依照太子的谋划,他日后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然而这一切,都被索额图破坏了!

  太子闭上眼,任凭他智计百出,猪队友太多,也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不,索额图怎么能是猪队友呢,他是狼是虎,是野心勃勃的索相,唯独不是猪。

  他这个太子,只是他掌握权势的工具,而不是像索额图自己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太子。

  如果都是为了他,那在他再三表示自己无事之后,安心即可,索额图也不会做出这么胆大妄为的事来。

  真以为凭着绿营那些人,就能杀进京城,杀入皇宫?

  太天真了,还是以为他这个当太子的,会里应外合,和他一起对付自己的父亲?

  即便这几年,康熙对他越来越严苛了,但三十年的父子之情不是假的,太子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对皇父下手。

  所以他行动了!

  太子就是太子,是康熙一手培养起来的储君,认气度,不比任何人差。

  所以惊慌之后,他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直接把纸条交给了康熙。

  康熙看着太子憔悴且平静的脸,默默无语,嘴里却泛起苦涩。

  怎会如此?怎能如此?他们原是最亲密的父子,原该最信任对方的,为何会变成这样?

  康熙心里五味杂陈,继而,他找到了突破口。

  索额图!索额图!如果不是这乱臣贼子逼迫太子,太子不会走到如今的地步,所以都怪他,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

  当即,康熙就下令,严守东宫,就是一只虫子,都不允许飞出来。

  然后,他连夜派人去查看天津卫的绿营,发现真的有动作,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拿下参将,游击,守备等十几位将领,统统捉拿归京审问,至于绿营,已经换上了新的将领。

  审问过后,虽然那些将领们都表示,他们没参与任何反叛,有动作是因为正常的练兵,别无其他。

  然而康熙会相信吗?他认为一定是索额图还在,所以这些人才不敢讲实话,所以直接在朝堂上发难,以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多项罪名,把索额图下了大狱。

  赫舍里家吓坏了,忙找人求情,然而佟家,富察家等等都躲了,不去触这个眉头。

  他们想要给宫里的太子递信,信还没有送出去,就被康熙下旨斥责,说他们随意攀扯太子,不忠不义,让他们在府里好好反省。

  索额图的大儿子找到赫舍里长泰,你是太子的亲舅舅,和太子亲近,帮帮我父亲吧。

  太子的亲外祖父早就去世了,索额图是叔外祖父,所以论关系,当然还是长泰这个亲舅舅关系更近,但谁让索额图厉害的,权利大,是赫舍里家第一人,舅舅什么的完全比不上,也被压制的出不了头。

  现在索额图倒了,赫舍里家人心惶惶,长泰没什么本事,一直很平庸,索额图长子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于是也真的给宫里递了消息,然后就被康熙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还罢去了所有的差事。

  这还不够,康熙又下旨,命纳兰明珠审理索额图一案,而赫舍里家从上撸到底,所有人都成了白身,凡是被弹劾有罪的,都下了狱。

  太子在宫里,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叹气,赫舍里家除了索额图,就没有一个聪明人。

  都什么时候了,还上蹿下跳,是真的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吗?

  然而他现在如此敏感,什么也做不了。

  太子忍不住苦笑,他这个太子当的,窝囊极了。

  不过这一出之后,赫舍里家所有人都被吓破了胆,小心翼翼窝在府里,什么都不敢干。

  纳兰明珠和索额图是死对头,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仇敌,所以康熙指了他来主审这一案,意思很明显,就是要索额图死。

  纳兰明珠动作很快,不到一个月,就查清了真相,把满满一大叠证据,呈给了皇上。

  康熙看完,当即下令,索额图处死,他的二子三子也被处死,另外,索额图一党,也清查完毕,多数被杀,被圈禁,被流放。

  至此,索额图一案,告一段落!

  可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杀了想杀的人,还清理了一批党锢,康熙该松口气了吧,该高兴了吧?

  并没有!

  太子在这个时候上书,表示自己这个太子实在无用,管不住臣子,让外家生出狼子野心,威胁皇权。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更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无颜面对皇父,自请废去太子之位。

  康熙按下不提,也没让任何人知道。

  这说明他还是下不了决心,但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就此严厉呵斥太子,说太子不该这样,说明他心里的倾向,已经偏向了废太子。

  太子胤礽心里清楚,如果这次就这么不明不白过去,那他就真的陷入了泥潭,越挣扎反而陷得越深。

  还不如一鼓作气,让自己脱离太子这个牢笼。

  其实挣脱出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三十多了,人说三十而立,到了这个年纪,早该成家立业,可他呢?

  一辈子被困在皇城,就连身边伺候的下人,都是皇上的眼线,想出出不去,想做什么都做不了。

  还比不上大哥和弟弟们,好歹他们还能有机会出京,而在京城,他们是自由的。

  现在他主动辞,尚且能得到一份优容,不会被限制自由。

  要是哪天皇父下定了决心,亲自动手废掉他,那他只有被圈禁的命。

  所以随后的半月,太子每隔几天,就上一道折子,折子内容辞藻不华丽,但言词间句句泣泪,说得康熙又伤感又心酸。

  就在他上第三道折子的时候,朝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李光地参奏一位修明史的内阁学士,说他胡编乱造,不按事实编撰。

  这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就是一位编史的官员,出了一点差错,改回来就好了。

  可往大了说,这也是朝廷大事,因为前明是清朝打下来的,你这么乱写,是不是受到大清皇帝的授意,故意掩盖一些史事真相?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

  这会显得朝廷卑劣,要是被江南那些学子们知道,是要闹起来的。

  然而这位内阁学士也觉得自己很冤枉,他哪里胡编乱造了?

  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的,白纸黑字写在书上,又不是他故意瞎写。

  “还请皇上明显,这一段,我是参考了史官钱文秉的记载小注,小注上写的清清楚楚,某年某月某日,明英宗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并解释了前因后果。”

  说着,他还请康熙派人去翰林院拿那本小注。

  李光地大怒,“亏你还是内阁学士,难道不知道修史以正史为主,必须按照最正统的记载来,哪里能用这些不着调的小注。”

  小注是什么,就是史官在正史记录之后,觉得不够准确,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补充写完。

  要说这样的内容,确实有六七成可信,毕竟是人家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就难免偏颇。

  史官的记录为何简洁明了,一般都是什么时间,皇帝干了什么,说了什么,其他一概没有?

  因为这才是最准确的,即便当时皇帝是说反话呢,但史官还就得这么记,谁管你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如果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记,那不是乱了套了,因为谁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那还叫史记吗?那还需要史官吗?

  史官只是见证者,老老实实记录就行。

  那为什么在修史的时候,要参考史官的小注,记录等文本,是为了更好理解,但这类文本的可行度,又下降了一个档次。

  李光地是正统的文人那一挂,认为史书就是史书,不该多加其他东西,和内阁学士争辩过后,就一状告到了康熙这里。

  而内阁学士呢,则认为,正本和小注都是这位史官自己写的,并且这个小注能放在正本后一起编撰,就说明这小注的可信度上升到八成,那便于理解,摘取一段,做个补充,有何不可?

  两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吵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等待康熙下决定。

  康熙先是安抚了两位大人,觉得他们都没有错,这个可以酌情处理,既然人家史官也没有放到正本上,那他们也可以放入后面的注解,不过内阁学士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注解后作出更加详细的解释,这是修史的目的之一。

  康熙还强调,明史得修好,公论要采纳,是非要明细,不然后人是要骂朕的。

  他话锋一转,“为了表示重视,我会派一个皇子亲自监督此事,望各位老大人用心。”

  至于是哪个儿子,康熙扫视了一圈,看向站在最前面两排的皇子们,询问道,“你们谁愿意领这个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