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太子 第27章

作者:时槐序 标签: 清穿 系统 爽文 BG同人

  胤礽气结:“满宫里这么多侍卫,不说别人。就我自己的几个内外谙达,全是蹴鞠的好手!我用得着拉一个九岁的胤禔?

  “今儿我带着胤祉胤禛玩,虽然是在殿外,汗阿玛却是瞧得见的。你没看到汗阿玛脸上的笑容就没消失过吗?

  “都是兄弟,我们在这打成一片,就胤禔孤零零呆旁边。虽然汗阿玛也喜欢孩子们亲近他,这会儿或许不觉得什么。可回过神来,谁知道他会不会觉得胤禔不合群,没有做兄长的风范?我主动给他机会,他自己不接,怪谁?”

  ——嗯……我觉得他或许不是不想接,而是没反应过来。宿主,你其实可以提前知会一声,他也不至于如此行事。

  胤礽翻了个白眼,呵呵两声:“怎么地,我都把碗递他手里了,还得我喂给他吃?那是不是还得我给他嚼碎了?”

  胤礽也是有傲气的。谁愿意低声下气?他又不是胤禔的爹妈,凭什么惯着他?

  爱咋咋地!

  系统叹了口气,紧接着话锋一转。

  ——宿主,既然拉拢不了,那就干死他!把他压得死死的!来,接个新任务吧!各种先进技术搞起来!你已经很久没做任务了。上回做任务还是去年呢。

  胤礽:……这转折猝不及防!

  “我与你绑定也就一年。这一年里,我弄出了座钟、玻璃、牛痘、杂交水稻。还不够勤快?你也得让我歇一歇。”

  ——你都歇差不多半年了。

  “哦,那你也得让朝臣们歇一歇。”

  系统:???

  “这一年里我的政绩已经够突出了,再加码,你让朝臣们还活不活!给他们点喘息的时间,缓一缓吧。”

  系统:……怕是你自己想缓一缓吧!找什么朝臣的借口呢!

  “我才七岁,你这么压榨童工,良心不会痛吗?你看看我每天有多忙,文武功课不能落下,南先生的外语和西洋知识也不可丢,除此外,还得抽出半个时辰去御书房。

  “再加上给太皇太后请安,同成嫔小七维护关系,与三弟四弟培养感情,免不了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事。”

  这么一算,宿主确实挺累的。

  系统犹豫了下:

  ——要不你先接个低级任务?

  胤礽摆手:“不了不了!我还小呢,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太累会长不高的!”

  系统:……宿主不肯干活,它能怎么办?凉拌!

  可系统怎么就没想到,胤礽说缓一缓,结果缓了两年。

  这两年里发生了许多事。

  首先是康熙二十年七月,皇庄大丰收!康熙带着胤礽过去了一趟,还亲自下地收割了一把。回来后,康熙欣喜不已,兴奋地整夜没睡,搂着胤礽诉说往年缺粮的辛酸。

  九月,噶布喇病逝。作为外孙,胤礽前往吊唁,送上奠仪。自他懂事起,这位外公身子便已不太好,常年卧榻。因此,明明血缘上他与噶布喇更近,但论关系,倒是同叔公索额图更好。

  十一月,吴世璠自杀,三藩彻底平定。

  喜事连连,康熙心情大好,于十二月大封后宫。宜嫔德嫔荣嫔都晋为妃,去年冬才入宫的钮钴禄氏为贵妃,原本的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距离皇后只差一步之遥。

  让胤礽最为满意的是,他与胤祉胤禛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

  对此,荣妃乐见其成。佟佳氏的心思就复杂多了,还隐隐阻止过两回,都是以胤禛生病为理由。

  哪知胤礽听说后,亲自去承乾宫看望,还总在康熙耳边念叨,诸如“四弟怎么又病了”“四弟也不像如此体弱的人啊”“四弟的身子骨以前不是挺好的吗”等等。

  说得多了,康熙心里难免重视起来,派遣太医越发殷勤,来看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如此,佟佳氏自是不好再做手脚,只能作罢。

  康熙二十一年春,杂交水稻试点推行。二代稻种与初代稻种分区同时种植。同年夏,初代稻种田再次大丰收,二代稻种田却是良莠不齐,与初代稻种相差甚远。自此证明了胤礽先前的“猜论”。

  九月。康熙将皇庄田地重新规制,调遣军队接管,外建防护围墙,专司每年杂交水稻制种之事。

  庄内人员查三代筛选留用,广招擅农事者,不拘庄内庄外,家世清白都可报名。由孟吉祥几人亲自考核,择取优异者,组建制种团队。至此,大清农业研究实验所的雏形渐渐展露。

  孟吉祥作为制种的主要负责人和教学老师,身份直线拔高,惹来不少眼红的目光。胤礽顺势询问孟吉祥自己的意愿,若是他想,即便是太监之身,胤礽也可以向康熙讨个恩典,给他个官职,就此在皇庄扎根。

  孟吉祥拒绝了。

  “奴才得到的都是殿下给的。外人都说奴才有本事,还有些人猜测殿下的稻种其实是奴才研制出来的。可奴才自己明白,这些全是殿下的功劳。奴才不过是运气好,得以被殿下挑中跟在您身边学习。奴才已是感激不尽。

  “制种虽不容易,但只要心细谨慎,肯下苦功夫,总能学会。现在是因为杂交稻种刚刚面市,懂得人不多。等过个两三年,皇庄选进来的这批学会了,奴才便没了用武之地。

  “就是目前这两三年,每年制种也不过那几个月。因此奴才想请殿下恩准,除这几个月去皇庄帮忙外,其余时间,仍回殿下身边伺候。”

  胤礽见他主意已定,便答应了。

  孟吉祥的决策还挺聪明。杂交水稻毕竟不是孟吉祥弄出来的,他不可能靠这个吃一辈子,即便现在风光,又知能风光多久?过阵子,会制种的人多了,谁还会稀罕他?

  跟在胤礽身边就不一样。有胤礽这顶保护伞在,就没人能小看了他。

  十月入冬后,宫内频频传出喜讯。先是佟佳氏有孕。进宫六年,除早年流过一回外,终于再次怀上龙种。

  佟佳氏当场喜极而泣。之后便开启了养胎模式。她对这一胎十分看重,对承乾宫上下都做了检查,务必不能出过有害之物,也不能出现有异心之人。

  为了以防万一自己老虎打盹,阴沟里翻船。若非必要,她连承乾宫的宫门都不出了。此前计划与胤禛培养感情,从中挑拨他与德妃关系的事也顾不上了。

  她依旧看德妃不顺眼,但她更明白,没有什么比肚子里的孩子更重要。

  本就是康熙表妹,与天子情分不同,已贵为皇贵妃之尊,如今又怀有龙种,更是风头无两。但这风头没持续多久,很快被分出去了一部分。

  十二月,宜妃诊出滑脉。紧接着,翻过年没两个月,钮钴禄贵妃也有了。

  至此因佟佳氏有孕而在宫内掀起了一阵浪潮才渐渐散去。

第31章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酒楼。

  此刻的胤礽已有九岁,褪去了几分孩童稚气,多了两丝少年英姿。衣饰穿着不俗,一身水色的立领长衫衬得他面如朗月,唇红齿白。再加上身为皇族的贵姿,久居高位的威势,气度斐然。

  他用手肘抵在窗户上,撑着下巴一边剥花生,一边饶有兴致地听着楼下的说书。

  牛痘让胤礽有了最初“神仙入梦”的传言,杂交水稻将这种说法推上了顶峰,并就此演变出许多传说。

  民间甚至出来好几个作家,因要避讳皇家,特意隐去身份姓名,以不同的形式撰写出各类话本。全是以胤礽为原型。

  说书人说的就是其中一个版本。在这个版本里,胤礽是某位神仙家的二公子,因不忍见民间疾苦,特意投胎入凡间,利用诸多手段,使百姓丰衣足食,免遭疾苦。其间还穿插有层层关卡和小反派的阻碍。剧情跌宕,节奏明快。

  胤礽听得津津有味,不由感叹古人文笔与想象力的优秀。君不见四大名著享誉后世乎?

  转眼,说书人的故事到了尾声,二公子功德圆满回归天庭,恢复真身。

  “众人见二公子腾云而起,周身光亮乍现,眉间一点朱红,双腿渐渐变成长尾……”

  胤礽噗一下,将刚到嘴里的茶全喷了出去。

  啥玩意?人面蛇身?他?二公子?

  大厅内有听众不高兴了。

  “你这说书人说的什么故事!简直乱来!二公子怎么可能长尾巴!”

  胤礽暗自点头。谁知那人话锋一转,又说:“我明明听说二公子是有三对胳膊,三个脑袋!”

  胤礽:……

  又一人拍案而起:“你才乱来呢!二公子明明是神仙,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三对胳膊三个脑袋了!”

  “你没见识就少说话!神仙就不能三对胳膊三个脑袋了?那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不就是吗?要没有这么多手跟头,二公子怎么能为百姓做这么多事!我看这说书的根本就是在抹黑二公子!尾巴都出来了!”

  “无知妇人!无知妇人!”说书人气得面红耳赤,“你只知哪吒三头六臂,可知谁是人面蛇身!山海经中记载,造人之女娲便是人面蛇身!”

  “什么山海经不山海经的,我没听说过。反正我就认二公子是哪吒!”

  “不对吧!我听说二公子有三只眼睛的。”

  胤礽:行吧。他不但是女娲后人,是哪吒,现在还成杨戬了。

  再听大厅内的议论,得,不到半刻钟,又出来了七八个神仙人物。

  胤礽:……麻木了。

  不过这些人谈论归谈论,却没人直接说“太子”,全以话本中所谓的“二公子”作称。因为“二公子”的故事版本实在太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对“二公子”的神仙形象,彼此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也不知是谁,见大厅闹哄哄不成样子,吼了一嗓子,总归是神仙下凡就对了。这才结束了争论。

  可话题还在继续。

  “张里长,你们村今年还种杂交水稻吗?”

  “种!怎么不种!去年我们村试种,收获你也看到了。那可比原来的稻种多了一倍!用杂交水稻,一亩地能有以往两亩的收成!谁傻了才不种!”

  “我们村也报名了。如今就等着上头发稻种。去年我们没你们幸运,试种的是二代稻种,收成没那么好。听说今年全用初代稻种了。”

  “虽然没那么好,也没比以前差啊。而且朝廷不是还给了你们补贴?”

  “今年据说补贴都取消了。”

  张里长翻了个白眼:“去年是朝廷需要用地试种,查看稻种的收获情况。大家对新稻种不了解,都不愿意。这才给予补贴。

  “如今既然证实杂交水稻能大丰收,全都抢着种。补贴自然没有了。朝廷不是说前两年免收稻种的钱吗?白给你这么好的稻种,你还不乐意!”

  “老陈,你不乐意把你们村稻种的份额给我啊!我们不嫌多,大不了地不够,我们去垦荒!”

  老陈赶紧挥手:“去去去!谁不乐意了!我就白说一句!怎么就不乐意了!你们可别瞎说,要是传出去让朝廷以为我们不想种,不给我们稻种了!我指定带人去你们家抢!”

  一人凑近:“几位大哥,这新稻种真有这么好?”

  “兄弟,你不是京城人吧?哪儿的?”

  “西北那边过来的。”

  “那就难怪了。这事全京城都知道,毕竟去年朝廷定下的几个试种地点,京城占了一半,其他挪给了江南。大丰收的情况可是大家伙都瞧见了的。还能有假?听说江南那边收成更好,最好的一亩达到了近九百斤。”

  外乡人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么多?那是不是要多交税赋?”

  几人摆手:“朝廷下令了,税赋比例照旧。”

  外乡人蹙眉:“比例照旧,不是数量照旧?那朝廷能多得不少呢。”

  “朝廷多得了,我们留下的也多了啊。”

  外乡人眼珠转了转,“那倒是。只是有些遗憾,这么好的收成,若朝廷按照以前的数量收税,大家能留下的自然更多。”

  “我就知道有你这种人。朝廷研究新稻种不花钱不费功夫的吗?听说太子为了新稻种,好几天蹲在田里,饭都忘了吃。

  “我们白得便宜,前两年的稻种还不用出银子购买,只需上报村中土地数量,朝廷就免费发放。就是两年后收取银子,也不贵,便宜得很。你还想怎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