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攻略》 第134章

作者:听风扫雪 标签: BG同人

若是和佳公主还在世,知道自己嫡出的姑娘被身边的嬷嬷养成了这个样子,会不会悔不当初?

而且,把赵梓清养成这样的性子,高嬷嬷的动机也不单纯。

黛玉有些头疼的看了一眼如今稍显活泼的赵梓清,毕竟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她觉得黛玉无害了之后,天性里的活泼便显露无疑了。

“大嫂。”赵梓清的话说到一半,突然想起了些什么,便神秘的靠了过来,“我昨天那些话也不是随便说说的,护国公府不管怎么说都是我们大房的,将来也是哥哥的,以前是大嫂没来,既然大嫂来了,大嫂也应该管家了。”

黛玉便径直看着赵梓清,轻声问道:“三妹妹是不是知道了什么?”

赵梓清咬了咬唇,犹豫了一会儿才道:“也不是知道什么,只是我先前毕竟是在西院里住着,多多少少也见了许多事情。”

黛玉点了点头,这才说道:“这件事情也急不来,我还要回门呢,等之后再说。”她揭过了这件事情不提,话音一转便问赵梓清道,“樱桃和芭蕉被打发了,我瞧着今日你屋子里的丫鬟都毛毛躁躁的,不如我给两个丫鬟你使唤如何?”

若是高嬷嬷靠得住的话,赵梓清也不会是如今的性子,况且赵梓清身边都是齐氏的人,她多少也要打发人去赵梓清的院子里。

这话黛玉只是试探,又连忙道:“等下次让牙婆子来,三妹妹再自己挑几个。”

没想到赵梓清对黛玉的话似乎一点抵触都没有,脸上反而出现了几分欢欣:“太好了,大嫂说话可要算话呀。”

黛玉便笑着应是,又让春绯把秦桑和绿枝叫了出来,这两个二等丫鬟一直都是跟着春绯的。秦桑沉稳,绿枝性子有些爽直,两个人跟在赵梓清身边是再好不过了的。

赵梓清倒是很欢喜,她似乎也不怎么怕黛玉了,大半个下午都是缠在黛玉身边,直到枇杷来传话说沉香阁已经收拾妥当了,这才停歇了下来。

黛玉原先便是跟高嬷嬷说沉香阁什么时候收拾妥当,再让赵梓清回去,她自然是要跟着赵梓清一块去瞧瞧的。

看到赵梓清身边又跟了两个丫鬟,高嬷嬷的脸上倒是没有一丝的惊讶,只是笑的有些古怪。倒是齐氏打发过来的大丫鬟们脸色看着不算太好,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赵梓清住的那个屋子布局倒是真的变了许多,黛玉只是大略的瞧了一眼,又细细嘱咐了秦桑和绿枝要尽心伺候赵梓清之后,这才带着自己身边的丫鬟和婆子出了沉香阁。

高嬷嬷一回头看到的便是赵梓清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她今日一早便起来看顾着丫鬟们收拾,到沉香阁之后又打发她们重新布置摆设,中午生了一肚子的闷气,午膳都没吃下一口。如今腹内空空,正是虚火上涌的时候。

以往赵梓清看着她黑脸总是一副惴惴的样子,如今似乎根本就没有心思搭理她了。高嬷嬷这样想着,心中更是虚火上涌,她正想刺赵梓清几句,便看到赵梓清身边的那个叫秦桑的丫鬟抬起头来看了自己一眼,刚要说出口的话便生生咽了下去。

254 归宁

三朝回门那日,黛玉倒是起了一个大早,此时赵渊早已僮起身。

齐氏那里的规矩是要晨昏定省的,虽然赵蓉沁时常找借口不去,但是赵蓉淓以及赵梓清都是每日必到的。如今赵梓清已经住到东院里来,到西院要走大半个时辰,自然是不用到齐氏那里去请安了。

只是赵梓清已经养成了那种习惯,今日也是醒的很早,天不亮就到了长信堂里来了,说是来寻黛玉说话。

她过来的时候黛玉还未醒,春绯好不容易才把赵梓清劝了回去。黛玉醒来之后倒是听春绯说了,便想着什么时候再劝一劝赵梓清。

虽然在大兴朝来说,十三岁已经不算小了,但是对于黛玉来说,十三岁的光景还是一个小孩子。而赵梓清正是长身子的时候,黛玉觉得她比起同岁的赵蓉淓来瘦弱了许多。她刚来这里和自己相处难免拘束了些,不然也不会一大早便候到长信堂里来。

黛玉这几日里穿的衣裳都是显眼的大红色,今日归宁,自然也不例外。等她拾掇好了,赵渊才掀了帘子进来,却是已经换了一件全新的深蓝色刻金蟒袍。黛玉想到他必然是在小书房里梳洗了,便只是忙着做其他的事情。

二门外的马车早已经套好,这次赵渊没有跟黛玉挤一辆马车,而是坐了高头大马走在前头。

护国公府的马车空间很大,因此闻音和知雅便和黛玉坐了一辆车,春绯照旧是留在长信堂里守着屋子,黛玉倒是多带了一个丫鬟在后头的马车里。

“奶奶做什么把她带上?”知雅的性子活泼一些,便索性问了出来。她说的那个“她”,便是指的黛玉今日带来的锦绣了。

黛玉没有回答,反而问一旁的闻音道:“你说说我为什么把锦绣带来?”

闻音想了一会儿,这才斟酌着道:“好歹是伺候了大爷好几年,况且锦绣是个聪明的,还是护国公府里的家生子,总是有用处的。”

黛玉便赞许的点了点头,闻音做事要比知雅圆滑一些。春绯如今已经十八了,很快便要说亲了,闻音若是好好教,也不必春绯差多少。

闻音和知雅都是家生子,这次黛玉归宁,她们也是十分欢喜的,今日脸上的笑意都没有断过。一路且笑且行至林家,时辰却也还早,黛玉的马车自然是径直行到二门里,而赵渊则是要去见林如海。

黛玉出嫁之后,她原来所住的南苑如今已经空置了起来,贾敏还是让丫鬟守在那里,日日都打扫一遍。黛玉回来却没有去南苑,而是径直去了正房。

仪门下早已经有丫鬟在等着了,还未等黛玉走近,芳苓便几大步走了过来,神色间都满是笑意:“可是把姑奶奶盼回来了,太太天不亮就起身等着呢,就等着姑娘呢。这早膳也没吃,姑娘可是要好好劝一劝。”

虽然称呼刻意改过来了,只是芳苓显然还有些不习惯,总是喜欢叫错。

只是这个当口谁也没有留心她到底有没有叫错,一群人便只是拥着黛玉往正房里去了。

贾敏果然早已经在院子里等着了,一见到黛玉,差点就要哭了出来。她虽然知道黛玉早晚是要嫁出去的,况且黛玉夫家在京里,和林府也就大半个时辰的路程,但到底是不同的。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贾敏如今已经嫁人生子,自然明白这句话所言非虚。

说句难听点的话,她倒是庆幸和佳公主早逝,黛玉上面没有婆母,也不用遭那些罪。她虽然知道黛玉在护国公府日子必然不会太难过,但是心里还是挠心挠肺的想,一连几日都打发人上门馈食女,也好知道黛玉的消息。

想到这几日的辗转反侧,贾敏也庆幸后头的那两个都是儿子,都是要娶亲回来的。

只是夫妻之间的事情,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究竟好不好也只能由黛玉自己说。贾敏今日天不亮就醒了,却是做什么事情都静不下心,也只能干坐干等着。

黛玉吩咐了一旁的芳苓去小厨房里端吃食,又连忙搀着贾敏往屋子里走,刚踏进门,便已经听到里面热闹的很了。

贾敏见黛玉皱眉,便说道:“你表婶还在呢,你外祖母家也来了人,里面热闹着呢。”

黛玉才想起来大兴的习俗是姑娘归宁的那一日,要设宴款待新婿,还要“成婿礼”的,南边那一带的风俗还有亲友“闹新婿”。

京中的俗礼虽然没有南边那么讲究,但是还是要有一些仪式的。

果然屋子里已经来了不少人,黛玉大略的看了一眼,又给各位长辈见了礼,平辈的则是互相说了话。

等停下来,便已经过了许久了,黛玉这才寻了空闲转身问道:“母亲,为何不见岚哥儿。”

岚哥儿还小,贾敏如今还是把她带在身边,按理说今日那么热闹,他素来是好动的,不可能不见踪影。

贾敏便笑了起来:“今日一早皓哥儿来说话,他便硬是要跟着皓哥儿去二门外。他现在嘴皮子利索着呢,还跟我据理力争。”贾敏的笑意到了一些,几岁的小娃娃正是最好玩的时候,也幸亏有了岚哥儿,若不然黛玉出嫁,皓玉白日里又在二门外念书,贾敏孤单一人难免会更加伤怀。

凤姐的儿子桂哥儿已经一岁了,听说是前几个月才会断断续续的学舌了,如今已经会走了。只是此刻人多,凤姐怕他摔着了,便让平儿抱着她不肯松手。桂哥儿便只是在平儿话里蹦着,却也不哭。

如今凤姐只是管着贾家的几桩清闲的事情,不管是王夫人还是贾母苦劝,她也不肯出面。既然不管家了,况且她的性子也柔和了几分,手段也没有那么狠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