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0年当学霸 第130章

作者:Aaron 标签: BG同人

“呵呵,你以后有事没事来这家咖啡馆转转就知道我为什么要给你这张卡了。”孙平也没有明说,他又掏了一张名片给林锦麒,“这上面是我的私人电话,有事联系我。”说完孙平就转身离开了包厢,而林锦麒则是将名片和卡收了起来,然后怡然自得地喝着咖啡。

孙平的太平洋软件公司也在中关村,因此距离清华北大并不算远。孙平刚回到自己的公司,就看到自己的秘书和自己说道:“孙总,徐先生正在您的私人会客室里等着您。”

“我知道了。”孙平点点头说道,“你将我接下去的行程都排开,另外不要让人进来打扰我们。”孙平走到自己办公室,然后打开隔壁的一扇门,一个小型的会客室就出现了。会客室里端坐着上次那个搭乘黑皮火车的中年人,他似乎饶有兴趣地品着手中的这杯茶。看到中年人的模样,孙平轻笑道,“徐叔叔,就这么一杯茶也值得你细细品味?您的办公室里比这个茶高档的茶叶怕是多了去吧?下次您来的时候,最好自己带点好茶叶来。”

“喝茶不是喝茶叶的档次,而是喝一种心境。”徐姓中年男人将茶杯放了下来。“怎么样?和你的小学弟见面的情况还好吧?你对他有什么印象?他对你的观感又如何呢?”

“徐叔叔,他可不是什么小学弟,算起来我和他的年纪差不多好吧。”孙平坐到中年男人的对面,“他答应和我们合作的建议了,算是非常顺利吧。至于我对他的感觉,那就是他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和聪明的软件开发者。他胆小,或者说谨慎吧,因此他懂得什么叫因势利导。他选择和我合作就是因为我能让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或者说他是相信我背后的您吧。至于他对我的感觉,估计他应该将我视为一个有点善良的纨绔二代吧?”

“他的确是足够聪明也足够谨慎,一般这样的人虽然不会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也绝对会成为让历史铭记的人。”中年男人点点头道。“我们最近截获到一封他发给美国《科学》杂志社的电子邮件,邮件的内容让我们的监控人员差点看糊涂。还好我们机构也有数学方面的人才,所以我才知道这个小子居然在证明一道数学难题。根据我那个数学专家的评估,他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难题。所以我打算等《科学》刊载这篇论文的时候,推动下国内对他的宣传。毕竟一个人一旦套上了‘学术大师’的光环之后,那么对他还是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他觉得会很高兴有人这么做的。”孙平笑着说道,“他是合格的商人,商人逐利且逐名。会赚钱的商人不算最优秀的商人,最优秀的商人在赚钱之余还能赚名声。徐叔叔,你还真是了解那个小子呢。不过我有个稍稍的建议,我看到你给那个小子的保护级别才是乙级,我觉得你最好能提高到甲级,甚至特级也不为过。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那小子手里还握着一些会让这个世界发疯的东西。如果有必要的话,带他去‘修仙’吧!”

“孙小子,你这话就不厚道了。当初我要带你去‘修仙’,你死活不同意。现在和你的小学弟达成合作协议了,你就转手卖了他?”中年男人笑着说道。“不是所有人都有去‘修仙’的资格,我还得掂量掂量那小子的份量呢。好了,茶也喝完了,我也该告辞了。”

林锦麒觉得加州咖啡馆的烟熏牛肉汉堡口味非常不错,然后发现这间店还有利用这个烟熏牛肉做的三明治,于是林锦麒又打包了四份烟熏牛肉配蜂蜜芥末酱的大份三明治。想到自己的大汉堡和这个大三明治,林锦麒默默地觉得自己堕落了,今晚必须多跑1000米了。

林锦麒拎着打包盒离开了加州咖啡馆,回到寝室的时候就看到三个室友排排坐等着自己。林锦麒将三明治分了下去,然后笑着说道:“你们仨不用跟我养的狗一般,如此乖乖地等我投喂吧?不过这家店的烟熏牛肉很好吃,我已经被这个口味的汉堡包所折服了。”

“你的意思就是你跟着孙平这个大富豪去吃了一个汉堡包?”曾浩林不敢置信地问道,“难道有钱人都喜欢玩低调么?我觉得你们吃饭不是仿膳也该市谭家菜吧?你们居然去吃汉堡?不过这个三明治真香!这家店在哪里?有钱人的品味果然不是一般二般的。”

“老四,你跟那个孙平孙总是认识的?”段辰有些小心地问道,语气也带着恭敬。

在寝室里,林锦麒知道自己和段辰怕是都属于“混社会”的老油条,察言观色的本事都算是练出来了。老大郭明韬在体育圈里混久了,人的性格比较直,但是没啥心机;老三曾浩林估计在家就是一个大宝贝,温室环境让曾浩林有点不谙世事,仿佛一个单纯的大孩子。就孙平和林锦麒吃饭这件事,郭明韬压根没有多在意,或许他觉得林锦麒和谁吃饭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么?至于曾浩林在意的居然是两个人吃了什么,而不会想到两人吃饭的时候说了什么。而会猜测这个事情的人只有段辰,而且段辰似乎还想了许多。林锦麒并不反感段辰这样的人,圆滑的人本来就是社会需要的,只要他没有伤害的意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圆滑的人打交道反而没有那么累。也难怪寝室里就段辰说要去参加学生会,而其他两人则兴趣不大。

“以前有过联系,后来发现我考到清华大学了,他就来找我了。”林锦麒笑着说道,“你们如果去翻三年前的新闻,应该能查到我当年做了一个‘百万格子’的网站。我用这个网站为保护长江江豚及白鱀豚募款,然后莫名其妙就被国内外的科技媒体给关注了。因为这些媒体的推波助澜,后来甚至连《纽约时报》都采访过我。”林锦麒不觉得隐瞒这段历史有什么意义,虽然现在还不是后世那种网络极其发达的时代,但是被《纽约时报》报道这件事还是能查得到的。“他当时联系过我,说希望我能去他的公司。不过当时我才念高中,没当回事。”

听到林锦麒这么“合理”的解释,段辰也露出了然的神情。而刚刚吞完整个三明治的郭明韬说道:“那老四你去不去那个公司上班呢?我看他们那个公司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我才大一而已,就算要去勤工俭学也不用这么着急吧?”林锦麒笑着说道。“你们不是说陪老二去参加学生会面试么?有没有结果?对了,是校学生会还是院学生会?”

“校学生会哪里轮得上我们啊?”段辰忿忿地说道,“校学生会都是从院学生会里抽调,基本都是大二才有机会进去。不过院学生会那边倒是有个好消息,我和老大都被选上了。老大进的是体育部,我进的是男生部。话说,我们学院学生会居然还有女生部,才几个女生啊?”

“我忽然好奇土木学院的院学生会有没有女生部呢。”林锦麒忽然促狭地问道。

“我们学院学生会的机构设置和你们不同。”就在林锦麒准备日常嘲讽土木学院没女生的时候,隔壁寝室的何聪走了过来。“你们学院男生部和女生部的职责在我们学院被分拆到劳动部、生活部和纪律部三个部门,所以就不需要再按性别设立部门了。——郭老大,我们系说想找你们系打篮球,你们这边有组建新生队么?或者干脆系队打比赛?”

“别开玩笑了,我哪里请得动系队那帮子人?”郭明韬说道。

男生多的学院或系很容易就能拉起各种球队。不仅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院队,连下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都有系队。而且据郭明韬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队还分为主力队、替补队、元老队和新秀队。所谓的主力队和替补队,林锦麒表示能理解,于是问啥是元老队和新秀队。

郭明韬解释道,元老队是大四的大学长们,人家早就过了打热血篮球的岁数了,但是手痒痒怎么办?于是就组织他们打“养生篮球”,因此就有了元老队。至于新秀队当然就是大一的新生了,因为系里会打又愿意打篮球的男生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系队都奢侈到有所谓一队、二队和三队了。但饶是如此,你不安排比赛,队伍再多也是空谈。因此几个男生较多的理工科专业凑一凑,居然还真凑出一个新生联赛出来。不过清华还是有那些男女均衡甚至女多男少的专业,所以新生联赛并没有扩大到全校,故而不能算“校级赛事”而只能算“院级赛事”。对于这种莫名地降格,大家曾经反对过。但是最后发现学校也不松口,于是大家也就没管了。

“那打新生赛吧。”何聪也不强求,主要是这段时间大家都憋疯了。刚刚军训完,一下子还不能接受如此松懈的生活;再加上绝大部分专业对大一新生使用电脑有限制,因此男生们总要找个地方发泄热血才可以。因此大家就互相联系,想凑个比赛出来玩玩。

“那我这边也找他们说说,明天我们再和其他专业的人细谈好了。”郭明韬在组织篮球赛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而且他现在又是院学生会体育部的,那办事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老四,你要不要算一个?”郭明韬问道,“我这边要统计名字,到时候找班费报销买球服和印号码。如果你要来的话,到时候记得报尺寸给我,两套球服哦。不过袜子和鞋子要自备,球也是借学院的。可惜我们学院没啥女生,到时都是男的加油,我觉得有点瘆的慌。”

“哈哈。”听完郭明韬的话,林锦麒脑海里顿时出现一群男生给郭明韬加油的画面。不过林锦麒还是安慰了下郭明韬,“球场这边也有其他学院的女孩子啊,说不定她们也会注意到你呢?再说了,放到整个海淀区,周边也有不少学校的女生会来我们学校串门啊。你们要将目光放远一点,总是局限在本学院是不行的。别的学院乃至别的学校的女孩子也是资源!”

“说的别的学院,老四,你女朋友那边有啥消息没有?”郭明韬非常上心地问道,“上次联谊之后,我发现那些女孩子对我们似乎不咸不淡的啊。如果没戏那就算了。”

“谈恋爱这件事,急不得吧。再说了,你们在选女孩的时候,女孩也在选男孩啊。”林锦麒知道龙媛的几个室友没有看中自己这边的男生,不过为了室友的自尊,林锦麒也没有彻底说破。“如果她们觉得不合适,就会让男生知难而退吧。如果她们觉得还不错,估计也会设一些障碍来考验下未来的男朋友。总之,尝试一下,结果什么的并不重要。”

“老四,你是不是写爱情鸡汤的啊?”曾浩林崇拜地看着林锦麒,“太酸了吧!”

就在郭明韬组织大家打新生篮球赛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科学》杂志社正在审阅林锦麒的论文。按照流程,林锦麒的论文要首先通过编辑部的内部审核之后才有资格送到杂志社的合作专家那里进行同行评审。当然,专家一般情况下都是编辑们随机挑选的,这样就能避免一些主观因素在里面。虽然《科学》的编辑不见得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大拿,但一般也是该领域的高阶知识分子了。

林锦麒的这篇论文让编辑有些犹豫不定,由于“庞加莱猜想”因为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的三篇预论文而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最近这段时间关于这个猜想的论文数量激增了不少。毕竟佩雷尔曼那只是预论文,在没有详细的推理过程之前,学术界是不会承认“庞加莱猜想”已经被解决。如果有人能从别的方法证明这道题目,那么“庞加莱猜想”的破解第一人头衔还是会落在自己头上;或者干脆替佩雷尔曼将详细推理过程给写出来,那么好歹也能否分享这个头衔。可惜不知道是佩雷尔曼在故弄玄虚,还是佩雷尔曼自己也没有详细的推理过程,总之学术界都争吵了好几个月了,还是没有太大的进展。

看到这篇来自华夏,学术单位挂着Tsinghua University的论文,编辑不知道该说什么。清华大学在国内当然名满天下,但是放到国际上却只能说是一流大学却不是顶级大学。在数学专业领域,清华的排名甚至在50名开外了。国内的大学中,北大、复旦和上交大都在清华前面,甚至连北师大都能在数学领域和清华较量较量。

“不管怎么说,论文没有太明显瑕疵,已经符合过审标准了。”编辑犹豫了许久,最后自言自语道。“我这边还是安排同行评审吧。”

编辑将论文提交到下一阶段,同时发出一封邮件给林锦麒,表示他的论文已经进入同行评审。通常这就意味着《科学》杂志已经认可了林锦麒论文的初步质量,剩下就是看专家们对论文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进行验证了。

第105章 来自东方的天才

说来有趣, 林锦麒准备将自己有关“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论文分成两次投稿,完整版投的是美国的《科学》, 而详细版则是打算投由普林斯顿大学负责主编的《Annals of Mathematics》。-不过林锦麒人算不如天算, 《科学》编辑部居然将这篇论文转寄到了正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约翰·米尔诺教授。

米尔诺教授虽然是年近80岁的老人,但是他的思维依然活跃,精力依然充沛。这位老教授已经在1962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了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可以说国际数学三大奖就只差阿贝尔奖了。不过到了后世的2011年, 这位老教授终于完成了国际数学最高奖的大满贯, 成果摘下阿贝尔奖。除此之外, 他还是美国国家数学奖章获得者,属于美国科学界的国宝之一。因此林锦麒这篇论文如果能得到这位教授的认可和通过, 那么论文的份量自然又会被加重许多。

不过林锦麒此时并不知道谁将是自己论文的同行评审员, 因为《科学》采取的是“双盲制度”, 即撰稿者不知道评审员身份,而评审员同样也不知道撰稿者身份。从理论上来说, 这已经是最公平的原则了。但是收到来自《科学》的电子邮件还是让林锦麒颇为兴奋,能进入《科学》杂志的第二轮审稿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就已经是胜利了。别说华夏的本科生了,美国又有几个本科生敢往《科学》投稿还能到第二轮呢?

林锦麒将这个喜悦默默地留在心底, 没有告诉任何人,在没有最终结果之前,林锦麒觉得还是不要过早地“立FLAG”, 毕竟自己在前世是连续参加十年参加公司年终抽奖结果连“阳光普照奖”都抽不中的人。要知道这十年林锦麒已经换了四家公司,但是还是依旧没戏。

约翰·米尔诺教授看了看窗外,居然又工作了一个通宵。虽然自己是数学专业方面的教授, 但是不代表米尔诺教授对医学是一无所知。相反他也知道熬夜对于每个人都无异于慢性自杀,可是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深夜往往是灵感最活跃的时刻。很多华夏的学子都被爱因斯坦的半句名言给“喂鸡汤”了,殊不知在科研领域里,越走到最后越能发现“天赋”才是最终决定一切的。

尤其是在数学领域,一个数学家一旦过了40岁基本在数学界就被默认为“退休人士”了。中年之后的数学家当然也对数学界有贡献,但是他的贡献往往都是在自己经验上对自己既有研究成果的缝缝补补,至于还能不能有开拓性的贡献?那基本无异于中□□大奖了。

米尔诺教授也知道自己到了这个境地,因此他最近的工作都是对既有研究的再研究,希图能够更加完美;除此之外就是培养新人,年轻人的大脑是每个步入中年之后的数学家最嫉妒的,因为年轻人那极具想象力的猜测往往就是某个数学难题的敲门砖。米尔诺教授摘下眼镜,按了按鼻梁,然后喝了一杯浓浓的咖啡。他打开电脑,开始查看起邮件来。毕竟自己还是有带博士生的,同时自己也在一些科研机构或学会任职,因此俗务也是不少的。

在电子邮箱里,米尔诺教授看到了一封标记为“重要邮件”的邮件,那醒目的红色惊叹号让自己不由得首先注意到他。米尔诺教授了看了看发件人,是来自《科学》编辑部的邮件。看来自己是被抽中论文评审了,米尔诺教授笑笑就打开了邮件。邮件正文是《科学》编辑的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论文稿就以PDF形式放在附件里。

看到这篇论文是关于“庞加莱猜想”的,米尔诺教授其实从心底就有些轻视了。自从去年那个俄国数学家接连发了三篇有关“庞加莱猜想”的预论文之后,关于这猜想的研究就突然火爆起来了。作为一个资深学者,米尔诺教授很反感学界这种“追潮流”的做法。一个研究者自己擅长什么,难道心中没有数么?结果看到解决“庞加莱猜想”只差临门一脚就各个都来凑热闹,无非就是想打个时间差将“庞加莱猜想解决者”的头衔戴到自己头上罢了。

不过身为评审者,米尔诺教授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带着主观情绪,所以他稍微平复了下自己的心情,然后点开了邮件的附件开始。

“你打算邀请郭富城来给《炫舞节奏》代言?有必要么?而且身为‘四大天王’的身价也很高的。”

陆晓华看到林锦麒对于《炫舞节奏》的推广建议就觉得有些头大,游戏圈和娱乐圈在这个时候基本还是各玩各的,偶尔的明星代言其实也不是娱乐圈的真正大牌明星,更多是游戏圈自己捧起来的“网红”罢了。如果这次地平线游戏真的成功邀请到郭富城代言,那就算得上是国产游戏圈与华语娱乐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了(因为早前有过韩国游戏请张惠妹代言的先例)。

陆晓华盘算过,单单以这个“首次”就至少能承包各大游戏媒体和娱乐媒体的头条好几天;再加上郭富城的名气加持,那么热度维持半个月以上是轻而易举。只是郭富城的粉丝群体和《炫舞节奏》的粉丝群体有点不搭界,基本可以说,郭天王的粉丝群平均年龄至少要大《炫舞节奏》潜在玩家平均年龄3岁到5岁。

按照“3岁有隔阂,5岁是代沟”的说法,郭富城压根吸引不到《炫舞节奏》的潜在玩家。如果钱花了,没有效果岂不是尴尬?陆晓华因此才打电话和林锦麒联系,她觉得如果要找明星代言的话,那么至少也要年轻一点嘛。比如香港的TWINS不挺好么?清纯可爱又活力四射,非常符合游戏定位啊。

“我也知道要找年轻偶像代言才能吸引到年轻玩家,可问题是年轻偶像还没有资格吸引媒体的关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