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274章

作者:大团团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 系统 BG同人

  学了一身管家本事的瓜尔佳氏,一时无“用武之地”了。

  待一天过去,太子原本生疏的称呼“福晋”,不知不觉已经改口叫了闺名,昭敏。

  时刻注意着胤礽这边动向的人有不少,亦有人禀告康熙:殿下与福晋之间相处自如。

  胤礽又带福晋熟悉了兄弟们,又与胤禔嫡福妯娌之间相互熟悉。此后几天,胤礽也没闲着,开始与福晋就学识上之事进行探讨。

  一套卷子做下来,神清气爽,辅导作业时,二人眉来眼去,再探讨一番实验原理,上手做一做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福晋崇拜的目光令胤礽获得莫大成就感。

  也是从那时候起,瓜尔佳氏才坦白说出了自己在学习新知识以后的心里路程:第一次接触数术时,她有基础,尚且能应对,第一次接触物理时,她感到新奇,后来学习了何为化学,才知道世间有那么令人着迷的学问。

  这门学科变化多端,神秘莫测,每一次变化都充满了惊喜。那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心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化学反应美妙动人,化学原理引人深思。从前若是有人问她喜爱什么,她恐怕回答不上来,因为自小便已经习惯了严厉要求自己事事学得最好,做得最周全,她并没有真正喜爱的事物。

  现在有了,化学就是。

  “也许,臣妾会对这种学问着迷,也是因身份所致,”了解了太子的性格后,瓜尔佳氏选择倾诉内心的感受,这种夫妻之间毫无保留的感觉,令她心中浮现淡淡的暖意。

  正是因为出身为名门闺秀,她身上的枷锁比想象中要厚重的多。

  如果她从未接触那些知识,眼中的世界还是如过去一般狭隘,或许不会有什么遗憾。出嫁前为父母而活,出嫁后为丈夫、子女而活本是她的宿命。可她接触、学习到了那些,眼界开拓、世界变得宏大,这个时候,无法探索世界之遗憾,不能学习真理之遗憾就令人感到煎熬了。

  如今,那一扇新世界的门,是太子殿下为她打开的,他站在门的对面,向着她伸出了手。

  瓜尔佳氏听见了自己紧张又期待的心跳声,她试探着伸出手,回握住了……

  大朋友的把妹天赋不佳,小美数次捂住脸不忍直视。好在他娶了一位善解人意的福晋,二人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瓜尔佳氏主动配合,二人之间的氛围出现了粉色泡泡,大朋友不知不觉就搂上了福晋的细腰。

  第九日,按礼应是太子携福晋回门。

  石文炳夫人与瓜尔佳氏单独相处时,迟疑道:“不过九天,昭敏气色好了许多?”

  脸圆润了,气色显得圆珠玉润,看上去像珍珠似的,很有福气的模样。

  瓜尔佳氏蓦然惊醒,命人拿来软尺丈量腰身,陷入婚姻幸福生活的少女犹如被晴天霹雳,震愣当场!

  不是谁都像太子那般拥有百吃不胖的体质,跟着太子吃饭的人都胖了,瓜尔佳氏又岂能幸免?

  从那一天起,每当胤礽询问“昭敏还吃吗?”时,瓜尔佳氏皆坚定摇头拒绝。

  婚假的第十天,太子为其与福晋二人传了太医,康熙时刻关注他们二人,乍一收到消息紧张万分。

  “皇上莫急,殿下召太医是为了给他与福晋体检呢!”

  康熙仍不放心,催促道:“魏珠,你去打听打听,太子怎么好端端的就体检了?”

  没多久,前去探查消息的魏珠匆匆回来,悄悄在其耳边说了一句话,康熙顿时喜笑颜开。

  皇上,太子殿下与福晋圆房了。

  婚假结束后,太子回归了朝堂,笑容又一次出现在了他的脸上,不再冷着脸的太子,反而更让人心里犯怵。瞧他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整个人就像是打了鸡血的毛驴,难道太子又将掀起新的大动作?

  康熙见太子笑容得意,红光满面的模样,为自己选儿媳的眼光感到自豪,心中大石也落了下来。

  太好了,太子没病,也不是真的无欲。

  四舍五入,朕的小皇孙已经揣进太子妃的肚子里了!

第287章

  胤礽不在的几天,朝政之中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原本站立在部院大臣位置上的陈大人已经挪到了大学士的位置上,也有许多原本熟悉的面容消失了,似是被汗阿玛降职调离,或是直接革职。

  想来在他不在的这几天,汗阿玛也没有闲着,将朝中自勒德洪革职后引起的波澜皆理顺了。

  曾经与郭琇一块唱双簧的席大人不见了,倒是去往地方上的郭大人又一次回归了朝廷,如今正待在农业部侍郎的位置上。从言官到实权官的转变,可见郭大人去往地方上政绩斐然。

  属于弟弟们的位置上又多了一个小八胤禩,兄弟们的队伍又壮大了,胤礽很是欣慰。

  今天朝会谈论的话题,除去老生常谈的哪些,又有了新的政务烦恼。

  大清国内外的战事已然稳定,可以遇见接下去该进入发展时期了。

  内阁大学士王熙启奏:“西域境内在战时,因作为主战场使得民生凋敝,如何才能恢复当地情况,稳住西域当为迫在眉睫之疑难。”

  农业部建议:“唯有从最根本的开垦田地入手,组建当地百姓开垦荒田,屯军田、民田、商田等,聚集粮食,方能令当地安定下来,解决最初温饱问题。”

  工部官员道:“农田之开垦,离不开修建水库。西域水库毫无基础,田地灌溉无从保障,开垦荒地,若要田地能够收获粮食,恐怕需要懂得水利之人前去。且当地地形复杂,有平原、山地等,恐怕需要差遣官员前去因地制宜进行改建。”

  “另需疏通河道,建运输之路,方能使得西域与大清连通更为密切。”

  胤禔出声道:“西域那边有大片荒地无人问津,荒原百里内鲜少能够找到人家,既是有部落在那儿游荡,也是以族群、部族游牧为主。”

  于是,又牵扯到了要迁徙附近百姓,鼓励人口前去西域。

  对此,农业部有较多疑惑询问胤禷。

  “不知西域当地农作物种类几何?耕地面积约有多少亩?”

  共同打仗前去西域的文官亦有不少,李天馥上前一步回答道:“西域农作物稀少,耕地不足关内十之一二,噶尔丹为了与大清打仗,曾下令开垦荒地屯田种植,但其种植规模小,又碍于噶尔丹不善经营,以至于大片荒地仍荒废。”

  “作物种类亦不多。大部分是以小麦、豌豆、稻等,如玉米等作物尤其适合在当地干旱之处种植,若能将玉米等各类种植引入西域,可解当地百姓温饱之忧。除此以外,还有芝麻、菜籽、胡麻种植之推广,皆适合在当地推广(1)。”李天馥辅佐康熙处理政务多时,畅畅而谈。

  财政部道:“若要西域恢复民生,离不开通商之策。”

  唯有促使更多人前往西域建设,鼓励内地商贩前往西边行商才能使得西域经济恢复。经济上的交流,是促使西域当地人融入大清的最好、最温和的方式。

  又有文官崇尚儒学,提出希望皇上在西域开展儒学教化,儒学乃是正统学说,四书五经当然也要传过去。汉之文化的传入,有利于教化落后地区学会仁义礼教。

  如文化、经济这些,并非是严肃之话题,更令朝臣郑重的是西域之政务与宗教之管理,理藩院在此事中起到了莫大作用。

  大伙儿热火朝天探讨对西域的建设,这样的盛况也就只有在战后才会有了。

  户部又禀告:“国内安稳后,大清百姓总数增多,近年来新登记户籍年年增长。”

  其实人口增长,是平定三藩之乱后就开始的。无论是北面边境与罗刹之战,还是西域战事打在西边,并未影响南面的发展,中原地区各地稳定后呈现蓬勃发展的情况,百姓们安稳了,生娃就多了,人口增长的趋势就越来越高。

  如今北面边境签订了《乌丁斯克条约》,西边又平定了准噶尔。若不出意外,大清之后将会迎来一段和平时间,盛世近在眼前之伸手可及,摆在朝臣们眼前的,是发展的大好时机。

  朝臣们就民间新兴产业,新兴起的大规模作坊等进行激烈讨论。

  郭琇上奏道:“于底层百姓而言,寻求更富足的生活是本能,大部分的百姓勤劳且刻苦,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绞尽脑汁。民间农事发展,使得百姓家中能有挪出多余的人手去做别的事,若是一个人能够坚持下来将田地照料好,他们不会留另一个人一块照料田地,百姓勤劳朴实,大部分百姓日子过得有了希望,他们会克服懒惰。更多的人去往城镇之中谋求新的出路,这也便是民间城镇中做工之人越来越多的根源所在。”

  如今各地城镇之中兴起了教大规模的作坊,从禽肉养殖,到纺织,再到各类工厂土窑,这些新兴小商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头,朝臣们正在商议,在朝廷调控的同时,日后的政策究竟是打压为主,还是扶持其发展为主。

  郭琇上书之意为:这种新兴小民商的出现有利于在民间生产更多产物,且其根源为大清技术发展之故,此为自然趋势。

  做过了地方官到底不一样,对民间兴盛产业的领悟与朝中高官也截然不同。

  “皇上,商若发展,则南北流动,百姓走动,则安于耕地者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势必会引起民间动荡,粮食欠收!”

  “大人错了,耕地者并未减少,如今多出来前往城中做工的,是多余出来的一双手,即使是抑住,也该是选择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商压制,而非小商小户。小商小户的出现,利于大清之发展。”

  民间小商小户及各种作坊规模出现过多,出现乡村人口前往城镇做工现象严重,此事已成为迫在眉睫待朝廷解决表态的大问题。

  胤礽若有所思:有关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小美曾经教过孤。

  农业经济、商贸经济,与本国各地之间交流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治理偏远地区、西域、喀尔喀等地上有重要作用。大清本身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国家对于各地经济交流的掌控力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政府扶持,推广对于荒地的开垦种植,比如西域那儿,就需要朝廷调派人手过去。

  生产力发展后促使了人员结构工厂化,商品经济的出现也是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规模化的生产又有利于增加社会产出。原始农村城镇化,也是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地处交通枢纽的城镇,南来北往人口多,发展则更快。

  至于如何应对如何管理,宋朝时候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或许可以借鉴?

  众人见太子不发一言,纷纷询问其意见。

  胤礽道:“郭大人说的不错,此为发展之趋势,其根源,难道不是在科学研究所诞生的各项发明利于民生所致?若真如此,那可就走了倒退之路,恐怕得先关掉科学研究所,不允利于民生之发明诞生,将百姓都锁在田地里,方能解其根源。这一切都尚且处于发展阶段,掐灭其诞生并不可取,需要的是管理与引导。就好比一只小猪才刚诞生,就因担心其胖得膘肥体壮不易宰杀而饿着,饿死了小猪,岂不血本无归?”

  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改善,是进步,哪有倒退的可能?能使工具一个人做完的活儿又为什么要两个人做?科学研究所诞生了那么多好东西,未来定能有更多利于国利于民的成就,不可能关掉科学研究所!

  朝臣们思索胤礽所言,不少人一一站出来附议。

  帝王就商部对民间小商的管理进行了新的调整,指派朝臣负责管理引导。

  胤礽心中有些遗憾:实在是朝臣皆是读书人,没有人真正懂得经商学问,其实孤眼馋法兰西财政大臣许久了,只要能诞生经济学家,大清的经济定能更上一层楼。

  他环顾一圈,发现从大哥到八弟,没有一个小毛驴有经商才能,不由暗暗遗憾。

  另一边,大量倾斜入应对战事的资源得以获得解放,原先束手手脚不能开展的各种事宜都可以提上日程啦!

  “汗阿玛,儿臣有话要说,”太子憋不住,站了出来!

  朝臣已然习以为常,更是因前几日太子殿下缺席朝会,令他们感到万分不适应,总觉得身边缺了一些什么。

  如今太子回归,朝会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康熙点头应允,帝王显然还记得此前究竟许诺了多少“等平定了准噶尔再说”,如今准噶尔已定,有些事确实可以下手去做了。

  胤礽解释道:“大清八旗军制自建立之初至今已有五十余年,早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情况了,旗民之编制,始于祖先,脱胎于草原,而今后人已安于中原,此适用于草原游牧之制,也需要与时俱进一回。”

  战事稍定,太子就想要改动军队?!

  太子一回来,竟有一人炒热朝中氛围之效果,朝臣顿时炸开了锅。

  “八旗之旗民困于旗籍,不得以其他途径谋生,旗民之子仍是旗民,如此将旗民困于枷锁之内,生来便只能依靠军饷俸禄而活,这样的管理方式太过粗糙、简陋,也并不符合宽仁待民之思想。八旗将兵民合一,却也将民从田地之中剥离,此使用过去,并不适用未来。”

  所以胤礽提出了“与时俱进”之说,从各方面阐述八旗之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如今大清的发展,若是长期不改动更会影响未来发展,将八旗旗民养得丧失战力。

  如今之计,唯有剔除无法适应时代的八旗旧残余,培养吸纳新鲜血液。将原本的八旗制度彻底改掉,释放被困在旗民身份中的人寻求别的谋生途径,再训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增加军队抗灾、救援、建设等能力等。

  大清发展之计划,三年规划,五年规划要搞起来啦!

  不知太子脾性之人,只见太子对军队指手画脚,唯有知道他脾性之人,深受其“害”的受害人如陈廷敬,条件反射去瞧直郡王的神色。

  直郡王面容严肃认真地听着,暂时看不清喜怒。

  大阿哥执掌军权本是好事,但太子殿下嘴一张,军政事务就落在大阿哥头上了。

  改革之事若要忙起来,耗时费力,太子显然不会伸手去触碰军权,他所说的道理人们都懂,胤禔也懂。就是因为太懂了,才感觉到太子在给胤禔挖坑,等着他埋头苦干去。

  胤禷接盘吗?

  还真有意接,战事令他功成名就,可当大将军可不仅仅是功成名就呢,还有治理军队,作为年轻气盛的新秀,胤禔显然很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在军中付诸实践。

  有关八旗军队的改革,最初定在下五旗展开,在太子的牵引下拉开了序幕,因勒德洪等宗室被革职,提出反对之声极少。

  太子拥有赫舍里氏支持,又有其岳父从正白旗相助,上三旗之首镶黄旗又是皇上亲自统领。由太子起头,大阿哥下手,那叫一个强强联合,其重编下五旗行动,所受阻力并不剧烈。

  反应剧烈的是对上三旗之改动!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是身份地位象征,其利益团体,是开国功勋之后,是高门贵族之家,更是大清之阶级顶峰,事关所有贵族共同利益的上三旗,岂能说动就动?

  有趣的是,爱新觉罗氏为正黄旗,三旗地位之中,却是镶黄旗为尊。而镶黄旗大姓有:瓜尔佳氏、叶赫那拉氏、钮钴禄氏等……

  一时间群臣激烈反对,反对之声尤其剧烈的是满洲大臣。

  朝会一时难以继续下去,满臣们义愤填膺地喷击太子“不敬先辈”、“倾覆祖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