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90章

作者:大团团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 系统 BG同人

  胤礽想着“脱困”之法:难道孤要像之前那样写文章阐述劳逸结合,讲明读书不能读坏身体健康吗?

  【有好几个太医盯着小朋友的身体健康,稍稍有一些不健康就会有人给您治,所以装病的方法是不适合的。劳逸结合也不该是太子提出来的,那会让人觉得小朋友在懒惰。】小美觉得这件事有些棘手,可是如果现在不反抗,那么之后的几年都将是现在这样的学习模式,直到他完全出阁,上朝去为汗阿玛分担朝政。

  胤礽:找太师傅也不太可能,太师傅就希望孤好好学,说不定去找了他,还会主动来教孤。

  对杜立德不动声色劝他学习的事情,胤礽当时没反应过来,这会儿回味起来却清晰明了了许多。

  太师傅不会帮孤,他反而会去帮汗阿玛,因为他到了必须要学习,不能再以年龄为借口的年纪。

  胤礽认识到这一点,无意识地用毛笔在宣纸上划了一道又一道横杠。

  反抗的道路一条条都被堵了,明知做之会有什么后果,他才不要贸然行动呢!

  胤礽敲了敲自己脑袋,其中浮现出了许多似曾相识的知识,有的学过,有的没学过。

  他眼睛亮了亮,对小美道:不如反其道行之,一条道路走到黑得了。

  学他丫的,以最快的速度把师傅肚子里的墨水都掏空,再去掏汗阿玛肚子里的墨水,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本朝随明制,明朝有太子出阁对文武百官讲学来检验学习成果,现在他是太子,他也要出阁去讲学!

第88章

  学神的学习效率不是正常人能够想象得到。假如学霸可以用一倍的时间去学会其他人十倍时间学得的东西,那么学神这种将联想思维方式当做喝水一般的本能生物,学一门课能总结出自己的十几种学习经验,再运用到下一门课,如此累积,将达到可怕的效果。

  胤礽缺少的是积累,那就从基础积累开始,把即将学习的书本一本一本地罗列出来。

  这是胤礽第一次自己摸索看书的方法,开局总有些磕磕绊绊,一上来就是一本三百余万字的大作,他还真有些感到苦手。

  好在还有小美鼓励他。

  【万事开头难,第一本都坚持不下来又怎么能坚持以后的呢?有小美辅助小朋友,一定能将小朋友的学神潜力发挥到极致的!】胤礽点点头,汗阿玛给他讲《资治通鉴》,这书之前杜太师傅给他讲过,讲的比较散,目地是为了引当时年纪还小的他兴起学习的兴致,大致懂得《资治通鉴》究竟是说什么的。

  这一会,胤礽将自己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笨蛋,从最开始学起,从目录学起。

  他当天晚上就稍稍用了一点时间,将《资治通鉴》的目录给粗略看了看。

  从周纪到秦纪,再到汉纪……一直持续到唐纪、后周纪。

  这是一本宋代司马光为主要编撰人物,集合宋朝近十九位大学者编撰而成的史书。

  古今兴衰尽在于此,全书总计三百多万字,要把它全部都背下来,根本没必要!

  学神知道哪些该背,哪些不该背,知道如何从目录着手去把握全书的整体脉络,又丝毫不漏下任何重要的细节。

  一天看目录,囫囵吞枣整理脉络,之后学细录,再往下铺开。

  古人司马光写了目录,足足有全书的六分之一,也就是五十余万字。对照着《资治通鉴目录》,可以方便查阅重大史实,在三百多万字的海洋中找到方向。

  太傅们教胤礽读书,按照以往应当是一篇一篇地细致教来,力求令太子殿下能够学明白,学透彻。

  胤礽自己学习,喜欢以大捕小,掌握大方向,再扣细节,一点一点疏离,然后暂时抛弃轻松学会的内容,钻研难以学会的内容,等全部都会了,再换一种角度来书,一本书看它个十几遍,每一遍从不同角度来看。

  怎么去打破太傅们的授课模式呢?那就从汗阿玛这边入手。

  刚开始,还是康熙来说,教导胤礽,引导胤礽与他对答。

  学着学着,随着对《资治通鉴》的理解加深,胤礽的话开始多了起来。

  康熙被儿子一连串的十万个为什么追问得烦了,一问得知太傅教授速度过慢,这就催着太傅教得更快一些。

  太傅们也很无奈,太子殿下学习之法与他们教授的方法不同。然教导储君,是太傅们迁就太子,而不是太子迁就太傅。

  胤礽与太傅们打商量:“孤之学法可令学习效率提升,最快可一月学会《资治通鉴》,恳请太傅们配合教授答疑。”

  有帝王在催,又有太子保证,其余太傅还在犹豫着,相信胤礽的汤斌率先答应了下来。

  “臣愿配合太子殿下一试。”

  不愧是在胤礽四岁的时候就愿意加快授课节奏的大胆太傅汤师傅,他率先答应下来,令胤礽高兴地扬眉吐气,每次见到他都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胤礽开始压榨起了太傅们肚子里的墨水,从《资治通鉴》这一本史书就可以压榨出十几种不同角度的读法。

  作为当时人读史,是一种立场,作为后人读书又是又一种立场。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待,感觉其中多有压迫控制,站在臣子角度来读,感到其中教诲引人深思,而君王角度来读,则感觉其中治国之法多有妙处。

  再从小美的角度来读,其中各种言论啼笑皆非,犹如放屁。

  最后,再站在汗阿玛的角度来读,取其中精华,取其中糟粕,一本《资治通鉴》,让胤礽咀嚼了十几遍,越是读越觉得津津有味。

  从刚开始接触到读完,胤礽花了一个月,一个月后就可以用自己的感悟来与康熙探讨、争辩,答疑,论述!

  “汗阿玛,《资治通鉴》中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说的治国应当以法律为主,然秦法之严酷,统一天下却未能安顿天下,汉法以秦法为前路加以修缮,魏晋五胡礼崩法乱,隋唐之法又以前人为鉴,待到宋时,书中未记,儿臣却知宋时以文治、礼治为主,时至今日,大清之法是否为集大成者?”

  康熙:“《大清律法》自先帝起延续至朕在位一直持续在完善,律法作为治国之手段,能约束官吏、权贵行事,百姓安稳,达到国治之目地。”

  胤礽问:“法律是不是平等的?”

  康熙深深看着他,严肃道:“法是帝王治理国家的刀刃,以法为绳可约束官吏与百姓行为。”

  在帝王的眼中律法就是他的工具,他的武器。

  “帝王奉天之命,恭行天罚,应在律法之上,而百官与百姓,当在律法之下,朕之圣旨,即是法律,”对于这一点,康熙建议胤礽再学习新的书籍《贞观政要》。

  这些可不是康熙为帝所学到的感悟,而是前人留下。

  胤礽恍然大悟:“所以唐律中提到君臣、官民、良贱在律法面前地位不同,所受惩罚亦不相同,沿袭至今天仍然适用。”

  所以古人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地位都不一样了,还怎么同罪呢?

  康熙诧异道:“你连唐律都已经学到了?”

  “儿臣今日听太傅说秦法之严苛,对后世之法好奇,于是翻阅全书,寻找汉、魏晋、隋唐等朝代记录,寻遍详解,方知每一个朝代律法都是在变化的,儿臣产生诸多疑惑,这个问题却只能来问您。”

  “你说。”

  “元朝给蒙人设特权,却灭亡之快,是因为蒙古留其草原传统而不沿前朝旧制,以不适宜的律法来治理大片疆域吗?”

  康熙怔了怔,他没想到胤礽的学习进度竟然那么快,所思所虑之深,绝不是寻常七岁孩童能够想到的!

  帝王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问胤礽:“是仙兽教你来问朕的?”

  胤礽道:“《资治通鉴》中只写到了宋代以前。”

  “可若要学古今律法之变,应当从古代学到我朝,太傅们教导太慢,又不能说的过多,仙兽教儿臣的话不能全信,它所站的角度与汗阿玛、儿臣都不同,于是现在儿臣亲自来问您了。”

  胤礽心知:处今日之地,不可以后世眼光评判,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通往山顶的路,唯有寻前人足迹,自己摸索出更平坦的大道才是。

  康熙教子之心兴起,对胤礽说道:“大清之律法,自以满人为特权。”

  为了让汗阿玛说更多自己的想法,胤礽分明心中已经理解康熙所思,仍然以言语与之抬杠:“既然如此,便做不到帝王之下官民平等,官员会包庇,权贵会嚣张,民会生怨。”

  他彻底将自己当成一个想法幼稚的学生,等着康熙来批评自己。

  胤礽很期待汗阿玛的回答,那会让他进一步探索到汗阿玛的内心世界,看到汗阿玛所处的位置上的想法与大局观。

  他喜欢这种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寻求真理的感觉。

  “学之粗浅,想法天真,”帝王如此点评胤礽,耐心与他解释起来:“天下有文武百官,权贵上千,满人百万,而汉民数千万。平等待之,令其有同样机会出仕为官,行商贸易,则满朝文武将只余满人一二,其余皆汉臣。”

  胤礽:“所以汉臣科举挤破头,满人出仕有优待。”

  “既然如此,那法者非公器,亲疏不一,特权之人所恃而犯之,汉臣遇不公则心怀怨愤,天下民怨四起,则易生乱。”

  “自朕执政起,汉臣地位就有所上升,”康熙道:“满与汉若不分,则功勋皇亲生乱,满、蒙、汉,关系之微妙,非保成所能想象,若满与汉分开,则大清倾覆危亡。满人若要治理好国家,需亲近汉,融合汉之文化精髓,学习汉之治国韬略。若仍以旧例治大清,则走上蒙古旧路,朕心知肚明。”

  所以他治国亲近汉臣,重用汉人,却也要捧满臣,维持满臣利益,平衡其中的关系,而后在其中找出最能令帝王有权威的平衡点加强手中权势,这就是帝王的手段。

  至少在康熙的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帝王之下满汉平等对待,也许到了他百年之后,后代子孙手中有这个可能,可到了那个时候……

  “保成想法危险,若要做到你所设想的官民平等,恐怕只有等满人全都消失了,”康熙一手搭在胤礽肩头,冷静的话语在陈述事实:“数千万汉人,仅以盘发之变杀尽百万,实行满人之律则大清必亡,实行汉人之律则满人彻底融于汉人。”

  长此以往,后代子孙娶汉女,生汉帝,入关满族与汉通婚,习汉俗,改汉名。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名字,到顺治皇帝的福临,再到康熙之名“玄烨”,可从其中变化窥探其中一二。

  “此难题,先帝未能解决,而朕亦在平衡,保成年仅七岁已所思之深,令朕深感欣慰,然肚中墨水不足,想法天真无邪,仙兽仁爱都在影响着你。”

  康熙慈祥地摸摸胤礽,深沉问之:“到保成这一代,可能解决朕留下之难题?朕还在时,可教你,朕百年后,唯仙兽与你为伴,你又当如何来平衡其中?”

  问题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时间的恐怖之处会令问题逐渐发酵,大清发展以后,总需要一个帝王来做抉择。

  康熙教导胤礽的时候,用心之深,父子二人关在屋子里是什么都敢说,这是他的继承人,他必须要教会他帝王之道,在他彻底定下三观之前影响他,让他成为他最满意的接班人。

  “你且记住,做帝王做出的一切妥协与决定,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的权力,第二的才是大清本身。”

  帝王眼神锐利,如同翱翔在天际的雄鹰般锋芒毕露,他向胤礽伸出手,让他看自己的掌心的东珠。

  这代表着最高权力的东珠,唯有帝王、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可以佩戴,现在,康熙问胤礽:“这里有什么?”

  胤礽歪歪头:“啊?掌上明珠?”

  康熙一噎,怒道:“是权力!权力!”

  胤礽缩了缩脖子,乖乖道:“哦,是权力。”

  “现在朕将它交给你,日后太子朝珠,也将以东珠装饰,”康熙的父爱如山般浑厚,其中夹杂的是帝王对未来继承人最深切的期盼。

  你愿意接过朕手中的权柄,接下这天下重任吗?

  胤礽摇头如拨浪鼓。

  作者有话要说: 胤礽:掏空太傅,掏空汗阿玛,掏空汗阿玛!

  历史书上说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第89章

  康熙愣了一下,诧异胤礽:“你摇头做什么,不要?”

  “不要不要!”

  “为什么?”帝王神色莫辨:“权力不好吗?”

  “是汗阿玛说,儿臣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胤礽镇定答道:“儿臣就想好好学习,别的都不管。”

  康熙笑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是读书人会干的事,保成不是单纯的读书人,又岂能像民间那些读书人一样,只学习而不管其他呢?你是储君,早晚要接受这些的。”

  康熙似乎感觉到了胤礽隐藏起来的抗拒,帝王笑着,将那颗东珠强硬塞到胤礽手中,意思也很明显:你要也得拿着,不要也得拿着!

  胤礽抱着那颗烫手的掌上明珠,见身边趴着绝望的小美,陷入了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