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妆 第83章

作者:姚颖怡 标签: 爽文 长篇言情

  “那现在呢,还有人上去吗?”樊小娘子问道。

  “没了,三公子和七少都长大了,早就不上树了,郡主胆子小,不敢上去,不过王爷还是让人年年来修,以后三公子有了孙少爷,就能继续玩了。”小内侍笑着说道。

  樊小娘子微微眯起眼睛,又看了那树屋几眼,便跟着小内侍继续向前走。

  “王爷这会儿在哪儿,今天的宴会他会出席吗?”她问道。

  “女眷的宴会,王爷一般是不会出席的,不过这是为钟陵县主举办的宴会,王爷说不定也会过来,这会儿王爷在前院,蒋大将军和七少都过来了。”

  樊小娘子正要说话,她的脚步忽然一顿,下一刻她伸手撩开垂下的花枝,继续向前走去。

  小内侍还在喋喋不休地介绍着园中美景,樊小娘子却已全身戒备。

  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不会出错,有人在看着她。

  此时,只要她转过身向上望去,就会引起那人的注意。

  她的判断从未出错,那人所在的方向,应该就是那座树屋。

  树屋没有闲置,从来也没有。

  那是王府的观望哨,从那里可以将整座花园尽收眼底。

  “小公公,从这里能通往前院王爷的书房吗?”樊小娘子问道。

  “能啊,您看向边有条小路,沿着那条路走到尽头是个月洞门,从那里直通王爷的书房,王爷有时处理公务疲累了,就会来园子里散散心,奴婢还遇到过两回呢。”小内侍说道。

  樊小娘子笑了,问道:“是不是有人叮嘱过你,我问什么你就答什么?”

  小内侍脸上一红,道:“七少叮嘱过奴婢,等小娘子来了,就让奴婢在小娘子身边服侍着。”

  所以宜宁郡主找人陪她来花园,随手就指了他,不是宜宁郡主特意找到他,而是那个时候他就站在宜宁郡主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七少还让你领我来看那棵有树屋的大树?”樊小娘子笑得眉眼弯弯。

  “是啊,七少说那棵大树上的树屋最是有趣,小娘子一定会感兴趣的。”小内侍说道。

  “好的,七少还说了什么有趣的地方,你挨个指给我看吧。”樊小娘子心情大好,萧韧曾经做过王府府卫指挥,对于王府的警戒没人比他更清楚,也正因此,他是不会把这些告诉她这个外人的,所以他就用这个办法,让她自己来发现。

  真是个孩子!

  如果她今天没有来花园呢?那岂不是就不会知晓?

  不过,她是一定会来花园的。

第144章 最热闹的时候

  樊小娘子又逛了一会儿,就对小内侍道:“我们回去吧。”

  该知道的全都知道了,这里也没有什么可逛的了。

  在此之前,她也曾想过从萧韧那里询问秦王府的布防,可是她最终没有问。

  如果萧韧能把这些事情向她合盘托出,那么萧韧也就不会是萧韧了。

  萧韧不但有原则,而且还懂得变通。

  好在她早就见过长大后的萧韧了。

  回揽月阁的路上,樊小娘子内急,说要去官房,让小内侍不要等她了,小内侍以为她是害羞,便识趣地先行告辞,七少给他的吩咐就是让他陪着樊小娘子逛花园,现在花园逛完了,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樊小娘子从官房出来,却没有回揽月阁,而是朝着通往前院书房的那条小路跑去。

  樊小娘子并没有靠近,她藏身在一棵硕大的冬青后面,远远地看向那条小路。

  那是一条翠竹夹道,竹子长势不好,远没有江南的青翠。

  平时从前院到花园,另有一道门,正如小内侍所说,这条小路通往王爷的书房,因此,除了王爷和他的亲随,是没有人走这条路的。

  冬日的阳光明亮干净,透过并不茂盛的竹叶,把那条小路照得斑斑驳驳。

  一点金光从竹叶间一闪而逝,金光闪过的地方,竹叶微微摇动。

  樊小娘子微眯着眼睛,把那点金光尽收眼底,有人拂开竹枝向小路上张望,而那点金光,就是衣袖微扬时,从那人手腕上映射出来的。

  樊小娘子转身,向着揽月阁的方向跑去,路上有内侍向她投来诧异的眼神,他们不认识她,

  樊小娘子停下脚步,报以微笑:“我是来参加宴会的。”

  内侍们释然,一定是哪家淘气的小娘子跑到园子里玩耍,和丫鬟走散了。

  内侍们道:“小娘子快些回去吧,就要开宴了。”

  “是啊,这就回去了,不能让县主等着。”

  樊小娘子说完就跑了,内侍们笑着摇头,真是个孩子啊,县主怎会为了等你就不开宴了呢。

  穿着一身樱桃红的小女娃气喘吁吁跑回揽月阁,众人都已落座,她和樊帼英被安排在钟陵县主那一桌。

  她不好意思地道歉:“呀,我只顾逛花园,回来晚了。”

  “你这孩子真是胡闹”,樊帼英轻斥,又抱歉地钟陵县主道,“她在榆林野惯了,不懂规矩,让县主见笑了。”

  钟陵县主笑容温煦如春风拂面,声音宛若山泉清悠:“樊小娘子天真烂漫,如璞玉天成,我倒是羡慕樊少将军能有这么一位可爱的小侄女呢。”

  在座的女眷临来之前便已打听出来,苏家的几位公子膝下都是男丁,钟陵县主是没有侄女的,因此她才会羡慕樊帼英吧。

  谁不羡慕呢,在座的女眷都会羡慕吧。

  因为那位樊小娘子正要在樊帼英身边坐下,宜宁郡主就冲她招招手:“婷姐儿,快点过来和我坐一起。”

  钟陵县主是客,又是长辈,因此她坐在上座,宜宁郡主坐在她的下首,闻言,有丫鬟添了椅子,樊小娘子便坐在宜宁郡主身边。

  这位小娘子今天是第一次在秦王府露面,没想到就得了宜宁郡主的青眼,两人年纪相当,没准儿就会成为手帕交了。

  当母亲的不约而同地瞪了自家女儿一眼,你们早就认识宜宁郡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能坐到宜宁郡主身边的。

  果然,接下来更让她们牙疼的事情还在后面,宜宁郡主盛情邀请樊小娘子在王府里住几天。

  这么大的面子,就连当年的樊帼英也没有的。

  王府规矩大,宜宁郡主是不会随便留人小住的,看来是和樊小娘子真心交好了。

  朱小娘子最是羡慕,她都想等到宴会散了之后,她去和樊小娘子说说,到时抽空把她叫过来一起玩好不好。

  樊小娘子年纪小,并不知道她在被人各种羡慕嫉妒,她的目光在钟陵县主身后站着的几个人身上扫过,那个目光犀利的嬷嬷不见了。

  那个嬷嬷腕子上戴着一枚指宽的金镯子,在阳光下应该会闪闪发光的吧。

  王府里请了两个女戏抹了白鼻子扮成小丑,插科打诨,偶尔还会唱几句小曲,这是最近才在西安流行起来的,比不上唱戏或歌舞,这就是在酒席上调节气氛的,说是从京城里传过来的,女眷们尤其喜欢,钟陵县主听得认真,被逗得笑了起来。

  于是女眷们都跟着笑起来,席间气氛欢愉,笑声不断。

  那两名女戏还会口技,一人男声,一人女声,忽然女声的那个又变成童声,而男声的那个则又学起了鸟叫,有个女眷认出来,这两名女戏是前阵子在山西红起来的一对姐妹,没想到这会儿已经到了西安。

  说笑了一阵,有年长的女眷想起来该去给钟陵县主敬酒了,于是众人这才发现,不知何时,钟陵县主的位子上空了出来,钟陵县主不知何时离席了。

  不过这也没有引起女眷们的注意,因为那两个女戏开始唱曲儿了,她们唱的竟然是名角小凤仙的最拿手的曲目,而且学得惟妙惟肖,于是众人的注意力再一次被吸引,钟陵县主是不会在这种场合退席的,这会儿多半是去官房了。

  她们猜得八、九不离十,钟陵县主虽然不是去官房,可也差不多,刚刚丫鬟布菜时不小心把一颗糖醋丸子掉落到钟陵县主的裙子上,这会儿钟陵县主被丫鬟们陪着去换衣裳了。

  布菜的丫鬟是钟陵县主从京城带来的,并非是王府里的,因此也不能怪罪她,再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就连宜宁郡主也没有在意,她只是有些奇怪,樊小娘子去哪里了?

  刚刚樊小娘子头上珠花掉到地上,她弯腰去捡……宜宁郡主好像就是从那时开始,就没有见到樊小娘子了。

  她想一定是自己记错了,樊小娘子明明是弯腰捡珠花,怎么就没有了呢?

  就像宜宁郡主一样,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两个女戏身上,她们没有留意钟陵县主是何时离席的,当然更不会注意到那个小不点儿樊小娘子又是何时溜出去的。

  此时是王府里最热闹的时候,可是这热闹是前院外书房的,也是后宅揽月阁的,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却比平日里更加冷清。

  这是一个好时机,樊小娘子觉得,换作是她,一定会在此时动手。

第145章 拦路的丫鬟

  前院,书房之内。

  “王爷,今天南边传来消息,新任临江知县尚未到任,落江身亡了。”蒋双流沉声说道。

  秦王微微蹙眉:“临江县?”

  秦王一时想不起临江县在哪里,但是他知道,一名知县的死亡,还不值得蒋双流专程前来禀告于他。

  “对,临江县,卑职去年,不对,应该是前年了,曾经到过临江县,上一任知县名叫张博,即将调任嘉苑任知州,如今还在临江,正等着与新任知县交接,没想到还没有见到人,却先闻死讯。”

  临江与嘉苑只有三日路程,吏部派往临江的人选迟迟未定,张博之前已经去嘉苑赴任,此番是特意回临江办交接的。

  听到蒋双流说起前年他曾到过临江县,秦王恍然大悟,道:“下乔镇就是隶属于临江县的吧。”

  蒋双流道:“对,不过王爷可能不知道,如今下乔镇十室九空,不仅是下乔镇,就连离下乔镇不远的上乔镇也是如此,那些人拖家带口都搬去了一河之隔的小河镇,小河镇是新建的镇子,那里早在几十年前曾经遭灾,荒芜多年,如今却是一片繁荣景象。”

  从临江到西安,相隔两千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是不会引起秦王重视的。

  前年蒋双流的南下之行,秦王当然记得。

  他问道:“临江县的搬迁莫非不是官府下令的?”

  蒋双流道:“此事最初确实是在官府拿到许可的,可是也只是有人在小河镇开荒,恰好被县衙从此经过的人看到,便将此事告知了当时的知县张博,当时正值张博的通考之年,听说有人开荒,张博大喜,正值皇帝大婚减免赋税,于是便以此鼓励穷苦百姓前去开荒,并次此事上报朝廷,这也成了张博在任期间的政绩,张博能够顺利升迁也与此事有关。但是之后的事情就是张博无法掌控的了,大批百姓自发迁走,原本的荒凉之地成了镇子,可是相邻的其他镇子却越来越冷清,张博悔之晚矣,调令一到,他立刻就动身前往嘉苑,把这个烫手山芋留给了新任知县,却没想到,新知县竟然死在路上。”

  书房内静寂一刻,良久,秦王笑道:“这倒是与我们多年前在良峪的做法不谋而合。”

  良峪,曾遭鞑子屠城,秦王就藩时,良峪早已成为一座空城。

  当时秦王派一千兵士到达良峪,在良峪屯田养兵。当时鞑子时时犯境,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得知有官兵驻守良峪,便扶老携幼前来,良峪守官打开城门,并且让士兵们帮助百姓们搭建房屋,收留这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百姓。

  百姓们有了房屋,接下来又分到了田地和牲畜,渐渐安稳下来。良峪的稳定吸引了商户,商户们手握钱财,最是需要保护,他们纷纷前往良峪,有了商户,良峪开始繁荣起来。

  如今,良峪拥有西北最大的交易集市,从丝绸之路而来的奇珍从这里销往大齐各地,同时也把大齐各地的特产卖给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人,换取更多的钱财。

  良峪仅是每年收取的各种保银和管银,就足够秦王养活一支上万人的军队。

  不仅是秦王想到了良峪,蒋双流等人也想到了,反倒是萧韧和周铮这两个小的,眨巴着眼睛看着秦王。

  他们记事的时候,良峪已经是个繁华的城镇了,即使知道良峪曾被屠城,他们也没有见证过昔日良峪的荒凉,直到此时秦王提起,他们才恍然大悟。

  秦王像是想起了什么,对蒋双流道:“莫敢不错,小河镇的消息很重要。”

  蒋双流忙道:“王爷,莫敢随着卑职回来了,这消息是崔小鱼送过来的。”

  秦王一怔,道:“老崔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好,他日回到西安,让他来见本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