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农门娇女 第1154章

作者:花柒迟迟 标签: 长篇言情

而这时候,第一批学子已经入院满三年了,到了毕业的季节。

最后这一年,学院已经没有硬性规定,学子必须留在学院了。每科都是几人一组,开始再京都附近走动,美其名曰实习。

农科学子几乎是挨个村子走过去,教授百姓们育秧种水稻,育苗种玉米,推广土豆和地瓜种植,甚至是冬日温室种菜,建厂养鸡养猪。偶尔还要因地制宜,为百姓们提出的问题和希望,想办法达成。

这般虽然费时费力,但却极得百姓欢迎。每到一个村子,百姓们都会把最好的院子让出给学子们居住,供给最好的饭食,以感谢他们赶来指点他们如何得丰收,如何开展副业,过上好日子。

而学子们在同各村老农的交谈中,也学到了很多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越发深切明白农人对丰衣足食的渴望,自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即便他们手上沾了泥土,汗湿衣背,也依旧把腰板儿挺得笔直。

医科的学子,分了两部分,一分部跟着疯爷琢磨新药,当然都是成药,尽量往药效强劲、保质期长上靠拢,毕竟有些人出门在外,不方便熬药,就是在家,熬药也是个麻烦事。所以,方便有效就是他们的追求。

另一部分则跟着程大夫在外义诊,除了每月逢一在京都里,其余也是各个村子乡镇走动,义务给村里百姓看诊,甚至还送药材。

实战永远是最好的检验和进步途径,不得不说,学子们的医术是突飞猛进。不得不说,其中几个胆子大的,已经开始跟进研究外科开刀缝合了。有了精钢的支持,各色手术刀,钳子,镊子,都配齐了,酒精也是医科人人必备。

冯刘也被临时借调到学院做了实习教授,说来也巧,他来第二日就遇到一个阑尾炎患者,以大越如今的医术,这是必死的疾病,患者家里哭得震天响,正好遇到学院的医疗小队,冯刘也只是琢磨了几年,并没有动手切过肠子啊,这时候硬着头皮也要试试。

于是征得家人同意,他就现场铺设了手术室,壮着胆子开刀了。患者也是命大,流血很少,切了肠子,缝合肚子,然后不过七八日就活蹦乱跳了。

如此,患者家属感激之极,医科学子们也成功的被激起了兴趣,成了冯刘的跟班,准备往外科发展了。

机械和木科的学子,去年因为狼头山作坊往外运送货物太过频繁,牛马吃力,于是突发奇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又同林贵加入,于是立了一个项目,打算建一条几十里长的木轨。马车轮子同样特质,契合之后,马匹只要起一个牵引的作用,省力又迅速。

如今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已经过了试验阶段,马上就要通车使用了。惹的京都里的闲人,偶尔就跑来探看。

就是林大河见了,都是欢喜,嚷着以后要在含山关同京都之间建一条这样的轨道,这样他往京都送货物就轻松了。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就是武科的学子了,去年冬日开始就有战王亲自授课,教授实战技巧,传统兵书兵法,甚至是战阵,新式兵器的使用。就是战王没有空闲,也会换副将唐元过来接替。

而今年春末更是直接把武科学子都拉去了京畿道大营,只要学院一毕业,他们就是龙翔卫的预备役,当然建功立业还要等机会,但如今这般,也是多少人盼红了眼睛也盼不来的…

临近毕业,学院里免不得有些浮躁。涉及到高级别保密科研的学子,不能轻易放出去,最好的去处就是狼头山作坊了,工钱高,待遇好,同学院一般,大半再做研究。学子们都是满意,顺利签订了意向书。

农科不涉及保密,木科和机械科也只有少部分必须留下,武科由夜岚经管。

医科学子的去向,林家直接决定在学院北侧分出一块地方建医院。

那块地方说起来也不是粮囤村的,属于一个山后的一个小村子。林家承诺为村里修建一条水泥岔路通往京都的大路,那村里百姓就欣然同意让出了这块地,当然建了医院,若是有病患过来,村里也会受益。

之所以选这里,是因为这在学院范围之外,距离又近,主要是在后山脚下,流花河畔,风景也好。

第1291章 各奔前程

这般都安排好,二百多学子,没一个为了前程担心的。当然最高兴的还是他们的家人了,有句话叫悔教夫婿觅封侯,说的是女子后悔夫君封侯拜相,不能在身边陪伴。

其实,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想要儿子出人头地,又盼望儿子能在身边孝顺照顾。

如今,学院安排就是最好的方案了。儿子从此吃喝不愁,家里也因此跟着过富足日子,门槛儿更是被媒婆踏破,别提多让人高兴了。

而才入学一年的学子们,眼见学长如此前程似锦,更是打了鸡血一般,起五更爬半夜,把自己往死里打磨…

当然,世上的事没有完美的,学院这边是皆大欢喜了,却有人不高兴了。

那就是农林司的宋大人了,当初皇上可是说好的,学院的学子毕业,要挑几个入仕。他从那时候就盼着了,结果如今等到结局,却人人都忘了这事儿。

于是,在一个早朝时候,他这个直脾气,直接就开口问到了皇上跟前。

皇上还愣了一下,到底想起当日的许诺,也是哭笑不得,赶紧补救,“散朝之后,朕寻包教授说说此事。”

宋大人还是没有罢休,居然一直等到散朝之后,包教授被宣进勤政殿。

最后硬是逼着包教授答应,调两个农科的毕业学子进农林司,这才算是哄得宋大人眉开眼笑。

消息被包教授带回学院,学院就决定让毕业的农科学子们主动报名,若是人多,就请宋大人择选。

没想到,居然一个报名的都没有…

一来,学子初初入仕,只是刚刚入品的小官儿,恨不得衙门里一个小吏都能把人支使的陀螺一样,而且俸禄低得厉害,怕是都不够他们每月吃两次红烧肉。二来,朝廷做事不自由啊,哪有如今这般同窗们一起,凡是有商量,出入各个乡镇,农人们热情淳朴又恭敬,更让他们觉得自豪,工作有意义啊。

这个结果,别说书院,就是宋大人都有些傻眼。他也上来这个执拗的脾气了,非要逼着学院给两个人。

包教授同老先生商量了一下,无法之下,只能寻两个家在京都附近,家境也不错的学子劝说几句。虽然做官不自在,薪俸不多,但因为离家不远,平日又同宋大人一起出入田间地头,算不得改变太大。

这两个学子,有一个就是朱志远,他家是个小地主儿,读了学院,最初的想法,只是爹娘想让他学学林家的种田秘诀,不想他越来越出色,在十里八乡都极得乡亲们夸赞,他的爹娘恨不得做梦都能笑醒。

不想儿子如今居然要做官儿了,虽然儿子抱怨做官诸多不好,还是被他们强力镇压了。

另一个学子也是差不多情形,于是他们成了整个学院唯二的毕业入仕生。

以至于,毕业前几日,但凡见到他们的同窗都要笑嘻嘻拍拍他们的肩头,玩笑道,“我也拍拍官老爷的肩膀,以后吹牛可有说的了。”

这也惹得所有人都哄堂大笑,当然,这没有嘲笑之意,满满都是为了冲淡离别而酝酿到满满的祝福。

七月十八,学院第一届学子正式毕业的日子,为此学院进行了大扫除,实验室要彻底整理,准备交给学弟们使用。就是食堂都开始杀猪宰羊,大厨准备把拿手菜色都做一遍,让学子们最后再吃个痛快离开。

寝室里也放开了宵禁,不管学子们闲话儿到多晚,管理宿舍的小管事都不会上去敲门提醒了。

篮球场上,蹴鞠场上,越来越多的人挥汗如雨,甚至有夜里都不回去寝室,彻夜在学院里游荡的学子。

但如何不舍,就像孩子大了,总有离开父母的一日,分别还是来临。

这一日上午,姚老先生和林老爷子,外加战王、包教授坐了大礼堂的主位。所有毕业学子分科系,一一上台接过毕业证书,还有一块精钢打制的小小牌子,牌子正面纂刻了前进学院四个大字,还有学子的名字和拼音缩写,背面是科系,外加由学子的寝室号学号组成的一串数字号码。

这是学院给他们的证明,证明他们在这里挥洒过汗水,也付出过最美好的三年光阴。

学子们接了证书,挂了胸牌,都是红了眼圈儿,郑重跪下磕头,谢过学院三年的教导和养育。对,就是养育。即便他们是孩童时候,也没有被照料的如此周到。

市面上卖的特等冷水米,外人想买一斤都要打破头,他们却一日三顿的吃。鸡鸭鱼肉,海鲜山货,都是食堂菜盆里的常客。更别提那些饭后果子了,春吃桃子,夏吃瓜,秋吃葡萄,冬吃果。好像那些果子,就像田里随便一拔一篮子的萝卜白菜一般随手可得,他们足足吃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