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大厂子弟 第62章

作者:鹿子草 标签: 爽文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戴誉笑:“带汽的红酒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不过并不是汽水。这款酒是不建议儿童饮用的。”

  何记者仔细去看瓶身上的标签,叹道:“酒精度居然还是2°的!这么一回味,确实有一点点酒味,少喝点应该是不醉人的。”

  “我们厂生产的这款汽酒,就是专为汪记者这样公务不饮酒的人士准备的!这款酒虽然名叫汽酒,但与汽水是两码事,它是含有酒精的酒类饮料。就像外国人喝的香槟酒似的,带汽,葡萄酿造,微甜,酒味回甘!”戴誉举着酒瓶,给桌上的每人都倒了一点。

  实际上这款汽酒的产量很少,市场上没啥人买账。

  之所以研究水果汽酒,还是因为闹饥荒的时候,粮食紧缺,厂里琢磨着能用什么来代替粮食酿酒。

  这款汽酒就是那时的产物。

  只是葡萄并不比粮食更容易弄到,而且这款汽酒的定位有点不上不下的。

  男人嫌它没啥酒味,小孩嫌它有酒精,只有女人能适应这个口味。不过在小地方,有几个女人舍得花钱买汽酒喝,所以这个产品产出就滞销了。

  估摸着餐厅里餐桌上的这些,就是他们厂里的滞销品,被厂长送来当赞助了。

  戴誉一本正经地介绍:“这款酒在我们那边的市场上基本是想买也买不到的,都被我们厂长调剂到北京上海去了。听说深受不爱公务饮酒人士和知识女性的喜爱!简直供不应求!”

  几位记者都捧着酒杯喝了几口,有人喜欢,当然也有人不喜欢。

  戴誉没在意他们的评价,而是认真看向汪记者,含笑商量道:“汪记者要不要尝一尝?我给您少倒一点吧,午餐时间快结束了,大家一起干一杯怎么样?”

  汪记者觉得他对自己说话的语气,像哄小孩似的,颇有些不自在。不过,他这次倒是没再端着,很给面子地将酒杯递了过去。

  礼貌地道过谢,汪记者浅浅抿了一口,觉得味道还可以,点头给予了肯定。

  戴誉看他终于露出了点笑模样,便开口跟张记者要酒喝:“张记者,那茅台再给我来点呗,刚才喝得急,我都没品出味儿,白喝了!”

  众人大笑。

  张记者亲自起身给他的杯子满上。

  于是,饭桌上的气氛再次恢复和谐,大家一起干了一杯。

  午餐散了以后,戴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回房间休息。他看到汪记者出门散步,瞅准机会就跟了上去。

  看出来汪记者是个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的,戴誉没跟他兜圈子,直说了来意。

  “刚才在饭桌上就听说,大家的采访任务基本已经在上午完成了。您要是下午还有空,我想邀请您去我们厂的展区看看。”戴誉见他没反对,顺势将他们厂的产品以及最近几个月的大动作做了详细介绍。

  “反正您也是在寻找新闻素材,不如去跟我们厂长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可取之处。我只是个宣传干事,对于厂里的事情没有厂长了解得具体全面,您要是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与他面对面交流。”

  汪记者虽然看着高冷,但是为人倒是很实在,直言道:“我负责的新闻稿已经收集到了足够多的素材,即使去采访了,也未必能见报……”

  “没关系,您只管去。无论能不能登报,我们啤酒厂都热烈欢迎青年报记者同志的采访。”戴誉语气诚恳,“我们来一次北京不容易,能接受向您这样的国家级报纸的采访,更是难得,有个向全国人民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已经很满意了,能不能登报就随缘吧。”

  汪记者沉吟片刻,终是点头答应了。

  当天,戴誉将汪记者引荐给了许厂长和徐科长,至此他的任务就算顺利完成了。至于能否登上青年报的版面,那就是领导们需要操心的了。

  第二天的会议主要是糖酒公司的经理会,记者们不被允许进入会场。

  戴誉已经进去见识过一次了,所以之后让不让他进去都无所谓。

  清晨起来,穿戴一新之后,拎上何大夫给的那个小包裹,揣上写有夏露外婆家地址的纸条,戴誉就慢悠悠出门了。

  来到这边两天,这还是他第一次有心情认真欣赏首都风貌。

  此时的北京城刚刚苏醒,晨起有不少遛鸟的大爷。

  钻进最热闹的一家国营早点铺子,点上服务员推荐的褡裢火烧、焦圈和面茶,在铺子里看热闹,听人聊天,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出门去坐公共汽车。

  夏露外婆家在什刹海附近,他下了车,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一个红漆大门的四合院。

  不过,他并没有敲门入内。而是沿着这条胡同继续往东走,经过第一个岔路口时,再向南走,直到第三户人家的院门前停下。

  这会儿已经快到上午十点了,自行车的铃声,锔锅钉碗补茶壶的吆喝声,起刀磨剪子的滋啦声,以及孩子们围着糖担子,用牙膏皮换麦芽糖的吵闹声,吵吵闹闹地往戴誉的耳朵眼儿里钻。

  来往的人员太密太杂,他没敢做什么惹人怀疑的举动。

  只是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戴誉凑近青砖围墙,在其中一块写着门牌号的青砖上轻轻敲击两下,听到空鼓声,又在它周围的另两块砖上又一次敲了敲,反复确认几次才放心地收回手。

  看来他记得没错,赵学军的那十多条大黄鱼应该就是在这里找到的。

  按照小说中所写,赵学军重生后,根据前世的记忆,在这户人家挖空的外墙青砖里找到了那些大黄鱼。之后通过这些钱以及夏露家的帮助,改变了赵厂长被下放的命运,也让赵学军从此平步青云。

  戴誉找到的这户人家,据说主人是个大资本家,如今早已人去楼空了。

  这明显就是作者给赵学军安排的一根粗大金手指……

  几十年后这一片房屋拆迁的时候,因为在施工现场挖出了大量金条而登上了新闻。仅这样一条新闻就成全了重生而来的赵学军。

  不过,估摸着赵学军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还没机会来北京取走这些东西的。

  戴誉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宁可将这些大黄鱼拿出来捐了,也不能便宜了赵学军那个人渣!

  他得在赵学军寻来之前,将它们转移了!

  然而,他也有自己的顾虑。这一片人多眼杂,今天肯定是不能直接将东西带走的,不然万一被人盯上了也是麻烦事。

  另外,这些大黄鱼拿出来以后他要怎么处理?

  无论是留在北京还是拿回家去都不太合适……

  戴誉心里正纠结着,余光却瞟见前方一个胳膊上带着红袖箍的大妈,一脸狐疑地冲着他走了过来。

  “同志,您不是我们这一片的住户吧?请出示一下您的证件!”

第48章

  戴誉刚转进这条胡同时, 居委会的李大妈就盯上他了。

  原本见他拎着东西,还以为是哪家来串门的亲戚。岂料这人挨家挨户找过去,不但谁家的门都没进, 反而还停在了大资本家的后罩院外面。

  李大妈脑中的警报瞬时拉响!

  探照灯似的目光在对方身上欻欻扫视。

  虽然已经建国十多年了, 但是敌特间谍的活动仍然猖獗,他们居委会的日常工作中有一条就是随时留意观察形迹可疑人员。

  戴誉一看到大妈那严肃的表情,就在心里暗呼完蛋。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刚还在担心被人盯上后徒惹麻烦, 此时麻烦就自动找上门了。

  他不敢跟这种戴红袖箍的大妈贫嘴,一声没吭,老老实实地双手奉上自己的工作证和介绍信。

  李大妈从上衣兜里掏出老花镜带上,认真查看了他的证件,问出口的话带着怀疑和警惕:“滨江人?来北京干什么的?”

  “出差。”戴誉正色,说完又将自己的糖酒会参会证给她看。

  李大妈略一低头, 视线跃过老花镜落到戴誉身上, 一脸不善:“既然是参加糖酒会的代表,您跑到我们这一片来做什么?”

  “我帮人给亲戚捎东西的,趁着今天不用出席会议, 赶紧给人家送过来。”戴誉认真回答。

  说着又给她看了写着地址的字条。

  “外四区19号在北面, 您往南面瞎逛什么?”李大妈看过字条,盯着他问。

  戴誉摸摸鼻子, 不好意思地答:“我分不清东南西北, 我们那边问路都说前后左右, 谁能想到来了一趟首都, 问到了路也找不到地方。”

  李大妈“嗯”了一声,确实有不少外地人闹过这种不辨方向的笑话,她神色稍缓, 又问:“您要找的是哪户人家,姓什么?”

  “姓何的,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我是替他家女婿捎东西的。”戴誉被问一句答一句。

  老何家确实有个女儿跟着女婿去了外地工作,事情对得上。

  “您跟我来吧,今儿没什么事,我带您过去。”李大妈的语气放松下来,提醒道,“以后不认识路不要在胡同里乱窜,不然又得被人核实身份。”

  戴誉喏喏连声,一脸受教。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这话,不一会儿就在何家的红漆木门前停了下来。

  伸手去推院门没推开,敲门也没人应声。

  李大妈只好转向戴誉,无奈道:“估计这老两口又到后海钓鱼去了。其他人都上班,您下午再来吧。没有个把小时,这俩人回不来。”

  戴誉只觉心中一轻。

  他刚被这位大妈盘问得心头惴惴,只想找个地方先平复一下心情再说。何家没人他正好可以出去缓口气再来。

  李大妈琢磨着他一个外地人可能不认识路,非常热心地推荐了什刹海沿街的茶馆给他。

  “点壶茶能靠俩小时,您就到那消磨时间去吧,还能看看风景。”

  戴誉与大妈道了别,看看手表,这会儿若是去别的地方,往返一趟太耗时间了。干脆就听居委会大妈的建议,去后海那边随便找个茶馆坐坐。

  让他没想到的是,六十年代的后海居然已经很热闹了,临水安置着一个挨一个的露天茶馆,已经隐隐能看出后世酒吧街的雏形。

  虽是工作日,但在茶馆喝茶的人还真不少,熙熙攘攘的,根本没有空位。

  让老板安排着跟人拼了桌,坐到略显破旧的藤椅里,戴誉随便点了一壶能叫的上名字的龙井,又配了个杠子饽饽,就算安顿下来了。

  跟他拼桌的是两个跟戴父差不多年纪的男人。其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看着有些清瘦,但很有精气神,不大的眼睛里透着一股子精明。另一人蹙着眉,一脸苦相,说会儿话就要将眼镜摘下来用衣摆擦两下。

  同在一桌坐着,即便戴誉不想听人家聊天,谈话内容也自然地飘进了他耳中。

  眼镜男明显是求着八字胡帮忙的,这八字胡一直不吐口,两人谈了没几句话就不欢而散了。

  待眼镜男离开,八字胡喝口茶啐了一口,骂骂咧咧道:“连壶好茶都不舍得点,用碎茶沫子应付我,谁能给他帮忙。”

  旁边桌的一个叼着旱烟的大爷,笑呵呵接茬:“你这拉房纤儿的营生都十来年没干了,谁敢放心把事交给你,蹭壶茶沫子喝喝就不错了。”

  八字胡跟那人笑骂了两句就不再多言,转头发现戴誉正一脸兴味地看热闹,不禁跟他搭话:“您是新来的吧,以前没见过。”

  戴誉点头,“来串门的,吃了个闭门羹,在这边等会儿。”

  见他茶杯空了,戴誉拎起自己的茶壶给他倒了七分满,邀请道:“您尝尝我的茶。”

  “嘿,今儿是碰上大方人了!”八字胡也没客气,端起茶杯就喝。

  戴誉见他喝了茶,边掰杠子饽饽吃,边与他闲聊:“刚听说您以前是拉房纤儿的?”

  拉房纤儿的就相当于后世的房屋中介,解放前,想在北京城租房买房,都得找这些人。

  “呵呵,都是老黄历喽,现在大家直接去房产交易所交易,用不上我们拉纤儿啦!”往日风光不再,八字胡也有些唏嘘。

  他盯着戴誉看了一会儿,挑眉问:“您想找房?”

  能干他们这行的都是人精,眼力好得很,戴誉一搭茬,他就敏锐地给出反应。

  戴誉没有正面回应,只说这附近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随便问问。

  “您是不是已经去交易所看了?没有合适的吧?”八字胡自以为猜对了,嗤笑道,“这一片过去都是大户人家,谁没事能随便把祖宅卖喽!”

  虽然政府已经不让他们拉房纤儿了,但是干了几十年的营生哪是说丢就能丢的。他对这一片的房屋情况,还是门儿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