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爷的躺赢人生 第58章

作者:邈邈一黍 标签: 宫廷侯爵 清穿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二嫂看上去比二哥要年轻个七八岁,不像往些年那样端着了,行易近人了很多,似乎以前温婉的气质也稍稍减弱,整个给人的感觉很是通透。

  行吧,这世间之事还真说不清楚,二哥二嫂看上去,并没有众人想象中的那么苦,反而跟康熙年间的最后那几年比起来,好多了。

  尤其是二嫂,以前虽是女子的楷模,一言一行都挑不出毛病来,可他光是瞧着就觉得这样的活法累,哪里像现在,表情和语气里都透着轻松。

  胤祯道明来意,旁的也就不用他插手了,二哥二嫂虽然不是丹青高手,但画技绝对是比他高的,两口子一边商量着,一边亲自画设计图。

  还真别说,二嫂更喜欢返璞归真的景致,二哥的审美则是像极了四哥,也不知这俩人是谁影响的谁,还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了,总归是与他的审美相差较大。

  “亲王府差不多要两年的时间才能竣工,四哥的意思是,若二哥没有出海的打算,那这两年就可以出去走走,也可以在朝堂上谋个差事,若二哥有出海的打算,那便要再等几年了,朝廷已经是在为出海做准备了。”

  胤祯把话说得明明白白,理亲王也听得明白,他若是选择出海,那在出海之前就必须被圈禁,不能接触朝政和朝臣,但如果选择不出海,那从现在起,就是自由之身了。

  老四大气,能做到这种程度,他之前都不敢想。

  “我大半辈子都在做太子,如今好不容易清静几年,也就不去外边瞎晃悠了,等亲王府建成,就带着一家人都搬进去,差事以后再说吧,现如今且先安稳几年。”

  理亲王不打算出海了,就算皇上允他出海,可他这一大家子人都还在这儿呢。

  而且他也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一辈子已经过去大半辈儿了,就算是为了这一家子人,他在京城做一个理亲王又有什么不好的。

  至于还能不能办差事,他虽然也乐意做些事情,但终究是拉不下这个脸面来,就看老四的安排吧,朝廷里边那么多个衙门,只要把他安进去,旁人那就都是陪衬了。

  胤祯带走了二哥二嫂画了一下午的设计图,也把二哥的话捎给了四哥。

  “二哥现在看上去跟以前可不太一样了,也难怪他不想着出海了。”胤祯想着二哥以前的模样,两相对比,就已经忍俊不禁了。

  “现在二哥看上去可不太像是一个皇家人,也不像参与朝政之人,若不是有一大家子的人在,可能都要出家做道士了。”

  那股飘飘欲仙的劲儿,尽管是有那张脸在加成,但也少不了气质的改变。

  “理亲王既然不打算出海,那也好,毕竟年岁已经不小了,大清还这么多事儿呢,留下来帮忙也挺好。”四爷倒是淡定的很。

  二哥既然没拒绝办差事,那他就敢用,废太子已经是之前的身份了,现在是他亲封的理亲王。

  “你觉得让理亲王去做皇家学院的学院长怎么样?”四爷很是认真的问道。

  胤祯在议政殿从来都是有座位的,身体放轻松倚在靠背上,并不如何紧张,反正大殿之上就只有他和四哥,还有一个端茶倒水的苏培盛,并无外人,说起对二哥的安排,也更像是兄弟俩在唠家常。

  “二哥来做皇家学院的院长,那倒是极为合适,允文允武,管理一处学院对二哥来说易如反掌,而且他做院长,除非四哥,否则哪个家长敢找上门去,让老师们网开一面,更不敢走什么后门。”

  更重要的是,二哥身份特殊,如果真要上了朝堂,每三日一次朝会,就算四哥免了二哥的跪拜之礼,但长此以往,心里边未必没有疙瘩。

  倒不如做这个皇家学院的院长,身份足够高也足够重要,偏偏又不涉及朝堂上的事情,也不需要去参加朝会,还是很稳当的。

  “朕可不是那样的家长,不会为了儿子去找理亲王,朕就是担心你,到时候心疼弘易,再眼巴巴的去找理亲王,人家可不一定买你的账。”

  弘易小的时候,十四弟还能拿出几分严肃的样子来,后来就不行了,论宠孩子,也!也就额娘还能跟十四弟比一比了,关键额娘那是隔辈亲,十四弟可是做阿玛的。

  做阿玛的胤祯,还是少不了要操几份心,尽管他的操心只是跟四哥提一提,具体如何规划安排大都是四哥的事儿。

  “皇家学院是给侄子们建的,侄女们是不是也该有处专门读书的地方,之前为了安抚蒙古,嫁过去了那么多的公主格格,所以安排的教育也是针对这方面的,但眼下大清国力日渐增强,就算是安抚蒙古,也可以换用别的方式了,四哥这几年就没给蒙古那边指婚,这要教给侄女们的东西,是不是也该换一换了。”

  胤祯虽然没有女儿,可能这辈子大概也不会有旁的儿女了,但这不妨碍他给侄女们谋福利,都是从小在他眼前晃悠过的孩子,有些不必吃的苦头,又何必非要去吃。

  就好像埋下一颗种子去,或许多少年后,就真的可以等到它发芽。

  皇家学院都已经建了,再建一个皇家女子学院,也不过是顺手的事儿。

  四爷没什么意见,这事儿旁人不会提,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十四弟倒是一如既往,从前的时候是为姐妹着想,如今是为侄女们着想,若是有女儿的话,十四弟怕是要把女儿宠到天上去了。

  不过很是可惜,十四弟的女儿缘比他还要浅薄,他好歹还有个女儿,十四弟这么多年了,就只得了一个弘易。

  皇家学院初定的院长是理亲王,皇家女子学院这边,院长的身份也不能低了去,太皇太后和太后年纪都大了,不合适。

  皇后也不合适,一则是后宫里边事儿太多,二则是怕皇后做女子学院的院长成为传统。

  四爷属意弘晖,所以让皇后做院长没事儿,但谁知道到了弘晖当皇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若是弘晖的嫡子不争气,那就不能把这样的权柄送到弘晖的皇后手里。

  子孙后代的变!变数还多着呢。

  所以想来想去,兄弟俩还是觉得,温宪来做这个皇家女子学院的院长更合适。

  年龄合适,身份合适,能力也足够。

  只不过,温宪可能又要忙起来了,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宁楚格做帮手,这才轻松了两年,去年下江南玩得痛快。

  面对哥哥和弟弟给她安排的重任,温宪义不容辞,只是要了几个帮手,也不能说是要帮手,应当说是请求允许她另外找帮手。

  找的也不是旁人,而是曾经的四妃,现在的太后、宜太妃、惠太妃、荣太妃。

  这可是康熙年间管理后宫的人,还是在后宫激烈‘拼杀’当中活下来的胜利者,康熙年间进宫的女子有那么多,但是能活下来,保住儿子,还能位居妃位的,可真都是凤毛麟角了。

  这几位都是高手当中的高手,不管是管理学院,还是到时候给学生们上几节课,微微露点皮毛,就够学生们认真思考学习的了。

  继皇家学院和理亲王府之后,胤祯又给工部额外找了项差事,建皇家女子学院。

  还是一脉相承的风格,教室多,演武场大,唯独住宿条件艰苦,男院和女院并没有什么区别。

  男院、女院,还有理亲王府,是根据设计图定稿的时间,分别开始动工的,男院最早动工,也是最早竣工的。

  可女院明明是最后一个动工的,却赶在理亲王府之前竣工,竣工的时候,理亲王府的建造才完成一半。

  据说负责建男院的那帮人,竣工之后也被安排过去一块建女院了,经验完全照搬,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这也导致建出来的女院,几乎就是跟男院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也就是位置不同,门匾差了两个字。

  而且这两块门匾上的字,都出自一人之手,全是四爷亲笔题写的,没偏没向。

第81章 二更

  雍正六年,两处皇家学院陆续走上正轨,颇有几分不分伯仲的意思。

  男院这边儿,读书的学生有皇上的两个儿子,有各个王府的世子,身份最低的,那都是出自朝臣之家,不再是作为伴读,而是正儿八经的学生就读。

  哈哈珠子已经取消了,每人限带一个下人,要么是书童,要么是太监,反正名额是只有一个。

  院长是重新回到人前的理亲王,这位爷淡出大家的视线已久,不过一出来那就是万众瞩目,也让无数人在心里暗叹,皇上心真大。

  跟男院比起来,女院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院长和四位主任来头都太大了,以至于官宦之家几乎有超过半数,都挤破了脑袋要把女儿送进来读书。

  院长是掌管育婴院的温宪公主,四位主任,要么是太后,要么是太妃。

  虽然众人不知道‘主任’是干什么的,但这四位都是身份不得了的人,但凡自家的女儿能受到任何一位的认可,那名声可是就要跟着水涨船高了。

  就算是没有得到这几位的认可,能够进到这家学院来读书,本身对于家族和女儿本身也是一项荣誉。

  所以女院跟男院一样的炙手可热。

  不过除了皇室子弟外,其他人要入学,是需要通过考试的。

  除了考试外,入学的要求就是针对所有人的了,也包括了皇室子弟。

  男院这边,外室子不许入学,德行有亏者不许入学,说到底名声是个好东西,无论家世如何,年纪几许,都应当爱惜羽毛。

  女院这边,要求就只有一条,裹足者不许入学。

  其实满蒙两族的女子并没有裹足的习惯,八旗当中的汉军旗,也少有裹足的女子,这个要求其实并不会筛下去几个人,不过是想向天下人表明立场罢了。

  这一点是胤祯向五姐提议的,随后两个人又询问了四哥,最终定下来的。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应该没有几个人会愿意把脚裹成那个样子,这世道对女子不公,裹足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强行放足,得不偿失,朝廷能做的也只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点四哥现在就做的挺好,后宫之中并没有裹了足的小脚女子!子,不像皇阿玛的后宫,不过,纳小脚女子入宫也是皇阿玛执政后期的事情,希望四哥不会重蹈皇阿玛的覆辙。

  不管怎么说,两处学院建成之后,基本上就跟胤祯没什么关系了,弘易都已经十岁了,一块读书的有相熟的堂兄弟,也有一块长大的表兄弟,怎么看都不至于不能适应学院的新生活。

  胤祯的‘黏糊’,托九哥和弘暲的福,在小辈当中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当然也怪他自己,家长里边,他确实是去阿哥所看儿子最多的一个。

  不过眼下是没这机会了,皇家学院是全封闭式的管理,每半个月有两天的假期,但是除了假期外,学校是不允许家长和学生出入的。

  胤祯在自家二哥那儿也没这份特权,除非他愿意去皇家学院做老师,可老师哪是那么容易当的,他一头要管着京城的治安,另一头还要负责工部,可万万没有时间再去做老师了。

  所以,只能每隔半个月接儿子上下学一次,也就没那么打眼了。

  去接儿子就不能不去接额娘,五哥跟九哥都商量好了,两个人轮流接宜太妃,三哥没有可分担的人,只能是自己去接。

  四哥日理万机的,也就偶尔才过来接一次额娘,剩下的时间大多都是他的。

  好在,这些‘大佬’们课不多,一个月也就是过来两三趟的样子,不必每天接送。

  惠太妃虽然儿子不在大清,但是孙子在,弘昱每次都过来接人,从未落下过。

  这四位‘大佬’,早些年的时候比的是恩宠、是位份,后来比的是谁的儿子更有出息,现在比的是谁的儿孙更孝顺,可以说是较了一辈子的劲儿。

  自家额娘早先明明也不是争强好胜的性子,但在比儿孙孝顺这事儿上,还真是挺争强好胜的。

  胤祯自己过去接,老太太就是冲他笑一笑,路上聊聊天;他要是带着弘易一块过去接,那肯定就被邀请一块用晚膳;要是带着弘易和弘晖一块去接,老太太就不回宫了,去五哥家中用膳,跟宜太妃一块儿。

  工部造船已经两年多了,如今总算是有些样子,大笔的银子砸下去,在第一艘航船试行成功后,总算是可以投入量产了。!。

  武器这边有戴老先生,胤祯虽然被这位不断问询,很是苦恼,但不得不说这位绝对是天才,别看胤祯脑子里装的东西多,但真让他实操,绝比不上戴老先生的速度。

  户部这边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商队,九爷敏郡王向来都注重实干,商队之中虽然都是清一色的朝廷官员,但年轻的官吏,都在他的商队里干过。

  积累了经验不说,能够入选的年轻官吏,也都是在做生意方面稍有特长的,否则不可能被筛选进来。

  要不是已经在朝廷做了官,他都想把这些人挖去自己的商队了,绝对都是人才。

  雍正七年的时候,一切终于准备就绪。

  初次航海,风险极大,敦郡王是主动请缨要带队的,敏郡王跟敦郡王向来都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在敦郡王请缨之后,敏郡王也请缨要跟着前去。

  敦郡王善武,这么多年也没把武学放下,在兵部待了几年,去年又在丰台大营练兵。

  这两个人就算不主动请缨,那也是这次出海的热门人选。

  除了这二人之外,此次出海的人里,还有胤祯的一个老熟人——洪石。

  洪石在雍正初年就被他调来了禁军,这些年可谓是兢兢业业,已经连升两级了,若是是再想往上升,必须得有点拿得出手的功绩。

  京城一片太平,就算有几个宵小作乱,也称不上是拿得出手的功绩,胤祯瞄准了这次出海。

  朝廷第一次出海,意义重大,先不说史书上怎么写,洪石能不能借此在史书上留名,但绝对可以借此再升一级。

  至于安全方面,工部这边有八九成的把握。

  胤祯也不是自行做的决定,这件事情的利弊和可能的风险,不必他说,洪石也明白,也愿意去搏一搏。

  最后由这两位郡王带队,带着商队和大批的!的货物,还有礼部的官员,以及四千装备精良的禁军,船队上还带了两座子母炮。

  船队中有经验丰富的水手,有钦天监善于推测天气的官员,有住在海边经验老道的渔民,都是为了尽量避免风险的。

  在反复商议之后,大清出海的事情到底没有写信告知直郡王,毕竟直郡王离开大清太久了,也已经久不受大清掌控,如今有什么心思,还真不好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