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桑 第119章

作者:闲听落花 标签: 爽文 古代言情

  到第七天,淮南东路就查明掌控了疫病四周所至,好在没出山阳府。

  我回来时,这场麻疹,大体已经过去了,曹太医让我先回来禀报,他看着最后几个孩子病好,再往各处洒两遍药水,之后,再赶回来。”

  “这麻疹,是怎么起来的?查到没有?”太医正皱眉问道。

  “没能查清楚。”文顺之欠身答话:“头一个发病的孩子,是个没娘的孩子,孩子奶奶眼睛看不清楚,直到病的起了高热,才知道他病了。

  我们到时,那孩子已经在前一天病没了。

  里正说,那孩子高热前七八天,不知根底的,只有个耍猴儿的经过,没进村,病倒在村头娘娘庙里,没两天就死了,他那只猴子,也一起死的,说那猴子是只小猴子,看样子也是病死的。

  人和猴子,早就埋了。

  后来,照曹太医的吩咐,为以防万一,把人和猴子挖出来,烧了,病死的孩子,也抬到村外,都悄悄火化了。”

  “这是大齐的福运。”伍相欠身笑道。

  “致和辛苦了,回去好好歇几天。”顾瑾看了眼顾晞,示意文顺之可以回去了。

  太医正也急忙跟着站起来,垂手告退。

  看着两人出去,顾瑾指着面前的折子,笑道:“这是淮南东路谢漕司给聂掌柜请功的折子,你们看看。”

  清风捧着折子,递给顾晞。

  顾晞一目十行扫过,传给伍相。

  诸人看完,伍相看向杜相,杜相欠身笑道:“一场大祸消弥于无形,确实多赖聂掌柜处置得当,顺风传递及时,臣以为,聂掌柜和顺风速递,皆当给予旌表,赐予匾额。”

  “这是个契机。”伍相看着顾瑾笑道。

  顾瑾点头,笑道:“聂掌柜这一义举,说是活人无数,不算太过,只匾额旌表,不足以树为典范。”

  “给个封赠吧。”顾晞干脆直接道,“就算是千金市马骨了。”

  顾瑾看向伍相和杜相。

  伍相和杜相对视了一眼,伍相先笑道:“虽说重了些,可咱们正要表彰女子义举义行,下官以为,可以立为榜样。像世子说的,千金市马骨。”

  “聂掌柜要是封赠,那顺风?”杜相下意识的看了眼顾晞。

  “李大当家不在意这些。”顾晞敏感的迎上杜相那一眼,立刻答道。

  “顺风这边,可以从长计议,李大当家确实不在意这些。

  表彰聂管事的事儿,你们三位相公先议一议,不必提顺风,只就聂掌柜一人一事,就事议事。”顾瑾笑着交待道。

  伍相和杜相欠身答应,告辞退出。

  看着两人出了殿门,顾晞转了转脖子,伸展了下胳膊,笑道:“真是天佑我大齐。”

  “没想到三姑六婆中间,也有真本事。”顾瑾十分感慨。

  “三姑六婆,我和李姑娘聊到过一回。”顾晞站起来,给顾瑾换了杯茶,自己也倒了一杯,“李姑娘说,像药婆、稳婆,师婆,卦姑,有真本事的,不在少数,可大部分,都是糊弄哄骗,一份勉强糊口的营生而已。

  李姑娘还说,这和男人做大夫,打卦算命、摇铃驱邪一样,都是三成是有真本事的,七成不过是糊弄哄骗而已。”

  顾瑾听到后一句,一边笑一边点头。

  这话确实,市井大夫,江湖郎中,过半不过是坑蒙哄骗,并没有什么真本事。

  “李姑娘还说,尼姑道姑,和和尚道士一样,有不少高人逸士,但多数还是迫不得已,遁入空门。

  就是牙婆媒婆虔婆,有本事也不在少数,只是这些行当,有时候越有本事,反倒越是祸害而已。”顾晞接着道。

  “这是明白话。”顾瑾叹了口气。

  “大哥有什么打算?”顾晞看着顾瑾问道。

  “嗯,那天你带着李姑娘,过来说疫病的事儿,之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件事儿了。”

  顾瑾挪了挪,让自己坐的舒适些。

  “咱们和南梁势均力敌,一旦战起,胜负如何,极难预料。

  像这次这样的疫病,真要是没有这份巧遇,这份天意,这场麻疹漫延开来,于咱们,就是一份不算小的削减,战起之后,若有一回两回这样的疫病,那就……”

  顾瑾叹了口气。

  顾晞拧起了眉。

  “这疫情,只凭太医院和翰林医官们巡查,杯水车薪。

  各地方民间大夫,我问过几位常在外面走动的翰林医官,说是但凡有些本事的,都是患者盈门,应接不暇。

  这些大夫,除非当地贵家,或是极能出得起银子的,否则,只在医馆坐诊,并不外出,更不会四下走动。

  他们就算医术确实高于药婆,可极少四下走动,且极繁忙,用他们巡查疫情,能查到的,只能是送上门的那些,可穷人家,有病都是熬着,唉。”

  顾瑾低低叹了口气。

  “这用处就不大了。

  药婆和摇铃游医,是走街串巷,过村过镇,上门配药诊看,摇铃游医四下飘泊,药婆却都是当地人家。

  药婆每天都在四下走动,要是能让她们帮着巡看报告疫情,我问过时医正,他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你看呢?”

  顾瑾看着顾晞笑问道。

  “大哥这个想法,是打算通过顺风来做?那得把李姑娘请过来商量商量。”顾晞摊手笑道。

  “嗯,一会儿你亲自走一趟,替我请她过来。”顾瑾微笑道。

  “好l。”顾晞爽快答应,又说了几句话,起身告辞。

  ……………………

  聂婆子是在无为府时,接到了李桑柔的信。

  信只有薄薄一张纸,简单几句话,就是让她接信后就启程赶回淮阳府。

  聂婆子赶回淮阳府隔天,早上的新闻朝报上,第一面最上面最显眼的地方,披红挂彩的印着她那份封赠诏书。

  带着驮马的骑手在淮阳府派送铺门口下了马,看到枣花娘子,先拱手道喜:“贵家老安人真是活人菩萨,这老安人,可是名符其实。”

  枣花莫名其妙。

  骑手从搭在马上的侧袋里,抽出份朝报,递给枣花。

  “你看看这个,敢情你还不知道呢,那老安人呢?也不知道?听说钦差今天就能到淮阳府了,老安人在家不在?可别不在家。”骑手一边卸邮袋,一边笑道。

  枣花一目十行看完那长长一篇、写的花团锦簇的文章,拿着朝报,呆怔的直眨眼。

  别说这封赠的事儿了,就是发现疫病,治病救人这件事儿,她也不知道啊!

  昨天阿娘赶到家时,天都快黑了,她家里还在起新屋,妮她爹忙的团团转,昨儿晚上,光张罗着让阿娘吃饭洗漱,赶紧歇下,根本没顾上多说话。

  今天天没亮,她就赶过来开铺子收邮袋,她走时,阿娘刚起,她就喊了句她走了,阿娘说一会儿到铺子里跟她说话,别的,都没顾上说。

  唉!这事儿简直……

  “……托老安人的福,大当家的派赏钱呢,我是头一拨,多谢老安人了。

  行了,都在这儿了,我走了。”骑手放好邮袋,看着一脸呆怔的枣花,一边笑,一边挥手告辞。

  “枣花娘子!”早早起来,过来拿朝报晚报的义学小学子已经到了好几个了,拍着邮袋叫着呆怔的枣花。

  枣花哎了一声,反应过来,急忙打开邮袋,分派各人的朝报晚报。

  分派好朝报晚报,又将信件交给负责派送的两个婆子,天色已经大亮,大妮儿一只手拎着她阿娘的早饭,一只手撑着拐杖,进了铺子。

  “大妮儿你看着铺子,我得赶紧回去一趟,你就在这儿看着,不管听到啥事儿都别急。

  对了,那朝报,你看看,我得赶紧回去一趟。”枣花匆匆交待了几句,出了铺子,一路小跑往家里赶。

  聂家正起新屋,这会儿刚刚起好三间堂屋和两边两间耳屋,刚刚把厢房推倒。

  堆满了青砖瓦片的院子里,起屋的工匠们躲在角落,挤成一团,伸长脖子看热闹。

  院子中间,刚刚清出来的一片干净地方,挤满了人,人群中间站着安府尹和师爷。

  师爷正指挥着昏头转向的聂大,以及诸书办衙役,赶紧赶紧的准备接圣旨的香案。

  安府尹则耐心无比的指导着聂婆子,一会儿钦差捧着圣旨到了,第一步,她该做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该怎么跪怎么拜,该怎么说话怎么谢恩,诸如此类。

  枣花从转进她家门口那条巷子起,就在简直水泄不通的人群中用力往里挤,等她总算挤到自己家门口时,巷子口,已经有鞭炮声传过来,钦差也到巷子口了

  那一群被压在角落里的工匠后面,一棵爬满好事闲人的大树上,李桑柔坐在最高的那一根能坐人的树枝上,愉快的看着院子里的热闹。

第107章 邀请

  礼部先是周老尚书一直病着,部务就交到了左侍郎宗侍郎手里,后来,永平侯沈贺署理了礼部。

  永平侯沈贺这个人,一向是只用自己人的。这个自己人的范围,还挺窄,只有他门下出身,或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才能算是他的自己人。

  宗侍郎是在周老尚书手里得了重用,做到了左侍郎。

  沈贺到任后,自然是先把宗侍郎排挤到一边,可没等他把宗侍郎踢出礼部,他自己先犯事儿撤了差使,这礼部,就又回到了宗侍郎手里。

  宗侍郎已经五十出头了。

  他少年才子,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第一任点了个小县县令,从此就在地方辗转,一直辗转了二十多年,才调进中枢,进了礼部。

  没想到得了周老尚书的青眼,一路升到左侍郎,又主持了部务。

  做到左侍郎,宗侍郎心满意足,就是主持部务时,宗侍郎也多想过,也没敢多想过。

  他在地方做到帅司时,在他们宗氏一族,再算上他的母族,妻族,甚至算上他的先生们,他都已经是官位最高的那一个了,当时,家族亲眷之中,就已经没有人能和他互为支撑,更没有人能提携他了。

  他又不是个长袖善舞的,哪敢多想。

  他所求的,就是能在侍郎这个位置上,这一任做满,平平安安再做上一任,六十多岁就上折子乞骸骨,在京荣养。

  他在地方辗转了二十多年,和妻儿聚少离多,如今老妻上了年纪,身子也不大好,没法跟着他再去外任,他实在不想再离开妻子儿孙,一个人到陌生地方辛苦操劳了。

  沈贺刚进礼部时,他剖心析胆,竭尽心力,表忠示诚,可沈贺理也没理他。

  他已经绝望了,甚至已经看好了棺木。

  齐梁之战,迫在眉睫,这是他这个位置的人,都看的明明白白的事。

  这个时候,他要是到了地方,不管哪一路,不管哪里,立刻要做的,除了寻常公务,还有繁重无比的征粮征银征夫征马。

  他这个年纪,十有八九,是要累死在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