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色氤氲 第4章

作者:望烟 标签: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天作之合 古代言情

  她嗯了声,心里其实有些说不清楚的复杂,不知道是因为贺勘,还是因为秦淑慧:“感谢公子收留,我不会在府上打搅太久。”

  攸然,两人之间就这样静了下来,中间隔着半丈远,屋里的昏暗越发朦胧。

  孟元元如今也不想去问秦淑慧被带走的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贺勘做什么都不会告知她。大概他心里,对她就是不在意的。

  她平静的看着他,那张脸是真的好看,全红河县闺中女子梦中的郎君,翩翩如玉,郎艳独绝。却又实实在在的冰冷淡漠。

  此时的他,正看着她,眉间一深。不知在想什么,但是也没多问。

  往好处里想,她和秦淑慧有了落脚地儿。眼下先让小姑的病好起来,而她也好好想想自己接下来的事,大的小的仔细理一理。

  “元娘,”贺勘开口,往院中看了眼,“我现在有事忙,你照顾好淑慧,需要什么就吩咐下人,剩下的事后面再说。”

  孟元元软唇扯下,道了声好。左右说与他知道,他心中也会有个数。

  她是来找他,但并没想着就此攀附上。

  可能是听到了两人的说话声,里间里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怯生生道:“二哥,嫂嫂,你们怎么了?”

  秦淑慧的出现,终止了两人的对话。

  “没事,是在说给你找郎中的事,”孟元元看着小姑娘单薄的身子,给了人一个安心的笑,又看向一旁的贺勘,“是吧,二……”

  二郎两个字死活叫不出口,连带着半边脸僵住了都不行。

  “是,”贺勘接了孟元元的话,又道,“快回房去。”

  秦淑慧半信半疑,在两人脸上巡视一番,什么也没看出,但是怪异的气氛又那样明显。听了贺勘的话,她转身进了房。

  正好有婢子进来送水,正间相对的俩人也没了话说。

  孟元元大半日没见到秦淑慧,也不知道人吃药了没有,刚才听声音很是虚弱,莫不是往这里走的路上又着了凉。

  想着,就往东间的卧房走去。

  “元娘。”身后,贺勘开口唤了声。

第4章

  孟元元停步并未回头,端在腰前的双手捏紧了些。

  “淑慧与你熟悉,这些日子你先与她住在这边。”贺勘道。

  他看着女子的背影,腰身极其纤瘦,正在昏暗处,好似随时会被吞没一般。

  “省得。”孟元元唇角一动,清晰送出两个字。

  她会安分留在这处院子,不出去与人添麻烦。

  空置许久的轻云苑,如今有人住进来,也没显得有多少热闹。

  高大的西墙跟下,一排还未铲除干净的杂乱草木,几只家雀儿在地上蹦蹦跶跶,捡食着掉落的草籽。

  孟元元帮秦淑慧喂了药,一番忙碌下来,日已西沉。

  “轻云苑,真好听,”秦淑慧精神好了许多,拉着孟元元坐在床边说话,“我进来时看了眼,这宅子大得很。嫂嫂你说,这儿是不是得有红河县一半的大小?”

  孟元元笑,从半开的窗扇往外看去:“等你好起来,自己走出去看看。”

  说是红河县一半,那委实是夸张的,但是也绝对不小。如此的家族,为何会让嫡长子流落在外多年,贺勘自己没想过回来吗?

  她记得秦母说过,贺勘是被秦父救回家的,受了很重的伤,一句话不说,也就十岁的样子。后来的年月就留在了秦家,他的天分好,读书相当了得,为了他以后读书考试,秦家认了他做儿子,起名秦胥。

  对贺勘,孟元元知道的并不多。秦家时,两人除了一个屋檐下外,说了几句话数的过来。

  又说了一会儿话,秦淑慧躺去床上休息,孟元元则收拾着带来的东西。

  其实也没有什么,几件旧衣裳,再就是一把母亲留给她的阮琴,被她包的好好的,一路从红河县背来了州府。

  想起了过世的母亲,孟元元抱上那个大的包袱,隔着一层包布触上阮琴的琴弦。手指有着自己的记忆,便也做着拨弦的动作,几分轻柔灵活。

  “我还从没听过嫂嫂弹阮。”秦淑慧侧着脑袋,有些好奇。

  孟元元笑笑,摸着包布:“差不多都忘了,手指生疏了便不想动。”

  想想,大概母亲过世之后,她就没再碰过阮琴。不是不想,更多时候是不能。

  床上的秦淑慧睡不着,瞪着眼睛看帐顶:“嫂嫂,人家都说高门中规矩多,是这样吗?”

  “是,”孟元元走到床边坐下,伸手探下小丫头的额,“所以,你后面万不可像在红河县时那般,要学些规矩。”

  既然贺勘留下秦淑慧,自然后面会安排人来教导小妹。至于教些什么,她也只是听旁人说,自己并不知道,左右贺家这样的士族,规矩很多便是了。

  闻言,秦淑慧开始不安,小手揪着孟元元的袖子:“嫂嫂你别走,你一直陪着我好不好?这里我谁都不认识,他们讨厌我怎么办?”

  孟元元看着小姑娘脸上的担忧,是不是也察觉到她会离去?

  她心中实在不忍,秦淑慧心思简单,年纪这样小就寄住在贺家这样的高门中,身后无根基可依靠,自然会受些轻贱,况且身子又弱,一年中大半的时候得靠着喝药。所幸,还有贺勘庇护。

  “我不是在吗?”孟元元摸摸秦淑慧的发顶,对上那双期待的眼睛,“没有人会讨厌你。”

  眼下先照顾秦淑慧好起来,起码熟悉一下这边,她离开后也会放心。秦家两老对她很好,这事是该做的。

  好像是得到了心安的答案,秦淑慧扯起嘴角笑了笑,而后闭上眼睛,没一会儿便睡了过去。

  孟元元轻着步子从内屋出来,一眼看见了等在外间的两个丫鬟、一个婆子。

  这是贺家安排来轻云苑的,正站在门边,似乎是等着这院儿的主子吩咐。

  “娘子,银嬷嬷让我们三个过来,看看这边有什么吩咐。”稍往前站的婆子开口说道,脸上的不情愿都还没隐藏干净。

  自然,府里事情传得快,都知道轻云苑住进来秦家人。只是小门小户走投无路,前来投奔,分到这里当值,当然比不得别的贺家主子。

  孟元元点头,目光掠过婆子,打量着另外两个丫鬟。一个看起来挺机灵的,见了她弯身行礼,叫了声“娘子”;另一个年龄有点小,似乎有些紧张,闭着嘴也不说话。

  看来,这三人并不知道她的身份,估计是被贺家压下了。

  这样也好,省了不少麻烦。

  婆子见孟元元一直不开口,心中不免轻看,果然乡下来的,没见过什么市面,就算给了人她都不会安排使唤。她在贺家待了半辈子,看这些可不会走眼。

  如此想着,她干脆往前一站:“府中人都叫我吴妈,这两个丫头,是秀巧和竹丫。”

  念出竹丫二字的时候,那小的丫鬟连忙跟着点了下头,证明是自己。如此,惹来边上秀巧的轻笑。

  孟元元记下三人名字,就听吴妈又道:“咱府中,贺家主子们大都在东苑,至于西苑这边,也是有不少贵客的,京城来的贺家大爷,河东路隆德府赵家的夫人姑娘也在这边。”

  吴妈吧嗒着两张嘴皮子,又说了几位贵客,其中不时夸耀人家何等家族。

  孟元元听着,脸上带着淡淡的笑,眼底躺着清澈的安静。她又怎么会听不出,人嘴里的高人一头。自己听着都觉得烦躁,秦淑慧那个敏感的小丫头,定然会被这样话语刺激,怕是又会病倒。

  所以,自己还需帮帮她适应才是,贺家这样的门第不是普通富户,深藏着许多是非。比如,这家中的情况,一些个人,总要知道一二才行,日后免不得交集。

  “是了,”孟元元樱唇微启,轻轻两个字断了吴妈的话,声音软和并不让人觉得是故意打断,接着笑笑,“以后便劳烦三位,照顾好淑慧姑娘。”

  “是。”叫竹丫的小丫头赶紧应声。

  那吴妈和秀巧则是想互相对了个眼儿,才缓缓应声。

  孟元元看看三人,声音仍旧不变的柔和:“那就这样,咱们这儿大多时候没什么事,就让竹丫留在房中伺候。吴妈和秀巧,平日里院子拾掇拾掇就行。”

  显然没料到是这样的结果,吴妈不可置信的看过去。凭着她这个老资历不用,挑了个伙房来的粗使丫头在房里。

  “娘子,竹丫手脚笨。”秀巧道了声,显然也是不满意这样的安排。

  说是院里没什么事儿,可总归留在房中还是有好处的。不提朝裕院那边会问话,就说秦家来的这个姑娘,看起来也很好拿捏。

  孟元元也不多说,只道:“淑慧和竹丫年纪相当,这不正好可以说上话儿。”

  她找了这个理由,吴妈和秀巧便没了辙。府中的小姐们,是都有年纪相仿的贴身婢子相伴,大多时候就是跟一辈子。

  这也正是孟元元心中所想,为秦淑慧挑一个贴身婢子,养成心腹。

  方才她不说话,是在心中琢磨这件事。吴妈是个老油子,心里指不定向着哪边,肯定用不得;秀巧嘛,也是一样的道理;竹丫看样子是才入府没几日,穷苦人家的孩子,就成了合适的人选。

  这件事定下,竹丫从此留在房中,跟着秦淑慧。

  小丫鬟好像还是不相信,自己什么都不会,却把她留在房中。她拿块布巾边擦桌子,边拿眼偷偷看孟元元。

  孟元元只做不知,才第一天,不用教这丫头太多,凡事先走着看。

  外头,夕阳的余晖落满院墙,一株梨树零落挂着几片叶子。

  她站在门边,手指搭上门框,冷风拂来,落下的碎发清扫过脸颊。应该在这边,不会待太久罢。

  这天儿入了冬,是一日比一日冷。

  秦淑慧出不得门去,已经憋在房中几日,所幸,有个一般大的竹丫说话,很快熟络起来。

  至于贺勘,也会抽空过来探望,大多时候不会留很久,说上两句就会离开。他这些日子很忙碌,年底事多,还要为明年的春闱做准备,京城来的贺家大爷那里,他也要顾上。

  不过,好郎中和好药品起了作用,秦淑慧渐渐好起来,脸色红润起来,说起话来也有了力气。

  “我能不过去吗?万一说错话怎么办?”小姑娘坐在妆台前,镜面上映出一张担忧的脸。

  身后,孟元元帮着梳头,垂眸浅笑:“要去的,本该是你进门第一日就去见当家夫人,不过当时你病着,这才拖到今日。规矩是这样的,你住的地方,吃的用的,也得去说声谢谢罢。”

  秦淑慧点头,觉得这些话有理,只是她年纪小,终究害怕,更何况是去见蓝夫人:“嫂嫂你陪我一起去。”

  “不成,”孟元元果断摇头,“这件事你得自己去做。”

  秦淑慧以后留在贺家,不能一直躲在她身后。再说,她的身份微妙,真的跑去朝裕院,更像是明晃晃的去刺人家眼睛。

  何必呢?

  将秦淑慧收拾妥帖,孟元元交给了吴妈,让她领着去朝裕院。

  。

  洛州府的贺家,与京城贺家同宗。

  京城贺家鼎鼎有名,家主是掌握大渝财务的三司使。相比,洛州贺家便没落很多,纵有为官者,也多是些品级一般的地方官员。

  而这次来贺家的,便是京城贺家家主的长子,贺滁。他南下去权州府的市舶司任职,任市舶使,掌管一切海上进出贸易事务。

  贺滁不惑之年,对贺勘这个晚辈很是欣赏,几日中时常与他谈论。而贺勘并不是一味读死书之人,对于海外船舶贸易,亦是懂得很多。

  这日,贺勘与这位伯父谈了许久,贺滁给了他一副海域图,由兵部职方司最新绘制出,上头较以前添加了许多地方和岛屿,还标识了一条条的海上航运线。

  他这头拿着海图刚上了游廊,一个婆子追上来,恭谨弯腰:“公子,夫人唤你去一趟朝裕院。”

  “知道了。”贺勘应了声。

  朝裕院,蓝氏正坐在窗前看账本,边上一个五六岁的男童,正吱嘎吱嘎捏着手里的皮老虎。

上一篇:胭脂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