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242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想到这里,他上前一脚,踹倒了用做隔间的多宝阁架子。

  有几个人鱼贯着从锁上的角门走了进来。

  为首的人穿着朱衣,拿着圣旨。

  他一愣。

  秦芳已高声道:“宁王听旨。”

  宁王想了想,还是跪了下去。

  秦芳将绣着龙踏五彩祥云的明黄色圣旨朝着乾清宫的方向恭敬地举了举,高声道:“奴婢奉皇上之命问宁王。”

  宁王低头应诺。

  秦芳这才将圣旨打开,道:“丁亥年四月初八,你是否收留流民三千五百六十四人?”

  宁王一惊,愕然抬头。

  秦芳面带笑意,只是那笑意却怎么看都带着几分不屑。

  “王爷,”他温声道,“奴婢也是奉旨行事,委屈您了。”

  宁王嘴紧紧地抿成了一条缝。

  秦芳虽然没有追问他是不是,可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心颤了又颤,生出很不好的直觉。

  “丁亥年十一月二十三,你带着五十四名校尉去梅岭山做什么?”

  “戊子年五月十六,你带着一百三十七名校尉去奉新县做什么?”

  “戊子年七月十三酉时三刻,你坐着船去鄱阳湖见了谁?”

  “己丑年三月八日,你去龙虎山见了张天师,张天师给你批命,紫气东来,你在上饶的驿站,可曾对幕僚说过‘天佑我这一支不灭’的话?”

  宁王斗大的汗珠落了下来。

  他跳起来就朝秦芳扑了过去,伸手想把那圣旨夺过来:“是不是元执?是不是元执?他冤枉我!他看见我要纳他老婆,他就陷害我!”

  秦芳眼底闪过一丝鄙夷,心想:你明明知道那宋氏是元允中的老婆,你还强抢臣妻,人家不整你整谁?

  他连连后退几步,身边的人把他挡在身后。

  “王爷,皇上还等着奴婢去回话呢!你天潢贵胄,何苦为难奴婢!”

  如果元允中只是告宁王收留流民,图谋不轨,可能宁王还有机会挣脱。可偏偏元允中在奏折里说他亲自去了趟龙虎山,见了张天师,张天师还说他“紫气东来”,有帝王之相。他不死谁死!

  秦芳看宁王的目光,就像看个死物。

第357章

  宁王只是性格暴躁,行事跋扈,但并不傻。

  感受到秦芳看他的眼神,他心一沉,叫得却更大声了:“我要见皇上,我要见皇上!元执他冤枉我。”

  秦芳冷冷地道:“王爷还是先想想怎么回皇上的话吧!”

  “我没有干过,我都没干过。”宁王矢口否认着。

  秦芳想着那些确凿的证据,宁王回不回答并不要紧,皇上不过是想让他知道他是为什么被圈禁的就行了,秦芳也就没再逼问,反正宁王现在落坡的凤凰不如鸡,他不添油加醋,据实回话就行了。

  他打定了主意,示意带过来的太监放了宁王,收了圣旨,朝着乾清宫的方向举了举,皮笑肉不笑地道:“王爷,咱家就照您的意思回话了。”

  随后他朝着身边的人使着眼色,转过身去就快步离开了院落。

  宁王神色晦涩地站在院子中间,半晌才高声喊着闵福。

  他被圈禁,身边的幕僚和校尉或是被遣散,或者是被隔绝,只有闵福作为长随跟着他一道住进这小院,依旧在他的身边服侍。

  “你能不能想点办法?”他目光阴沉地悄声问闵福,“我们想办法回南昌府去。”

  闵福心惊肉跳,说话的声音都变了:“可,可皇上,怎么可能让我们回南昌府去?”

  “所以得想想办法。”宁王低着头,道,“我感觉情况不妙。我被他圈禁,外面的人消息进不来,里面的消息传不出去。我是生是死,还不是他的一句话。回南昌府,还有条活路,要是留在京城,我恐怕没几年好活了。”

  闵福正是因为有机敏才能在宁王身边呆这么多年,他当然也是个聪明人。

  他咬了咬牙,道:“王爷,您再等两、三天,我想办法打听打听外面的情景。”

  宁王如今除了闵福也没有其他人可用,虽说点了头,但还是在书屋里琢磨了好几天。等到闵福说瑞昌郡王马上要进京了,宁王这才彻底的慌了神。

  “你可打听清楚了?”他再三向闵福确认。

  “是真的!”闵福也被这个消息打击得不轻,他道,“听说是元执领着礼部的人在办这件事。”

  “又是元执!”宁王咬牙切齿,拿起腰间的玉佩摩挲了半晌,最后眼光暗沉,将玉佩扯下来交给了闵福,道,“你去给校尉送个信,让他来见我。”

  他身边的校尉是老宁王留给他的死士,办事很稳妥。

  闵福躬身应是。

  *

  宋积云带着大皇子在自家胡同口吃了早点,遇到卖金鱼、锦鲤的,还给他买了几条金鱼,随后带着他去了隔壁胡同口的书画斋,选了几支湖笔和几刀宣纸。

  倒不是家里缺这些东西,而是她觉得这么大的孩子,不能总呆在家里,能出来走走就走走。

  大皇子果然很高兴,亲手提着给他买的金鱼就是去书画斋挑湖笔也要时不时地看几眼。

  回去的路上,宋积云就笑着对他道:“我过几天帮你问问,看看能不能找本养金鱼的书,你到时候看看,就知道怎么养它们了。”

  大皇子双眼亮晶晶地道:“还有养金鱼的书吗?”

  “应该有吧!”宋积云笑道,“要是没有,就让元公子想办法给你写一本。”

  大皇子腼腆地笑,道:“我听人说元公子的学问很好。”

  “这个我倒是不知道。”宋积云和他聊天,“我只知道他画画得好,字也写得好。我有时候会拉了他做苦力,帮我画样子。”

  大皇子笑道:“我知道。你烧瓷器。要用在瓷器上。”

  宋积云点头,道:“你喜欢瓷器吗?我告诉你怎么捏杯子吧!”

  她想找点事吸引这孩子的注意力,就不用去想宫里的那些破事了。

  大皇子高兴地点了点头。

  等他们回到家,发现隔壁邻居大门半开,停着三辆骡车,正在卸米面油菜。

  看见他们,管事的还好心地对他们道:“你们赶紧去囤点吃穿嚼用的。听说外面来了很多的流民,卫所的官兵赶都赶不走。我们家老爷说,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封城。”

  宋积云要是没记错,隔壁住的是户部的一位侍郎。

  她不由朝跟在身边的郑全使了个眼色。

  郑全上前去和那管事道谢,说起了流民的事:“这个季节怎么会有流民?京城可是天子脚下,就算是有流民,也不至于要囤吃囤穿的吧?”

  “哎哟,我看你们从外面来京城的,东家人还挺好,不是给我们送点瓜果过来就是送些糕点过来,这才提点你们的……”

  宋积云领着大皇子进了家门。

  大皇子担心道:“姐姐,流民是什么?为什么他们来了,大家都要囤东西。不能派那些官兵把他们都抓起来吗?”

  宋积云就耐心地向他解释什么是流民,最后还道:“我说的也是些皮毛,你要是想知道的更多,等会元公子过来了,我让他跟你说。”

  大皇子笑道:“姐姐什么事都要问元公子。”

  “那是因为元公子读得书多,走的地方也多。”宋积云向来觉得小孩子的教育也要严谨,自己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并不多,不能误导小孩子。

  大皇子点头。

  等到郑全来告诉她,说他亲自去城门口看了看,发现城门口确实有很多的流民,官兵一赶他们就走,官兵一走他们就来,看见进出城门的人就一拥而上的乞讨,弄得现在大家都不敢随便进出城门了。

  “我还听说,”郑全牛饮了杯茶道,“这些人都是一路从河北、河南、山东逃过来的。”

  宋积云直皱眉。

  不知道是朝廷不管呢?还是地方管员瞒着不报?

  她打发了郑全去囤些货在家里。

  她则在家里告诉大皇子怎么看舆图,河北在哪里,河南在哪里。

  大皇子就一直盼着元允中来:“元公子来了,就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宋积云笑盈盈地颔首,带信让周正弄些高岭土过来,告诉大皇子玩泥巴。

  元允中到了掌灯时分,他来的时候还带了很多吃穿用度的什物。

  宋积云很是惊讶:“城外的形势真的这么严峻?”

  元允中悄悄对她道:“有快五万人。皇上派了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副都御史去了城外。外祖父和祖父都说有备无患。”

  见大皇子过来,他打住了话题,温声道:“宋老板说你想知道什么是流民?”

  拥着大皇子去了书房。

  宋积云却站在那里,看着院子里即将盛开的玉簪花沉思了好一会儿。

  (本章完)

第358章

  等到元允中从书房出来,宋积云已端好了茶点在等他。

  元允中轻轻地捏了捏她的手,温声地道着“多谢”。

  宋积云含笑给他沏着茶:“大皇子呢?你不会是又布置了一大堆功课给他吧?”

  这几天元允中拿着大皇子当借口,来得非常频繁,每次来都会在她这里呆很长的时间,有时还会在这边过夜。但每次他来都会陪大皇子读会书,给大皇子布置很多的功课,然后就跑到宋积云这边来和她说话聊天,甚至是歪在贵妃榻上看书。

  只要两人能呆在一起就行。

  元允中大言不惭地道:“别人像他这个年纪早就启蒙了,也就他之前被藏在内宫,连怎么拿笔都不知道。我提前教他一些东西,他以后去了文华殿上课,也能事半功倍,能少打几次手掌。”

  宋积云对这些不太了解,道:“不是说打伴读吗?还真的打皇子啊?”

  元允中想了想,道:“你是指他身边的小太监吗?这就得看是怎么样的老师了。若是遇到了我外祖父这样的,肯定是打身边服侍的小太监了。若是遇到了我祖父这样的,多半是谁跟着读书就打谁了。”

  宋积云笑道:“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你外祖父的官比你祖父的官大。”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