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72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他不禁心生斗志,准备反驳几句,可话都到了嘴边,一抬眼,却看见宋积云笑盈盈如春桃般明妍的面孔。

  他不由得心弦一动,那些话再也说不出口。

  偏偏宋积云看他的目光星星点点璀璨如星,说不出来的真挚。

  洪熙暗中苦笑着叹了口气:“这件事就劳烦宋小姐多多费心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若是能烧几个样品亲眼看看那就最好不过了。”

第97章

  图样的事好不容易有了进展,宋积云自然是要趁热打铁,争取把其他的环节都确定下来。

  “那就照公子的意思,”她笑吟吟地道,“我回去就画几个福禄葫芦给你瞧瞧。等你这边确定下来了,窑厂那边就可以备料,准备开窑了。”

  她还和洪熙道:“若是怕成品率不高,我就开几窑,一块儿烧。”

  这样一来,成本会增加不少。

  宋积云非常的有诚意。

  洪熙当然不能让宋积云亏本。

  他笑道:“多谢宋小姐。到时候让管事的把账单拿过来,我们会按总价的二成结算给窑厂的。”

  这是烧订制瓷的规矩。

  生产期间所有的成本都是东家的,另外还要按总价的三成给对方工价。

  所以烧订制瓷,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宋积云给洪家烧瓷是为了报恩,压根就没准备要这个钱,但她也没打算和洪熙多说,免得推来推去的又要客套半天。

  她爽快地应了,又问了些琐碎要求,和洪熙寒暄了半天,这才起身告辞。

  洪熙欲留他们午饭。

  宋积云以要回家和母亲商量父亲七七为由婉言拒绝了。

  洪熙不好留她,亲自将两人送到了大门口,看着两人上了轿子,笑容渐敛,棱角分明的剑眉高高地挑了起来,像把利刃,划破了他原本温和中带着几分儒雅的面孔,露出锐利的寒锋。

  “给我仔细地查。”他目光灼灼地注视慢慢关闭的大门,沉声吩咐身边的总管,“那个元允中不可能是个落魄子弟!若是有必要,派人去趟苏州。掘地三尺,都给我想办法把他查清楚了!”

  总管低头,恭敬有力地应了声“是”。

  洪熙这才神色微霁,慢慢转动着无名指上的和田玉戒指,不紧不慢地转身朝院内去。

  而宋积云和元允中没一盏茶的功夫就回了宋家。

  郑全和轿厅婆子、小厮服侍着宋积云和元允中下了轿子,两人去了钱氏那里——从外面回来了,得先去长辈那里说一声,问个安。

  元允中一只手背在身后,一面和宋积云并肩走着,一面徐徐地道:“洪家那边,你有什么事让郑全去跑腿,你自己少去。”

  宋积云惊讶地抬头望着比她高的元允中。

  元允中眉色淡然如皎月,身姿笔直如雪松。

  俊美异常。

  宋积云晃了晃神,这才道:“会不会失了礼数?洪家毕竟对我们家有恩。”

  她能理解元允中不喜欢洪熙的心情。

  如果洪熙逼着问她,她学画的师傅是谁,她也会不高兴。

  可不能因为他不喜欢洪熙,她就疏远洪熙。

  何况宋家和洪家是邻居,从前不来往也就罢了,如今有了来往,就不可避免地要交际应酬。

  元允中斜睇着她。

  宋积云感觉自己被睥睨了。

  所以,这祖宗又怎么了?

  没等宋积云想好说些什么,元允中已冷哼一声,道:“那个洪熙,是洪老爷外室生的。”

  什么?!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宋积云懵了半天。

  她没想到洪熙还有这么狗血的身世。

  看洪熙的样子,儒雅、自信,在洪家颇受重视,一点也不像外室子。

  元允中瞥了她一眼,洒脱地迈步,走在了她的前面。

  宋积云还有想元允中的话,等她回过神来,元允中已离她十来米。

  她忙追了过去:“你怎么知道洪公子是外室生的?你让我有什么事派了郑全跑腿,是洪家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还是洪公子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连珠炮似的,一句接着一句。

  还拦住了元允中去路,好奇地问:“那洪家二公子呢?他和宏大公子是一母同胞?还是同父异母的?”

  元允中绕开宋积云,目不斜视地继续往前走着:“自己查去!”

  既然有人知道,为何还要费力自己去查?

  宋积云觉得元允中骨子里很傲气,他不可能仅仅因为洪熙是外室子,就这么说。

  她又追了过去,见元允中眼皮都不撩自己一下只管往前走,她只好拦在他面前,一面倒行,一面不死心地絮叨:“早年间洪家突然搬去苏州,现在又突然搬了回来,我们家虽然和他们家街头巷尾的住着,可他们家的事,说实话,也只知道些皮毛。烧瓷的事,要不,我们就干脆拒绝他好了。反正时间也很紧迫。”

  她最后还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报恩固然很重要,可性命更要紧。”

  元允中突然停下了脚步,嘴角微抽,望着她半晌都没有说话。

  宋积云不解地回望着他。

  元允中丢了一句“随便”,再次绕过她走了。

  宋积云望着他的背影想跺脚,对面却走来一群人。

  她定睛一看,是钱氏和宋十一太爷等人。

  想来商量完了她父亲七七祭祀的事出来。

  她迎上前去。

  走在她前面的元允中已先和钱氏等人先碰了头,举止洒脱大方地和钱氏等人打着招呼,寒暄起来。

  等她快步走近时,元允中正和钱氏等人道:“......可如今大小姐刚刚主事,正是立威立德的时候,宁可稳当些,也不能冒险。”

  钱氏和十一太爷等人听着,不住地点头。

  见宋积云过来,钱氏更是正色地对宋积云道:“元公子说的很对,你以后有什么事,要多和元公子商量商量。”

  宋积云满头雾水,怀疑元允中是在说洪家的事。

  果不其然,十一太爷随后接着道:“元公子毕竟是在苏州府那边长大的,见多识广,大侄女这边能有您帮着看着,我们都安心不少。洪家的事,能帮则帮,不能帮,以后再找机会报答他们就是了。”

  说完,他还扭头笑着对钱氏道:“难得的是元公子对窑厂的事能这么上心。祭白瓷的事,我听窑厂的人说过了,要不是元公子帮了郭子兴一把,御窑厂的事也没这么容易就过关。”

  还有位族老在旁边打趣钱氏道:“又良媳妇,你就等着享姑爷福吧!”

  钱氏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看似谦虚实则欣慰地道:“借您吉言。我这日子也有盼头了。”

  几位族老都笑了起来。

  气氛十分的祥和。

  宋积云还能说什么?

  她笑着和元允中陪钱氏送走了宋十一太爷等人,还没有来得及和元允中单独说句话,就被钱氏找借口拉到了钱氏的内室。

  “怎么样?元公子还不错吧?”她笑眯眯地望着宋积云,“我看你和他有说有笑的,还拖着族老们说了会话。”

  

第98章

  也就是说,她追着元允中说话的情景大家都看见了!

  宋积云再次感受到了“谎言如雪球,越滚越大”的威力。

  她在心里暗暗叹息。

  钱氏却抿着嘴笑着朝厅堂望了一眼。

  元允中喝着茶的侧影印在镶嵌着琉璃的槅扇上,优雅得如远山翠黛。

  钱氏不由压低了声音,道:“还好我拖了拖,正巧就遇到了元公子。听元公子那语气,你们去洪家,洪公子对你们挺客气的。可见元公子虽然出身寻常,但在外面行走也是能支应起门庭的人。你刚才也听到了,就是十一太爷听了,也夸元公子行事妥帖呢!”

  宋积云语塞。她转移了话题问起了父亲七七祭祀的事来。

  钱氏觉得这是大事。

  她又看了眼槅扇,略一思忖,领着宋积云出了内室,和在厅堂的元允中分左右坐下,事无巨细地说起了宋又良的祭祀:“到时候报恩寺的道长、无名寺的和尚、八仙庵的姑子都会派了人过来做道场。阴阳先生算得辰时是吉时,我们用了早饭就去你父亲坟前,烧了纸钱,正好赶回来用午膳。来的人比较多,午膳就请了小宴山的师傅过来包席,四个干果,四个冷盘,六个热菜,和你父亲出殡的菜式差不多……”

  宋积云见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赞扬起了母亲:“这些事我都不太懂,还是得您跟族老们商议才成!”

  齐心协力,其利断金。

  宋家二房只有这几个人,她以后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里的生意上,这后宅和人情来往上的事她母亲若不立起来,她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成。

  不然后世为何做什么事都讲团队精神呢?

  她得把家里的人各尽其能的培养起来。

  包括性格像钱氏一样绵软的宋积玉和年纪尚小的宋积雪。

  钱氏听了这话果然很高兴,她还拉着宋积云商量起了七七祭祀那天哪些仆妇留守家中。

  要不是郑嬷嬷见时候不早了,硬着头皮进来问她午饭摆在哪里,她恐怕连午饭都忘记了。

  就算这样,等元允中告辞,宋积云陪钱氏用了午饭,从母亲的院子里出来,也已经过了未时。

  宋积云还惦记着给洪家烧订制瓷的事。

  她和元允中迷路的赵家集,可是洪家的地界。

  那些追击他们的人被带走之后,她甚至没敢派人去打听后续。

  元允中的话怎不让她多思多想?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