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87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他自我安慰着,面上却不愿意被人看出来,越发嚣张地道:“你们别后悔就是!”

  “你别后悔才是!”众人反驳着他,不一会儿就写好了两份契书。

  宋十一太爷和另两位族老代表宋家和宋大良一起去衙门。

  宋积云安排答谢族老的晚膳是吃不成了。

  她送宋十一太爷等人到门口。

  却在宋大良上轿的时候叫住了他,并微笑着低声道:“桃堂姐还好吧?”

第118章

  很普通的一句问候,却让宋大良神色微变,瞪大着眼睛戒备地退后了两步。

  宋积云的笑容就更盛了。

  她朝着宋大良微微点头,温声道:“宋老爷,慢走!不送了!”

  断了亲,他就不是她大伯父了,称呼自然也要改过来。

  她拎着裙子, 不紧不慢地走进了大门。

  直到绕过壁影,那仿若凝结在她身上的视线才消失不见。

  少了宋十一太爷等人,安排招待族老们的晚膳也没那么热闹了。

  钱氏低声和宋积云商量:“让元公子来帮着待客吧?”

  宋积云想到他冷着的脸,虽然抚额,还是让香簪去了荫余堂。

  谁知道元允中却不在。

  “说是回去换了件衣服就和邵公子出了门。”香簪禀道,“新收的小厮一个都没带。六子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宋积云只好亲自作陪, 让郑全帮着执壶。

  好在大家的心思都在去了衙门的宋十一太爷和宋大良身上,没怎么喝酒, 草草地用过晚膳,就移去了厅堂旁的花厅,一面喝着茶水说着今天发生的事,一面等着宋十一太爷。

  天渐渐暗了下来,仆妇们拿着竹篙勾下屋檐下的大红灯笼,开始上灯。

  宋十一太爷和两位族老回来了。

  众人一簇而上,七嘴八舌地问他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宋十一太爷目光复杂地看了宋积云一眼,这才道:“县太爷不在衙门,说是陪按察使黄大人去了昌江码头。但县太爷留了个师爷在衙门里帮着处理公务,听说了我们的来意,二话没说就在两份契书上都盖上了大印。”

  宋积云心中微动。

  众人则如释重负。

  有人笑着道:“如此就好!”

  还有人回过头来问宋积云:“宋大良真的要开窑厂?”

  他是如何令宋家老祖宗留下来的窑厂败落的, 在座的人还都有印象。

  宋积云笑道:“景德镇一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开窑厂,又有多少人倒闭,不多宋老爷一个, 也不少他一个。”

  众人纷纷笑着应“是”,陆陆续续地告辞。

  宋十一太爷留在了最后。

  宋积云不动声色跟了过去。

  宋十一太爷欲言又止, 直到人上了轿子,这才撩了轿帘,若有所指地对宋积云道:“听那师爷的意思,完全是看在你的份上才这么爽快把大印盖了的。你斟酌着看要不要带点东西亲自去道个谢。”

  宋积云笑着应了。

  宋十一太爷看她笑容潋滟逼人,却偏偏目如清泉般清澈无暇,也不知道她听懂了没有,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长叹了口气,闷声对轿夫说了声“起轿”,放下了轿帘。

  宋积云当然也觉察到了不对劲。

  但她此时更多的关注却放在了元允中的身上。

  一夜未归,按察使从南昌府过来,江县令陪同按察使去了昌江码头……

  她悄声和郑全道:“能不能想办法打听到昌江码头发生了些什么事?”

  “我尽力而为!”郑全道,“只是县里来了很多人,不仅有江西按察司的,还有附近几個卫所的,怕不是那么好打听的。”

  宋积云叮嘱他:“你小心点!你的安全最重要。”

  郑全颔首。

  宋积云几乎一夜没睡。

  翌日清晨,却迎来了王主簿的太太。

  她带了补品来探望钱氏。

  宋积云有些意外。

  没想到王主簿的执行力这么强,说让王太太过来串门,王太太立刻就过来了。

  她去了她母亲那里。

  王太太正拉着钱氏的手,亲亲热热地坐在罗汉榻上说着话:“早就想来看看你了。可前些日子你忙里忙外的,我怕我来了你还要招待我, 干脆等你这边的事都忙完了才过来。”

  说话间,她看见宋积云进来,忙热情地和宋积云打着招呼:“大小姐过来了!”

  然后冲着钱氏就是一顿猛夸:“要我说,整个梁县就没有谁家的姑娘比大小姐好看的。瞧瞧这眉眼,再瞧瞧这身段,就是放到苏杭,那也数一数二的。”

  这话可说到钱氏的心里去了。

  她言不由衷地谦虚地笑道:“哪有您说的这么好,不过是平头正脸的,没长歪长斜罢了。”

  宋积云不免有些奇怪。

  王太太从前待她可没这么热情。

  难道是有事而来?

  她笑盈盈地上前给王太太行了礼,坐在了母亲的下首,和王太太寒暄起来:“您是坐轿子还是坐骡车过来的?用了早膳没有?家里新近请了个苏州的厨子,做的茶点还不错,我已经吩咐厨房去做了,您等会可以和母亲去花厅那边喝茶。推开窗,正好可以看见母亲院子里的花圃。”

  “哎呀!”王太太眉眼弯弯地道,“大小姐可真是细心!还是养姑娘好!”

  钱氏矜持地笑,道:“可不是!要不是有姐妹几个在我身边陪着,我早就支撑不下去了,哪里能有今天!”

  说到这里,她不免又想起逝世的宋又良,神色间流露出些许的悲伤。

  王太太看着,忙笑着转移了话题,道:“说起来,我今天也是趁机来见见大小姐。”

  宋积云挑眉。

  王太太笑道:“前几天我那个不成气的弟弟不是想和你们家做瓷器生意吗?我看按察使黄大人一来梁县就查抄了很多的瓷器铺子,可进九月又正是外地的商贩来景德镇收瓷器的日子,我寻思着,要不要这几天就把铺子支起来,还能赶上今年的春节的生意。”

  宋积云捏着帕子手一紧,道:“黄大人一来就抄了很多的瓷器铺子?”

  王太太叹气,道:“谁说不是!说是宁王府的长史和管事借着宁王府的名义走私,瓷器都是从我们梁县的景德镇出去的,景德镇上所有烧瓷人家都要彻查。”

  钱氏紧张的抓住了宋积云的手,担忧地道:“这可怎么是好?”

  王太太立刻安慰钱氏:“宋家怕什么?大小姐手里有江大人的名帖,黄大人不看僧面看佛面,为难谁也不会为难宋家啊!”

  说到这里,她扫了一眼屋里服侍的丫鬟。

  钱氏从善如流,立刻打发了屋里服侍的丫鬟。

  王太太这才压低了声音轻声道:“我听我们家老爷说了,那江大人和黄大人可是同门师兄弟,哪有同门师兄弟不互相照应的?”

第119章

  宋积云没有想到江县令的背景这样的深厚。

  她微微一愣,随后琢磨起王太太的来意。

  朝廷是不允许官员做生意的,所以那些官员家的生意都是挂在其他人名下的。

  王主簿就把和宋家的瓷器生意挂在了小舅子身上。

  上次她去王府的时候已经和王主簿商量好了,等她这边拿到御窑厂的契书,烧出了甜白瓷,王家看了货,再和他们家签约。

  可这次王太太来, 却有了不同的说法。

  王太太当然不可能擅自做主,这肯定是王主簿的意思。只不过宋家的女眷要守孝,他也好,他的小舅子也好,不方便亲自到宋家来,只能让王太太借口探望钱氏来传个口讯。

  宋积云沉吟道:“您的意思是,先把铺子开起来?”

  “那是当然。”王太太忙笑道, “我那不成气的兄弟已经启程去了泸州。你这边的铺子开起来了,他那边应该也准备得差不多了,肯定能赶上今年春节的旺季。”

  宋积云以为自己听错了,不由道:“您是说,陈老爷准备在沪州销白瓷?”

  王太太听了嗔道:“这不是之前已经说好了的吗?把白瓷的生意从你们家单独分出来,我们家从你们家拿货,赚多赚少凭自己的本事。”

  景德镇瓷器的销售模式如今有两种。一种是各窑厂在梁县的繁华地段设立商铺,各地的商铺来这里进货。还有一种是在各地设立分店,统一烧制,统一销售。

  宋家的日常瓷采取的是第一种,高档瓷采取的是第二种。

  宋积云凭着后世的经验,想渐渐地将宋家的瓷器变成分销模式。

  就由宋家统一铺货,统一定价,销售则交给加盟商, 买得越多, 加盟商不仅赚得越多,她还会按销售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让加盟商更积极地去销货。

  她准备用白瓷来做试点。

  而王太太的意思,是让她快点把宋家的铺子开起来,而不是她之前误会的,王家想和宋家一起开铺子,赚那些来景德镇的行商的钱。

  王主簿并没有想改变他们之间的合作方式。

  难道王主簿特意让王太太来一趟,就是为了告诉她以后宋家做生意可以借江县令的东风?

  宋积云笑道:“御窑厂那边还没有用印,就怕万公公知道了不高兴。”

  他要是卡着不同意,他们也没有办法烧白瓷。

  王太太听着不以为然地挥了挥手,低声笑道:“那不还有江大人吗?”

  宋积云知道江大人昨天的话传了出去。

  她虽然感觉这速度未免太快了,但也没太放在心上,笑道:“名帖只有一张,总不能事事都求江大人吧?好钢还是要用在刀刃上。”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