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围 第239章

作者:暮兰舟 标签: 古代言情

  朱瞻基说道:“因你的死亡,皇上很悲痛,皇上到底是个祖父和父亲,已经失去最喜欢的孙子,他不能再失去一个儿子。皇上没有杀二皇叔,只是要贬二皇叔为庶民,全家圈禁凤阳。但是太子跪下苦苦苦求,为二皇叔求情。太子哭晕了好几次,醒来之后,还去仁孝皇后牌位前哭泣,一双病足都跪烂了,疼晕过去,目前就是这样,皇上还没有下旨废掉你父亲……”

  大明宫廷正在上演父子兄弟伦理大戏。

  永乐帝得知纪纲和汉王谋反,杀害储君未遂、汉王世子朱瞻壑为救皇太孙而受伤坠海,尸骨无存之事后,顿时又悲又怒。

  当即将汉王从青州绑到京城,“录其不法事数十事,拔下衣冠袍服,囚在西华门之内”。

  太子朱高炽跪求永乐帝放了弟弟,不要削他的爵位。

  永乐帝大怒,说:“吾为尔去奸贼,尔反欲养患自基耶?”我为你除贼,你却要养虎为患。

  太子哭道:“他是我亲弟弟,是我当大哥的不对,没有好好和他沟通,不够关心他,他才对儿子有怨恨之心。弟弟以前明明不是这样的,他性子虽强些,但是儿子都毕恭毕敬。都是被纪纲这个奸臣蛊惑、被那些妄想争‘从龙之功’的幕僚们所蒙蔽,导致弟弟铤而走险,走了歪路。”

  “无论如何,我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弟弟有错,当大哥愿意教育他,开导他,甚至为他赎罪也在所不惜。”

  “父皇,如果母后在世,看到二儿子被废去爵位,子孙后代都贬为庶人,囚禁在一方天地里,终身圈禁,不得自由,母后心中该多么痛苦啊!”

第281章 演员

  惊闻朱瞻壑的死讯,永乐帝的头发一夜之间白了一半。

  那个长的最像他的孙子,十四岁风华正茂就死了,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娶妻生子。

  比永乐帝更痛苦的是汉王。

  永乐帝派人去青州抓捕他来回京,他在青州兵强马壮,按照以往的脾气,才不会束手就擒,八成会

  奋力一搏。

  可是听到最爱的长子死亡噩耗,汉王就崩溃了,下令放下武器,束手就擒。

  如今汉王被囚禁在西华门,万念俱灰,只盼速死,了结间接杀害亲儿子的痛苦。

  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

  汉王被囚,以前做下的事情纷纷被人拉清单抖出来了。

  比如汉王污蔑诋毁太子,无中生有打太子的小报告、伙同纪纲罗织东宫属臣的罪名,导致东宫属臣们差一点遭遇全灭等等。

  又有就藩之后,“私造兵器,阴蓄异志,豢养死士”等等,伺机谋反。

  各种奏折、证据等等送到永乐帝手上,打太子的小报告、污蔑东宫属官都是永乐帝默认、甚至纵容汉王做的,他一点都不惊讶。

  但是私造兵器,豢养死士是永乐帝没想到的,也正是汉王这一举动,导致了朱瞻壑的死亡。

  永乐帝悲从中来,将证词证据一股脑砸向汉王,拿起鞭子就抽。

  汉王跪在地上,纹丝不动,任凭永乐帝抽打,好像不知道疼痛。

  打吧!这一切都是我自作自受。失去长子的汉王犹如一具行尸走肉,直面父亲的鞭子。

  痛吗?心更痛。

  汉王血肉横飞,郑和太监怕打出人命,永乐帝接连失去孙子和儿子,更加痛苦,悄悄把太子请来西华门。

  太子一见打成血人的汉王,当即就一瘸一拐的扑过去,跪地抱着汉王,替弟弟挡鞭子。

  太子肥胖,像一座肉山,汉王没被父亲打晕,却被大哥压得喘不过气来,简直是令人窒息的兄弟情了。

  太子过来求情,暴怒的永乐帝终于住手,扔掉了浸满血的鞭子。

  不只是被打晕还是被太子抱晕,汉王倒地,失去意识,郑和太监将早就等候在外头的太医叫进来,给汉王医治。

  看着浴血的二儿子被抬走,永乐帝怒气没了,悲伤席卷而来,将他吞噬。

  老朱家是几千年来唯一出身草根的皇室,朱元璋的父亲是给地主种地的佃农,母亲陈氏的父亲是个宋朝军人,后来宋灭之后不愿投降元朝,弃武从道,靠着当游方道士养家糊口,也是无产阶级,所以大明皇室最最接地气,出身可谓是苗根正红。

  历朝历代,权力的游戏其实都是贵族或者有产者的游戏,有皇帝杀亲儿子、甚至皇后杀子的事件,但老朱家骨子里血脉伦理还没有被皇权磨掉,当年秦王恶贯满盈,高祖皇帝朱元璋都没有杀他。现在永乐帝痛失二孙子,也不会杀了二儿子。

  把二儿子打一顿,半条命都没了,永乐帝不是真的想打死儿子,而是为二儿子赎简介杀了孙子的罪孽。

  每一下鞭子打在汉王身上,抽在永乐帝心里。

  这个在大年三十除夕夜里出生的次子啊!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的生日,天降麒麟儿,曾经我和妙仪带来多少欢乐的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呢?

  皇太孙是他的亲侄儿,他怎么能勾结纪纲,对大侄子下死手!

  害人终害己,他害死了亲儿子。

  永乐帝再悲伤,也不会杀了自己的亲儿子,他终究是个父亲,老朱家的父亲对儿子再失望、再忌惮,也不会做出杀子的事情,所以永乐帝选择用鞭刑来惩罚儿子。

  孙子不能白死。

  永乐帝跌坐在龙椅上,过了一会,太子被两个太监搀扶过去,说道:“太医说二弟伤的很重,不过二弟身体强壮,目前尚无性命之忧。”

  永乐帝心中有数,他的鞭子看似可怕,一鞭接着一鞭,鞭子在空中都有重影了,汉王身上无一块好皮,其实留有余地,没有下死手,抽了一百多鞭都没有抽死儿子。永乐帝戎马半生,倘若真的想要弄死儿子,十鞭就够了。

  永乐帝身心俱疲,除了抽鞭子为孙子复仇,他也要给长子一个交代,毕竟汉王的目的是弄死皇太孙,朱瞻基是长子的儿子。

  永乐帝说道:“传我旨意,废朱高炽为庶人,汉王府除爵,全家囚禁凤阳,无旨不得出。”

  太子扑通跪下,为汉王求情,请求保住汉王的爵位。

  太子恨不恨汉王?

  恨。

  这些年太子都被弟弟逼出了抑郁症。

  朱瞻基是长子,十六年来为东宫付出太多,若没有这个好儿子,太子早就是废太子了。如今弟弟要杀自己最得意的儿子,太子能不怒?不恨?

  但是作为血脉兄长,太子绝对不会坐视已经对储位毫无竞争力的汉王弟弟落井下石的。

  老朱家到了太子这辈,已经是皇三代,他们不像永乐帝那样经历过动荡的建国年代,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皇室贵族,出生起就锦衣玉食,受着正统的皇室教育,不再接地气,和历朝历代的皇室没有不同了。

  他们考虑的更多是权衡利弊,找中间的平衡点。

  尤其是永乐朝这一辈皇室核心,所有皇子公主都是仁孝皇后生的。

  身为一个将来要继承家业、有担当的兄长,要主动对弟弟的罪行承担连带责任。

  如果太子坐视汉王被废,全家圈禁,那么会凉了所有弟弟妹妹、甚至大明皇室的心。

  废了汉王的爵位有什么用?汉王已经彻底失去圣心,纪纲等汉王党羽也被剪除,一头无牙的老虎就像一只猫,再也动不了东宫地位分毫。

  在这个时候,出面为汉王说情,正是得到皇上信任、群臣和百姓尊重、坐实仁厚名声的大好时机。

  所以,无论出自利益还是血缘,太子都必须全力为汉王说情。

  太子跪下求情的举动,并不显得懦弱,而是仁义,是符合当时主流道德观念的。

  太子第一次为弟弟求情,永乐帝没有答应,坚决要废了汉王。

  和父亲君臣父子多年,太子太了解父亲的帝王心术:

  他晓得永乐帝不会答应——起码在第一次不会,因为只要答应了,显得皇上太轻易被人说动,让人觉得偏袒了儿子,犯下如此罪行,居然打一顿就放过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第一次,才会第二,三次。

  该配合出演的太子对永乐帝的拒绝视而不见,开始了他的即兴表演。

  跪奉先殿,乞求祖宗们原谅汉王的罪行(其实是在祖先面前昭告汉王的罪行)。

  永乐帝再次拒绝,还是要废汉王。

  第三次,汉王跪母亲仁孝皇后的牌位。

  仁孝皇后是永乐帝心中白月光。

  她就像后世科幻小说或者影视里的量子力学,凡是作者或者编剧卡壳,不晓得如何自圆其说,便拿出量子力学来解决。

  太子是个有腿疾的大胖子,脆弱的膝盖要承受三百斤的体重,下跪的每一刻都是在受刑。

  除了忍,没得其他办法。在皇室里混,每一个人到最后是敬业、且演技精湛的体验派演员。

  跪到晕过去时,连太子都不搞清楚他是在演戏,还是真的为了弟弟求情。

  太子失去意识最后看到的东西,是仁孝皇后的画像。

  仁孝皇后一直以来都是支持长子的。

  太子心道,母亲,将来九泉之下我们母子重逢时,我是有脸见您的。

  太子病倒,太医诊断太子膝盖,太子本来就有二型糖尿病,双足病变,关节也出现问题,太医们警告太子,要是再跪,恐怕要膝盖开始截肢了。

  永乐帝从太医那里得知太子病情,太子求情的诚意足够了,“打动了”永乐帝,更是打动了皇室和群臣,都赞太子仁厚。

  仁孝皇后果然包治百病,永乐帝念在皇后的面子上,放过汉王,削减了王府护卫数量,并将藩地从青州改为山东的乐安州。

  汉王的事情在太子的求情政治表演下解决了。

  但是与汉王同流合污的纪纲就没有那么容易逃脱惩罚。

  这些年在锦衣卫诏狱死去的人,无论罪有应得还是冤枉,最后的帐都记在指挥使纪纲头上。尤其是解缙之死,堂堂大明第一才子、《永乐大典》的总裁,居然被冻死在雪地。

  朝臣纷纷弹劾纪纲假传圣旨,导致解缙惨死。纪纲已被汉王世子开炮炸飞了,残余尸骨已经焚化,只余一坛骨灰,然而纪纲恶性累累,若不挫骨扬灰,岂能平民愤?

  除了要求将纪纲挫骨扬灰,群臣还要求处置纪纲的党羽,其中宫廷女官胡善围,就被纳入了纪纲党羽名单,受到了弹劾。

  胡善围身为宫廷女官,居然开府单住,每天出入宫廷,无论风雨寒暑,皆是纪纲派的锦衣卫严加护送,甚至纪纲好几次亲自出马护送胡善围。

  有官员看不过眼,半路拦胡尚宫的车驾,指责她“不守妇道”、“不守宫规”,要她去宫廷居住,莫要再堂而皇之招摇过市了。这些仗义执言的官员皆被纪纲捉到诏狱,罗织罪名,搞得家破人亡,从此敢怒不敢言。

  如今纪纲谋反之事昭告天下,所有党羽丢官的丢官,坐牢的坐牢,胡善围岂能独善其身?

  宫里宫外再次传起了以前的旧谣言,传胡善围和纪纲的绯闻,说两人早就勾搭成奸,胡宅就是两人的爱巢云云。

  当年指责她官员再次跳出来,落井下石,上奏本弹劾胡善围,甚至将她比作北齐时代的宫廷女官陆令萱,和权臣勾结,把控宫廷,迷惑君王,祸国殃民。

  胡善围就这样成了胡祸水。

  很快,弹劾胡善围的折子也在御案上垒得老高了,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诰命夫人上书给张贵妃,也是请求将胡善围逐出宫廷。

  永乐帝和张贵妃对此皆没有回应。

  众人越发愤怒,觉得君王和代掌后宫的贵妃果然被胡善围这个妖妇蒙蔽了,一次不成,再上书一次,务必把胡善围告倒台才肯罢休。

  御书房。

  永乐帝将一本旧书给胡善围,“这是从从纪纲家里地下室密室里翻出来的,里头供奉着上一任锦衣卫毛骧的牌位和画像。”

  胡善围打开一看,这是一本名册,页面发黄,有些潮气,应是有些年岁了,里面写着一个个人名,且都用朱笔圈起来。

  皆是当年弹劾毛骧的官员、皇室贵族等,曾经的曹国公李景隆、驸马胡观、大学士解缙都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