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女 第125章

作者:我想吃肉 标签: 古代言情

  桓晃谦逊道:“末将有负圣恩,折损了郭宜,愧见圣人。”

  张轨打个哈哈:“年轻人,不遇些挫折还叫年轻人吗?郭宜是可惜,好在仗打胜了。唔,老夫也不算白跑一趟,我看呐,县公还是紧着些回京,向圣人好好解释。老夫就为县公将这里收一收尾,如何?”

  桓晃也正忧心桓琚的反应,能早些回去解释也是不错的:“但凭老将军吩咐。”

  张轨先让桓晃安心,再去见崔颖,转达了桓琚的旨意。崔颖当即便说:“老将军,还有一事。”低声将桓晃的事情说了。张轨大怒:“我原道是为了功劳,没想到竟是为了私怨!”崔颖道:“下官有事拜托老将军。”张轨道:“中丞请讲。”

  原本崔颖还担心郭宜死了,桓晃一手遮天,不大好找证人。现在张轨来了,正好张轨也要办交割,按图索骥将郭宜的旧部找了来,何其方便?只要有人敢冒头,崔颖就敢借着由头往下查!

  张轨道:“这个好办!”

  张轨与崔颖见面商谈的时间并不长,接着是去见地方官员,给何刺史再上炷香。回来与桓晃办交割,兵也不是桓晃自己的兵,张轨接手也容易。看了桓晃的安排之后,张轨心道:【你明明有些本领,偏偏不走正道!瞧你这做完恶之后补救的法子,多么的周到呵!】

  ~~~~~~~~~~~~~

  桓晃知道自己一定在桓琚那里得了差评,好在是宗室,叛乱又平定了。郭宜擅自发兵,功劳却是实打实的,他给圆了一场,他是主将……

  交出兵马,桓晃依旧是带着自己的几十个随从,张轨还亲自带着自己的亲随,一路将他与崔颖送出三十里。王司马、袁樵等楣州官员都出来送行,桓晃分一半心神在袁樵身上,只见他神色如常,并不知道险些丧命的事。袁樵与崔颖只是说些场面话,该说的正事早就说完了,袁樵代梁玉向崔颖托了一件事:“王郎有劳中丞照应了。”

  三十里外,驿站,看不到大营。桓晃带着些许忧愁,对张轨一拱手:“老将军,就此别过!”

  张轨笑道:“是该别过的。来人,把他给我拿下!”

  不给桓晃反应的机会,张轨的亲兵有备而来,按照早先规划好,先将桓晃按住,继而将桓晃的亲兵们卸了衣甲武器,有一个算一个,都捆住了塞进了囚车里。张轨这才对崔颖一拱手:“中丞,交给你啦。”

  崔颖也一拱手:“多谢!”

  桓晃猛然醒悟:“圣人要治我的罪吗?”

  张轨道:“县公,老夫是个粗人,不懂你们的那些花花肠子。县公有什么话,回去对圣人讲吧。”说完,扬长而去。

  崔颖更加与桓晃没话讲,没把证据锤死了之前,他是不会得意洋洋又或者自作聪明去诈嫌犯给嫌犯以可乘之机的。就是让桓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让桓晃猜出来他已经知道桓晃的“报仇”。【朝廷依法诛杜氏,是公义,你们还当成私仇了?!】崔颖一直认为,按国法办的案,大家都认了就得了,觉得冤枉了你再上诉。国法办你,你记私仇,简直是没有道理!

  桓晃一路非常担心,他怕崔颖拿出酷吏手段来对他。不意崔颖一路都不搭理他,却不曾苛待他。大家都怕崔老虎,就怕落到他手里受苦,实则崔颖办案第一条要领是:不能让嫌犯、证人死了。

  【总要将你好好带到京城,明正典刑!】

  到了京城,崔颖第一件事乃是对王大郎道:“既然梁娘子有事要你办,你自去办。”

  梁玉让王大郎捎了半麻袋的书信回来,家书,给朋友的书信,再有就是让家里转呈给宫中的告状的信。里面除了报平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桓晃要报复所有整过杜家的人啦!

  王大郎是丰邑公主的旧仆,家书送到梁家之后,第一站就是去丰邑公主那里。

  丰邑公主与梁玉也不知道是哪辈子结下的孽缘,两人在对方眼里都不是最值得结交的人,却又偏偏狐朋狗友地玩到了一起。两人之间淡薄的友谊是有的,互相的利用也令人啼笑皆非。

  前年,梁玉试图削弱杜氏的势力,撺掇着丰邑公主离婚,丰邑公主转头把杜府告了个谋反。去年,丰邑公主为了对付“四凶”,想让梁玉跟着一块儿抱团,梁玉转脸把“四凶”砍了个精光。

  今年这是第三次,梁玉给丰邑公主的信写得很直白,杜家记恨袁樵,是因为袁樵审过杜家。您对杜家做过什么事呢?

  丰邑公主五雷轰顶:“那群死囚徒,他们敢!我看姓杜的就没有一个好人!”丰邑公主紧接着便命人备车,她要去找晋国大长公主——当年审杜氏的案子,萧家也有份儿的!还有黄赞和纪申呢。怎么着?现在还想记仇啦?都去死吧!

  老一辈小一辈的公主一碰头,丰邑公主将梁玉的信抖给晋国大长公主看。大长公主扫了两眼便骂了起来:“圣人还是太宽容了!有些个贱皮贱骨的,你对它越好,它越猖狂,养狗咬主人就是欠教训!走!进宫去!”

  晋国大长公主带着丰邑公主,直入宫中求见桓琚。

  出来拦住她们的是程祥,这个宦官越来越显出些沉稳的模样来。笑得也不像前两年那样夸张了,扯个温和的淡笑,程祥道:“两位公主,圣人正在发怒呢,现在可不是个好时候。”

  丰邑公主问道:“圣人为的什么事发怒?”

  晋国大长公主道:“我好像听说崔颖回来了,是为了楣州的事情吧?”

  程祥默认了。

  晋国大长公主道:“那正好,我也有楣州的事情要说!成安县公这个小畜牲!他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程祥低声道:“殿下,这里是两仪殿,请您克制,圣人正是为这件事情生气。”

  晋国大长公主问道:“圣人知道了?知道什么了?成安县公公报私仇,是吗?”

  程祥道:“是。”

  晋国大长公主道:“唔,那倒不错。大娘啊,咱们先走吧。”桓琚这会儿发这个怒,不适合去触霉头。

  ~~~~~~~~~~~~

  桓晃虽然姓桓,与崔颖放在一起,桓琚选择崔颖。崔颖一路上没有干别的事情,他将郭宜的几个旧部也给随身携带到了京城,其中就包括李四。他不审问桓晃,也不问桓晃的随从。这并不妨碍他将桓晃的行军日程都捋了一遍,再与李四的供词一并上报。

  桓琚阴恻恻地问道:“确切吗?”

  “只有七分,若圣人许臣问讯县公……”

  “许了!”

  崔颖也不废话,出了两仪殿,又拿出审谋逆案的劲头来,先不问桓晃,而是让李四先听声音认人。逮住了与桓晃私语之人,再从此人突破。此人本以为被捉拿是要问个贻误战机,不想崔颖只是拿这个做个引子。

  崔颖极有技巧地进行了诱供,他不自己出面,而是说动了裴喻。裴喻一脸的好人样,最适合做诱供的勾当,做出一副为人着想的样子,诱使这位忠仆找借口给桓晃脱罪。忠仆见来的不是崔颖,不疑有他,将杜氏供了出来:“大人明鉴,这是老夫人乱命,县公心里并不想这样做,并未遵行。郭宜走后,县公也是非常懊悔的。”

  与此同时,晋国大长公主与丰邑公主终于见到了桓琚,见面便是哭诉:“圣人要我们死,一句话就是了,何必叫外人来作践我们,叫我们死得不明不白?我们宁愿见‘四凶’也不要死于暗箭之下。

  桓琚心情正不好,口气了也不大好:“你们又怎么了?”

  晋国大长公主道:“五郎,听说因为杜氏伏诛,咱们都被人记恨上了。”

  丰邑公主哭道:“阿爹,他们先害袁樵,接下来是不是就要杀了我,再接下来是司空,我怕接下来三郎与阿爹都不能幸免啊!”

  晋国大长公主添油加醋:“一个襄助查案的他们都要他死,为此不惜逼反叛贼,拖百姓陪葬。这首告的、主审的,怕不要夷三族呀!成安县公这个小畜牲,他忘了自己姓什么了吗?”

  桓琚问道:“你们怎么知道的?”此事应该是保密的。

  丰邑公主道:“什么呀,也就您不知道了。您不知道吗?郭宜都死了。”

  桓琚想起郭宜心口也疼了,催促道:“崔颖呢?他审出什么结果来了?”

  崔颖在集齐了人证与口供之后才去见桓晃,桓晃此时知道自己已不能免,便问崔颖:“在楣州的时候,中丞是不是已经知道了?”

  崔颖难得与犯人废话:“有区别吗?”

  “我只想知道我做了多久的傻子!”

  “不会比我们做傻子的时间长。”

  桓晃痛哭失声:“我辜负了圣人呀!”事到如今,桓琚的态度很明显了,老实认罪,乖乖认虐,这事也就过去了,如果硬犟,桓琚发起怒来事情才不能善了。好在袁樵没有死,好在叛乱已平息——唉,大约是要赋闲在家了。

  桓晃认了自己一时鬼迷心窍,不能匡正母亲,将所有罪责一个人扛了。此时真是后悔没有早一点拒绝母亲,白填了郭宜一条性命。

  崔颖冷冷地看着他,心道,你还有脸哭吗?那么多的人,可是连哭的机会都没有就死了。

  有了这样的供词,崔颖再提审桓晃的母亲杜氏。杜氏在家里等着儿子的消息,杨仕达被平定了,这不是杜氏所关心的。她只关心两件事:一、袁樵死没死;二、儿子怎么样了,立下功劳之后前程如何。

  不意却等来了崔颖提审。杜氏大为光火:“刑不上大夫!”

  真大夫崔颖都问了,何况一老妪?硬是将杜氏捉了来,将桓晃的供状拍到她的面前。杜氏越看越惊,惊怒交加:“这个逆子!!!”她气得将供状一套乱扯,且扯且骂:“居然出卖自己的母亲!”

  她近来吃得少,力气不足,没能将供状扯碎便被崔颖命人将供词夺了回来。

  崔颖冷冷地问道:“你是认了?”

  杜氏将头一昂:“认又如何?我只恨贼人不死!恨逆子无勇无谋!”

  崔颖低声嘱咐两句:“叫两个女监来看好她,不要让她死了。”他自己揣着供状去向桓琚交差。

  桓琚这一回却很平静地说:“知道了,让兵部与大理依法拟来吧。”

  这判得可不重啊,崔颖不大满意,脸更冷了。

  桓琚慢悠悠地又加了一句:“办将军用国法,难道我还没有家法吗?他听姓杜的话,就不用姓桓了。程为一,宣宗正。”

  崔颖的眼睛亮了一亮,桓琚摇摇头:“你还不去大理交了卷宗?”

  ~~~~~~~~~~~~~~~

  崔颖轻快的步子显示出他心情不错,桓琚悠闲的样子也显得他似乎已经将对桓晃的失望放到了一边。

  现任的宗正是万年县公,颤巍巍地到了两仪殿,便听到桓琚说:“桓晃负我,将他除籍吧。桓家要这种东西做什么?他父亲娶妻不贤,也丢我桓家的脸!”竟是要连桓晃死去的父亲一道除了宗籍。宗籍是一道护身符,桓晃的身份、地位皆此而来,一旦削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曾设法为高阳郡王求情的万年县公此时却一点反对的意思也没有,只是在桓琚摸着下巴说:“除了籍,他父亲的坟就不该是那个规模了。”万年县公才说:“圣人,这……不是谋逆大罪,就饶过死去的人吧。”

  桓琚笑道:“你误会啦,不是要开棺戮尸。”几品的官,坟土堆多高、方圆多大面积,神道长不长、配的石像生是什么样的,都是有严格的等级的。除了宗籍,丁点儿品级没有,这些都不能用了。

  万年县公想了想,说:“也罢,就这样吧。”

  桓琚道:“是啦,咱们的家事。”

  这个家事有点狠,自桓晃父亲起,后代悉数被削了宗籍。桓琚戏笑道:“你说,他们不姓桓了,叫他们姓什么好呢?姓杜怎么样?”

  万年县公伏地谏道:“圣人,桓晃不足惜,圣人的名誉却是值得珍惜的。”

  桓琚温和地道:“你不要怕,我说说罢了。快些办。”

  万年县公迅速地辞出,脚下生风像个年轻人。桓琚笑笑,对程为一道:“坐得气闷,咱们出去走走吧。”

  程为一道:“圣人想去哪里?”

  “随便走走。”

  桓琚说着随便,上了步辇却说:“去吏部。”

  程为一眼睁睁看着桓琚到了吏部,和气地安抚了吏部的官员,甚至对文书也和颜悦色:“你们忙吧,我不过来走一走,不要让我耽误了你们的正事。”

  皇帝背着手在吏部转圈,郎中们赶紧将尚书严礼给请了回来。严礼脚步匆匆,到了自己惯常坐的值房里,只见桓琚手提一支朱笔,一脸的轻松愉快,正在一些案卷上涂涂写写。看到严礼,桓琚笑道:“你来啦?忙你的去吧。”

  严礼行了礼,来到桓琚身边,瞄一眼桓琚手上的文书,只见他打开的是近来的官员任免的名单。桓琚懂得用人,也懂得放松,小一小的官,他也不人人都亲自考查,只有中高级官员的任命他才会过问。是以袁樵可以跑到楣县做县令,他得等人都到任了才知道。

  现在……

  严礼震惊地道:“圣人!您不能这样!”

  桓琚放下笔,打了个呵欠:“我怎样了?”

  他将文书里有“杜”的名字都用朱笔涂了,摆明了“姓杜的我不用”的观点。

  严礼道:“姓杜不是罪。”

  桓琚正色道:“难道不姓杜的就没有本事了吗?这些,这些,都是你们备选的人,就是谁都可以嘛!我难道不能用这些不姓杜的人吗?”

  当然能!

  但是!

  严礼气冲冲地跑到了政事堂,没好气地对黄赞道:“他将一份铨选的文书里‘杜绝舞弊’的‘杜绝’两个字都抹了!!!”

第105章 薄情寡义

  大军尚未班师, 主将先被下狱, 政事堂也是脸上无光。黄赞找上萧司空, 商议这件事如何收尾。

上一篇:神秘王爷的爱妃

下一篇:阿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