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女 第19章

作者:我想吃肉 标签: 古代言情

  哦,对了,小闺女临走还有嘱咐的:“你妹妹说咱别张狂了,还有啊,太子是太子,咱是咱,别想狗仗人势,人的势,是那么好仗的吗?都老实点儿。”

  梁玉叫宫里来人提溜走了,谁还敢多说话呢?都说:“知道了。”小孩子都吓得不敢哭了。

  梁满仓又对南氏道:“你憋再数那破珠子啦,闺女都叫人抓走了。我说,别耽误事儿啦,袖子卷起来。老公公不管儿媳妇,你得管起来。吃我梁家的饭,坏我梁家的事,要造反了都!”

  南氏不紧不慢地道:“知道啦。”她身体不好,想快也快不起来,但是儿媳妇们都打了个哆嗦。

  王管家在一旁听着,特别想跟梁满仓说一句,这事不大,您家里没那么重要,想了想,又咽回去了。万一呢?都晓得圣人喜欢贤妃的儿子,不喜欢太子,当初就不想立这个太子。万一呢?

  梁玉在宫里跟皇帝吃饭,梁家午饭都没心思吃。梁满仓抠是抠,还记得跟王管事说:“你们去做了饭吃,他们这些,不用了!”他说一不二,真个叫全家饿了一顿,奴婢在厨房吃得香。

  过了午饭的时辰,门板被拍响了,全家都跳了起来。门房打开门一看,愣住了,小心地问:“您是?”这人穿着可真体面。

  来人问道:“这里可是梁府?”

  “是。”

  这人到了一辆小车前说了一声,车里下来两个中年妇人,穿着也很体面,她两个上来,客客气气一福礼,还没说话,梁满仓已经冲了出来:“玉来了?呃?你们是谁哩?”

  两个妇人也吃了一惊:“敢问这里可是梁府?”

  “我是姓梁。”

  “府上小娘子……”

  “咋?咋了?”梁满仓紧张极了,王管家也惊讶,难道事还不小?

  两个妇人道:“这样,我们老夫人命妾二人来送帖子与小娘子。”

  王管家看梁满仓这接待不像样,赶紧上前说:“我是梁府管家,这位是我们梁翁,两位要找的,可是我们家小娘子?宫里梁才人的妹妹?”

  “正是,”两个妇人听梁满仓的口音就知道交涉困难,王管家出头,她们松了一口气,说话更利落了,“我们是袁府刘老夫人派来的。家里有白事,恕我们不进去了。请务必将帖子送到小娘子手上,生死攸关。”

  梁满仓的心提了起来:“好好。哎,老王啊,给她们些辛苦钱哎。”自己抱着帖子回了正厅,也不交给别人,就抱着等着。他上了年纪,认字慢,这张帖子里十个字有七个不认识,干脆不看了,就等梁玉回来。一颗心七上八下的,想着“白事”、“生死攸关”。

  全家连饿都忘了,直到半下午,梁玉回来了。

  门房大声往里吼:“小娘子回来啦!”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梁玉扶着宦官的手下了车,对宦官道:“见笑啦。进来吃了茶再走吧。”

  宦官笑道:“三姨有赏,奴婢们欢喜不尽。”

  梁满仓带着全家出来接着,仿佛是给蹲了十年大牢遇到大赦出狱的人接风。一看还有个宦官陪着,后头还有抬箱子的宦官一箱一箱往里抬,全家都看傻了。

  梁玉对梁满仓道:“咋都出来了?哦,对了,这是贤妃娘娘宫里的小官人。”

  小宦官机灵,先给梁玉说:“奴婢是伺候人的,哪是什么小官人呢?三姨真是太客气啦。”

  再给梁满仓行了个礼,笑吟吟地放慢了语调:“给梁翁道喜了。梁才人就要从掖庭宫里搬出来了,往后就住在延嘉殿里了,贤妃娘娘正在帮着打点。圣人给了三姨门籍,以后三姨就可以经常入宫见才人了,您有什么话,也能叫三姨捎进去了。圣人说,三姨太简朴,又赐与三姨金帛,您以后,可得叫三姨打扮起来。”

  梁满仓一脸迷茫:“小官人,三姨是哪个?”旁的听不明白,可以叫闺女慢慢讲给他听。可如果不知道三姨是谁,这话就接不下去了。

  小宦官笑个不住:“不就是这位三姨么?圣人和太子都这么叫呢。”

  啥?圣人也跟百姓人家一样,管小姨子叫三姨了?我的闺女咋这么大的脸呢?

  梁满仓想不明白,索性傻到底算了:“哎,小官人进来吃茶,就怕茶不好,小官人吃不惯。”

  宦官道:“您有赏,就是奴婢们的福气了。”

  进了正厅,喝了点茶,味儿真不咋地,宦官还是面不改色地咽了半盏,放下茶盏说:“不能再留了,再留下去宫门就要关了。对了,三姨别忘了,圣人的赏赐,您记下来。”

  “好的,谢谢你啦。”

  王管家又递上了个红包,他算看明白了,这家人抠是抠,只要觉得该花的,还是会花。

  宦官笑眯眯地接了,与梁家人道别,轻快地回宫复命不提。

  梁玉在家里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密不透风,都想知道她身上发生了什么。梁满仓大吼一声:“都他娘的给老子滚回去!”吼完又觉得不对,降低了声音,“叫玉先说。玉啊……”

  梁玉想了想,道:“咱都到屋里说吧,正好有话嘱咐。事儿有点不大对了。”

  全家的心都提了起来。

  进屋里坐下了,梁玉看到四嫂模样不对,翻了个白眼:“四哥,你是不是打四嫂了,男人打老婆,你咋这么有出息呢?爹,你也不拦着。”

  “我那是没来得及!”

  “行吧,”梁玉道,“咱一样一样的说,头一样,进宫的事儿。是皇后娘娘叫的,皇后娘娘的娘是徐国夫人,贵气忒足,不是咱泥腿子一路人。以后遇到了,敬着点儿,远着点儿,别硬杠。要是她说的话你听着不好听,也别吵,也别闹,忍着,走开。”

  “跟皇后娘娘没说两句,圣人跟贤妃就来了。圣人看皇后娘娘娘家来人了,就说,叫娘娘好好招待,他跟贤妃就叫我跟大姐、太子,一块儿吃饭去了。吃完了饭,问要什么,我啥都没要。”

  梁玉说完,果然看到兄嫂里有几个挺了一下,似乎在惋惜。叹了一口气,梁玉道:“咱现在啥都是圣人给的,只进不出,还有脸多要呐?皇帝的便宜,这么好占的?”

  说完这个,才解释了门籍。又说:“阿姐和太子的尺寸我量了来,娘,咱给姐姐做身衣裳做双鞋吧。”

  南氏不住点头:“好好好好。”

  梁玉又问:“爹,今天家里没啥事吧?”

  “没……哦,有两个袁家的女人来送帖子,你来看看吧。”

  梁玉一面打开帖子,一面说:“圣人赐的东西,等会儿我得记下来。”

  梁满仓再财迷,此时也不计较这个了:“给你的就都是你的,听好了,这是玉凭本事挣来的,都是她的,谁都不许争!”

  还争个屁呀!叫皇后娘娘提溜进宫里,差点以为她要回不来了。她还能拖着几大车东西回来,还成了“三姨”,顶顶要命的是,全家跟宫里搭话就靠她一个人了!谁还敢跟她争?这是把人的脖子掐得死死的啊!圣人真是……太他娘的……是圣人了。

  梁玉余光瞥到梁八郎有点坐立不安,不停摸怀里,记下了。然后她就没办法再关心别的了,帖子是刘夫人给的,以她老人家这样的身份,给自己这样的土包子晚辈写信,本来就不对。仔细看了看,还夹了封信,这就不是刘夫人写的是,字迹是袁樵的,写得很急。

  当时袁樵虽然也紧张,但是没有梁玉那么紧张。他知道废一个太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回家之后就赶紧跟刘夫人禀告了所见,询问她其中是否有变故。

  刘尚书的孙女与萧度两个是有个婚约的,是萧度他娘大长公主先提的议,但是婚事没办。刘尚书为太子争皇位,把个尚书也争丢了,贬到边州去了,这事儿就搁置了。

  刘·前·尚书有个妹妹,嫁到了袁家,生下了袁樵他爹。

  所以,刘夫人一听就炸了!

  她连夜写了信给哥哥询问婚约的事情,只等第二天天一亮,开了坊门、城门,就派人送信给哥哥。第二天门是开了,这边信还没送出去,那边的信送过来了。

  刘尚书去世了。

  所以,刘夫人现在在琢磨别的路子,让袁樵回信给梁玉,让梁玉稍安毋躁,先按兵不动。刘夫人要先动用自家、娘家的路子,先探探消息。

  梁玉这才知道,为什么袁樵在灯会上会提到刘尚书,原来是他舅爷爷!

第24章 新暴发户

  袁樵的信里说, 他的祖母非常的生气。信里没说的是,当时刘氏是忍不住破口大骂的, 骂得极其……深刻。

  “先看看是真是假,如果是真, 我是不会与它萧家干休的!”

  “若是这小畜牲自作主张,哼!他倒是个孝子, 学会舍身给他父亲搭桥了。”

  其实, 梁玉是无意之中想对了一件事。凡存活了几百年的大家族,总会时不时出现父子兄弟立场不同的情况。你非要说是两头下注,从事实结果来看,还真就是这样。当然, 许多人是不肯承认的, 这就是各人有各人的“道”。“道”是不能妥协的,对方是父子兄弟也一样不妥协。

  完全存在萧范与萧度两个父子道不同的可能,也同时完全存在着父子有意识下头下注的可能。就是说,如果萧家与刘家退婚了, 萧度与凌家成了,客观上讲, 就是个两头下注。

  即使不成, 一个有了婚约的青年男子,寻花问柳没问题, 寻到凌贤妃妹妹的头上, 那问题就太大了!

  难怪刘夫人生气了。

  刘尚书还死了, 这气就更难消了。刘夫人如今势力减退, 不撕破脸了闹,但是如果萧家不能明确证明他们还是坚持原来的“道”。那刘夫人和她背后的刘家,她能影响的袁家,是绝不会轻易放过萧家的。

  【哪怕太子稳了,这些人保不齐还得再打一场……】梁玉感慨。

  将帖子收好,梁玉笑道:“没啥事儿。就是上回小先生家那位老夫人,咱不是登门儿道谢吗?来帖子谢了。说她家遇了点儿事儿耽误了,这会儿才送了帖子来。”

  只要自己家没事儿,梁满仓就有心关心一下“熟人”:“她咋了?”

  “她哥哥去世啦。就是刘尚书,为了给太子争东宫,叫贬出京了。死在外头了。”

  梁家齐齐一声惋惜,真是个好人啊!

  梁满仓道:“那说没说咱能帮上啥忙哩?人家要是有招呼,咱有的是力气。”

  “不用不用,是她哥哥家,还在路上哩。咱先等着吧,”犹豫了一下,梁玉道,“我看圣人对大姐和太子更好了,咱得给大姐做脸。人捧咱越高,咱越得像个人样,别翘尾巴。站得高,翘尾巴就露屁股了。”

  梁满仓摸摸鼻子,又吼了一声:“都他娘的听见了没?别翘尾巴!站得高,翘尾巴就露腚了。”

  梁玉头有点疼:“爹,咱以后都小点儿声。”

  “对对对!以后都小声,从我开始,老王啊,你们都记着,谁大声你就说谁!”

  王管家苦哈哈地道:“老翁,您这声儿再小点儿。”

  梁满仓:……他娘的!这就管上了!

  ~~~~~~~~~~~~~~~~~~~~~

  梁玉平安回来,也给梁家提了个醒,在京城里的“小心”比在家乡时的“小心”还得更小心。梁家上下也都明白了,抬高了嗓门嘶吼并不能增加一个人的气势,反而会成为笑柄。最倒霉的是四嫂,白挨了两顿打,成了别人的经验教训。

  四嫂的倒霉劲儿还没过去,梁玉回来了,家里人不担心她了,都把目光又转到了自家门内。南氏菩萨也不拜了,数珠也不转了,晚饭后把四个儿媳妇统统提到了面前,一拍桌子:“我上了年纪了,不爱发火,你就当老娘没脾气?就敢什么屁都乱放?!当老娘这两年不发脾气就由着你们闹?都是闲的!不用下地不用做活,你们乐忘了姓儿了吧?敬酒不吃吃罚酒,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行!闲得嘴痒老娘就给你们找点事干!”

  梁大嫂偷偷笑了,四弟妹真当婆婆是什么软柿子吗?这位姑妈,在娘家的时候就是个厉害泼辣的人,与拼命做活想发家的公公是绝配。后来年纪渐大,身体渐渐不好,对儿媳妇们反而和气了许多。小姑子提刀追砍八郎,那都是姑妈玩剩下的。你们是统统没见过姑妈整人,梁大嫂想。

  南氏开始给儿媳妇立规矩了:“以后每天早上,就你们四个,到我这儿来!哪家儿媳妇不伺候婆婆来?老娘给你们脸,是因为你们有脸吗?还是老娘得巴结你们?!对你们好,是叫你们对我儿女好,你们呢?坏我闺女名声!行!给脸不要!那就都不要脸了!”

  南氏不知道什么“立规矩”的斯文做法,但是哪怕是在乡间,儿媳妇也得伺候全家吃喝拉撒。梁家正在发家的时候,全家分工还挺明确,南氏与梁满仓都不肯白占一个劳力,这一条也就免了。吃饭是大锅饭,干活是一起干。

  正好借这个机会,叫家里上下都知道谁说了算!

  南氏一条一条理:“老娘面前,叫你们坐了吗?!都给老娘爬起来!爬不起来这腿也就不用了!老娘吃饭,都他娘的站着伺候!老少爷们,你们婆母,未出阁的姑娘不吃完,你们不许捧碗!敢跟家里人大小声,舌头都割了!管教儿子是爷们儿的事,少哔哔!在家里涂脂抹粉、插个花戴个草,你给谁看呢?”

  简单一句话,我不答应,你们啥事都不许干!

  一通发作之后,南氏靠在凭几上大口喘着气。四个儿媳妇脸都绿了,梁四嫂今天最苦,听到这里最不解:就跟小姑子闹了一场,咋男人打完了婆婆骂哩?小姑子又不是玉皇大帝!要是她骂了宫里的才人,再多挨顿打也认了,凭啥说的是未出门子的小姑子,就挨这一顿?他们梁家也太欺负人了。

  她的三个妯娌看向她的眼神都很不善!梁四嫂委屈得想投井上吊了。

  南氏发作完了,开始苦口婆心了起来:“她个没脑子的东西,你们几个,居然也不拦着她!你们当只有我闺女一个吃亏了?老大家的,你闺女比玉还大呢,要不要说亲啦?问是哪家的,铁笊篱家的,说得出去?”

  梁大嫂也不笑也不抱怨了,还真的哎!梁二嫂也惊了,她也有闺女啊!梁四嫂更悔,她也有闺女,虽然还小。她们都是村妇,也知道“门风”是重要的。

  南氏道:“这是一个家,这个门里的,别人不好了,你也好不了!都好好想想吧。才吃饱了几顿饭?就开始起歪心眼子了?”

  梁大嫂跪得最痛快:“阿家说的是,以后我们一定不扯自家后腿。”

  “行啦,今天晚上先饶了你们,都回去歇着吧,明天早上谁起得比我晚了,我叫她知道什么是疼!老四家的,明天许你歇一天。”

  好么,弄了半天,她歇了一天,我们明早起来听差?有年纪的人觉少,南氏睡得晚起得迟,以往在家的时候,大约也是因为头一个儿媳妇是娘家侄女的缘故,南氏不大讲究这个,现在都得开始了。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答应了,梁大嫂剜了弟妹一眼:我嫁过来十几年,闺女都能出阁了,还没受过这个,现在因为你,都要补回来了!

  “叫走还都不走?”南氏又出声了。

上一篇:神秘王爷的爱妃

下一篇:阿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