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女 第213章

作者:我想吃肉 标签: 古代言情

  梁满仓与南氏养了这么个女儿,发生什么事都有一种“终于来了”的感觉。看到梁玉之后,梁满仓叹了口气:“到了那边儿,可跟女婿好好过吧。”南氏道:“出了门子的人,跟着男人走,也是应该的。可得看顾好男人跟孩子,不能自己再瞎闹了,瞎闹前想想,你还有夫有子呢。”

  梁玉整个后背都被汗湿了,只觉得这两句话比什么话都厉害。袁樵暗中扶了她一把,对梁满仓夫妇行了一礼,道:“小婿会照顾好妻儿的,还请岳父岳母放心。”

  哎,女婿就可靠得多了。梁满仓夫妇终于笑了:“那我们就真的放心啦。”

  梁玉则被梁八娘子拉到一边,嘱她看好梁八郎,别让梁八郎在外面放鹰。梁玉好笑地答应了:“他是去干正事的。”

  “反正,我把他交给你了。”

  “行。”

  两人咬一回耳朵,梁玉又被南氏叫到了一边,南氏虽说觉得妻子是该跟着丈夫走,还是担心女儿。想了一想,叮嘱道:“你两个住一块儿,再生个儿子才好。”梁玉后背上的汗终于干了,含糊着答应了:“儿女的事,看缘份。那什么,我还要去福安宫一趟。”

  ~~~~~~~~~~~~~~~

  梁玉出发前的最后一站确实是福安宫,既然要走,有可能与丰乐公主有接触,捎个信也就不算什么的。福安宫比上回来的时候稍有了一点人气,据说桓嶷给李淑妃送了两个小姑娘来陪伴,一个丧父、一个丧母,六、七岁的模样。

  梁玉到的时候没有见到她们,说是正在读书。李淑妃还不知道梁玉要走,还在说桓嶷的好话:“圣人为我实在是费心了。”

  梁玉道:“他一向敬爱娘娘的。我就要走了,您有什么信要捎的吗?”

  李淑妃问了才知道,梁玉要跟袁樵赴任,心中百感交集:“你们本不必去的。”

  “嗐,三郎也不想我去,我说,我在京里呆得闷了。想散散心。”

  李淑妃并不会被这话给骗到,并不戳破,只说:“若是有使者,就让他转告阿鸾,不要再辜负圣人了。自己选的路,就走下去吧。”

  “嗳。”

  从福安宫里出来,梁玉的心里沉甸甸的,回家看到一双儿女都是阎王脸,觉得日子简直没法过了。袁昴姐弟俩尚无自觉,有些不大明白母亲为什么不笑了。

  【是笑累了吗?我也觉得总笑怪累人的。不过,阿娘还是笑着好看,还是多笑笑好。】两人对望了一眼,心有灵犀,【她什么时候再笑呢?】两人都有点遗憾,又不大敢惹亲娘。说来也怪,他们不怕不爱笑的亲爹,就有点怵爱笑的亲娘。

  两个孩子肚里数着日子,就盼亲娘早点笑一笑,笑总比板着脸要好,不是么?

  终于,他们盼到了。

  一家人出行选了一个比较凉爽的日子,告别了兄嫂祖母舅舅等等送行的人,姐弟俩带着孩童特有的对出行的好奇很懂事地爬上了车。上车前,袁昴拉拉英华的袖子:“哎,笑了。”

  英华小声说:“那好了。”

  接着,他们就被亲娘扔到了马背上!还挺有趣的!他们从没有正式“骑马赶路”,这种体验让他们分外的珍惜。预备好好地记下来,回家跟大哥说,他们也骑马赶过路了。两人的脸也板不住了,都笑了起来。

  梁玉笑吟吟地:“哎,我就说,小孩子还是要野一野的,你瞧,他们多开心。”一旦有事做她就特别的开心,而一旦有事做,就代表着有人要被她折腾了。

  袁樵道:“慢一点,他们还小,你别觉得他们跟你一样。”

  “我知道,我这不是琢磨着呢吗?”

  不用她重八遍地教孩子说话之后,她的慈母之心也就回来了。李淑妃的提醒是很对的,孩子是得懂事。但是梁玉心里的懂事与刘夫人当初认为的驸马教育,甚至李淑妃现在说的教导,都不是一回事。

  【得经点事才行!光学着背《礼》有屁用?以后又不是跟牌坊精过日子。哪怕跟牌坊精一块儿过活,那也得会装呀。】是以她才一力要把儿女都带出京来,跟着见识风土人情,见识尔虞我诈,吃点苦、受点累,甚至学会受委屈。

  梁玉觉得儿女要学的东西是那么的多,第一件却是连她自己也没想到的——学点番话。

  自打上路,只要不是正午前后的火热天气,一早一晚他们一家连同林犀都要乘马。林犀前后驰骋,特别留意要看好小师弟和小师妹,比保姆还要仔细,毕竟保姆还不会骑马。这份忙碌被袁樵看到了,招呼他:“不必来看我了。”

  两人一说一应,梁玉耳朵尖,问道:“你们说的什么?”

  袁樵失笑:“说习惯了。是番话。”

  梁玉道:“那我也得学一学,让英华他们也跟着学。”她拍板了就算定了,到了边地岂能不学两句番话呢?

  袁樵想了想道:“也好。我与阿犀都会番话。”

  林犀便接了一个任务——教说番话。右部无文字,主要就是语言,梁玉白天出行的时候就把林犀给拴在了身边,他说、她记。晚上是梁玉固定的读书时间,不是用来学说话的。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当娘的学话比儿女还要快,三个人还分了个快慢班。袁樵不由忆起给梁家当先生的时期,怪不得梁玉要分班。

  林犀十分吃惊,他对自己是颇有自信的,学番话他比所有人都快,然而梁玉一个嫁人生子的妇人居然比他还利落。

  【如果公主和美娘阿姐是以师母为榜样的话,那么,确乎是有些理解的。世间总有一些人看别人做得到,便以为自己也行。】林犀心里隐隐有一些说不清的期待,想看看师母到了都督府之后,会做些什么。【一定是与别人不同的。】

  行至都督府治所时,梁玉已能与袁樵师生俩用番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了。

  

第179章 初临新府

  都督府虽地处边疆, 与同样是偏远之地的楣州却没半分相似。楣州的一切都带着点小巧的味道, 又因为多山,不免于错落有致当中带上了一点复杂的感觉。都督府则是一马平川, 不太远的地方虽有山脉,然而一过关口,就又是一片坦途了。

  【将都督府选在这个地方的人真是个人才!】梁玉望着那粗犷的城垣, 心中感慨。

  这里的色彩没有京城那么的浓烈繁复, 也不像楣州那么鲜润新奇,甚至有一些单调,人口也不像京城那么的多, 更遑论繁华。只是毕竟是一地枢纽, 也有几分别样的热闹。离城几十里,便是一座榷场,那里早在都督府复设之前就开张了。

  这一片就是未来几年他们要呆的地方了。

  一行人带一点好奇带一点凝重进了城,无论是袁樵还是梁玉想要的人, 都还有一半儿正在拼命赶过来的路上, 袁樵的都督府到现在还没有满员。袁樵一边盘算着怎么让都督府先缺员运转起来, 一边对梁玉道:“先将孩子们安顿下来, 接下来就要辛苦你了。”

  梁玉笑道:“这有什么好辛苦的?不就是玩么?”

  她到这里来, 没人寄希望于她搞出什么事儿。在这个地方由于地理气候的关系,建个水纺车压根就不划算, 作坊倒是能建了,她的主要任务又不在此。她此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显示朝廷稳固边境的决心,以及有可能与美娘等人稍作联络。

  除此之外, 大家对她没有别的期待,估计也不期望她自作主张再干什么。

  梁玉也知道这一点,即使想搞事,她也得把排在前面的任务给完成了才行。要显示扎根下来的决心,最好办的就是她四处瞎逛,让人看到她来了,并且很快活地生活在这里。甭管这里是不是与她之前二十几年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

  梁玉一路打量着这座都督府,只觉得这里居然显得有些局促了。一边林犀小声地解说:“自五部互相攻伐,涌进这里的人就变多了。”

  “唔。”梁玉漫不经心地答应着,计划了一下,先得把住的地方收拾好。等袁樵把秩序恢复了一点,她才好上街,不然上街就遇着个偷儿,岂不扫兴?要作个和乐的大戏,就得把台子都搭好了。

  后面梁八郎终于敢凑上来跟妹妹说话了,这一路上看妹妹带着外甥学说番话还读书,梁八郎不由记起了被学习支配的恐怖岁月,愣是没敢上前。进了城,他还有职事,总不能押着他再做秀才了吧?

  梁八郎小声问:“玉啊,咱干啥哩?”梁家人自有一本小账,顶头上司是袁樵是该听他的,但是自己亲妹妹肯定更亲,不如先问问妹妹。

  “干啥?先扒拉个窝出来呗。”

  “咦?”

  梁玉道:“不得把自己带来的人都安顿好了么?这里是两国交界,谁知道混进些什么鬼?不把篱笆打牢,不怕野狗进来祸祸呀?”

  “这不是咱……哦!”梁八郎反驳到一半也弄明白了,“早这么说我就懂了嘿!”说什么两国交界易有密探之类的,他就不大能反应过来,换个例子他就明白了。

  他俩的后面,英华在马上抻起上短腿,脚尖刚好能蹭到她袁昴,袁昴偏偏头,两个小孩子眼睛里都透出点惊讶来。阿娘这个用词,真是新鲜了!不过挺明白的。

  到了都督府,梁玉的本性才露得更多了,用词也从装斯文变得怎么生动怎么讲。

  都督府里面已经过了整理,梁玉抽抽鼻子嗅了一下,道:“还有股荒味儿,多久没住人了吧?”在她的后面,两个孩子一齐抽抽鼻子,感觉一下“荒”是个什么味儿。学到了新知识的姐弟俩点头:【哦,时间长了没住人的屋子是这个味道的吗?】

  后面梁八郎看这一对外甥这个样子未免太可爱,一手一个将人捞起来:“走!咱们进去喽!”英华与袁昴难得小脸变色,一边一个扒着门框:“舅,撞上了!”扛什么扛呀?门窄的好吧?

  亏得不是在梁府,被梁大郎看到了,梁八一准儿免不了一顿揍。讪讪地将外甥放了下来,小心翼翼地牵扯着走,梁八郎赔着点笑,问梁玉:“那,你打算干啥呢?”

  梁玉将儿女扯回来,理理他们的衣裳、让他们自己走,才回梁八郎:“你先看看道儿啊。哦,逛个街嘛,你就不用来啦。”

  “啥?”

  梁玉道:“有阿犀陪着我们娘儿仨就行了。”

  支楞着四只耳朵的一对双儿眼中闪过一点点神采来——他们也可以去玩吗?他们在京中还未逛过东西两市呢,到都督府就能看新鲜了吗?是真的吗?两人有心去问,梁玉又跟梁八嘀嘀咕咕了起来,说的全是些“这个墙太碍事了,给拆了吧”之类的。

  进到后堂,梁玉先命王吉利等人去安放摆设行李。天下这般正经的府邸的布局都是大同小异的:“他们两个就安放在正房右边的院落里,阿犀往右边。八郎在阿犀前面住。唔,客房要给阿弗留一个落脚的地方……”

  接着,梁玉又吩咐:“寻两个裁缝来,带本地产的布,上下都要新裁衣裳,告诉他们带上本地的样子过来,我要挑。叫厨子上街上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果蔬肉食,去食肆里瞧瞧,都吃些什么,回来告诉我。”

  梁八郎跟着长官第一天到任,今天不正式办公,就索性跟着妹妹前后,他虽知妹妹有计较,仍是不放心她。看到此时又忍不住了:“要换什么本地的衣裳?我看没有咱们穿的好。”

  梁玉一边摸着女儿的脑袋,一边说:“好不好,也是本地的。咱们来是要显示上下一心的,跟人穿着不一样,一眼就看出来不是自己人,还要咱们过来干什么?现在只是做个样子,可要是连样子都没有,谁信你呢?”

  ~~~~~~~~~~~~~~~~~~~~

  她说干就干,头几天就缩在府里先不出去,将一应食宿等都安置好了,亲自见了裁缝,让先裁出夏装来。秋冬的衣裳也与裁缝预定好了,过一个月裁缝上门来送料子、送样子,再新制。

  梁玉对裁缝有一种天然的亲近,看裁缝给儿女量尺寸,自己跟裁缝聊天儿:“你们是这里的老字号了吧?”

  “回夫人,是哩。”

  “在城里多久啦?”

  “三代啦。”

  梁玉非常高兴,指着一件样子,笑道:“那是很久的啦?我看这袖子比我这个窄。”

  “是哩,在这儿穿这样方便的。靠着那边,骑马的时候也多。秋冬又冷,袖子收起来暖和。”

  这位同行大概也是业内翘楚,聊起天来话不比梁玉少,梁玉只问家常生活,她答得也顺溜。两人从穿衣,聊到了气候,又聊到了边境的情况。接着聊牛羊、聊榷场,聊城中大户与指望着榷场发家的暴发户。

  “那边的人不大拿好马来,牛羊、皮毛多,还有几味草药。等天气凉下来,妾带几张好皮子来给夫人挑选。”

  “那好呀!”

  量完了体,梁玉也大概知道了一些都督府及附近的情况,这些都是写给朝廷的奏报里没有的。

  量完体到做好衣服,即使赶工也需要几天的时间。衣服还没有做好,袁樵已将城内治安整肃了一回。梁玉故意不等换上新装,便带着一双儿女出门——逛街去。

  他们身上都穿着与本地风格不大一样的衣服,全是京城今年流行的花色,即使不打着旗牌,人们一眼望去也知道她不是本地人了。梁玉带着孩子,身后拖着几个护卫,先往市集走去。此地也是两市,榷场又在城池之外,梁玉先往买卖日常杂物的市场里去。

  一边走,一边指指点点,给两个孩子指认他们平常接触不到的东西。这两个孩子从生下来开始便是锦衣玉衣,几曾见过这般龙蛇混杂?一会儿被气味熏得皱眉,一会儿又被本地的物产吸引,小脸上的表情也生动了几分。

  英华攥着个骨雕的小笛子,正要看那一串黄澄澄的珠子,梁玉又将她挟到了附近的茶楼里。英华皱了皱小眉毛,难得表现出一点不开心的样子来。梁玉肚里暗笑,轻描淡写地道:“下回再来。”

  英华眼睛一亮:“真的呀?”

  梁玉反口道:“你书读了没?”

  英华给她做了个鬼脸,觉得亲娘没那么可怕了。

  梁玉带孩子逛街也不只是为了叫人看她们娘儿仨的,出都出来了,就趁机叫儿女见识一下,别都弄得跟朱寂、萧度似的,连个田怎么种都不知道。这等“何不食肉糜”的货,养来何用?!

  梁玉一心几用,一边逗孩子,一边观察着周围,能隐隐约约听到:“真可爱。”、“真俊呐!”、“真和气。”直到听到“都督把家眷都带来了……”才露出个笑容来。

  冷不防,却又听到一句“可汗”。

  梁玉一凛,偏过头去,对林犀道:“刚才有人说了番话,说到‘可汗’,你留意把这个人找出来。先盯着,不要惊动。明天咱们还过来。”

  “是。”

 

第180章 收拾人心

  “升斗小民才不乐意与官府打交道呢。”梁玉慢悠悠地对袁樵说。

上一篇:神秘王爷的爱妃

下一篇:阿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