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媳的秀色田园 第344章

作者:暮夜寒 标签: 现代言情

郑凛用袖子帮着妻子把脸擦干净,就专注于锅里了,很快就做好了四菜一汤,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全吃光了。

三婶子和郑大成把招人的事放在了心上,回去后就让各自的孙子闺女写了上百张招工的告示,前往各个村庄以及桃源镇上张贴。

郑庄四个村子家家户户做虎头鞋挣大把工钱的事,早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但凡能跟郑氏一族搭上关系的人家,没少跑到村子里打听招工的事。

只是之前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手,又担心有人打着别的主意,哪怕有保密契书约束也难保没有人被利益冲昏头脑干出蠢事来,因此在招工上就十分谨慎,多是熟人带熟人,挑选之时也尽可能的选择老实可靠之人。

这一次章家一炮将虎头鞋的名头打响了,倒是不用太担心招到不老实之人导致利益受损。不过该把关的还是要慎重把关,在三婶子和郑大成的精挑细选之下,很快就招到了四百余人。

这四百人中有男有女,有四五十岁的奶奶辈,也有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奶奶辈的就不说了,多是想挣一份工钱贴补儿孙,十三四岁的小姑娘也是想给家里减轻负担,顺便给自己攒嫁妆,将来嫁到婆家也有底气。

大多数人倾向做工钱高的虎头鞋,只有少数人有自知之明选择纳鞋底。究竟是做虎头鞋还是纳鞋底,都需要经过一番考察方能决定,做不了鞋子就只能转到纳鞋底。要是连鞋底也纳不好,就只能回家该干嘛就干嘛去。

好在绝大多数人很珍惜这个机会,不管是做鞋子还是纳鞋底都十分用心。半个月后,仅仅淘汰了十来个人,剩下的服从三婶子和郑大成的安排,做自己更擅长的工事。

由于这一次招来的人手十分分散,桑叶果断的拿出银子在镇上租了一座三进的宅子。添置了一些桌椅后,就改造成了做鞋纳鞋底的作坊,还兼顾仓储的功能。

桑叶直接把作坊交给郑春香打理,郑春香担心自己做不好,很是推辞了一番,最后在兄嫂爹娘的鼓励下答应下来。

专门做布板的老太太也找好了,为争做布板的五十个名额,每月拿到三百文的工钱,很多老太太拿出看家的本领,把指头大的布条能做到布板里去。

在这期间,免不了会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纷争,最后还是在族长秉承公平公正的情况下,由四个村子平分这五十个名额。以后要是再需要人手,就还是按照这个法子来,如此倒是没有人闹腾。

等一切步入正轨,又是一个月过去了。

如今,桑叶的肚子已经八个月大了,站起来走路都看不到自己的脚尖。担心胎儿过大生产时会难产,在满七个月之时,她就尽量控制自己的饮食,坚持少吃多餐每天散步一个时辰。

不知道是不是吸收太好,就算这样肚子还是越来越大,比一般的孕妇要大上一圈,惹得桑、郑两家俱是忧心不已。

郑凛就更严重了,每天恨不得数着桑叶碗里的米粒,生怕她多吃一粒,却又不敢控制她的饮食,以至于脾气开始变得暴躁起来,好像要生孩子是他一般。

农家媳的秀色田园 第341节

好在桑叶的身材没有继续横向发展,隔三差五过来把脉的李七爷也说没问题,这才让人稍稍放心了些。可是孩子一日没有平安降生,就无法真正让人放心,郑凛克制不住内心的焦虑,就变成了寸步不离的跟着桑叶,多少能让他缓解一下情绪。

对此,桑叶自己倒是很平静,她不相信老天爷让她重活一次,就是为让她在生孩子的时候彻底玩完,每天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没有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这天,桑叶教几个女红好的妇人做新款的虎头鞋,孟氏悄悄的走进来,在她耳边悄声说了一句话。

桑叶听罢,又惊又喜,跟其他人说了一声就同孟氏来到了外面,压低着声音问道:“娘,您说的是真的?郑大娘真相中了月娘?”

“你这孩子,娘还能拿这事骗你不成?”孟氏嗔怪道,拉着她的手就往前堂走:“你郑大娘还等着你的话儿呢,你要是觉着合适就尽快跟你爹娘提一提,要是觉着不好你就直接回绝了,咱们两家的关系还好,你郑大娘不会见怪。”

桑叶急忙说道:“娘,我肯定是乐意的,不过月娘的亲事还是得我爹娘做主,这事儿肯定要尽快知会我爹娘,让他们拿主意。”

孟氏一听,显得有些高兴:“那咱就别耽搁了,你赶紧跟你郑大娘回话去,她也好跟那边说一声。”

“哎,哎,我这就去。”桑叶一口应下来,婆媳俩就相携着急匆匆的去了前堂。

婆媳俩口中的郑大娘不是别人,正是前郑村郑聪的亲娘郑年氏。谁能想到,郑年氏会看中月娘,又忽然上门探听桑叶的口风给自家儿子说亲?

这对桑叶来说,简直就是打瞌睡送枕头的好事啊!

------题外话------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千层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先是用浆糊把一层层的棉布粘在一起,晾干发硬后,再按照尺寸的大小一块块裁剪下来,然后用针线一层层纳在一起,大致就是这样,但是真正做起来比这个过程要麻烦一些。以前我家纳鞋底用的布板就是旧衣服或者碎布头,不过必须是棉布,吸水性强,粘合性好,做出来的鞋底很舒服。

第290章 姻缘

年氏家里的人口十分简单,满打满算只有四口人。她的丈夫大名叫赵树生,人称郑老根儿。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女儿是占长,名叫郑翠花,前几年就嫁到了隔壁的村子;儿子就是郑聪,今年将将十八岁,正是婚配的年纪。

年氏比孟氏要小好几岁,看起来就显得年轻多了。她的身子骨也十分硬朗,繁重的农活也做得,等闲了还能做几双虎头鞋给家里添些进项。总的来说,年氏就是个勤俭持家闲不住的人。

郑老根儿跟桑老实很像,性子沉默木讷,是村子里出了名的老实人。他不喜欢聚众唠嗑吹牛,就喜欢每天就扛着锄头在田地里转悠,庄稼地里几乎看不到一根草,时常有人笑话他把地里的庄稼当祖宗伺候。

已经嫁人的郑翠花性子随年氏,勤俭持家闲不住,未嫁前是十里八乡最吃香的儿媳妇人选。她性子爽利又能干,嫁人后很快就在婆家站稳了脚跟,跟婆家人的关系处的也不错。

至于郑聪,模样和性子与亲爹郑老根儿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在读书上有几分天分。前几年,他就被家里送去了学堂,沉闷木讷的性子没有丝毫的改变,倒是添了书呆子气,说出的也有几分迂腐。

在去年的秀才试中,郑聪考取了童生,遗憾的是不知是才学不够,还是少了几分运道,他并未通过秀才试中的院试,眼下依然在学堂念书,只等下次参与院试博取秀才的功名。

郑家的条件不错,单单良田就有二十多亩,旱地就更多了足有三十亩,农忙之时须得雇人帮忙才能忙的过来。没有足够的出产,也不可能供得起一个读书人了。

可又正是供着读书人,每年的开支就比普通人家多了好几倍,郑家的日子也不是很宽裕,每年也就比其他人家多吃几顿肉罢了。

当然,这样的条件比不上郑凛一家,在郑氏一族算是排在前面。自从郑家放出要给郑聪说亲的风声后,附近有名号的媒婆就频频上门,给郑聪说了不下十个姑娘,只是最终也没有定下来。

听说这些后,原想撮合郑聪和月娘的桑叶觉得郑家眼光高,就打了退堂鼓没有声张。不成想年氏竟会看中月娘,甚至亲自上门,托自己回娘家探口风,着实让她惊讶又欢喜。

倒不是说她就是看中了郑家,一定要把月娘许给郑聪,而是郑家的举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月娘在与张家退亲这件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管桑、郑两家能不能结成亲家,只要郑家求娶月娘的风声放出去,那些背地里嘀咕月娘坏了名声嫁不出的长舌妇就能彻底闭嘴了。

年氏是个爽利人,见到桑叶后客套了几句,就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末了还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婶子原想着直接请媒人上门,又怕太张扬了让你爹娘为难,就找到你这里,这样就算亲事不成,也不会给你娘家惹来风言风语。”

桑叶暗道年氏会说话,连忙说道:“婶子说的极是,这样确实再好不过了。”

年氏一听,就知道桑叶这是答应回娘家说项了,一时间笑得满脸皱纹:“好好好,婶子就先在这里谢过你了,要是能做成亲事,婶子单独给你一个大红封。”

桑叶笑道:“婶子客气了,月娘是我妹妹,我巴不得她找个好婆家,要是咱们两家能成亲家,指不定就是天赐的姻缘。”

年氏听着心里也高兴的很,把桑叶夸了又夸,又委婉的把月娘也从头到脚的夸了一遍,直夸的桑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不过桑叶并没有被年氏的夸赞冲昏头,趁着年氏高兴她佯装感动的说道:“婶子,您也知道我妹子是啥情况,不是我夸,我那妹子哪哪儿都好,就是运道太差被张家带累了名声。就为这个,我爹娘平日里没少掉眼泪,没想到婶子不计较外面的闲言碎语,我心里也欢喜着呢……”

年氏也是个妙人,轻易就听出桑叶的言外之意,探过身子悄声说道:“咱们两家沾亲带故都不是外人,如今婶子也不瞒你,是我家那小魔星与你妹子见过一面,才托婶子来说项。”

桑叶脸色大变,看向年氏的目光流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婶子,这种话可不能说……要是传出去,我妹子怕是要让旁人的唾沫星子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