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媳的秀色田园 第537章

作者:暮夜寒 标签: 现代言情

桑叶略作收拾,就急急忙忙的来到了桑家。好不容易从道喜的人群中挤开一条路来到正厅,没见到报喜的人便喊道:“爹、娘,报喜的人呢呢?有没有说小弟什么时候到家?”

“你看你,都是当娘的人了,还这么不稳重。”木氏嗔了一句,脸上的笑容却掩不住:“官差大人领了喜钱就走了,说你小弟在京城候差耽搁了些时日,这会儿应该在路上了,怕是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到家。”

桑叶知道这个流程,就说道:“也不知道小弟能领到什么差事。”

她希望小弟能留在京城,先当个京官什么的。就算以后下放到地方,这资历到底不一样,地方上会看重几分,对今后的仕途也大有裨益。

不过,小弟只是二甲进士,名次不在前十,又没有背景,留在京城的可能性不大。要是下放到地方,为避嫌的话定然不会下放到云来县乃至府城,日后天南地北的见面都难了。

“你小弟是进士,领到的差事总不会差。”木氏不知道女儿的担忧,在她看来儿子都成进士了,是见过皇帝的人,前程肯定不会差。

“娘说的对,小弟这么厉害,肯定不会比别人差。”桑叶不想在大喜的日子说扫兴的话,就没把自己的预测说出来。

来道喜的人太多了,母女俩忙着招呼客人就没有多说。等到了下午,上门道贺的人就更多了,不仅有长居县城的举人,连县官们也遣了人,送上了厚厚的贺礼。

半个月后,桑榆在众人的期盼着回到了李家村。让桑叶没有想到的是,桑榆竟然入了翰林,成了一名正七品编修。

第515章 圆满

翰林院清贵,是储材之地,大庆朝亦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看似中了进士就能入翰林,实际上一甲必入翰林,二甲前十仅有资格参与翰林院的考试,只有考过了才能进去。

桑榆是二甲十七名,这个名次比起大多数新科进士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确实没有参与考试的资格。结果他意外的参与了不说,竟是真的入了翰林,桑叶很难不多想。

于是,客散过后,桑叶把桑榆叫了出来,问起入翰林的整个经过。

见大姐神色严肃,桑榆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事无巨细的将过程说了一遍。

农家媳的秀色田园 第532节

桑叶越听越觉得不对,确认道:“你是说,翰林院考试的前一天,二甲前十名有一人生病了,便又在前二十名里找替补,因着只有你的差事还没有下来,就把你的名字添上去了?”

桑榆意识到了不妥,心里十分紧张:“一开始我也觉得诧异,只是机会难得我便去了。”

察觉到小弟不安的情绪,桑叶压下心底的怀疑,安慰道:“没事,这是你的运道,我就是好奇问问罢了。”

说罢,她装作不经意的说道:“翰林院是个好地方,只要待在里头好好做事,别掺和不该掺和的事,依你的性子定能如鱼得水。对了,你见过你的长官了吧?他是谁?对你的态度如何?”

桑榆转移了注意力,神色变得轻松了不少:“见过了,他姓谢,是谢家的旁支,对我很关照。知道我这次回来打算成亲,还主动给我批了三个月的假期。”

谢家是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大族,大庆朝堂上站着的官员,有小一半出身于谢家或是跟谢家有斩不断的姻亲关系。

谢家乖觉,从来不曾涉足权力的中心——内阁,也不参与皇子间的皇位争夺,所以才能历经两朝,屹立不倒。

一听小弟的长官是谢家人,桑叶很是松了口气,觉得自己多想了。小弟能入翰林,应该是运气爆棚,捡漏而已。

不过——

“你要成亲了?跟谁成亲?我怎么不知道?”桑叶后知后觉,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脸色瞬间涨红的桑小弟:“难不成有人榜下捉婿,把你捉住了?”

桑榆被自家大姐看的头皮发麻,却没有隐瞒,脸红如血的说道:“离家赶考那天,我去了赵夫子家,向赵夫子表明了对赵姑娘的心意。”

桑叶越发震惊了,两只眼睛瞪的跟灯笼似的上上下下打量着,像是第一次认识他:“好你个臭小子,挺能忍的啊,居然把我们所有人都都蒙在了鼓里,没有看出半点苗头。”

桑榆知道家里没少为自己的婚事操心,心里也不是不愧疚,不禁讨好道:“大姐,瞒着你们确实是我不对,只是那时赵姑娘有婚约在,我不敢宣之于口唯恐污了赵姑娘的名节。那桩事后,我又要离家赶考,来不及跟你们说这些,所以就……”

桑叶哼了哼,勉强相信了他的说辞,其实心里并没有生气:“这么说你有半年的假期?不对,你这一来一回就要花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只有四个月的时间用来操办婚事,多少有些仓促,也不知道赵家肯不肯嫁女儿。”

讲究的人家,嫁女儿也越讲究。只是她老弟这个岁数,在大庆就是大龄未婚青年,云来县距离京城又远,官员们最长的假期就是年假,也就区区二十天左右。错过了这一次,就更找不到合适的时间了,想来赵家能理解吧?

听自家大姐这么一说,桑榆反倒愣住了:“大姐,你不反对我娶赵姑娘为妻?”

桑叶纳闷道:“我为何要反对?”

话音刚落,她就猜到了小弟的想法,差点给了他脑袋一下:“那件事,最无辜的就是赵姑娘。你又不是傻子,在这种情况下还想娶赵姑娘为妻,定是这姑娘人好,值得你这么做,那我为什么要反对?”

说到这里,她突然板起脸教训道:“既然做出了决定,就不应该顾忌这顾忌那。你就该理直气壮的说要娶赵姑娘为妻,让人知道在你心里赵姑娘就是最好的,不然外人只会觉得你脑子有包。这一点,你就不如你姐夫了。”

那家伙,在两家定亲的时候,可是直接扛了一头大野猪过来,堵住了那些说酸话的嘴呢!

听到前面还有几分惭愧的桑榆,在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嘴角不可避免的抽了抽,但是这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心里:“大姐,你说的对。”

桑叶抛给他一个孺子可教的眼神,拍了拍他的肩头鼓励道:“这事儿趁早给爹娘说一声,放心吧,爹娘不是那等迂腐之人,不会反对你娶赵姑娘。”

这话让桑榆安心了不少,之前他担心赵家不愿意,也担心爹娘反对。如今得到了自家大姐的认同,他的心就放下了一半。

当天晚上,桑榆就当着全家人的面,说了欲娶赵家姑娘为妻的事。

跟桑叶一样,桑家其他人集体震惊了。震惊过后,就是欢喜,根本没有质疑过赵姑娘的人品,彻底安了桑榆的心。

于是,第二天桑榆就登门赵家,再次向赵家夫妇表达了求娶赵姑娘的意愿。

赵家夫妇本来就喜欢桑榆,如今他高中进士,入了翰林院,却信守承诺求娶自家女儿,又哪会反对?只是他们顾及女儿的想法,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跟桑家人一样,初闻桑榆要求娶自己,赵思柔也是震惊的。震惊过后,便对父母道,要单独见一见桑榆,赵家夫妇欣然应允。

没人知道两人说了什么,两天之后,整个鹿鸣巷都知道新科进士桑榆与赵家结亲,择日完婚一事。

不是没人说闲话,猜测桑榆和赵思柔早就暗通款曲。之前赵家跟冯家的那一场闹剧,是赵家摆了冯家一道……偏偏冯知春娶了孙蓉蓉后,日子过的很不如意,当真觉得自己无辜,是赵家背信弃义,然后趁着酒劲闯入赵家,要赵家给个说法。

赵家可不会惯他,直接叫家丁用棍棒把人打了出去。不仅如此,在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冯知春被人套了麻袋,直接断了两条腿,在床上躺了大半年才好。

等他能下床走动的时候,赵思柔已经成为桑家妇,随桑榆一道进京,远离这一切纷扰。

京城米贵,居大不易。桑家在京城没有半点根基,桑榆供职于翰林院,至少要待三年。就算三年后下放至别处,也总不能一直赁屋住,买房便成了他们夫妻入京后的头等大事。

幸好桑家作坊所产的鲜花酱,鲜花酒广受欢迎,每年有大笔的银子入账,分到桑榆的头上就有不少。几年下来,他的手上也攒了四五千两银子,在京城买个小院不成问题。

本来桑榆赵思柔小两口想把老两口一道带去京城,只是老两口不愿意离开李家村坚决不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