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举 第103章

作者:桃籽儿 标签: 破镜重圆 励志人生 现代言情

  不过这样矫情的小情绪没过几天就开始淡去了,因为离建康渐远,车外的风光便开始渐渐不同,令沈西泠大为震撼。

  沈西泠是生在建康养在建康的,平生所出的最远的一次门也就是当年去琅琊寻亲的那回,此外也就是偶尔在江淮一带跑跑生意,都离建康不太远。

  江淮一带与建康城一衣带水,都是安乐祥和之地,自古鱼米之乡又很富庶,她满眼见的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从未见过什么破败衰落流离失所。

  而离建康渐远,沿途景象便渐渐荒凉下去,天子的荫蔽和福泽似乎并未绵延至此,时有面黄肌瘦的流民倒在道旁;途径一些村镇,田间做活的都是瘦弱的妇女,半大的孩子身上背着个小的,也在一旁帮着母亲;偶尔有男子,也一应都是老弱,要么白发苍苍,要么身有残疾。

  车轮之声辘辘,却遮不住路旁孩童饿极后的哭叫,而他们的父亲母亲只比他们更加疲惫饥饿——他们是幸运的,尚且还有父亲母亲,另还有许多孩子已经没有了父母,变成了道旁的一堆枯骨。

  实是……人间惨象。

  沈西泠并非头回得知民生的多艰,齐婴北伐之时她为了能帮上一点忙,早就通过各种路子得知了局势的面目,可耳朵听见和眼睛看见实在相去甚远,当这一切这么直接这么突然地闯进她视线里时,她完全被震撼了,以至于完全说不出话。

  如此的惨烈,在真正发生的时候竟是如此安静——一个人因为贫穷和饥饿死去了,是那样的悄无声息,甚至没有人知道,而即便有人知道了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也早已自顾不暇。

  沈西泠无言以对。

  她并不是一出生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遇到齐婴之前,她的日子也过得很清苦。她没有挨过饿,但明白冬日里受冻的滋味,也知道贫穷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这些年的安乐日子让她有些淡忘了那些儿时的记忆,而如今亲眼目睹这一切,那些回忆便又再次翻涌了上来,令她心中揪痛。

  她是幸运的,当年在一无所有之时为齐婴所救,而更多的却是不幸的人,没有人去救他们,他们便死去了。

  这时她又看到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小孩儿走在路旁,母亲饿得晕倒了,孩子正在她身边哇哇大哭,沈西泠实在不忍不管,便央求齐婴让马车停一停、给他们一些食物。

  彼时齐婴虽然应允了,但神情看起来却有些淡漠,并无往日与她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柔和宽大。

  甚至显得有些冷情。

  她才反应过来他与自己不同,对这样的景象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见过更多更惨烈的,是以早就不会动辄生悲。

  她是很明白他的,因此即便见到他那时冷情寡淡的样子也不会误解他无情,反而能触摸到这个人真正的心思:他并非不为之所动,只是知道在这一人一命以外,还有多至无穷无尽的悲苦无法得到拯救。

  他是感到无力了。

  沈西泠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一面怜悯那些悲苦中的人们,另一面也心疼这个把一切都压在自己身上的男子,心里揪成一团。

  她看到青竹带着水和馕饼下了马车,那孩子也是懂事的,即便他自己也饿,但得了食物还是先喂给母亲。他母亲醒了过来,见到衣着体面的青竹先是露出瑟缩害怕的神情,随后见他是来施舍自己的才放下了恐惧,顾不上吃东西就先开始磕头,千恩万谢。

  ……是蒙受过多少欺凌,才会如此不知所厝?

  沈西泠心中憋闷,回过头看齐婴,见他已经偏过脸去不再看了,神色自若,而眼神却显得沉郁。

  马车又继续向前行进。

  沈西泠关上了车窗不再看外面,但方才的情景却在眼前挥之不去,她前思后想,还是禁不住问齐婴:“我……我能帮上什么忙么?”

  齐婴回过头看向她,见小姑娘细白的手指正捏着她自己的裙角,那双漂亮的妙目干干净净,如同荷塘中从淤泥里生出的粉荷一般。

  他的心情因她当时这句话而而转好了一些,露了丝笑,还伸手捏了捏她的小脸儿,说:“之前朝廷号召商贾义捐,你不是已经捐了几万两银子了么?”

  沈西泠听言愣了一下,随即神情又有些局促和羞赧,半低下头说:“公子都知道了……”

  齐婴当然知道了。

  他一回建康母亲和长兄就告诉了他此事,母亲还跟他夸奖文文,说她心地好,往后一定会得福报。

  他当时听言一笑,心想福报一类虚无缥缈的东西往后会如何他不知道,但他知道他的小姑娘一直都是如此心善的,本心如此,从未改变。

  此时他含笑答:“母亲与我说起过——你做得很好,帮了很大的忙。”

  他这人总是这样,说起自己做的那些大事时总是清清淡淡的、仿佛它们不值一提,而她不管做什么他都会夸奖她,甚至会用“帮了很大的忙”这样的措辞,仿佛她比他还要了不起似的,带着些哄小孩儿的味道。

  沈西泠被夸得脸红了,更加不好意思起来,思及方才所见的场面心中又沉重不减,眉头皱起来,说:“我本来觉得几万两真的挺多的,现在一看……好像是蚍蜉之于巨树,一粟之于沧海,什么用都没有……到底要多少银子才能让那样的事不再发生呢?”

  她困惑地看着他,好像急于从他这里求得一个答案,随即她便要着手去做了。

  而这是齐婴第一次无法回答她的问题。

  他少年之时也曾探究过此问的答案,彼时总以为国家困顿百姓流离的病灶在于南北战端,只要北伐功成恢复中原,一切就可以安稳太平。

  可后来他知道他错了,譬如眼下北伐大胜,但百姓依然流离失所,甚至境况比战前更加不妙。

  往后呢?过去如此,当下如此,难道往后就会变好么?莫说如今的大梁根本无力吞并高魏,即便有此国力也是合久必分,届时无论兴亡都是匹夫遭难,覆巢之下无完卵矣。

  争斗永远不会停止,只因人心原本好斗,而掌权之人尤其如此。

  没有人可以让争斗终止,唯一的出路或许仅仅是控制争斗的方式。要让天下黎民过上好一些的日子,也许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

  齐婴陷入了深思。

  他沉思时眼神会显得尤其晦暗,宛若深潭不可见底,沈西泠见了眼中不免浮现出担忧之色,她试探着握住了他的手,他回过神来看向她,随即神情恢复如往常,对她笑笑,没再说话。

  作者有话要说: 在魏国大概两章,不会很长,下更或者下下更见到男二~

第145章 北去(2)

  二月初四,大梁使团入北魏幽州境内,魏帝遣礼部尚书葛兆夫迎接。

  齐婴执掌枢密院多年,对高魏朝堂的派系争斗自然多有了解。

  几个月前大魏的礼部尚书另有其人,若他记得不错应当是叫蒋昌宏,是顾家一党,但此次战败之后顾家有失势之兆,首先要被剪除的便是门生党羽,魏帝革了蒋昌宏的职,另提拔了邹潜的学生葛兆夫顶替,以此管窥,可见大魏朝堂上的文武党争已然臻于白热。

  而这当然是大梁所乐见的——顾家远比邹氏对江左的威胁更大,只要顾家倒了,十年之后南师便有机会越过天堑成就大业。

  这些思虑盘桓在齐婴心底,外人却一丝一毫也不能窥见,魏国朝廷来此迎接的官员们只见南朝的官员们个个肃穆安静,纷纷垂首等着一人从马车上走下,那众星捧月般的男子生了一双极为华美的凤目,眸色如翻墨,气度高华安稳如同阔大山川,令人一见便不禁心生自惭形秽之感。

  大梁,齐敬臣。

  这个名字本来就为大魏百官所熟知,而北伐一役过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北地之人的梦魇。那魏使葛兆夫心中对这大梁人虽则十分痛恨,但同时也深感敬畏,遂迎上前去拱手曰:“齐大人。”

  这个称呼倒颇有些趣味。

  在大梁,百官多称枢相为“小齐大人”,只因他们更看重齐氏这个家族,将齐婴看作是家族的从属;魏国人却不买世家的账,才不理会什么江左三姓,在他们眼中齐敬臣这个名字比所谓齐氏更值得人敬重,他的家族更是因为他才在江北有了名声,是以直接称呼他为“齐大人”。

  大梁的官员都听出了这一层意思,齐婴则没什么反应,只同葛兆夫等魏国官员问过好,继而过问了一番之后的行程安排,随后便随其入幽州城,以待次日拜上京。

  北魏上京与南朝建康不同,虽同为一国之都天子脚下,气象却大相径庭,并无建康的锦绣华美,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巍峨与肃穆,有北地独有的苍凉大气之感,只是因逢新败,街上百姓的神情也都透着沉重,见到南朝使团的马车进城时非议抱怨不少。

  这就是沈西泠第一次来到上京。

  她坐在马车内小心翼翼地透过车窗的缝隙看着窗外,头回真正见识了北地皇城的风貌,从楼宇建筑到街上行人衣着都与江左不同,令她很感到新奇。

  齐婴拍了拍她的肩,她便关上车窗扭回头去看他,听见他说:“稍后我要去魏宫,你在使君别馆等我?”

  他是在问她的意思。

  沈西泠看着他点了点头,又有些担心地问:“……你不会有事吧?”

  他淡淡一笑,摇了摇头。

  也是,高魏新败,原本就要求和,怎么还敢动他们大梁的使君呢?

  沈西泠放下心来,朝齐婴甜甜蜜蜜地一笑,乖乖巧巧地说:“那我等你回来。”

  从那之后齐婴就变得很忙。

  他白日里时常出入魏宫与魏国朝廷的官员磋商和谈之事,夜里回了别馆又要再同枢密院和鸿胪寺的官员们议事,偶尔还要再写奏表送回江左呈与君主,真是分身乏术。

  沈西泠从小就知道这个人一直都是很忙的,但他以前忙一般都在本家或者官署,很少会在她眼前,如今在使君别馆他们日日都在一起,她便终于亲眼瞧见他劳碌的样子,日以继夜。

  真的是很累,她只是看着都觉得累。

  她没什么法子帮上他的忙,便只有尽力照顾好他的饮食,到了用膳的时间说什么都会逼着他抽出起码一刻钟好好吃饭,齐婴对此颇感无奈,而青竹倒是对此很满意,连带着对沈西泠的脸色都日益好了起来。

  来到上京区区四五日,齐婴便明显瘦了一些,沈西泠自然为此心疼不已,他却很平静,还哄她说:“这是最后一次了,往后便再也不会如此了。”

  那天他似乎兴致不错,大约因为和谈的进程颇为顺遂,还同她一道规划了一番隐居后的生活,逗得沈西泠也跟着开心起来,暂且忘了对他忙碌的忧虑,一心开始渴盼起之后的日子。

  而次日齐婴离开别馆后,沈西泠也被迫出了一趟门。

  这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

  使君别馆中除了齐婴以外还住了若干大梁的官员,众人总要吃饭,那便免不得要有人往来出入买进五谷杂粮。沈西泠虽则实际上是小齐大人正儿八经未过门的妻子,但明面上却又顶了一个奴婢的名声,为避免惹人注目招人怀疑,她便难免要多些劳碌,这日就承了出门买果子的一桩差事。

  沈西泠对此倒不排斥,总归她待在使君别馆也是百无聊赖,出个门也好,既可看看北地的风土人情,又能给自己逗个闷子,是不错的。

  她在大街上四处转了转,除了买果子,另还着意留心了其他东西的价钱——这大约就是商贾习性了,一见到钱货两物就自发的来回盘算,比谁都算得精。

  她发现上京的许多东西都比建康卖得更贵,就譬如她自己最熟悉的织物吧——桑麻蚕丝都比江左贵上一截,白叠子织物更贵,数目也较建康少得多,竟还算是新鲜物,至于药材、书刻、果蔬等物,也都比南方更贵。

  仔细一想倒也有渊源——江北历来不如江左富庶,魏国亦不像大梁那样重商。在江左,即便是世家大族之中也不乏有涉足商道之辈,而高魏却仍有视商贾为低贱的风气、只一力重农,久而久之自然使得钱货流通与买卖受阻,货品昂贵在所难免。

  沈西泠毕竟是商贾出身,见得此情此景实在有些心痒,想着若有人能跨过南北国界之限将生意路子打通,便可将原先积压在手中的东西尽卖出去了,即便提价两成也比如今上京市面上的东西更便宜,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之举?

  而且赚来的银子便可以拿去捐给那些倒在道旁的人们了……

  沈西泠叹了口气。

  她又四下里转了转,见北地的粮食倒比江左便宜些许,而且颗粒饱满质地优渥,大约与高魏水土和重农桑的传统相关。

  她十分感兴趣,便问那店家这米的卖法。

  那店家是个孔武的北方汉子,生得十分粗犷,脾气更是粗犷极了,一见沈西泠便眉头皱得死紧,上下打量她一番,瓮声瓮气地问:“小丫头是大梁人?”

  沈西泠听言一愣,一时没反应过来,下意识就点了点头。

  结果她一点头那店家的眉头便皱得更紧了,大手一挥,声音更粗地说:“那你走远些!我不卖给你!”

  沈西泠眨了眨眼睛,当即就有些懵,后来才渐渐回过味来。

  她说话有建康一带的口音,吴侬软语很是好认,一下就被人听出了来处,而如今大魏新败,即便是平头百姓也对江左大梁甚是痛恨,连带着对南方来人都没有好脸色,她这是被迁怒了。

  沈西泠有些无言,但又不好与人争执,便没说什么,只避开了这店家朝别处走去,走了很远还能听到那店家在跟别人说“晦气”。

  她抿了抿嘴。

  沈西泠继续在街上四处转着,渐渐便发现了越来越多上京与建康的不同。

  譬如街上的乞儿吧。

  她这一路北上,虽见到了许许多多的人间惨象,但建康作为大梁的皇都却是富庶祥和的,沿街很少看到乞儿行乞,而上京城中便明显多了很多,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有一个小女孩儿,约莫也就五六岁大小,瘦瘦弱弱地拿着个破碗坐在路边,怯生生地不敢伸手行乞,随后她发现沈西泠在看她,又见她面善,这才壮着胆子靠到她身边求她,问她能不能给口饭吃。

  沈西泠心都软了。

  她四下里看看,见不远处恰有个包子铺,便牵着那小女孩儿走了过去,掏出钱与那店家说:“店家,劳烦来两个肉包子。”

  也不知她那天怎么就那么不走运,碰上的两个店家都是脾气差爱迁怒的,一听她的口音又是撂了脸,比上一个口气更差地说:“去去去!一边去!我这肉包子就是喂给狗也不卖给你们梁人——快走快走!”

  沈西泠一时真是无话可说,又不愿与这店家计较,便将银子转手递给身边的小丫头,又扭头对那店家说:“这包子是给她的,她并非梁民,总不会还是不卖吧?”

  谁知那店家看也不看听也不听,仍执意要赶人走,沈西泠没有法子,只好领着那小孩儿去隔壁的馒头铺子上,结果又是遭了冷脸;整整一条街走下来,竟没有一人把东西卖给她。

  沈西泠真是有些动了气,觉得这些人好生不讲道理,即便迁怒于南朝之人,却又怎能如此不分青红皂白?何况她身边这乞儿何辜,他们何必如此为难?

上一篇:初恋暗号

下一篇:烈焰吻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