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穿文里养老 第42章

作者:冬沙 标签: 美食 清穿 BG同人

  小太子自然是不用说了,背诵起来流利畅顺,想来为了可以这般滚瓜烂熟,背地里肯定是下足了苦工的。

  而大阿哥则和小太子相反了,背得磕磕巴巴的,不管他背得难受不难受,反正康熙这个亲爹听着都觉得难受。

  所以结果不用说了,大阿哥肯定是考糊了。

  对于自己这个大儿子喜武不喜文的事情康熙早就知晓了,但是见他背书背成这个样子,康熙还是忍不住摇头:“保清,你这个做大哥的,怎么就不知道给保成这个做弟弟的树立一个好榜样?”

  虽然两个儿子当中,康熙偏心小太子,只给他做过启蒙老师,但是对于大阿哥,他也没有忽略不管,在尚书房没有建成之前,也有派大儒给他单独上课的。

  “皇阿玛,那是您来得太早了。”都说康熙偏心小太子,但是大阿哥作为他第一个立住的儿子,在康熙的心目中地位肯定也不轻的。

  不然的话大阿哥现在也不敢当众反驳康熙了,他说,“您要是晚些来的话,在校场上您就可以看到儿臣是怎么给太子当榜样了。”

  康熙是皇帝没错,但是大臣们毕恭毕敬地对着他就算了,底下的儿子要是也这么对他的话,康熙怕是也高兴不起来。

  大阿哥这话虽然说得有些不客气,但是这也是亲近他这个皇阿玛的表现,因此康熙听了是好笑又好气。

  这小兔崽子,敢情是他也很清楚自己错哪儿了,但是偏偏就是死不悔改是吧?

  大阿哥表示自己男子汉大丈夫,绝对顶天立地,坦坦荡荡,所以别问,问就是嗯呐。

  就是死不悔改。

  ……

  康熙考了小太子和大阿哥之后也没有急着离开,他起身到一旁去翻阅他们小哥俩的字帖,等张英给他们把课上完之后,父子三人就干脆留在尚书房用膳了。

  如果说九月底的京师只是开始冷起来的话,那么如今十一月底的京师就已经冷到开始下雪了。

  因此这段时间以来,小太子就算再想回去和静好一块用膳他也回不去了,毕竟即便没下雪外头的风刮在脸上也跟刀子似的,更别提下雪的时候。

  而且小太子每次到景秀宫用膳之后必然要在景秀宫睡个午觉的,如今天这么冷,睡醒了身子正暖着呢,就得匆匆忙忙地赶去尚书房,这换谁都容易冻着。

  于是这段时间静好都拒绝了小太子的约饭邀请,让他乖乖地待在尚书房用膳睡觉。

  不过不让小太子来景秀宫用膳睡觉归不让他来,但是偶尔静好弄什么好吃的也会给小太子送来,就像静好今天让人送来的煲仔饭。

  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吃火锅会让人觉得幸福之外,吃煲仔饭也同样让人觉得幸福。

  冬天可是最适合吃腊味的季节,其貌不扬的砂锅端上桌之后确实是不比其他精致的菜肴吸引人,但是当把锅盖掀开之后,将提前准备好的秘制酱汁往锅内一浇,一股浓郁的香气就会伴随着滋滋的响声迎面而来。

  煲仔饭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追根溯源的话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只不过那时候并不叫煲仔饭,周代时称之为淳熬或者淳母,到了唐代就叫御黄王母饭。

  朝代不一样,用料也肯定有所不同的,而静好今儿让人送过来的煲仔饭则是特别正宗的广式煲仔饭。

  底下是粒粒分明的白米饭,上面铺着切片的、油滋滋的腊肠和腊肉,还有绿油油的小青菜和荷包蛋。

  简简单单的一锅煲仔饭里面有肉有菜有饭有蛋的,明明用料都不是什么特别昂贵的食材,但是偏偏卖相勾人,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了,更别提那不断涌入他们鼻子的香味,更是将他们肚子里的馋虫都要勾起来了。

  静好知道小太子的性子霸道,但是也知道小太子只要完全拥有这锅煲仔饭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介意让大阿哥蹭饭的。

  所以即便静好只准备了一锅煲仔饭,但是分量不小,可见她是预了大阿哥那一份的。

  只是静好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康熙今天会去尚书房,更没有算到他会和他们一块用膳。

  于是那一锅煲仔饭就有点不够他们父子三人分了,毕竟煲仔饭里不论是腊味还是拌了酱汁的白米饭,都是越吃越香的。

  尤其是煲底烧出来的那一层金黄喷香的锅巴,干香脆口不说,吸收了腊肉的油脂之后更是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

  ——

  战国时的韩娥她的歌声是不是真的可以绕梁三日先不说,反正大阿哥觉得今天的煲仔饭他可以回味三天了。

  惠嫔:“……”

  煲仔饭先放一边吧,想吃的话她可以先赏他一顿竹笋炒肉!

  “我不是跟你说了,让你读书上点心,上点心吗?你这是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了是吧?”知道尚书房今天发生的事情之后,惠嫔真的气到想自掐人中了。

  “什么点心?”大阿哥脱口而出,反应过来后见惠嫔脸色都黑了,他连忙道,“我的意思是额娘您别太操心,皇阿玛今儿也没有说我什么。”

  “皇上嘴上没说而已,你怎么知道他心里是不是对你失望透顶了?”惠嫔道,“你说你,平日里要是下足了功夫读书的话,你知道你今天会得到什么吗?”

  惠嫔这么问,大阿哥还真的认真思考了,他想如果平日里他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分秒必争地下足了苦工读书的话,那么他今天会得到什么呢?

  大阿哥:“痛苦。”

  惠嫔:“……!”

  大阿哥:“难受。”

  惠嫔:“……!!”

  大阿哥:“还有崩溃。”

  惠嫔:“……!!!”

  我现在瞅你也想崩溃了!!!

第33章

  惠嫔不知道其他母子在谈起学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她只知道她和大阿哥每次提起她都能被自己好大儿给孝死。

  虽然惠嫔不是小太子的生母,也没有照顾他,但是别以为这样她不知道小太子在尚书房读书的情况了。

  毕竟惠嫔现在确实是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心思,更没有想着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小太子,但是同样都是皇帝的儿子,也同样都是在尚书房读书,出于比较的心理也好,不服的心理也罢,惠嫔在关注大阿哥学业的同时也忍不住关心小太子的。

  一开始惠嫔满心以为自己的儿子岁数在小太子之上,理解和学习的能力肯定也在他之上的,毕竟小太子岁数小,说不定还没有开窍嘛。

  结果一开始有多期待,后面就有多失望,尚书房里确实是有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面迟迟没有开窍,但是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好大儿!

  惠嫔:“……”

  小丑竟是她自己?

  虽然没有人知道惠嫔的心思,但是她也还是觉得尴尬,同时也气得呀,她儿子就那么不争气?

  明明都比小太子要大两岁,结果在学业上没有压他一头就算了,居然快要被人反过来压一头了?

  “我看你是想活活把我给气晕过去了。”惠嫔扭了大阿哥的耳朵一下后道,“让你多花点心思读书能要你的命吗?”

  大阿哥:“……”

  嗯呐。

  “额娘,您以后要是不想生气的话,我也有一个办法。”大阿哥揉了揉被扭的耳朵道。

  “什么办法?”惠嫔问道,“你以后埋头苦读?”

  “额娘您真逗。”大阿哥笑道,“当然是您以后只管问我骑马射箭学得怎么样就是了,旁的您就别问。”

  “我保准您这样做的话,天天能把您给乐坏了都。”

  惠嫔:“……!!!”

  能不能乐坏她不知道,反正她现在快给气坏了都!

  ……

  和惠嫔不一样,静好每次问起小太子的学业就没有生气的时候,也不是因为他不是她亲生的,她不上心,实在是小太子太聪明了,读书对他来说竟然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所以这让静好怎么生气?

  气他太聪明了学得太好了吗?

  康熙今天来景秀宫也在跟静好说起小太子和大阿哥读书的事情,虽然两个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是要说像他的话,还是小太子最像。

  因为康熙也是那种喜爱读书的人,即便如今他已经当了皇帝,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日日去读书学习,但是他也依然是一有空是书不离手的。

  就像南宋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中的两句诗一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像想要保持池塘的水一直清澈见底就要一直注入活水一样,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那么他的大脑才会一直保持活跃和进步。

  “在这点上面保成就做得很好,小小年纪就已经明白读书的好处了,就是保清……”一提起这个大儿子,康熙就忍不住摇头,“真的是榆木脑壳一个。”

  他们满人是在马背上打天下的,所以大阿哥喜武康熙其实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像他自己至今也没有把骑马射箭的本事给落下。

  但是喜武的同时不能厌文,要知道武能安邦没错,但是文能治国,这两者都是同样重要的。

  而且现在大清的江山已经打下来了,接下来要如何治国平天下才是重中之重。

  静好其实明白康熙的意思,但是有些话她却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说。

  她知道康熙现在是真的想要好好栽培小太子,让他继承江山大统,但是她也知道历史上康熙和太子这对父子的结局是如何的,同时更知道日后小太子和大阿哥对着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会斗争得有多厉害。

  不得不说人心都是偏的,虽然静好接触过大阿哥几次之后知道他是个好孩子,但是她承认自己也确实是更偏爱小太子。

  所以她要提醒康熙该怎么正确对待大阿哥读书这件事吗?要是提醒了的话会给以后的太子添麻烦吗?

  这样的想法在静好的脑子里转了一圈之后,她最终还是决定开口提醒。

  因为她都已经穿越了,说不定早就已经扇动了蝴蝶的翅膀,让历史走向发生了改变。

  再则静好现在看着小太子和大阿哥这对小哥俩的相处,虽然他们经常互相别苗头,但是说实在话,看着更像是兄弟之间的意气之争罢了。

  退一万步讲,即便日后他们小哥俩真的有可能会因为争夺储君之位而打破了脑袋,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阿哥还只是一个孩子而已。

  静好不想过早的就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小太子和大阿哥的关系,因为她现在照顾着小太子,如果她认定了他们兄弟以后会势同水火的话,那么谁知道她的想法会不会在无意识间影响到了小太子,导致他对大阿哥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所以静好对康熙道:“皇上听说过孔夫子其中两位弟子仲由和冉求的故事吗?”

  “你是说?”

  “《论语》中有说,有一天仲由和冉求拿着同样的问题去问孔夫子,但是奇怪的是,孔夫子面对两个弟子却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然后旁观的弟子公西华就懵了呀,问孔夫子说,先生您怎么这样式儿的?”

  “仲由哥哥和冉求哥哥问您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是不是就要立刻去行动,您对着仲由哥哥说,那不行,你这不是毛愣三光的嘛,你爹和你哥还在呢,不问过他们就直接去做那哪成呢?但是对着冉求哥哥却说,对对对,别哼哧瘪肚的,赶紧撸起袖子就是干吧。”

  “所以先生您这是想干哈呀?公西华就想不通了呀,然后孔夫子就说,哎呀呀,还不是因为你这两个老哥哥哦,一个是火爆性子,狂的要死,所以我得约束他啊,另一个是我们大春秋一级退堂鼓鼓手,每次遇到事那退堂鼓敲得哦,咚咚响,那我不得好好鼓励他少打鼓,多办事吗?”

  “所以你听懂了没有?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静好说完之后看向康熙,然后就听到康熙忍着笑道,“公西华不是河南人,他来自东三省。”

  这话刚说完,康熙就直接忍不住笑了,他都没有想到静好居然这么有说书的天赋,瞧瞧印在书上板板正正的一段话,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居然妙趣横生,让人听了不由地捧腹大笑。

  “我跟你说正事儿呢。”静好佯怒地瞪了康熙一眼,结果撑不过一秒,她自己也跟着笑了出来了,“公西华是哪里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材施教很重要。”

  “因材施教?”康熙笑完之后细细地品味这四个字,觉得静好总结得挺好的,他道,“确实是有点道理。”

  “是吧?”静好道,“有的人天生爱读书,就有的人天生不爱读书,对于后面这些人,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是没用的,得想办法调动他们对读书的积极性,只要他们自己对读书这件事感兴趣了,那么不用别人逼着,他自己就会主动去学。”

  静好觉得既然大阿哥喜武,想要当大将军,那么他就肯定不止对骑马射箭感兴趣,所以可以让他读兵书,让他多知道一些历史上一些出名的将军之所以能够那么厉害不是因为他们拳脚功夫好,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多,会打仗。

  康熙点了点头,读书要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倒不如不读,因为这样容易把人给读坏了。

  “朕明白了。”康熙也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家长,所以不会因为拘泥于形式而耽误了孩子,他笑道,“这招要是有用的话,朕到时候赏你。”

上一篇:我哥哥超凶

下一篇:三国贵女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