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37章

作者:墨尔玉 标签: 系统 爽文 直播 BG同人

  镇子上,刘德的儿子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他望着床上垂垂老矣的父亲,气不打一处来:“爹,你当年怎么能那么刻薄寡恩,如果你没这么做,现在被封侯的就是我。”

  其实朱元璋以德报怨,回到老家之后,给刘德分了地,还免了十年的租。但刘德儿子觉得这不够。

  刘德面色阴沉,郁气郁结于心,这也是他一生耿耿于怀的心结。

  他经常打骂朱元璋,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朱元璋说不定一直想弄死他。

  这些年,刘德一直战战兢兢,吃不好,睡不好,人老的很快。

  可是刘德不敢把这话讲给儿子听,因为那位现在已经是不可说的存在了。

  儿子对于失之交臂的侯位耿耿于怀,怨恨极了,痛骂了一通父亲之后,拂袖而去。

  刘德恍惚间,突然有点顿悟。他有些想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他了。

  只要大明还在,刘德一家就会活在悔恨和畏惧中,父子不睦,妻离子散。

第82章 朱元璋:这妖怪居然是我自己?

  古青青继续说:【父母和兄长接连饿死之后,嫂子带着孩子乞讨去了。

  朱元璋也跟二哥分离,各自外出寻找活路。这个家终究还是散了。

  在古代,和尚是著名的肥差,元朝还非常尊佛。和尚种田往往不用交租金和杂税,所以出现了很多富比王侯的和尚地主。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厉害的和尚还能入朝当官。

  江淮地区大旱,平民百姓都饿得吃不起饭了,但寺庙还有一口饭吃。

  朱元璋发现了这个财富密码,于是来到了皇觉寺,当和尚。给寺里的和尚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做各种杂活。虽然常常被欺负,但起码有口饭吃。

  这个寺庙有不少书籍,几乎没怎么读书的朱元璋像老鼠进了米缸,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努力读书认字。】

  【可外面的灾情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寺庙这个财富密码,都想来混口饭吃。于是皇觉寺的灾民越来越多。

  住持于是说:"庙小, 庄稼颗粒无收, 没饭吃了, 你们下山化缘去吧!" 寺庙里的僧侣都被赶去化缘。

  说是化缘,懂的都懂,就是讨饭。】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朱元璋的演员提着简陋的包裹,手上拿着化缘用的碗。

  听说南边和西边天灾少,庄稼有收成,他于是往南到了合肥一带,往西又到了河南。

  这一路上,他颠沛流离,跋山涉水。哪家的烟囱冒烟了,他就赶过去,说几句佛号,讨一点东西。

  有时是几文钱,有时是一碗饭,有时是一个白眼和一通臭骂。

  朱元璋又住不起旅馆,只能风餐露宿,晚上就睡在野地里,以地为床,以天为被。

  他枕着自己的胳膊,望着满天星河。

  他沦落到了乞讨的地步,方才知道以前和平的生活有多珍贵。以前虽然贫穷,但是不用乞讨,家人也还平安。

  烽烟四起,灾祸不断,这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他后来回忆这段流浪的日子,写下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一

  本本事故事都白如落深圳而

  导如逢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很多文人眼中闪过惊艳之色。

  他们看了前面的视频,对朱元璋的印象是农家小子,没读过几本书。可是朱元璋没有放过读书的机会,写的东西有模有样。

  《商君书》有言: 飞蓬遇飘风而行干里,乘风之势也’,用来形容游子再合适不过。而且又是猿啼,又是夜月,有点《蜀道难》的味道了。

  如果天幕不说这个人是皇帝,他们还以为是专业诗人写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人关注技巧,普通人关注情感。

  汉高祖刘邦拿着酒樽的手微微一顿,一时间有些动容,反复琢磨着那一句:"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

  他想象了这个场景,浑身打了个冷战。

  他的父母没有饿死,而且挺长寿,后来还被项羽抓到。于是刘邦说出了那一句千古名言:"分我一杯羹!”

  但刘邦也不是真想父亲死,当时只是权宜之计。他当了皇帝之后,还让父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太公享了好几年福才嗝屁。

  刘邦叹息道: "朕以为自己够苦了,没想到……唉,他所求的,不过是父母安在!"

  连草根皇帝刘邦都觉得朱元璋不容易,更不用说秦始皇了。

  秦始皇: "果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他虽然有父母,跟没父母,没有什么两样,跟朱元璋一样孤独。而且年幼也饱受欺凌。

  所以他望着朱元璋,不免有些惺相惜之感。

  视频中,朱元璋的扮演者长得很周正,眼睛炯炯有神。

  和尚故意为难他,把饭倒在地上让他吃,朱元璋吃了。外出化缘的时候,他也唾面自干。

  天幕下,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们神色各异。

  他们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早就发达了,虽然朱元璋常常说起从前的事情,但他们没有实感。

  而且他们听多了也觉得很烦,用得看一遍又一遍地说吗?他们耳朵都要起茧了。父皇真唠叨!

  如今,他们看着视频,总觉得不真实。

  宁王朱权说道:“父皇,这戏子演得也太夸张了,好像一点儿骨气都没有。这不是在抹黑你吗?”

  朱元璋——脚踹了过去:"你会给说话好听的乞丐吃饭,还是有骨气的乞丐吃饭?到了要饿死的时候,骨气值几两钱?你们是吃饱了,飘了!"

  朱权尴尬: "我就是怕百姓看到,影响您的形象,没别的意思。"

  “有什么不能看的?朕祖上十几代都是农民,天下谁不知道啊。朕这个淮右布衣夺了天下,简直难如登天,他们应该更敬佩才对。"

  朱权觉得有理,默默点头。

  朱元璋垮着脸说:"咱看你们这些臭小子是忘了以前的苦日子了,行,朕帮你们回忆一下,来人啊,上忆苦饭菜,上一桌子,不要其他的菜!"

  朱元璋希望孩子们未来不要变得奢侈无度,所以定下规定,时不时就要吃一道忆苦思甜菜。

  于是,青菜、窝头、野菜、豆腐等等菜品被送上了各位皇子面前。以前是让他们偶尔吃一道,现在却是一整桌,皇子们脸绿了,恨不得杀了宁王。

  朱元璋还说:“咱以前还吃不到这些好东西呢,连树皮都抢着吃。吃吧,如果谁吃不完的话,以后天天就吃这些吧。”

  皇子们闻言,连忙拿起餐具,速度快到出现了残影。

  朱元璋歪嘴一笑,小样,一群不孝子,还治不了你们!

  【对于野心家来说,起义其实很难。百姓活得好好的,凭什么豁出命跟着野心家去造反?

  所以很多野心家瞄上宗教。

  没读过书的百姓好骗,再带点迷信色彩,这谁顶得住啊。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五斗米教,又比如元末的白莲教。

  朱元璋讨饭讨了三年,算是深入民间,接触到了白莲教。】

  【白莲教打着“反元复宋”的旗号引导多地起义。】

  宴会上,太上皇赵构听到这个消息,唇角止不住上扬,这些天偶尔被天幕骂的郁气都消散了。

  “算算时间,这白莲教应该是在我大宋兴起的宗教。朕曾经封白莲教祖师茅子元为白莲导师,允许他在大宋传道。

  他的潜台词就是,要不是他提拔白莲教,大宋哪里能有这一群忠诚之人?

  文武百官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对太上皇还是和和气气的,纷纷夸赞他英明神武。

  赵构扬眉吐气,谁知紧接着,他面色绿了。

  因为古青青说:【难道白莲教是宋朝粉丝吗?其实不是,白莲教一直是个造反专业户。

  南宋时期,一个僧人茅子元苦修多年,成不了佛陀。那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一步登天的法子,自己创办宗教,不就成了祖师爷了吗?

  可天下早就是儒释道的天下了,新的宗教很难杀出一片天。

  创始人思来想去,瞄上了底层百姓。底层百姓穷,捐不起香火钱,各大主流教派更加倾向于吸收富人信众,有些看不起底层百姓。

  但创始人不嫌弃,能有信众就不错了。他于是缝合了多个宗教的教义,建立了白莲教。

  入会门槛非常低,不用剃头,不用穿僧袍,在家就能修行。只要你不是个坏人,死后基本都能成佛,而且也不用交那么多香火钱。

  更重要的是,穷人势单力薄,活不下去,如果加入白莲教,那么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理应互帮互助。这一条,对穷人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

  无数穷苦百姓,主动加入了白莲教。

  南宋时期,朝廷对白莲教非常警惕,称他们为"吃菜事魔",因为这些团体往往吃素。其实不是他们想吃素,而是因为都是穷人,只能吃素菜。

  女子在古代地位较低,但是白莲教积极吸纳女性人才,很多堂口的领袖都是女性。

  总之,上层市场已经被占光了,白莲教于是立志于打通底层百姓市场。

  这个缝合怪宗教的教义,一开始就有造反的意思。简单地说:"世界太黑暗了,但光明一定会照亮黑暗。”

  所以白莲教在宋朝反宋,在元朝反元,在明朝反明,在清朝反清。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一千年来从未停歇。】

  宋孝宗最近有了辛弃疾这员大将,底气很足,对待养父也硬气了起来。

  他看向席上的文武百官,含沙射影说道:“如果没有白莲教,说不定大宋都会灭亡的晚一点。可是爱卿们,你们不要怪父皇,他又不是神仙,哪里晓得那白莲教包含歹

  心?”

  “您说是吧,父皇?”

  赵构气得几乎咬碎了牙:“……”

  【白莲教没有害朱元璋,反而在阴差阳错之下帮了朱元璋一手。没有白莲教,朱元璋可能当不了皇帝。

  元末,朝廷征召民夫去治理黄河。白莲教的信众韩山童在黄河里丢了石人,因为造反也得有点仪式感。

  民工挖河的时候,把这个独眼石人挖出来了。

  于是一句谚语传开:“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紧接着,韩山童聚众三千人,掀起了叛乱,彻底拉开了元末乱世的序幕。从此,各路枭雄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