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71章

作者:墨尔玉 标签: 系统 爽文 直播 BG同人

  他跟哥哥从小一起长大,也见过湘灵。

  周围的亲朋好友早就成增了,哥哥名气大,才华高,无数人想把女儿嫁给他,他却没有同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婚。

  《长恨歌》也有对自己爱情的感伤啊。

  白行简喝了口酒,看见哥哥情绪不高,所以岔开话题:“我最近写了新本书,你瞅瞅看怎么样?”

  他们白家家境一般,哥哥两袖清风,手中积蓄不多。他也想写点书,补贴家用,给家里减轻负担。

  白居易有些惊喜:"还是《李娃传》那种?"

  他弟弟文采也挺好的,写的《李娃传》塑

  造了一个婚妹友和公子历经磨难,最终高高兴兴在一起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结局非常欢乐,对后世戏剧影响很大。

  白行简欲言又止,左右环顾:“不是,有点特别。”

  元稹和他见得不多,还不知道他会写书,笑着说:“你还会写书啊?哇,真是一门双星,给我看看!”

  白行简捏着东西,有点不好意思:"这,这这书内容不太好。"

  元稹鼓励地说:“不要泄气。你作为白兄的弟弟,还会写书,说不定青史留名,天幕都会提一嘴,那时候这书肯定卖得好!"

  白居易心里也很期待,如果天幕能够提一提他的弟弟的文采,那他弟弟也会飞黄腾达,那就太好了。

  白行简只好鼓起勇气,把书交了出去,书名《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白居易也急着看,索性跟元稹一起看。

  没看多久,他们脸色变了,猛地把书收起来。还左看右看,生怕有人看见。

  白行简紧张地说:“怎么样?能卖得好吗?”

  白居易陷入沉默,焦虑难安,在心中祈祷天幕干万不要提他的弟弟。

  不然他的一世清名要被弟害了!

  原因无他,这是本有颜色的书。

  【白居易在周至县当县尉不久,写下了《长恨歌》。他的职务是在当地抓盗贼管治安,能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有一天,他来到乡村,想看看农忙的人们收成怎么样。】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穿着布衣的白居易来到乡野间。

  只见炎炎烈日之下,人们非常忙碌,浑身都要烤中暑了,却还是不愿意停,要和天抢时间,把麦子收割干净。

  白居易感觉他们特别辛苦,心中不忍。这时,看到了一个妇女,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辛苦。

  妇女抱着孩子,一边哄孩子,一边在地上捡着麦粒,肩膀上还背着筐。

  白居易难受极了:“这是你们家的麦田吗?所以这么热的天还在劳作,怎么不见你家男人?”

  妇女手上长满老茧,麻木地说:"当然不是,我们的麦地都因为缴税卖光了,家里没有饭吃,只能到别人的地里面,捡一点麦粒,不然就要饿死了。"

  白居易大受震动,居然

  如此可怜。

  他给了妇女一点银子,回到家之后,依旧久久不能回神。

  朝廷混乱,战乱频发,税收颇重,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他身份低微,没有什么办法。

  只能写一首诗,为他们发一发声。

  他拿出纸笔,写出那一首著名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天幕缓缓放出这首诗的全文。

  天幕下的平民百姓望之,不免落泪。

  天幕放了这么多首诗,多少诗是写给百姓的?很少。

  大多是诗人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或是风花雪月。

  白居易身为官老爷,却能体会到底层百姓的痛苦,为他们发声,这让人如何不感动。

  王维的好朋友裴迪见周围的百姓都非常动容、有的甚至落下泪来,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总算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受百姓欢迎,名次那么高,水能载舟啊。”

  事实证明,白居易不仅会搞《长恨歌》这种浪漫主义,也会搞现实主义。

  王维自信地微笑:"我就说他有佛缘,佛说,众生平等。"

  裴迪有点害怕,糟了,他之前说白居易要是信佛,他就吃筷子,他不会要输了吧?

  晋惠帝司马衷心里闷闷的,觉得妇女好可怜,连饭都吃不起,忍不住说:"你们怎么会这么惨?"

  大臣叹息:“苛政猛于虎,实在没饭吃。”

  司马衷想要给他们解决困难,绞尽脑汁,灵光一闪:"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糜呢?"

  大臣们“??”

第42章 白母的心疾

  唐宪宗李纯心情很不好,自从这天幕出来,他的心情就没好过。

  一开始,李贺说用《苦昼短》说他沉迷丹药,脑子有病。

  他心里恨不得杀了李贺,可却明白,如今被天幕评为十大诗人的李贺,他杀不了。

  唐宪宗李纯不得不捏着鼻子,派人去请李贺来京城,许他官位。

  可李贺好像猜到了他的不喜,直接婉拒了送信的使者。他说,他要待在河南老家,一是调养身体,二是编写诗集。

  唐宪宗李纯见他拒绝,心里很满意。

  他可是四海之主,谁喜欢在身边放一个天天骂自己的人呢?

  就连广开言路的唐太宗,最后也难免对魏征不满。

  李贺那就是个刺头!他不想要!

  如今天幕又给他送了个刺头————白居易。

  这《观》l麦》里面的妇女为了交税,把家里的田都卖光了,只能捡麦子吃,这是多么地触目惊心。这下被天幕广而告之,全国的人不就知道他实行苛政了吗!

  白居易这个混蛋!

  与此同时,他也有些担忧,他一直感觉自己上位以来,做得特别好,民间还有人喊他小太宗,怎么还有百姓这么惨?

  唐宪宗李纯于是问:“这天幕所说的情况是真的?”

  有些大臣见皇上心情不好,立马跳出来说:“陛下,您瞎瞎,那首诗中,很多人都在辛勤工作,只有一个妇女因为家里的赋税太多,不得不卖掉田产。这分明是个例啊。"

  “就算是贞观年间,也有饿得吃不起饭的人,白居易只不过挑了一个,就把它放大,实在失之偏颇。”

  “自从两税法开始实施,百姓的负担大大降低,怎么可能是苛政?”

  唐宪宗一听,心里放松不少:"是啊,自从德宗年间实行两税法,取消各种杂税,国库收入暴涨,那妇女只不过是为数不多的例子罢了。"

  然而这时,天幕却说:【

  众所周知,随着时间流逝,阶层越发固化,王朝的土地兼并情况往往越来越严重,比如汉朝,比如唐朝。

  唐朝中期,国家非常动乱,赋税制度混乱,各种杂税特别多,百姓那真是苦不堪言,经常造反。

  当然,

  统治阶级也没坐着等死,想了办法。

  唐代宗时期,让各地根据贫富等级来收税,地主豪强当然不想交税,反抗情绪强烈,所以政策没有落地万洁净。

  等到了唐德宗时期,780年,宰相杨炎来了,他懂经济学。

  他主张改成两税法:取消杂税,依据贫富等级来收税,主要收货币。

  要知道,从战国到唐朝,都实行以人丁为主的税法,两税法可以算是非常先进了!

  可以看得出来,统治阶级也想抑制越来越明显的贫富分化。

  两税法实行初期,唐朝收入增加很多,平民百姓非常滋润。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场重大改革和进步。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法是好的,可没有客观条件,当时的货币经济还没有那么发达。两税法实行不到三十年,就被迫从收货币,改成收实物。

  而且朝廷看官员的政绩,往往看当地收来了多少税钱。

  那些官员于是横征暴敛,杂税又开始多了。比如房产税,比如交易税,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

  历史的车轮很快又咕噜咕噜地回去了。

  到最后,各种杂税比正税还多,再加上地主豪强的搜刮,老百姓不得不卖儿卖女来缴税。

  比如《观》麦》中的那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就不得不把家里的田产卖了来缴税。

  值得一提的是,官员一旦来统计过家里的人丁,缴税的额度就定下来了,税额只许增加,不许减少。

  也就是说,那个妇女家里把田卖了只能抵一次的税钱。等到官员下次来收税,她还要交那么多税钱。

  可是下一次还有田卖吗?

  这种百姓,要么饿死,要么逃亡成为流民。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税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邻亦尽。"

  ————很多地方的人都逃光了!

  虽然白居易没有继续观察,不过妇女的结局好像是注定的。

  白居易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端,不仅写诗为底层百姓发声,也要求朝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唐宪宗李纯的脸绿了,脸上有点火辣辣的疼。

  他知道两税法有些弊端,可望着国库里越来越多的钱财,他觉得没必要改。因为牵一发动全身,一旦改革,肯定得罪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

  只要国库不空,他就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