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谎言,从朱棣吃猪粑粑开始 第88章

作者:玄北 标签: 直播 古代幻想 异想天开 轻松 BG同人

  秦王嬴稷摸着手指头算了算,哦,这个时间点他还在当质子。!

第七十七章

  【当然,屈原能够年纪轻轻当了官,不仅是他抗秦有功,还因为他是芈姓屈氏。】

  【屈、景、昭是当时楚国三大氏族,屈原拥有显赫身世是贵族出身,他曾在诗中写过自己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阳的子孙,只是到他这一代家族已经落寞。】

  【不过屈原年少时有才,连楚威王都听说过,还让屈原做了太子熊槐的伴读。】

  【在鄂渚担任一年县丞后,当时的楚王去世,太子熊槐继位,熊槐也就是后来的楚怀王很快将屈原升为左徒,也就从这里开始屈原成为楚怀王的左膀右臂。也就是在他二十岁这年,他开始大展拳脚开始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见证到邻居秦国靠着变法变成强国,楚国要变强毫无疑问也得变法。不过在变法之前,楚国正面临秦国的威胁,想要遏制秦国,唯一的办法便是合纵攻秦,于是在楚怀王命令下,屈原在担任左徒这年的深秋首次出使齐国。】

  【屈原这次出使齐国,说服齐国联合攻秦是一次非常艰难的使命,因为在这次之前,齐楚两国也多有摩擦,不过在屈原陈诉齐楚结盟的重要性和强秦对六国的威胁性后,齐国国君欣然答应与楚国联盟。】

  【齐国答应后,楚秦两国很快在河南郑州激战,因有齐军突袭秦军,楚国得以大胜,要知道以往楚国跟秦国战争都是被动挨打,难得大胜一场,楚怀王乐疯了夸赞屈原,“得左徒一人,实胜千军万马!”】

  【这一句话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再加上后期屈原在楚国搞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很快有人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坏话。】

  楚王熊完摸了把脸,露出苦笑,“大父错太过,三闾大夫才是衷心为国。”也是因为大父太过信任自己的子嗣,熊完才吸取教训,给予黄歇极大信任。

  在他看来,与他同甘共苦的黄歇,就是当年的屈原。

  【我们都知道人言可畏,一个人说屈原坏话,楚怀王还不一定相信,两个三个人长期不间断地说,楚怀王从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慢慢疏远了屈原。】

  【一个人说屈原有问题,可以说这人与屈原有仇,身边的人都说,楚怀王相信谁?这里面有自己的子嗣,大臣,屈原就算没问题将这些人都得罪了,那也是

  有问题。很显然,楚怀王没有选择屈原。】

  【恰好秦国想要吞并天下的野心,定下远交近攻政策后,齐楚联盟就成为秦国攻打六国的阻碍,秦王很焦急,秦相张仪却帮着出了个离间之计。】

  【这个离间计击中了人性弱点,也造就屈原坎坷的后半生。】

  【张仪带着重金来到楚国,其目的很简单破坏齐楚联盟,不过他抵达楚都后没有第一时间拜访楚怀王,而是拜访了当时的令尹公子兰。】

  【这公子兰是楚怀王的儿子,也是屈原的政敌,张仪见他二话不说帮他出了一条除去屈原的毒计,“楚王信任屈原就是因为他有功,促成了齐楚联盟,只要拆散联盟,屈原不就失势了吗?”】

  【明眼人都看出这是秦国的离间计,可偏偏公子兰不管不顾二话不说采用了,或许在他看来除去屈原比家国安危更重要。】

  【几日后,张仪面见了楚怀王,声称秦国没有攻打楚国的意思,楚国却联合齐国攻打秦国,实在是太不够意思,不过秦王念着以和为贵,只要楚国跟齐国决裂,秦国就让六百里土地给楚国。】

  【楚怀王很心动,白得六百里地,不要白不要,只是这时屈原站出来阻拦,言这其中有诈。】

  【还没等他说完,公子兰就向楚怀王告状,说屈原向张仪索要重金,张仪没同意,如今屈原反对,里面有蹊跷。】

  【而这个时候张仪也站出来,说是有这么一回事。】

  【好家伙,直接将一盆污水浇在屈原头上,或许是这段时间听多了大臣对屈原的诽谤,不等屈原解释,楚怀王直接命人将屈原赶出去。】

  【另一边,齐国也初次尝到了齐楚联盟的好处,还未等下一次出战,先等来了楚使的谩骂,齐宣王直接宣布与楚国决裂。】

  【齐楚决裂后,楚怀王立马派人去秦国索要张仪承诺的六百里地,结果张仪一转脸不认账了,指着地图画了六里地,还说是楚王自己听错了。】

  刘彻摸着下巴,“跟秦王相比,朕还是太要脸了。”

  秦王政看着曾祖父的黑历史,也是无言以对,说实话,秦国的信誉在其他国家人眼里不怎么好,这也是一代一代秦王的功劳。

  【承诺的六百里地转眼变成六里地,差点没

  把楚怀王气吐血,楚怀王愤怒出兵攻打秦国,可这次再没有一个齐国帮忙,楚国不仅没赢还失去了汉中等地。】

  现任齐王点头,没错,秦国就是这般不要脸。

  【尝到失败后,楚怀王才想起屈原,于是给屈原官复原职,又派遣他出使齐国,再次促使齐楚结盟。】

  【再次赶往山东,屈原说尽了好话,才令齐宣王回心转意同意结盟,毕竟强秦就是诸国头上悬着的一把刀,可不能给秦国找到机会一一击破他们。】

  【齐楚重修旧好,屈原再次立功,公子兰等人坐不住了,二话不说又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屈原写了很多骂楚怀王的诗,楚怀王信了,二话不说将屈原的职位改成三闾大夫,还将他派遣到汉北蛮荒之地任职,简单来说屈原被流放了。】

  【屈原被流放,秦国的张仪听闻后差点没笑掉大牙,立刻出使楚国,楚怀王见到他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只是被子兰吓住了,“张仪不能杀,杀了会有百万秦军为他报仇。”只一句话就吓住了楚怀王。】

  【楚怀王不仅不敢杀张仪,还好酒好肉接待他,张仪再次成了楚怀王的座上宾,开口就是要跟楚国结盟,成为亲家永不背叛。】

  【也不知道楚怀王是吃一次亏没长记性还是张仪口才太好,这次楚怀王又双相信了张仪。其实楚怀王相信张仪也不是没有原因,秦楚两国联姻那是非常普遍,最早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那次楚平王给儿子戴绿帽子事件上,现任秦国当家人宣太后可就是楚国人。】

  【刚上任的秦王嬴稷就拥有楚国一半血脉,就跟张仪说的那句话一样“秦楚”是兄弟之国。】

  【这情深意切的话,毫无疑问耳根子软的楚怀王信了,楚国跟秦国联姻,勾勾搭搭在一起,可就惹怒了其他五国。因为就在几年前,齐楚带头联合燕赵韩魏四国来了一次合纵攻秦之战,楚怀王就是纵长!】

  【你一个带头纵长跟敌国联姻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想带头坑我们?】

  【毫无意外齐楚再次决裂,燕赵韩魏等国也疏远了楚国,见楚国被孤立,秦国二话不说再次攻打楚国,在将盟友得罪死后,楚国未能再得到其他国家帮助。】

  【楚国战败求和,秦王便约楚怀王到武关商议,这个这武关就是秦楚

  交界地,也是秦国的四塞之一,秦王此举显然是不怀好意,毕竟这议和不是非一国之君不可。】

  【此刻远在汉北的屈原听说后,马不停蹄赶回来劝阻楚怀王不要去,楚怀王犹豫了,可公子兰却力劝楚怀王去,显然楚怀王更相信亲生儿子的话,或许是从楚平王身上得到了教训。】

  秦王嬴稷摸着下巴,想起了那位楚怀王,咧嘴抱住了小孙孙教育道:“楚平王亲小人远子嗣,楚怀王只知道亲子嗣远贤臣,这两种都不可取,乖孙孙,要是你遇见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小赢正道:“大祖父说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秦王嬴稷乐开了花,抱住小孙孙举高高,“没错,这才是我大秦国主的胸襟!”

  【楚怀王这一去直接羊入虎口,一到武关就被白起擒住,关入囚车送往咸阳。】

  【此时的楚怀王自然是后悔不已,只是他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怕秦国拿自己要挟楚国,这位一辈子耳根子软的君王终于硬气了一回咬舌自尽了。】

  【讲到这里,清溪很好奇,这位楚怀王若不自杀的话,是不是会成为第一位叫门国君?】

  【秦王嬴稷这次非常不讲武德,这造成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促使其他五国再次联盟起来。楚怀王的死,令诸国国主兔死狐悲,后期再次合纵攻秦,差点攻打到秦国咸阳,连秦国的百姓都开始求神诅咒联盟军。】

  战国时期,诸国开始回味那次差点的胜利,要是那次韩魏两国见好就收,收回失地就不打了,说不定就能让秦国元气大伤。

  可恶,那次失败后,就再没能成功,什么疲秦之计,反而让秦朝得到了巴蜀这个粮仓!

  【当然这是后话,我们有机会再说,话再回到楚国,楚怀王死后,太子横继位,也就是楚顷襄王,屈原悲伤之际,再次请求恢复齐楚联盟,只是新上任的楚王跟那完颜构一样,毫无跟秦国作对的念头,在兄弟公子兰阻挠下二话不说拒绝了屈原的建议,还将他流放到了陵阳,也就是今安徽池州九华山附近。】

  【屈原被流放到这里,心里苦闷大家可想,首先是心心念念的君主被迫自杀,其次是对楚国前景感到迷茫,他看不到楚国的出路,虽然能欣赏到祖国的壮丽景色,却解脱不了他心中苦闷。】

  【现实遇到挫折,他寄情于诗句中,有了先前说的悲春秋,屈原的诗句有多浪漫,他的内心就有多苦闷,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国都,眼见楚国灭亡,他心如刀割,写下绝笔作《怀沙》,在五月五日这天投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故土就在湖南湖北一带,这也是湖南湖北在端午节祭拜屈原的原因。】

  【当然了,可能有人问屈原是楚国人,为何秦汉和后面的朝代也会过端午,其实端午节自古有之,这个节日贯穿了我华夏历史,多少文人墨客跟这个节日有牵连,最开始是祭拜龙神,越国国主就是大禹的子孙,因为没了治水的才能,治水演变成了祭拜龙神。】

  【别看越国跟吴国后来打生打死,其实早前也有一段亲密时光,祭拜龙神的节日也传到了吴国,等越国灭亡,塞龙舟祭拜龙神的节日又传入楚国。慢慢演变了今日的端午节。】

  【好了,我们加快速度请出今日第三位出场人物,这位大家可能听过的很少。起码清溪就没听过,还是查资料才了解到。】

  【第三位人物出现在东汉,叫曹娥,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女,她的父亲在五月五日迎接伍神也就是伍子胥的时候不幸溺水身亡不见尸体,当时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寻找,日夜嚎哭,十七天后都未能寻找到父亲遗体,于是投江自杀,五日后抱着父亲遗体浮出水面。】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孝女,她所居住的镇子改名叫曹娥镇,投的江也改名叫曹娥江。】

  【相关历史材料不多,被归于神话传说,这里能看出这位曹娥跟前面这两位比起事迹有些突兀,所以应该是当时东汉的经典营销策划的案例,毕竟当时是“以孝治国”,鼓吹孝道再正常不过了。】

  【以上三位就是端午节主要祭拜的先人,真正被认同的只有前两位,第三位存在感不高,好了,接下来再说说跟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然而在宋朝之前是没有这个习俗的,这个习俗跟唐末黄巢起义有莫大关系……】

  李世民摇头:“瞎说,虽然我们不插菖蒲艾草,可我们也吃角黍饮菖蒲酒啊!”

  至于黄巢起义……

  他目光看向一旁的屏风,上面有宫廷最好的绣女绣出的山河社稷图,全都按照光幕地图一丝不苟绘制。

  目光停留在河北三镇,眼神变得幽深。

  看来,三镇问题还是要解决。!

第七十八章

  【唐朝的科举制说一千道一万是有缺陷的,这里从最倒霉的考生诗鬼李贺就能看出,在经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落榜考生黄巢的一声怒吼后,到了宋朝科举总算是改进了,科举舞弊也成了后代皇朝严惩罪名。】

  【唐朝科举科目很多,不像后来发展到明清只重视八股文,不过唐朝科举是不糊名,这就有了作弊机会。】

  李世民神色不善起来。

  【我们先说说诗鬼李贺的科举之路,李贺拥有李唐皇室血统,可惜经过两百年稀释,到李贺这一代已经离皇室很远了跟普通人无异。】

  【李贺年少有才,得到了文坛大佬韩愈的青睐,当时文坛其实已经出现了学阀,不过也正常科举制往往伴随着副作用那就是党派,想要出名头那肯定是要拜山头。】

  【青年才俊李贺在年少时那是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可之后他的命运却一落千丈,十八岁受到韩愈青睐,就在韩愈要捧红这位小老弟的时候,李贺父亲去世了,父亲去世,李贺要守三年孝。】

  【守孝就守孝吧,他还年轻等得起,三年后他守完孝参加科考,乡试轻轻松松过关,可到了考进士的时候,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因为他父亲名字里有个晋字,跟进士同音,他就不能再参加科考。】

  【这个理由太可笑了,别说他不能接受,韩愈也无法接受,大佬拍着桌子怒吼,“因为父名有晋不能参加科考,那名字有仁字是不是不能做人了?”】

  【这话在我们看来讲得非常有道理,可我们小看了古代对这方面的忌讳,名字避讳在那个时代再正常不过了,还有父亲名字里带“岳”,就一辈子不去岳山不能听音乐。】

  【大佬予以力争架都吵到了中央,可规矩就是规矩,最后李贺还是没能参加科考。好吧,没法参加考试,那就走后门找个工作吧,结果找了个奉礼郎的工作,就是主持祭祀,这跟他想象中能大展拳脚的工作完全没丝毫关系,郁闷后,他辞去了工作,既然不当官那就当兵吧,唐朝士兵的地位可没宋朝那么低下。】

  【可惜李贺时运不济,参加的军队武力太垃圾,最后队伍解散了,忙来忙去最后一事无成,李贺留在家里也不出门了,年仅二十七岁就郁郁而终。】

  【跟

  李贺的倒霉人生相比,黄巢的科举之路总结起来更加倒霉,李贺参加科考时还好点,吏治还算清明,黄巢参加时已经是唐朝末期,科举舞弊严重。】

  【黄巢参加了两次文科考试,都考中了,然而让他怒不可遏的是他的名字都被他人冒名取代了,这大概就是科举不糊名的弊端有权有势人家专找软柿子捏。一看这冒名取代的人全都是纨绔子弟,没一个能得罪,黄巢只能咽下苦水,好吧文科不行,考武科总可以了吧,结果还是被人冒名顶替了,这位一而再再而三的落榜考生忍无可忍,回乡召集八千人要推翻腐朽黑暗的朝廷。】

  武则天眼神变得犀利起来。

  才不到百年,吏治已经变得如此不堪?

  【黄巢起义可以说是敲响了李唐的丧钟,这个时候王朝末年的乱象已经出现,没有一个黄巢也会出现一个李巢王巢。】

  【不过黄巢这一声怒吼也不是没有成效,起码后世科举舞弊现象成为关注的焦点。】

  【至于黄巢跟端午节的关系还要说到后来的这支起义军,黄巢起义那是轰轰烈烈,短短数年就征战了大唐半壁江山,后来更是打下了长安城,不要管黄巢起义最初理由是什么,他在官府眼里就是反贼是逆贼,所以在民间他的名声并不好,被宣传是个杀人如麻的杀人狂魔。】

  【某次黄巢攻打河南邓州,邓州的老百姓得知消息后提前带着家人逃跑,正巧有一群人跟黄巢迎面撞上,这群人里有个很奇怪的女人,背上背着的是年纪大的男孩,手里牵着的却是年纪小的,这跟其他逃难人完全相反的行为引起了黄巢注意。】

  【黄巢拦下人询问,才知道这女人背着的是自己的侄子,拉着的是自己儿子,若是逃不掉,她就放弃儿子带着侄子逃跑,侄子的父亲已经过世,是他唯一血脉,自己年轻还能生,只这一句话让黄巢感叹民生艰难,便劝对方归家,说自己就是黄巢,只要对方回家后门上插艾草,起义军就会避开。】

  【这一说很快传遍了左邻右舍,恰好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进攻邓州果然绕开了这个插艾草的人家,于是端午节便留下了这个传统,插艾草走黄巢保平安的习俗。】

  【应该有不少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是恶月里最恶的日子,在我国古代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

  也被人忌讳,命硬克亲,男害父,女害母,最有名的就是孟尝君和宋徽宗赵佶,前者通过自己努力摆脱了“端午子”这个恶名,后者直接将自己钉死在这个恶名上。】

  【从屈原开始,端午节和爱国牵了关系,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最后一位出场跟端午节有关的爱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