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话聊斋 第271章

作者:玄月扶摇 标签: 红楼梦 轻松 BG同人

  而太祖也瞅准了时机,先是做通了追随他出来的那些人的思想工作,然后就颁布全军。

  ——不得抢占军功,入城不得扰民,更不许杀良冒功。

  以上三个为主要方针,余下的规则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三项基础设立的。

  自此以后,起义军中军纪最为严明的军队诞生了。

  而这样一支军队,纵然是在前人废墟上重建起来的,也必定会发光发热,大放异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由于太祖执法严明,全军上下莫敢不从,很快就赢得了百姓们的支持与爱戴。

  自己地盘上的百姓安全感十足,无论是种地还是经商都干劲满满;

  相邻地方的百姓也不是聋子瞎子,眼看着大家离得这么近,怎么别人家就能吃饱穿暖,还不用担心随时被抢被杀,咱们就得战战兢兢,永无宁日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对比才更有动力。

  这也为日后太祖军队作战时,百姓暗中掩护,甚至还有自发组织人手,趁夜夺取城门投献打下了基础。

  从太祖自立,到夺取天下,用了不过区区六年。

  不过,天下大致平定之后,还有些地方动乱需要政治与军事手腕联合。

  而还是太子的当今的监国之路,则是关外那群不省心的异族带来的机会。

  虽说攘外必先安内,但其实反过来操作也很常见。

  那就是以外部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由于草原异族和中原王朝的多年征战,两个民族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太祖干脆就趁边境动乱,竖起了驱除鞑虏的大旗,招降国内乱军。

  对于乱军首领,太祖派使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民族大义说到百姓疾苦,再稍微暗示一下归降后能得到的待遇。

  因为有了这么顺的一个台阶,心里明白自己不可能成功的乱军首领们,立刻就坡下驴,成了光荣的保家卫国的英雄军队。

  为防普通将领压不住这些刺头,太祖决定亲自领兵,留下皇后辅佐太子监国。

  草原的动乱要结束了,属于监国太子那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正式打响了。

  几位太祖的心腹重臣也得到了嘱托,让他们尽心辅佐太子。

  几人都是忠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忠臣也是有自己的私心,有政治正确之内自己的政治倾向的。

  俗话说得好: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外无派,千奇百怪。

  首先,这几位重臣贯籍不一样,他们都想扶持自己的同乡,为自己的家乡父老争取利益;

  其次,做到这个地位的大臣,哪一个没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有人支持太祖立国之后定下的方针;有人觉得前朝开过之初的政策其实挺不错的,不应该一杆子打死;还有人提倡复古,觉得恢复周礼才能最快促进社会稳定。

  大家伙儿是各执一词,而且各有各的道理。

  并且,他们的道理还不是空泛的大道理,也不是个人YY,而是切实深入研究过,并结合当前政局得出的结论。

  说句高大上的,那就是他们各有各的道,并且无论外界有多少枪林弹雨,都能坚持自己的道。

  换一个稍微心智不那么坚定的,很容易被这多方意见给绕晕了。

  但或许当今真的是天降雄主,又或许每当时代的进程推动到一定程度,就必定会有猛人诞生。

  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反正还不到二十岁的小太子,却在各不相同又各有道理的胡乱思想中,坚定地保住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对各派系首领都敬重,却又绝不会偏听偏信,而是从一开始,就尝试综合各方信息,从中提取出现阶段最合适的处理方式。

  文皇后直叹丈夫后继有人,也慢慢总放权给儿子,从主导地位退到了辅助地位。

  因为她很清楚,一个政权是不能有两个首脑的。

  如若不然,早晚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分裂。

  那些辅臣也逐渐明白:太子虽然年幼,却并不软弱可欺。

  他们在天子面前是臣子,到了太子面前,也不可能有倚老卖老的机会和实力。

  于是,等太祖回来之后,就发现自己儿子已经具备了驾驭朝堂的能力。

  他当时的反应和妻子如出一辙,先是仰天感叹,继而畅快大笑。

  在这之后,他还做了一件让人非常想套他麻袋的事。

  那就是炫耀,到处炫耀。

  他不但跟一起打天下的老兄们炫耀,更是对着新收服的乱军首领们炫耀。

  ——看见没,看见没?老子的儿子,小小年纪就手腕超群,那些老家伙们都不是对手。

  被炫一脸的人一开始还只是单纯的羡慕,毕竟人家儿子的确优秀,他们有这么优秀的储君,也是社稷之幸嘛。

  可就算再优秀,再怎么社稷之幸,也架不住一天三顿地磨耳朵呀。

  群臣都不堪其扰,一听到这个话头就齐心协力,花式转移话题。

  太祖炫耀失败,也只能遗憾地咂咂嘴,继续讨论正事了。

  不过,花式炫娃的成果也是显著的。

  原本那些乱军首领的归顺还有几分不情愿,但眼看到大夏朝至少能有两代明君,有再多的小心思,也都收敛干净了。

第179章 天子的龙场悟道

  演了“太子”的太子看到这里, 不失时机地吹捧自家老爹。

  “怪不得父皇总嫌儿臣做得不好,与同样年纪的父皇相比,儿臣的确是惭愧之至。”

  而通过看电影, 再次重温与皇考父子情深的天子,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他也首次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对太子过于苛刻了?皇考开国之主,看到自己后继有人,心中只有喜悦骄傲,我却在隐隐忌惮太子……

  天子心头慌乱:这又是为什么呢?究竟为什么呢?

  直到太子出声,他猛然转过头,清晰地看见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眼中深藏着对自己的小心翼翼。

  他不禁心中一痛,用力拍了拍太子的肩膀, 一字一顿道:“不, 你已经很好了。”

  看着银幕上太祖为自己的继承人造势, 为这百废待兴的世道殚精竭虑,他恍然间就明白了自己和皇考的差距。

  ——皇考心中只有社稷的安定,只有百姓的福荫,对优秀的继承人自然只有欢喜和庆幸。

  而我……而我在位太久, 不知不觉间, 已经被权利带来的畅快给迷惑了。

  继承人的优秀固然也让我心生欢喜, 但这欢喜深处,还暗藏着不自知的忌惮和恐慌。

  一个时辰的纪录片,很快就到了尾声。

  太祖再怎么雄才大略,也终究只是一个凡人,他也到了须发皆白, 奄奄一息的时候。

  由于拍的时候都是片段式的, 所以当时的天子并没有太大感触。

  可是如今坐在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成片, 看着病床上的太祖满脸释然地安慰自己的继承人:

  “这世间,哪有不死之人?哪有不灭的王朝?穷尽我辈一生,也不过尽己所能,将安稳尽量延续罢了。”

  天子浑身一震,喃喃道:“不错,世间哪有不灭的王朝,哪有不死之人?”

  ——徒澜呀徒澜,你不过一介凡人,这几年又是在干什么呢?逼迫自己的继承人,对这江山社稷到底有什么好处?

  他猛然想起自己幼时,曾问过皇考,为什么要给自己取名为“澜”。

  当时皇考抱着自己颠了颠,笑呵呵地说:“你爹我原本没什么正经名字。

  后来参加了起义军,听多了‘扶危济困’、‘济世救民’的口号,就给自己取了个‘济’字做名字。

  至于你嘛……你是老子的儿子,既然老子能扶危济困,那儿子自然也得能力挽狂澜了。你说是不是?”

  说完之后,就用胡子扎他的脸,父子二人嘻嘻哈哈,一直闹腾到母亲来叫他们回去吃饭。

  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这就是他名字真正的含义,也是二代君主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他也没有辜负皇考的期待,没有辜负天下人的仰望。

  可是,作为帝王,他的责任就在只有这些吗?

  想到这里,他不由看向了正和女儿说小话都女婿傅玉衡。

  ——衡量一个帝王的功绩,不止要看帝王本身的能力,还要看他对继承人的选择和教导。

  天子深吸了一口气:朕险些自误矣!

  这个时候,还没人知道,天子拍电影都没啥感触,看自己拍的电影,却看出了堪比龙场悟道的效果。

  他的思想不说从内而外蜕变吧,至少也有了不小的升华。

  纪录片的最后,并不是以英雄迟暮为终止,而是以帝国的兴隆为展望。

  太祖去世了,但大夏仍有明君掌舵。

  观众们都重重吐出了一口气,从那种遥远的震撼中清醒了过来。

  这一刻,他们无比清晰地意识到:生在盛世,是一种穷尽了所有的幸运。

  众人随天子起身,看着他对傅玉衡招了招手,“贤婿呀,你过来。”

  这突如其来的慈爱,让当事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傅玉衡还是顶着笑脸,乖乖过去了,“陛下,您有什么吩咐?”

  “诶,一家人,说什么吩咐?”

  他用力拍了拍傅玉衡的肩膀以示器重,笑着赞道:“这部纪录片,好得超乎我的想象。只希望等再过几年,太子登基了,你能专门为朕拍一部。”

  这话音还没落下,太子就吓得双腿一软,连忙表忠心,“父皇春秋鼎盛,儿子只愿永远活在父皇的庇佑之下。”

  太子一跪,在场众人都跟着跪了。

  三皇子正要开口,被他亲娘段贵妃在手臂上狠狠掐了一下,并给了他一个“闭嘴”的眼神。

  好在他这会儿智商达到了高地,看懂了母亲的示意,泱泱闭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