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话聊斋 第417章

作者:玄月扶摇 标签: 红楼梦 轻松 BG同人

  两个接力说嘴的都是无心之言,偏傅悠这个转了两道弯才听见的人动了意。

  ※※※

  没过多久,发行全国的《京城周报》和一系列晋江出版社发行的杂志上,都打上了同样一条广告。

  ——诚邀天下少年英才,以诗会友。

  要求很简单,只是年龄在十岁以下,把《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读通了的,都可以在当地报社投稿。

  所有稿件皆会汇总到京城总部,由礼部尚书林大人为首的一众儒学名家,和《海棠诗社》期刊上公认的诗词大家们共同审稿。

  接到的所有来稿,无论好坏,都会通过《海棠诗社》刊出,以示评选标准的公开、透明和公正。

  海选稿里的前一百名,可以进阶第二轮评选,这一百人投的诗稿,不但可以刊登在《海棠诗诗》,《京城周报》上也会分出专门的版面刊载。

  比起小众的《海棠诗社》,显然是《京城周报》的发行量更大,影响力更广,吸引力更足。

  人生在世,所求无非名利二字。

  太史公说的好: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诗投稿这件事,除了一点笔墨费,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可一旦胜出写,却能获得巨大的声望。

  如此一本万利……不,几乎是无本万利的买卖,但凡是个会做诗的,谁不愿意来掺一脚?

  在收稿的一周之内,全国各地投来的诗词有将近两万首。

  如果不是征稿启事上明确规定了,一个人只能投一首,只怕收到的还能更多。

  这是个大工程,整个出版社和海棠诗社,都前所未有的忙碌了起来。

  他们一边筛选评定诗稿,一边按照来稿顺序,陆陆续续把那些诗词刊登在《海棠诗社》月刊上。

  甚至于为了能把来稿尽量快地刊登完,原本一个月只出一期的《海棠诗社》,那个月硬生生出了三期,其中两期别的内容都没有,全是各地投来的诗稿。

  虽然这些诗词的水平良莠不齐,但有诗赛的噱头在,还是有很多好事的人愿意买来看一看的。

  如此一来,销量竟然暴增,得来的钱财竟勉强足够这次的运行经费了。

  ※※※

  探春一手账本一手算盘,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又省了一笔!”

  “姑娘,姑娘。”侍书兴冲冲地跑了过来,“我听到一个大消息!”

  “什么消息呀?”探春转头看了她一眼,又低头去拨弄账本了。

  见她一点都不感兴趣,侍书却不以为意,一字一顿道:“咱家二姑娘出山了!”

  “昂?”探春一呆,“什么意思,什么叫出山了?难不成二姐姐是蒙荫入仕去了?”

  “哎呀,不是!”侍书急忙解释道,“二姑娘没做官,是去给傅郡主做幕僚了。听说傅郡主新近点了台州知府,要不了多久,二姑娘就要跟着她到台州赴任去了。”

  “知府?”这回探春当真是大吃一惊,感慨道,“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呀。这才过了多久,悠悠姐就做知府了。不过……”

  她皱眉迟疑道:“二姐姐怎么突然就要给人做幕僚了,大伯母会同意吗?”

  侍书道:“既然消息已经传出来了,想来大太太也是同意的。”

  探春沉吟了片刻,点了点头,“想来也是,大伯母从来就不是个迂腐的人。因为咱们家的权势,便是二姐姐将来后悔了,嫁人还是招赘也都无所谓。”

  还是那句话,家庭容错率高。

  可饶是如此,迎春能下定决心给一个人做幕僚,并跟着对方远离家乡,也大大出乎了探春的意料。

  也是从这一刻起,她才真正意识到:前世是前世,今生是今生。便是同一个人,换了不同的生长环境,也会养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探春道:“你帮我收拾一下东西,我去找祖母禀报,趁着二姐姐没离京之前,我得回去一趟给她践行。”

  吩咐完了侍书之后,探春回家换了一身衣裳就去拜见祖母。

  史太君的年纪到底大了,难免精力不济。如今已经不到剧组去了,从事的工作也从道具师变成了道具顾问。

  探春很清楚史太君的作息规律,专门挑了一个她刚睡醒没多久的时候。

  “孙女给祖母请安,祖母今日精神头可还好?”

  史太君正歪在榻上,一个小丫头正给她捶腿,鸳鸯就坐在她身侧,拿一把团扇轻轻地扇,看起来好不惬意。

  听见探春的声音,她微微睁开了半瞌的眼睛,笑咪咪地冲孙女招手,“是探丫头来了呀。快过来吧,到祖母身边来坐。”

  探春从善如流地走过去,在她脚踏边坐了,颇为依赖地靠进祖母的怀里,“祖母,探儿想你了。”

  “这么大了,还撒娇。”史太君好笑地点了点她的额头,嘴里吩咐鸳鸯,“快把我特意留下的那叠花生酥端过来,探丫头想祖母了,祖母疼你。”

  探春嘻嘻笑着在她怀里拱了拱,神态与一个真正的七八岁小姑娘没有任何区别。

  她已经完全摆脱了前世的桎梏,真正活出了新生。

  她是贾探春,却不是那个自小困在闺训里,明明浑身难受,却又不知该如何解脱的刺玫瑰了。

  如今的贾探春张扬肆意,有广大的空间等着她肆意施展,早就用不着表面的尖刺来保护自己柔软易碎的内核了。

  等鸳鸯端了花生酥来,探春自己吃一块,就给祖母喂一块,祖孙二人很快就把一碟子八块给解决了。

  鸳鸯不得不提醒道:“老祖宗,您今日的糖分摄入已经足够了,午膳和晚膳切不可再吃甜食了。”

  史太君:“……知道了。”

  她低头叹息地看了自家小孙女一眼,“我这可都是为了你呀!”

  探出眨了眨眼,非常乖巧地道谢:“谢谢祖母。”

  至于史太君想的,孙女愧疚之下会答应帮她偷渡糖果的事,探春权当没看出来。

  “哎呀,你这个小机灵鬼呀!”史太君很恨地戳了戳她的脑门,自己倒先笑了。

第274章 赵姨娘的逆鳞

  探春嘻嘻一笑, 抱着祖母的胳膊撒娇,“人家也是心疼祖母嘛,太医和申先生都说了, 您若是吃糖多了,就容易头晕目眩,好难受的。”

  鸳鸯也在一旁帮腔,“可不是嘛,这都是三姑娘的一片孝心。老太太您呀,可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啦。”

  史太君指了指探春,又指了指鸳鸯,笑骂道:“别以为老身不知道,你们俩就是一伙儿的, 合起伙来哄骗哦我老婆子。”

  “冤枉啊!”探春大声喊冤, “要我说这事不该怪我, 该怪祖母您才是。”

  这话说得稀奇,连史太君欧忍不住问:“这又是怎么说的?你若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就罚你三天不许吃点心。”

  探春昂着头道:“祖母明察秋毫,又岂会看不出孙女我的这点小心思?既看出来了还要纵着, 分明就是疼爱孙女之故, 不忍戳穿, 这才纵得孙女越发无法无天。您自己说说,责任的大头是不是在您?”

  史太君被她逗得哈哈大笑,慌得鸳鸯赶紧给老人家拍着后背顺气,生怕她一口气上不来。

  笑罢之后,史太君无奈地摇头, “我是老了, 嘴皮子也不中用了。要是早上二十年, 便是两个探丫头加起来,我也不惧她。”

  鸳鸯笑道:“三姑娘的伶俐口齿,可不都是打老祖宗这里来的吗?”

  “鸳鸯姐姐说的对。”探春做出恍然之色,“往日里我也纳闷,我怎么小小年纪的,就什么话都会说?直到今日方才明白,根由不是我会说,只是得了祖母两分真传罢了。”

  她们两个哄着史太君,把老人家捧得通体舒泰,只觉得怎么疼她们都不够呢。

  好半晌,她才疑惑道:“往日里你不出去也就罢了,一出去就是一天,今日怎么回来这么早?”

  探春就把听说了迎春要给傅悠做幕僚,并跟着傅悠去台州的事说了一遍,且禀明了自己欲回京一趟,给二姐姐践行的打算。

  史太君有些恍然,“眨眼间,二丫头也到了出仕的年纪了。她比你大两岁,今年也不过十岁出头吧?”

  探出点头道:“祖母记得一点不错。”

  史太君便问:“你也不小了,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打算?可想过要出仕?”

  “不瞒祖母,我还没想好。”探春蹙眉道,“孙女有些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却也不愿意一辈子碌碌无为。”

  虽然她对前世已经能平常心看待了,但后半辈子压抑的宫廷生活,还是难免留些些后遗症。

  当然了,她本心里对官场自然是向往的。

  史太君虽然不知道她在纠结些什么,却温柔地搂着孙女,轻轻拍抚着她尚显孱弱的背,柔声道:“无妨,你可以慢慢想,等你想明白了也不迟。”

  “嗯。”探春窝在祖母怀里点了点头,只觉得一股暖流在心间流淌,让她还能生出无限的勇气。

  史太君道:“不管你将来想不想入官场,海棠诗社既然是你一手创办的,你就要把它经营好了,有始有终。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可是牵扯到许多人的饭碗呢。”

  自从海棠诗社打出名头之后,不知有多少落魄文人和困顿淑女,都借着写诗得的稿酬润笔过活。

  虽然晋江出版社出现得更早,但出版社毕竟是以小说为主的,客户群体很少有喜欢诗词的。

  偏偏诗词写得好的人,写出来的小说,却不一定也能引人入胜。

  探春掷地有声道:“祖母放心,那么多人的命数牵扯,我就算再不懂事,也不敢乱来的。”

  承载别人的命运,有的人会觉得很累很烦,但像探春这种人,却只会觉得有无限动力。

  有人天生就喜欢那种重任加身的感觉,喜欢解决别人觉得复杂困难的问题。

  史太君欣慰地揉了揉探春的脑门,笑道:“我家探儿是最懂事的。”

  探春有些羞涩地笑了笑,问出了藏在心里许久的一个疑惑,“一年前我还那么小,就找您要钱说创业,您怎么就敢真支持我呢?”

  史太君反问:“怎么就不敢支持了?”

  “您就不怕我赔了?或者是干不好,让您在街坊、亲戚面前丢脸?”

  “这孩子。”史太君笑了起来,“赔了就赔了,咱们家不差那一千两银子。至于亲戚邻居们,许多大人创业还成不了呢,你一个小娃娃失败了,不是很正常吗?”

  “啊,原来是这样啊。”探春有些失落,她还以为祖母是一早就看出她的才干不一般呢。

  史太君挑了挑眉,又说了一句更让她沮丧的话,“昨天和邻居家的老太太一起搓麻绳,她还夸我老当益壮,不减当年呢。”

  探春一开始没明白,但联系上下文就再次恍然大悟:怪不得在她创业期间,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她年幼而轻视,敢情大家都以为海棠诗社是祖母史太君的产业,让她出面只是为了拿钱锻炼孙女而已。

  一时之间,探春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儿。

  有点“果然如此”的尘埃落定,也有些劳动成果不被人重视的伤心难过。

  史太君笑道:“想什么呢?若是你晚十年创业,哪怕不借我点名头,也没人会轻视你。”

  一句话就让探春霍然开朗:是呀,祖母的存在,只是补足了我因年龄不足而产生的短板而已,并不能说明我能力不足。

  见她眉眼舒展,史太君心里也高兴,柔声道:“你先回去歇着,养足了精神,明日回了京城,才好和姐妹们团聚。”

  于是探春便拜别了祖母,自回东厢歇息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