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109章

作者:西羚墨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周朝时实行井田制,现在的汉字“田”就起源于井田制。

  秦朝商鞅变法后,商鞅废除井田制,在亩的大小上修改了数字,把井田一亩大小的100步改成了240步,变大之后最明显的好处就是更适合耕牛施展畜力。

  而亩产面积变大,赋税并没有提高,平均下来每亩地的赋税降低了许多。

  ——当然,这样对农人的压力也更大了,促使农人不得不去借铁农具和耕牛,日日夜夜都在田地间劳作,彻底沦为秦国“耕战机器”里被压榨的劳动力。

  【秦国改革后的耕地制度,加上它的地理位置,更适合粟的种植。】

  【粟耐旱、耐贫瘠、喜温暖、适应性强,而且对土地不挑,盐碱较轻的地区也能种植】

  【秦国凭借粟快速的粮仓充实起来,再加上后来韩国君王倾情赞助郑国修建的郑国渠,让关中之地水土肥沃,粟的产量更高了呢!】

  “哼,若不是我韩国的郑国,秦国现在一样吃糠咽菜!”

  从韩国来的小官吏恨恨地吃一口碗里的粟米饭,一想到自家国君的昏招,再一想到自己碗里的粟是来自韩国的郑国修建的郑国渠浇灌出来的,眼泪差点都出来了。

  同样是国君,大秦一代比一代强,韩国怎么就一代比一代蠢呢!

  好恨啊,韩国如果有一条郑国渠,他哪还用来秦国谋差事。秦国再好,也不是韩国。

  越想越气,再吃一碗!

  .

  “还是在大秦吃得多,我在宋国时早餐最多三分之一斗,在大秦竟然早餐都能吃半斗嘿嘿。”

  从宋国来到秦国的小官吏,捧着饭碗吃得美滋滋。他一边吃一边看向城墙下筑城休息的刑徒,看着他们碗里官府刚刚发放的口粮,更加羡慕了。

  “秦国连刑徒、奴隶都能吃这么好,等以后我回去探亲,把我其他家人也带来秦国!”

  旁边的老秦人慢悠悠吃着粗糙的粟米饭,没有开口说话。

  他没说,并不是所有秦人都能吃到粟米饭,也不是一直都能吃到粟米饭。

  以前大秦穷得时候,贫民百姓、小官小吏,谁不是肚子饿得咕咕叫。

  也是变法之后,粮仓粮食多了,他们这些身为官吏的能吃得好点,去民间看,贫苦人家吃不饱的还是有很多。

  老秦人悠悠叹一口气:天幕说后世大秦一统六国,那时的老秦人应该吃得更好了吧?

  可惜,他老了,看不到咯!

  【当秦国农业越来越发达,农耕技术走在所有诸侯国的前列,而其他国家先后遭遇饥荒、粮灾时,就注定了结果是秦国的胜利】

  【而当秦朝放弃了农民,把为秦国贡献最多的农人压榨到不得不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也注定了秦朝的灭亡】

  【成也农,败也农】

  【历代帝王口口声声重视农业,又有几人是真正的把农业、把农人看在眼里?】

  李世民向魏征拱了拱手,感慨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魏征对他上书的内容,而这一则观点,出自《荀子·哀公》,讲述的是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

  在荀子提出这一观点的一千多年后,才出现了李世民这一位护民的千古明君,并且将措施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百姓身上,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生活。

  .

  嬴政沉默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商鞅即使给了大秦改革好的制度,依然避免不了百姓造反大秦灭亡。

  大秦真得把百姓逼得太狠了吗?

  他已经下令停止修阿房宫了,但是长城不能停,骊山墓也不能停,还能如何休养生息?

  恰好,天幕说到了汉朝。!

第50章 第 50 章 农耕帝国3

  【汉承秦制,许多制度继承了秦朝,但是也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

  嬴政冷笑:呵呵。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

  他看向扶苏:“记好了,你要吸取大汉亡国的教训。”

  扶苏:啊?

  可是,天幕要是不说怎么办?

  【汉初,当权者实行“无为之治”,这个“无为”指的是对百姓清静无为,不干扰百姓的休养生息。

  但是对内又是“有为”,在连续几任君王的发展下,铁制农具、马耕、牛耕普遍出现,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斐然,国家税收持续增长,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荆咕放出一系列汉初帝王们的政策,前后承继,十分的体贴百姓。

  从刘邦的休养生息,吕后的萧规曹随,大体上并没有改动多少;

  汉文帝时期,连年减免赋税。

  到汉文帝十三年,刘恒开天辟地第一次的直接免除了农业税,这也是封建王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免除农业税;

  在免除农业税后,国库依然没有贫穷。

  刘恒采用了晁错的“纳粟授爵”措施,允许天下富人将自己的财富送到边关资助将士来发放爵位,这一项措施在当时十分有用,不仅缓解了因为免除农业税带来的经济紧张,也缓解了边关面对匈奴、南越的压力。

  汉景帝刘启时期,赋税最低到了三十税一,也就是农民只需要缴纳粮食收成的三十分之一。

  而且刘启登基的第一年,就下诏令允许百姓从土地贫瘠的地方自由迁移到土壤肥沃的地方居住和开坑荒地。

  【历经“文景之治”后,留给汉武帝刘彻的宝贵财富,原本是一番盛世景象。当时的记录,是京师国库收到的铜钱因为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太仓粮库里的陈粮压着陈粮,都溢出仓库外露天堆积。】

  刘邦听到这里,乐得直拍大腿:“好曾孙,有出息,有几个厉害的老祖宗!”

  萧何有些尴尬地看一眼刘邦,这话让他们这些大臣怎么接?顺着拍马屁?

  吕雉淡淡地瞥了一眼。

  老家伙还是这么厚脸皮,这到底是夸曾孙还是夸自己?

  【但是,刘彻也面临了新的压力。那就是人口】

  【历经文景之治后,汉朝的人口扩大了2倍到3倍,看起来是人口繁华,但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口,在天灾不断的古代,成了新的挑战。】

  “从先帝时期,一旦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有很多百姓卖子求食,到处是流民。”刘彻听到这里,表情严峻起来,“天幕也说先帝时期已经是文景之治,那为什么原本可以安居乐业的百姓走上流浪之路?”

  众多大臣猜到了刘彻想说什么,但是许多大臣本就与诸侯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噤若寒蝉不敢多嘴。

  只有主父偃,大胆地出列发言:“回陛下,是因为百姓没有田地,没地方种地又如何养活自己?”

  刘彻一声冷哼:“先帝并非没有看出来土地被诸侯国占领导致的问题,可惜,削藩失败,还白白牺牲了晁错。”

  当诸侯国占据了最肥沃的田地,百姓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给诸侯当佃农当奴仆,牺牲人身自由勉强养活自己,要么离开土地到处游荡,寻找其他的求生方式。

  这些没有产业、没有土地生存的流民,当遇到天灾或者其他动乱时候,很容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比如秦末农民起义。

  【刘彻在位时期,除了打匈奴,最大的功绩就是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这什么想不到,水利兴农,以农养兵。”汉惠帝时期,刘盈自以为是地发表着高见,被吕后一巴掌拍过去:“老实点,听天幕说。”

  刘恒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微笑,如同一朵无害而娴静的白莲花。

  刘盈却觉得自己被看了笑话,恶狠狠瞪了刘恒一眼:“笑什么笑!曲曲太子竟敢嘲笑朕,胆大包天!”

  刘恒从善如流道歉,一点也不见尴尬,反而把刘盈气得更炸毛。

  吕后看着这一幕,看看自己无能狂怒的儿子,再看向一旁的新太子刘恒,心中叹息:汉文帝啊,还是能直接免除全国百姓赋税的汉文帝,哪怕是自己也比不上。

  此时,吕后作主,已经把刘恒从代国接到长安,正式立为太子。

  对此大臣们都很满意,最有意见的并不是吕后,是刘盈。

  原本刘盈很厌恶吕后掌权管控自己,在刘恒到来后哪里顾不得吕后,看刘恒哪哪都不顺眼,处处挑刺找茬,刘恒姿态大方,从容应对,哪怕是吃亏也不会让人心生轻视之意,反而让宫人对刘恒心生怜惜,各种偷偷帮助。

  吕后同样也是后宫之主,怎么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她并没有干涉这一切,只是在默默安排吕氏的后路——不是像以前一样推向高位,反而是把能力不行品德不行的吕家人从高位揪出错误安排下去,单纯当个富家翁,能活着就行。

  刘恒同样清楚这一切,并没有表示什么意见。

  两人在沉默与默契之中,开始交割政权。

  【刘彻在位54年,武帝朝就足足占了48次,其中水灾7次、旱灾12次、震灾5次、虫灾10次、风灾4次、霜灾1次、冰雹灾2次、疫灾2次、雪灾5次。是整个汉朝自然灾害最频繁的时期。】

  刘彻听到这里,大喜大惊之后,差点无力虚脱过去。

  在位54年,自己如此长寿,多开心!

  但是天灾48次,这谁受得了!

  这跟平均每年都来一次天灾有什么区别!

  他忍不住想起董仲舒提到过得“天人感应”,难道上天对自己这么不满,他的继位就是一个错误吗?

  【当然,我们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帝王无德。同一片天,大汉在倒霉,北方的匈奴同样也不好受】

  【北方匈奴在这一时期频繁南下掠夺,正是因为他们同样遭遇各种气候灾变,在更为寒冷的北方,匈奴人更不好受】

  刘彻长长的吐出一口气,缓过来了。

  还好,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时他才听到,朝堂之上众人齐齐吐出一口气。

  原来大臣们集体被吓到了。

  缓过劲来后,刘彻快速下令:“这件消息一定会引来民心动乱,诏令各地官府安抚百姓。”

  主父偃补充:“陛下,天幕在此时出现,就是为了拯救大汉,救大汉百姓于水火天灾之中,这正是陛下的恩德,感动了天幕。”

  董仲舒斜眼:好家伙!这拍马屁拍得,陛下还不得是龙心大悦!

  刘彻并没有立刻龙心大悦,但这个说法恰好可以让百姓安心。

  连天幕这种神迹都出现了,还提前预告了大汉会有哪些天灾,只要提前做好准备,一切都能解决。

  他大手一挥:“就按主父偃说得宣传。”

  【刘彻每一次兴修水利,都伴随着天灾,水利不仅仅是为了辅助农业兴兵匈奴,也是为了救灾提高农田产量。】

  【公元前129年,夏,大旱。汉武帝纳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令水工齐人徐伯测馕土地,征发数万卒,三年才修成修漕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