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130章

作者:西羚墨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但是这时期的养鱼,只是抛进池塘里任其自由生长,还是野生生长。正式养鱼,是从汉朝开始。】

  汉朝有池塘养鱼,还有湖泊养鱼和稻田养鱼。

  池塘养鱼主要以鲤鱼为主,湖泊养鱼主要是在京师长安,是汉武帝筑昆明池训练水师之余,养鱼自己食用和供奉,多余的还送到长安市上出售,非常有经济头脑;

  稻田养鱼始于东汉汉中地区,在夏季蓄水种稻时期在水田顺便放养鱼类,还可以利用冬水田储水时期养鱼。

  稍后,巴蜀地区也开始稻田养鱼。

  在汉代养鱼业发达的基础上,出现了华夏最早的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

  隋唐动乱时期,养鱼业一度衰落,到唐朝时再次兴盛。

  唐朝沿袭汉朝,继续以鲤鱼为主,用人工投喂饲料,还出现了以培养鱼苗为业的职业者。

  宋朝时期,在爱各种风雅花哨玩意的文人影响之下,有人开始用野生的橙黄色鲫鱼培养观赏鱼金鱼。到南宋时期,金鱼已经成型,杭州的达官贵人养金鱼成风,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鱼品种,并且有了鱼病防治技术。

  明朝主要养鱼区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明朝的养殖技术更为完善,不仅出现了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畜基鱼塘,多种鱼类的混养技术更为成熟,还有河道养鱼、海水养鱼、贝类养殖技术。

  清朝时期的养殖技术主要继承明朝,但是鱼苗饲养得到发展,开始利用鱼苗在水中分层的习性将鱼苗分类撇鱼法,还有了淘汰弱性鱼苗的挤鱼法。

  .

  “我不喜欢吃鱼,鱼刺太多。”小有资产的富农家中,被娇惯的幺儿嘟嘟囔囔。

  他的爹娘这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哄着他,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有得吃就不错了,还挑挑拣拣,不吃鱼,你有肉吃吗?”富农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和妻子商量,“咱家后面的荷塘不知道可不可以。”

  “不试试怎么知道?”妻子十分兴奋,掰着手指头开始计算,“荷塘离家近,日后你耕田,我在家看着鱼塘,时不时去投喂饲料,再加上家里的鸡鸭,日后收成多了送到集市上卖了,没准能给孩子挣出点读书的钱。”

  富农瞥了一眼妻子的肚子,他妻子最近又怀上了,没法下地干活或者久坐着纺织。

  站着投喂一下饲料应该没问题,而且孩子多了,压力也更大,妻子还想着让孩子去读书,给先生的束脩也是一笔开销。

  但是他也是支持的,看天幕说了那些当官的读书人,连种地都比他家世世代代种地的农耕世家强。

  还是得读书,多挣点钱,就算读不起书院,请个落榜秀才回家也得请!

  富农当下狠狠一点头:“成!”

  【80年代初,华夏提出来开展“蓝色革命”的构想。】

  【“蓝色革命”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海洋和内陆水域养殖更多的优质水产品。】

  【60年代,华夏实现了海带养殖生产“田园化”;

  70年代,紫菜育苗和北移成功,推广后年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鲍鱼、扇贝、海参、梭鱼等人工育苗相继成功。

  随着“蓝色革命”技术的不断推广,万里海域逐渐变为“黄金海岸”。】

  【在淡水养殖上,华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良品种,不但质量高,产量也高,网箱养鱼亩产最高突破10万公斤,成为了集约化精养的重要方法。】

  “放鱼苗咯!”

  刚开年的一二月,春寒料峭着,村里已经忙忙碌碌,开始清塘消毒,施足基肥。

  整个村里只有一个大堰塘,村支部没有给谁承包,看到大家都有意愿,索性集体放鱼苗。

  村支书选择出各类家鱼,先称重,按每家每户的重量算。

  村民一手交钱,另一边有人往堰塘里下鱼苗,村支书负责登记,每个人多少斤鱼苗,年底按照收成按比例均分。

  等到鱼苗放完,大家站在堰塘边,看着新鱼苗在还寒冷的水中荡出来的一圈圈涟漪,仿佛已经看到了长大后的肥鱼跃出水面。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又是寒冷冬季。

  到了年底的时候,全村人汇聚在堰塘边。

  这是全村的大事。

  村里所有男丁集体捕鱼,是一个丰收的快乐时光,岸上女人和孩子忙着捡鱼、收拢到一起,最后统一称重,按比例分鱼。

  “年前大家总共放了100斤鱼苗,每家每户的记载都在表格上。”

  村支书拿出表格,也让人抬出公平秤,看到大家一网兜一网兜的把鱼放在公平秤上称重后汇总,得出了今年收成的数量。

  “年底现在收获的成鱼有616斤,按照比例均分。”

  村支书看到肥鱼的重量,眉开眼笑,村民也集体笑开了花。

  更让人开心的,就是分鱼开始了。

  “老王家,放鱼苗10斤,分成鱼60斤;”

  “老李家,放鱼苗20斤,分成鱼120斤;”

  “老江家,放鱼苗50斤……”

  村长每念出一户,就有一户人家出来领鱼。

  村里有公平秤,大家伙帮忙一起分鱼。

  大大小小的鱼在地上活蹦乱跳,水花溅的到处都是,但是大家都不嫌弃它腥,笑嘻嘻围在近处看着。

  最小的鲫鱼,一年也不过3-4斤;大的鳙鱼,一年可以长6-8斤,提一条可以够一家四口吃好几l顿。

  “孙婆婆家,放鱼苗3斤,也有18斤。”村支书念到孙婆婆,特意提醒帮忙分鱼的男人女人,“来,给孙婆婆挑一条肥的,帮孙婆婆杀好直接提回家过年。”

  人口少人家的放的鱼苗也少,收获的相对较少,但已经够吃了。

  比如孙婆婆,家里只剩下六十岁的老人和才十四岁的孙女,3斤鱼苗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但是到了年底,18斤的肉足够她们两过个好年。

  “哎好,好,谢谢!”孙婆婆高兴地看着邻居帮忙把大肥鱼开膛破肚杀好,也不嫌弃血腥,直接上前去提,她的孙女担心老人提不动,坚持跟奶奶一人提着袋子的一个提手。

  “回去我就把鱼腌了,可以给孙女吃好久。”

  孙女乖巧道:“奶奶你年纪大了,你也吃。”

  “好好,都吃,好多呢!”孙婆婆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南方水多,靠水吃水,哪怕是鱼喜欢的水草也方便种植,是村中统一种的。

  放到大堰塘里,村里人除了负责喂鱼的人每日喂喂,其余人各忙各自的农活,平日里不怎么管,相当于野生。

  有了鱼,养几l只鸡鸭,再加上自家的农田菜地,种点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孙婆婆祖孙两至少吃喝不愁。

  等到大家差不多分完,当然很多时候没法整秤,多一点少一点,在大丰收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在意。

  “好咧,最后还剩一些,老规矩。”村支书看着被剩下的小鱼,收起账本站了起来。

  老规矩就是扔回堰塘,再长一年,来年更肥!

  “哟,过年啦——”

  小孩子迫不及待等着这个时候,等堰塘里的水重新放回去,抓起地上多余的小鱼,打水漂似的把小鱼打回去。

  “嗨呀轻点,把鱼摔死明年没得吃了!”大人们笑着教训孩子,但也没拦着。

  ——其实到了来年春天,村里还会集体放鱼苗呢。

  .

  “这个我们可以!”宋哲宗赵煦亲自提笔把天幕上的养鱼方式记载下来,尤其是那些前朝的书名,打算亲自去藏书楼里找找《陶朱公养鱼经》。

  南宋就是在江南水域,正合适。

  南宋的农民跟他想到了一起去。

  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百姓普遍没有田地,还好村里有堰塘。

  “咱们村有堰塘,还有会养鱼的,多好的条件,大家伙一起来!”“得找个公平的,德高望重的,不假公济私的人来分。”

  “对对,不能自己贪污下来,那咱们的鱼苗不是全白放了。”

  “还得派人盯着,避免被人偷鱼。”

  一个靠水的村庄里,农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让村里老人小孩闲着没事就去盯着。”

  “要是怕孩子掉水里,就说水里有好吃的,下去把鱼压死了没肉吃了。”

  吃肉对于小孩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吓唬小孩对于大人来说也是一个常用的招数。

  解决了担心小孩溺水的麻烦,回到了最初的最大的麻烦:“那找谁来分鱼苗?”

  最后村长一拍板:“采办鱼苗的事我来。至于大家的鱼苗数量,和如何分配,都写在劝农亭的粉壁上,大家随时可以去看。”

  村人彼此一点头:“成!”

  在粉壁上公开着,谁想贪污,就是公开处刑。

  而且这时候因为造纸术和出版物的发达,村里识字的人也多了起来,写在粉壁上自己看不懂,总有其他看懂的人可以问问。

  有了这个决定,一村人便风风火火开始干起来,很快邻村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开始筹备……

  【华夏食用食用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过菌类遗存物。】

  《吕氏春秋》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十几l种大型真菌。

  到1300年的唐朝,华夏首次出现了系统描述食用菌种植的文字记录。

  韩鄂《四时纂要》记载了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这是一种符合现代食用菌栽培原理的方法,取烂木埋在地里,等同于现在人们在浅坑内填放培养料,出菇后不马上采收,打碎后埋入土内,是为了利用碎片扩大播种,施粪和淘米泔水是为了增加营养素。

  唐朝还发明了木耳的人工种植方法,到宋朝时期,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类专著——《菌谱》,书中记载了11种菌;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了古代人工栽培香菇的精髓。

  .

  “原来烂树木都有作用,难怪天幕说要种树。”朱元璋从听到天幕说大明农民土地不够就开始发愁,他总不能把儿孙们都给杀光吧?让他削儿子们的藩,才提了一句儿子们就开始哭穷,他又有些舍不得。听到现在烂木头也可以培育可食用的菌子,朱元璋连声叫好:“这菌子培育不占地方,是个好办法。”

  “唐宋可以,大明也可以。”

  这一次的菌子种植竟然没有大明,朱元璋觉得亏了亏了,必须得有名字。

上一篇:任务是攻略5t5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