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170章

作者:西羚墨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大臣们一阵肃然。

  这位陛下,从来不是个心软的,说到就一定会做到。

  现在除了好好干活,没有其他选择。

  .

  东汉,汉明帝刘阳看着天幕缓缓消失,还有些不舍得:“大汉的丝绸既然如此受欢迎,不能再被别人中转,这笔金子必须落到大汉的国库里。”

  如果不是天幕,他怎么知道大汉竟然错过了海外那么多黄金。

  班超拱手,语气坚定:“臣定不负陛下所望!”

  甘英急急忙忙道:“臣也是!”

  刘阳看着甘英似笑非笑:“但愿甘卿这次不会错过了。”

  不然,被人编故事吓唬后就不敢出海的留名方法,也太丢人了,刘阳都替自己大臣觉得可惜。

  甘英脸色烧的通红:“臣不敢。”

  他一定!一定不会再被骗!一定要带回那罗马帝国的大批黄金,连安息国的黄金也不放过,带回来才能一雪前耻!

  .

  隋朝,杨坚带着皇子们走向民间。

  “你们的俸禄取决于自己种的地收成如何。”

  “朕对太子并不满意,但是对你们几个同样不满。”杨坚自从知道杨广也是装模作样欺骗自己后,又知道隋朝二世而亡、自己没一个儿子成器后,一夜之间衰老了许多。

  哪怕经过一周多的休养,杨坚依然没缓过来,再面对儿子们的时候,神色冷漠了许多,不带私人感情,纯粹以帝王看继承者的审视眼光看着自己的五个儿子:“想得到皇位,朕给你们所有人同等的机会,就看你们能不能做到。”

  ——虽然后世主要记载杨坚的四个儿子,其实他有五个儿子,只不过三皇子杨俊死的比较早。

  杨坚一点也不留情,如同赵匡胤安排自己不省心的弟弟一样,安排起自己不成器的儿子们。

  仿佛是故意作对,挨个体验。

  大皇子杨勇喜欢享受乐舞,吹拉弹唱,被安排去当乐匠学艺;喜欢美人,就送去学舞蹈,感受美人是怎样炼成的。

  二皇子杨广喜欢浪费食物,一边吃一边扔,就让他去生产粮食,当农民,当厨师,当纤夫;

  三皇子杨俊原本想出家被拒绝,结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贪花好色,在自己府上各种淫.乱,三十岁时被王妃毒死。现在杨坚同意了他去出家,彻底断了好女色的路。

  看着杨俊激动地奔向自己梦想的地方,杨坚站在后面冷笑。

  以为出家只是修佛读读佛经就可以了吗,想的太天真了。

  寺庙里是要苦修要干活的,要治疗生病后无力求医来寺庙求助的百姓,要做豆腐施舍给贫苦百姓,还要收养孤儿和无人抚养的孤寡老人,还要放焰口普度众生,而且寺庙有田地也是要僧人自己开垦自己种地的。

  如果不是寺庙真正地帮助过百姓,真当大家都是傻子,讲讲故事说说佛经就能贡献香火?

  杨坚想:或许他真是把儿子养傻了,毕竟杨俊看起来就像是被骗的想出家,真要他去寺庙苦修,也不知道能忍几日。

  但杨坚不打算惯着他,既然选择了出家,跪着也得走下去。

  四皇子杨秀,能力平庸,历史上因为不满杨广篡位,被杨广诬陷他诅咒自己和杨谅,将他囚禁到死。

  五皇子杨谅,最受宠的幼子,历史上曾经因为不满杨广,加上看到杨秀被囚禁,吓到直接起兵反抗,但是又没什么能力,没几下就被杨素包围后投降,被杨广贬为庶民囚禁至死。

  这两齐齐被杨坚赶去种地干活去了。

  看着儿子们在地里耕作地满头大汗,杨坚身后,独孤皇后缓缓走出来。

  杨坚轻声道:“但愿他们明白朕的苦心。日后哪怕隋朝亡国了,他们变成庶民也能自食其力。”

  独孤皇后因为儿子们的事,哭过许多日,这几日眼眶还是红红的,用胭脂水粉盖住,但是声音还是嘶哑的,一开口:“那罗延……”就说不下去了。

  一想到两夫妻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想起两人勤俭节约的生活,再想起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儿子们,独孤皇后就气得想哭。

  杨坚轻轻拍了拍独孤皇后的肩膀,看着儿子们被督促着干活,没有说话。

  但凡儿子们有救点,谁愿意把皇位拱手相让,是亲戚也不行,又不是他杨家的子嗣。

  杨坚秉承着反正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儿子们能撑多久撑多久,不能带坏他的名声,都给他滚去民间给他刷民声去。

  他的儿子,可以平庸,可以无能,但是不可以祸害百姓,毁坏他辛苦为百姓带来的太平。

  想起天幕上曾经放出来的数字,杨坚难得露出一丝骄傲:

  “我们隋朝的百姓,是人均土地面积最多的。”

  而那是他为百姓打下来的江山,土地就是给百姓最好的礼物!!

第70章 第 70 章 后续影响2

  李世民时期,百姓算是满意度相对较高的时代。

  刚经历了隋末各路起义,死伤无数后换来的和平,许多家庭还以寡妇、老弱病残居多,民间百姓自己也是不想再起战争。

  这个时期主要是外患,大唐的疆域还没有历史上看到的大唐超过一千公里的巨大版图,周边还有许多外患。

  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百济、高句丽、大食、吐蕃,还有后世屡屡提到的日本。

  “天幕上的重视的这些植物,大唐同样需要重视。”李世民首先想到的,同样是对外贸易中的高额利润。

  没办法,大唐的国库现在穷啊。刚经过渭水之盟,尉迟敬德虽然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但是东突厥依然突破了防线,抵达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

  若不是李世民当机立断,亲自带着房玄龄去渭水谈判,大军随后压阵,让东突厥忌惮士气大盛的唐军,恐怕现在他们就不是安安稳稳地坐在龙椅上,而是再次沉沦战火,正厮杀的不可开交。

  突厥不灭,大唐终究是有强敌在卧榻之侧,无法安睡。

  经过天幕的提醒,大唐人发现,原来不止突厥,还有百济、高句丽、日本、大食,都是强敌。

  想要养兵,首先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需要国库充裕。

  简而言之,要钱。

  “茶马古道的这种茶叶贸易可以一试,咱大唐的茶也不差嘛。”出身世家的长孙无忌抚须道,对天幕说宋明清的茶叶贸易更厉害还有些不服。

  明明大唐的起源更早,那宋朝的点茶戏还不是根据大唐的茶道演化而来。

  房玄龄点点头:“茶末也可以与奶茶同煮,比那容易破碎的绿茶方便运输。”

  杜如晦补充道:“草原人恐怕不仅仅是没蔬菜,也没水果,大唐完全可以把水果当奢侈品,高价卖给草原上的那些贵族。”

  李世民:“水果还是需要注重运输,储藏。”

  主管经济的戴胄激动道:“修路,从水路把水果从南方运来长安,再走陆路北上。运输越艰难,越得卖出个天价,让他们拿黄金来买!”

  曾经出使西域的裴矩:“没错!还有长安的各个外国遣唐使,都得收费,凭什么白学我们大唐的好东西?”

  工部尚书李大亮:“那什么果脯、蜜饯,相对来说好保存,但是新鲜的水果应该更受欢迎。北方缺水,干旱,这水果在贵族里应该很受欢迎。”“竹子与稻米杂交可以一试。”

  ……

  刚开始李世民还跟着一起出言划策,后来看到大臣们群情激奋,你一言我一语,索性不说话了,往后一靠,看着大臣们商量起如何坑外邦人,商量的那叫一个积极热情,仿佛世家之间的隔阂、派系不同的争斗通通消失了一样。

  李世民砸吧砸吧嘴,还有些遗憾,若是他宣布如何削弱世家、如何选拔民间人才时大臣们也能如此积极就好了。

  长孙皇后仿佛看穿了他的小心思,冲他眨眨眼。

  李世民偷偷握住长孙皇后的手,在宽大的袖子中勾长孙皇后的手指头,长孙皇后的手指一缩,快速瞪了他一眼。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李世民顾不上儿女情长,坐直身子紧张地看向殿外。

  这莫不是哪里传来的什么军情急报?

  但是看到来人,他首先就松了一口气,是工部的匠人。

  “陛下,好消息!天幕说过的肥皂做出来了!”匠人带来了制作好的肥皂,激动地献上物品,还有他们的新发现。

  “将作监尝试后,发现什么油脂都可以!除了豆油,动物油脂也行!”

  大臣们齐齐兴趣满满看向肥皂。

  只见巴掌大小的一块,看起来跟糕点似的,呈现豆油混合碱凝固后的乳黄色,看起来光滑凝润,的确比香胰子看起来好看,也比澡豆皂荚豆面之类来得方便。

  李世民起了兴趣,挥手让太监送上水和擦手的帕子。

  大唐时期的议政殿,皇帝的龙椅并不是明清时期那般的高高在上,而且大臣们是可以坐着的。

  大唐的君臣礼仪传自大汉。

  汉初,待诏博士叔孙通奉刘邦之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上朝礼仪。

  根据《史记》记载,汉朝的礼仪是:上朝之时,武将们站在西边,面朝东;文官们都站在东边,面朝西。皇帝出来后,文武百官依次向皇帝朝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人敢喧哗失礼。

  但是朝贺之后,大臣们是可以落座,或者说跪坐。在汉朝时还没有椅子。

  大臣们向皇帝汇报工作时,一般都跪坐。

  当丞相来上朝时,皇帝还要站起来表示尊重,因为相权可以制约君权,这也是为什么刘彻一上位就使劲杀丞相,为了分散相权加强君权。后世的文人对刘彻评价不高,也有他们的权力被收走、帝王更加独断专行的原因。

  从汉朝往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皇帝和大臣都坐着议事,君臣之间的等级悬殊并不是很厉害,皇帝的权力会被相权作为代表的官吏集团制约。

  到了赵匡胤时期,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更喜欢大权在握,集中君权于己身,故意趁丞相起身说话时撤丞相的椅子。

  从此所有大臣的椅子都被撤走,大臣们开始站着上朝。

  对此,朱熹还抗议过。

  朱熹老人家很实在地从自身感受出发,说:“陛下,废除大臣的座位很不好,君臣讨论问题往往耗时很长,站着说话很累。”

  众多老臣连声附和。

  但是没用。

  皇帝表示:不听。

  到了元朝时期,来自草原上的皇帝以自己的方式越发加强君王权力,要求官员跪着汇报工作。

  官员汇报工作结束,得到皇帝“平身”的许可后,才能站起来。

  南宋灭亡后,南宋丞相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忽必烈要他行下跪之礼,文天祥拒绝了。

  文天祥只是微微作揖,并且表示:“自古以来‘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的礼节是作揖。”

  忽必烈不满也没办法,文天祥已含死志,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怕帝王之怒。

  明清不但继承了元朝的跪拜制度,大臣再也没有了朝堂之上坐着的资格,清朝时还实行“三跪九叩”,对外国使臣也如此要求,导致了不少外国使臣不满。

  此时的大唐贞观年间,大臣们上朝时正襟危坐,脚下有茵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