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396章

作者:西羚墨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朱载堉的相关音乐理论的书籍,在清朝时期被封禁了,所以民间对朱载堉几l乎完全没听说过。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随着西方传教士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和《乐律全书》《律历融通》等书籍带到西方,十二平均律理论也被带到西方,王子朱载堉随之享誉欧洲。】

  【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朱载堉为现代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曾评价朱载堉:“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朱元璋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却半天没说话。

  他为自己后世子孙的成就高兴,却也为子孙之间激烈斗争、互相诬告的现象感到悲伤。

  自己极力想要实行嫡长子制度,就是吸取元朝因为不实行嫡长子制度、王室动乱的教训,但是看来,最终还是没有用。

  他各种吸取前朝教训,做出的措施,看来不但没有起到作用,还起到了反效果。

  就如同这禁止唱戏,连宗室都去研究戏曲音律,民间又如何避免?

  可是重罚宗室吗?

  朱元璋不用询问都能猜到,宗室也是不得已,为了不被猜忌才故意放纵自己沉迷戏曲优伶。

  一个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一个被关19年,除了研究戏曲音律还能做什么?

  若是不找点事情做,恐怕早已抑郁而终了。

  朱元璋第一次感到了无力,儿孙还能教育,这隔得那么久的子嗣,该如何教育才能避免悲剧?

  【从宗室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明朝禁戏不会长久。】

  【明成祖和明英宗时期,各有一条法令,后者为京城五城兵马司禁止流行小曲《小寡妇上坟》,禁止唱这种不吉利的“坟戏”。】

  【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就对部分戏曲加以鼓励,极少禁毁。】

  【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明朝传奇戏曲的繁荣阶段,明宪宗和明武宗还是戏曲爱好者。】

  朱棣:“……”

  这子孙可真是打老祖宗的脸,生出来就是为了气人的吗?

  【到明末时期,随着通俗小说的繁荣,明神宗和明思宗颁布的文化管理政策都转而针对小说,尤其是极易煽动百姓滋事斗殴的《水浒传》等。】

  施耐庵:???

  怎么又来!

  他的《水浒传》这么不受人喜欢吗?!

  【明朝既保守,又开放,是有一个过程的。】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政治气氛严峻。尤其是洪武大逃杀时期,明太祖大杀功臣,同时打击知识分子;以及明成祖刚登基时严厉打击建文旧臣。】

  【宣德时期,因为宣德皇帝朱瞻基也喜欢玩,政治一度比较宽松;到了明英宗时期,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为代表的文官定年号为“正统”,意思就是要回归到祖宗的法治、圣贤道理。这其中是有个触发点,触发点就与前面所说的《剪灯新话》有关。】

  江西吉水人李时勉在北京做国子监祭酒,他发现国子监的风气很不好,于是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

  “现在国子监很多学生不学好,不愿意读孔孟之书,而是读歪门邪道的小说,比如《西厢记》《剪灯新话》《剪灯余话》。都是写诲淫诲盗的书籍。”

  “国子监的风气需要大力整顿!民间读书人的风气也需要整顿!”

  说这话、并且执行的,正是曾经的落榜书生、后来臭名昭著的宦官,王振。

  在大臣提议、帝王许可、宦官执行的手段下,民间风气再次变得严峻起来,最体面的职业只有一种:从仕。

  【第二阶段,从正统年间到成化年间,从明英宗朱祁镇到明宪宗朱见深。】

  【这段时间出了两件大事,就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都与朱祁镇有关系。】

  【因为上层的混乱政变,民间出现了一批富人帮助国家赈灾、救灾,朝廷将他们表扬为“义民”,这一阶段的风气渐渐开明;】

  【然后就是成化到正德年间,明朝进入了多元化社会,有了丰富的文化。】

  北方出现了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南方出现了“吴中四才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

  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名师讲学:陈献章、湛若水师徒讲学,罗伦、章懋讲学,王阳明的心学出现,各地开始开办私学——在明初前五十年,是不允许私人讲学的。

  .

  张居正对这些私学并没有好感:“私学真是屡禁不止,日后定成大患!”

  所以,他执政期间,摧毁了一批书院。

  无独有偶,在明末,魏忠贤也摧毁了一批书院。

  理由都是一样,因为书院评议朝政。

  【万历年间,因为万历皇帝不上朝,反而让民间风气更为开放——由此可见,有时候当权者乱作为还不如躺平,就像西方有些地方政府选举地方官宁愿选只猫或者选只狗,毕竟不会说话的猫狗比乱说话的皇帝好伺候多了。】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荆咕特意放出了欧美的猫市长、狗市长,狗市长还是世袭的,妈妈去世了孩子连任。

  市民对动物市长非常喜爱,接受采访时直白地表示:“这是美国唯一可以按命令闭嘴的政客。”

  “它从来不咬人,还很喜欢和孩子们亲近,这是一个真正亲民的市长。”

  网络上也表示各种支持:“有狗市长在,永远不会有狗仗人势的狗官,比连狗都不如的人当市长好多了。”

  .

  古人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总骂人是狗官,现在发现,后世还真有狗官。”百姓看着那货真价实的狗子官员,还被人穿上小衣服,佩戴者勋章,还有授勋仪式,越看越喜欢。

  那毛茸茸的狗子那么亲人,还会跟人握手,比只会加派徭役的狗官值得信赖多了:“这种狗官比那种狗官的确可爱多了。”

  “我们现在的狗官连狗都不如,不如……”一群人说着说着,自动消音。

  但是眼神都是带着跃跃欲试,只要想想自己现在的地方官真被换成一只狗,就觉得有趣。

  【就在这一时期,东西方发生了交错,也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荆咕做出了熟悉的东西方的对比图:

  1492年,正是明朝唯一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在位。

  当朱佑樘在内改“粮中盐”为“银中盐”、忙于治理水患,各种改革,对外开始限制“朝贡贸易”,取消了贡使的许多特权,让“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时,哥伦布携带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率码丛领一支小型船队驶向遥远的未腔岁知世界。

  从这一刻开始,华夏与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开始发生改变。

  1492年,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正在参加浙江的乡试;

  同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1498年,苏州人唐寅,或者说更熟悉的名字吴中才子唐伯虎,在南直隶的乡试里中了举人第一名,也就是解元;

  同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1499年,王阳明和唐寅同时参加明朝的会试,这是唐寅的第一次会试,也是王阳明的第三次会试;

  同年,达·伽马回到了葡萄牙,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1522年,王阳明在绍兴赋闲,和学生讲论《大学问》;

  同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已经到达尾声,成功返航……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朝的文化风气,主流依然是科举,而且是越来越狭窄的科举。】

  不爱学习的年轻版王阳明连连点头:没错,科举多狭隘,还不如竹林广博,适合思考深刻的哲理!

  而被牵连舞弊案的落魄唐寅只觉得快意:没错!既狭窄又逼人疯狂,还不如自己写书画画,浪迹江湖!

  看到天幕把自己与西方的航海家对比,唐寅在落魄中发现了新的世界。

  反正官场无望,不如,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这里先介绍一下,不是每朝每代的科举都很狭窄的。】

  【隋炀帝初开科举时,分十个科目录取人才,叫做“十科取士”,招募的对象既包括治理国家的人才、也包括贯彻法律的人才、创作诗赋的人才;】

  【唐朝时期,科举既有熟悉儒家经典的明经科,也有考才学的进士科,还有算科、书科,也是录取各方面的人才;

  宋朝前期,科考以辞赋为主,从王安石开始,科举考试变成以经义为主;】

  【到了明朝,科举考试依然是以经义为主,而且被局限在了朱熹章句的“四书”、“五经”里,以“四书五经”出题,要求考生以“四书”的集解回答,作答必须要带“圣人言”。

  到明朝成化年间,科举进入八股时代,科举靠文章必须根据八股八段的程序化写作——这也正是传到清朝,被后世批判的明清“八股取士”。】

  朱元璋暴怒:“这是谁这么愚蠢?八股取士,你这是偷懒!”

  想不到,有一天大明的皇帝竟然被并列在隋炀帝的旁边,还是不如对方,朱元璋深以为耻!

  李世民大开眼界。

  “全天下文人只写八股文,那六部官吏如何安排?”

  都写八股文,谁适合去兵部,谁适合去吏部,这怎么看???

  刘彻摸了摸下巴,觉得后世也不是什么都先进,这科举制度不也是越走越奇葩。

  【很多人可能说,八股取士也不是谁能会写八股文的,八股文写得好,那都是人才。】

  【话虽然没错,但是一个国家只有八股人才不觉得可怕吗?】

  明朝考生也疯狂点头:他们也不想!

  正是因为严苛的八股取士,多少考生屡屡落榜,这八股文难度很大,为难了不少原本更擅长其他科目的考生。

  【咕咕说几l个八股取士的后遗症:】

  【首先,明朝朱元璋定下的四夷馆无以为继,科举不考外语,渐渐的没人学习,导致没有了懂外语外文的人才,加上朝廷推行“禁海”“禁边”政策,连日语、蒙古语、朝鲜语的人才都没有。

  到万历年间,援朝战争时,朝廷竟然找不到懂外语的人,四夷馆几l乎快倒闭了!最后朝廷只能临时从宁波找了一个书生。】

  朱元璋闭上眼睛,第一次有了逃避心理。

  他并非不知道外界的威胁,也并不是要完全不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四夷馆属于礼部,就是专门学外语、做外交部门,想不到竟然会没落到快倒闭了!

  朱元璋现在很想问问,后世的子孙到底是怎么想的!

  日本倭寇骚扰大明那么多年,一直到明末还有百姓自发组织去抗倭寇,朝廷竟然没有会日语的官员!

  【其次,钦天监无人。

  在东汉张衡发明浑天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而明朝钦天监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也无力创新,用得竟然还是元朝的《授时历》。这有一个可怕的后果,就是历法不准!】

  朱元璋顿时更紧张了。

  明初,现在也在用《授时历》!

  【从元朝到明朝中后期,《授时历》已经用了三百多年,预报和计算出现了很多问题。

  从开始的小错堆积到后来,时间误差越来越大,连农耕的时辰都不准,比如南方的立春和北方的立春因为地理气候不同,原本不同,需要历法农时来参考。还有月食日食,计算错误会导致民心大乱,这原本是钦天监来观测天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