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梨遥
当时乱糟糟打成一片,又听说长安直接爆发了政变,自己却所知甚少,谨慎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皇帝之位听上去诱人,但也很废命啊。
【这个时候,出自功臣集团的宋昌对于长安那些人的心态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坚决支持代王入京即位。最终,刘恒认可了他的想法。
从这个时候开始,代王刘恒开始了他的太宗之旅,每一步都走得恰到好处。
首先,他没有跟刘贺那个大憨憨一样,收到消息立马直奔长安,而是先让自己的舅舅薄昭作为使者,前往长安进行交涉,并将最新的长安动向传回代国。
待确认无误之后,刘恒方才不紧不慢地带上了自己的八个心腹往长安而去。】
已经是此次第一次被cue的刘贺已然无言以对。
虽然但是,他同他孝文皇帝的情况还是大有不同的吧。那他接收到的诏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呀,昭帝驾崩了呀,他不赶紧跑到长安来,要是到手的皇位飞了该怎么办?
毕竟他又不知道,原来皇帝还可以按天坐的嘛。
【代王等一行人抵达,却没有直入长安,而是在距离长安五十里的地方再次停住,派遣宋昌前往探路,发现文武百官已等候在渭桥,方才行进到渭桥。
翘首以待的长安百官见状赶紧以见天子之礼跪拜刘恒。
刘恒却赶紧开始了自己二辞二让的表演。
以太尉周勃为首的
群臣在请求私下密谈被拒之后,奉上天子玺绶再次跪拜,并请求他直接入主未央宫,又被刘恒婉拒。
刘恒坚持要先去往长安城中的代王府邸再做打算。】
刘邦摩挲着自己的下巴,脸上流露出了一丝笑意。
果然是乃公的好儿子,就是会审时度势。
万万不能从一开始就被这些眼高于顶的功臣们牵着鼻子走,再说了,那个时候长安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还说不好,绝不能轻易就突出任何内心的想法来。
他们这些臣子不是喜欢猜吗?就让他们猜去吧。
吕雉此刻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刘恒?
她之前从未留意过此人,没想到,刘氏诸侯里还有这么个人物。
但她吕氏子孙不靠谱,如果她能够提前招揽到此人,又能否保全自己吕家家人的性命呢?
【而天子玺绶事件是汉文帝高超的政治水平的初次体现。他有礼有节地拒绝了功臣集团强势的第一次攻势,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在一开始就与功臣集团保证了一定的距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某种意义上,从这一刻开始,功臣集团也重新开始审视与评估这位由他们自己不远万里亲自请回来的“祖宗”。】
功臣集团众人:……
不得不说,后悔还是有一点后悔的。
是真的给自己找了个祖宗回来。
他们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才会觉得代王容易被控制?
分明是代王一个人,就胜过一堆不成器的外戚集团啊。
第132章 太宗上位计【四】
【在长安之中的代王府邸之内,方才演得意犹未尽还没演够本的推辞大戏此刻来了个续,大家彼此都十分入戏。
周勃再次掏出天子印玺,跪拜奉上。
刘恒先面向西方辞让两次,再面向南方,又辞让了三次,群臣也积极配合刘恒的表演。
五让天下之后,刘恒终于“勉为其难”地松了口,表示自己可以尝试一下接过皇帝这个重任。】
好一个“五让天下”,好一个勉为其难。
始皇帝自己没经历过这种事,因此听起来十分津津有味。
其中道理,他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是都是人精,稍一分析,还能不明白刘恒此举的真实意图吗?
始皇帝深深叹了口气。
天幕方才说什么来着,刘恒在那什么高帝四年才出生,那刘邦十二年就去世了,算来刘邦去世的时候刘恒能有多大?结果在远离都城的偏远代地竟然能有如此手腕与敏锐度。
饶是始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也许当真是天赋异禀吧。
今天也是羡慕别人家儿子的一天呢。
【至于刘恒为什么要屡屡辞让,渭桥推辞还不够,到了代王府邸还要再来这么一出?当然不可能是真心推辞啦,不然他为何要千里迢迢跑来长安,他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了?
这个时候,汉文帝这朵在中华史册之上傲然绽放了两千多年的盛世白莲花皇帝终于悄然显露出了其真容。
白莲皇帝要诀之一,熟练掌握一门叫做欲迎还拒的艺术。】
天幕之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Q版画面。
画面之上,一个穿着汉初诸侯王服的小人正在跟跪拜的众人屡屡回礼。
而那个画面中心显然是代表着刘恒的小人头上,是一朵硕大无比的白色莲花。
小人旁边还特意放大写了四个大字:单纯、无辜。
刘恒:……
什么欲迎还拒,怎么说得这么让人感觉奇奇怪怪的呢。
这下,原本还不明白什么叫做盛世白莲花的诸位做古之人,顿时心领神会了。
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形象?
这不就是他们大汉的孝文皇帝本人最真实的写照吗?
【皇帝之位嘛,那是要坐的,但是姿态一定要摆好,休想将任何一口黑锅扣到他的头上,也休想在彻底将所有人拉下水之前授人以柄。
我可从来没有过任何不臣之心哦,既没想过要入主未央宫,也没想过要承继高皇帝之宗庙,更没有想过要接受天子印玺。都是这些胆大妄为的臣子们自作主张,非要将这玩意塞到我的手里的呀。我实在是勉为其难,无可推拒。
如此一来,便是有任何变故,反正跪拜在他面前的这些功臣集团的股肱之臣们,有一个算一个,性质比他可恶劣多了哦。
从此之后,当皇帝之前先搞个三辞三让成为了非正常即位的皇帝上位前的标配,成为大家不宣之于口的默契。】
刘邦闻言,简直是大喜过望。
没错没错,这才是乃公的好儿子嘛,浑身上写写满了乃公遗风呀。
尚是皇后的吕雉:……
而高祖朝的功臣集团的众人虽然此刻并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却也忍不住纷纷沉默。
不必再多说什么了,他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之后的种种腥风血雨了,总之肯定跟他们原本的计划不说南辕北辙吧,至少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难道,陛下这么多儿子里,最好搞定的,竟然还是太子殿下不成?
【在功臣集团的簇拥之下,他们火速“清理”了此刻还霸占着未央宫的后少帝,而后迎刘恒入主未央宫,昭告天下,从此正式成为汉朝官方意义上的第三位皇帝。
而获得了行政权的刘恒目标明确,政令老辣,直指要害。其发布的第一道诏令,便是任命代国旧臣,力挺他来长安接受皇位的宋昌担任卫将军,接管长安城南北二军的指挥权,控制了长乐宫与未央宫的警卫力量,又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殿门的守卫工作,彻底将宫廷警备力量纳入了自己的管辖。
从此汉朝政治格局变成了以文帝代国旧臣所代表的宫廷势力、功臣集团及刘姓诸侯王角逐的主场。】
刘贺就不明白了,没错呀,他也是打算这么干的呀。
给长乐宫守军换上自己的人,然后他就被换了呀。
【而汉朝,尤其是汉初南北二军及殿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谁掌握了南北二军,谁就能掌控长安城,而谁掌握了殿军,谁就能控制宫廷。
因此,在发动宫廷政变之时,周勃等人首先撕开的口子,便是长安城北军,北军有五万兵力,是长安城最重要的军力来源。也正是因为北军军权的成功夺取,导致吕氏外戚跟被杀鸡一样轻而易举地被打败,连挣扎都没来得及挣扎。
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文帝自然不可能让故事重演,终文帝一朝,宫廷守备力量始终牢牢掌握在代国旧部的手中。】
吕雉简直忍不住抚了抚额头。
虽然从之前的天幕之中,她已然预料到了吕氏家族惨烈的下场,但是这跟杀鸡一样轻而易举被打败,也实在是让她始料未及。
不是,她都已经为吕氏一族准备得这么充分了,你们好歹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之类的,怎么听起来这完全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戮啊。看来如果想要保住吕家,还是得另想办法。
侄子们看起来十分不靠谱的样子,她是不敢再倚仗了。
【数十年之后,武帝晚年,戾太子刘据起兵之时,也是跟诸吕之变之时的周勃等人差不多的路子。即抢占武库,而后以北军为突破口,将自己武装起来。可以说,战略及准备之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汉朝宫廷政变的必经之路。
不过比较倒霉的就在于,一方面,托他那位干啥啥不行,拖后腿第一名,贪污挪用北军一千九百万军饷的表哥公孙敬声的福,导致掌控北军的昔年卫霍旧部对于太子势力并没有格外的亲近。在
刘据亲自来到北军军营颁布符节之时,北军使者只受符,而未出兵。
另一方面,更倒霉的地方在于,他爹是制度小天才汉武帝,生平最喜欢搞制度建设,里里外外搞了一通。没错,汉武帝把南北军也改革了。裁撤南军,改革殿军,增加了两支天子侍卫禁军,由皇帝直辖。改革北军,增设俸禄两千石的八校尉,互不隶属,统率常备精兵,也由皇帝统一直接管辖。
因此,刘据面临的夺兵权剧本难度直接飙升到了地狱级别。
所以,刘据政变的失败,也未必就是他本人太菜,剧本难度不一样了啊喂。】
刘彻:……
在一阵沉默之后,刘彻很快便抓住了重点。
什么?
公孙敬声竟然敢贪污他大汉北军的军饷?
过分,砍了,都给他砍了。
卫青与霍去病沉默以对。
陛下,不要以为他们看不出来,你这其中绝对有一大半是泄愤的成分在的。
但他们却也并不会阻止。
贪污军饷?还贪污了一千九百万?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而汉朝前面几任皇帝及吕后等人眼前就是一亮。
还能如此!
听起来好像很不错的样子。
学会了学会了,他们这就照葫芦画瓢搞个南北军改革!
【话说回来,在搞定了宫廷守卫之后,汉文帝开始着手巩固皇位。毕竟皇帝虽然当上了,但是这皇位它四面漏风啊。长安城中,刚刚发动了一场血流满地的宫廷政变的功臣彻侯们仍旧居住在长安城北阙,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安分的样子,但是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勾结在一起,又一次发动宫廷政变呢?
长安城外,实力强大的诸侯王们与刘恒同宗,大家都留着天子血脉,凭什么是你曾经这个要啥啥没有的代王当皇帝呢?诸侯王们,尤其是曾经在诸吕之变之中在外发兵助阵的齐王一脉的诸侯王们对皇位更是蠢蠢欲动。
更不要提日渐强大的匈奴外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