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皇汉武恶补科学 第194章

作者:梨遥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第157章 太宗上位计【二九】

  【据说,建隆二年杜太后病危,曾在赵匡胤侍疾之时召赵普进宫记录遗言,对皇位继承问题做出了一番交代。

  杜太后将赵匡胤之得天下归纳为后周幼主即位,国无长君。为了避免宋朝重蹈覆辙,应当将皇位传给其兄弟,这方才是社稷之福。

  这份遗书被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得名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的疑点可谓重重,关于到底有没有这个盟约,如果有,这个盟约上又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会在太平兴国六年才昭告天下有这个内容。

  总不能真如大家调侃的那样,找了六年,才终于从犄角旮旯里把这个金匮找出来吧。】

  已经正式登基称帝的赵光义:……

  怎么,他就想要在太平兴国六年再拿出来怎么了?

  既然是疑案,那岂不是正说明了后世历经千年争吵也没有吵出一个结果来,这还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吗?

  赵匡胤更是哽住。

  是他赵光义不想找吗?那肯定是找不着啊。

  他这个开国皇帝还没死呢!

  即便是他娘当时真有这个想法,他自然也不会让赵普记录下来,还藏之于金匮之中,更不会让赵光义知道还曾有过这么一回事。

  开什么玩笑呢,还嫌赵光义的觊觎之心不够大吗?

  不过……

  自己的弟弟他还是了解的,就按照赵光义那狭小的心胸,一旦上位,怎么可能放过昔日的敌人赵普呢?确实也只有这样的一份“大礼”才能使之前嫌尽弃吧。

  赵匡胤在心底冷哼了一声。

  【其实,金匮之盟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外部坏境在的,如果赵光义一登基就大大方方拿出来,那么我相信绝大部分人虽然会对其真实性有一点猜测,但还是会更倾向于真的曾经有过这么一份盟约,最多就是润色了亿点点而已嘛。

  毕竟虽然我们以一个后来者的角度可以看到,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其儿子已经长大成人。

  但是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德昭才不过十岁,那是妥妥的幼子,再考虑到杜太后的人生经历,在她活着的时候见过的那些五代十国时期的君王,就没一个在位能超过十年的,瞧着这宋,看起来跟那些割据政权也没什么分别的样子,她对于皇位传给孙子,有所顾虑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但经过宋太宗一番猛如虎的操作,金匮之盟的可信度只能说是断崖下跌。】

  赵光义听到前一半还忍不住心情激动,就是嘛,在他看来,金匮之盟的内容再合理不过了。

  莫说他娘去世的时候德昭才十岁,就是当真二十来岁,那也是个涉事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哪里能够解决他即位之时那样复杂的内外情况嘛。

  若不是在自己的英明带领之下,国家又岂能这么快遍步入正轨呢。

  赵光义对于天幕所贬低自己的那些话,是一个字也万不愿相信的。

  【即便是仍旧认为金匮之盟是确有其事的

  人,对于金匮之盟的内容,显然也不会相信宋朝的《国史》中的所谓“单传约”。

  好吧,其实连宋人也不相信这会是个单传约。

  所谓单传约的意思呢,就是只有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至于赵光义传给谁,那就没有约束了。

  因此,纵然是对宋太宗有上一层当朝皇帝滤镜的宋人,在自己的私史之中,也更加偏向于所谓金匮之盟,是三传约,即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光义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沉默,是如今的赵匡胤。

  好吧,退一万步来说,便是当真有这么一纸盟约,他还在现场呢,真搞出一个单传约,是觉得他到底是个什么品种的傻子不成?

  就算为了国家稳固之大计先行妥协兄终弟及,但人又如何能不爱子。

  江山是他自己亲手打下的,他如何可能不希望千秋万代之后,坐在皇帝宝座之上的,是他赵匡胤的儿孙呢?

  如今看来,还是亲手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才最靠谱。

  【然后就不得不提到金匮之盟出现的这个奇妙的时间。

  在太平兴国五年所著之《太|祖实录》之中对于所谓金匮之盟,并无一字提及,也恰好证明,金匮之盟的出现,确实是在太平兴国五年之后。

  其说法最早见诸于史册,诶,这不巧了嘛,正是太宗他儿子宋真宗时期重修的《太|祖实录》,也被称之为《新录》。

  可能是太着急为自己亲爹在太|祖朝找点存在感,《新约》之中非但详细说了金匮之盟之事,甚至说太宗也在现场,一下子直接打击了整本《新录》的可信度。】

  赵恒:???

  怎么就打击了《新录》的可信性了?

  难道不正是因为他爹在现场方才更能体现他爹深受信任,并且在当时已经是无法撼动的一大力量了吗?

  岂不正说明这皇位非他爹莫属?

  赵匡胤表示,能不能尊重一下他。

  如果没听错的话,这本实录的主人公应该是他才对吧。

  【尤其是,作为给太宗贴金之作,这个《新录》已经是惯犯了。

  譬如它说正是因为赵光义叩马直谏,方才有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时所立下的不扰民,秋毫无所犯的军令,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没他不行,没他赵匡胤玩完了的那种程度。

  只能说,赵恒为了他爹即位的名正言顺尽力了。

  非但很尽力,还用力过猛了。

  毕竟《旧录》之中对此一字不提,两相冲突之下,自然引起了大家探求的欲望嘛。

  于是深入研究了一下,大多宋史专家认为,陈桥兵变之时,赵光义主要负责的,是在家里陪他娘杜太后。

  嗯,怎么不算是汗马功劳呢。别人马上平天下,他可真给太宗长脸啊,别出心裁,在家中安稳后方呢。】

  赵匡胤:……

  他错了,是他低估了赵光义家人的不

  要脸程度。

  没错,从今天,不从现在开始,他就已经跟赵光义没有任何关系了,他肯定跟赵光义不是一家人!

  怎么连陈桥兵变都要跟赵光义扯上关系。

  他还需要赵光义来给自己出谋划策吗?那只能叫拖后腿。

  【而且更加微妙的地方在于,正如赵普被罢相之后不到一个月,赵光义就进封为晋王一样。

  正是在金匮之盟横空出世的隔天,赵普便重登相位,顺便兼职侍中了。

  真的,这可真的不是我们想要阴谋论啊。

  只能说,赵光义未免也有些太着急了,就把我是背后最大的BOSS写在了脸上的节奏啊。】

  好家伙,隔天?

  刘彻叹为观止。

  这是连装都懒得装了吧。

  他一个人坐拥两大疑案,还真是他努力的成果呢。

  【而赵光义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扶持赵普,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与赵普一拍即合,为自己即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找到了一个说辞。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打击当时摆在自己一脉继承人的面前唯一的障碍——当时即位之时被他用来彰显自己宽厚和合理即位的好借口,封王又尹开封的那位皇弟赵廷美。

  合着赵廷美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啊。

  毕竟那个时候,赵德昭已经被迫自杀,这事稍后再提。而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德芳也在前不久突然死去,史书上说他“寝疾薨”,注意,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不是七老八十的老年慢性病人哦。

  只要将赵廷美再解决掉,那么赵宋家的天下,毫无疑问,便只有太宗一脉的继承人了。】

  果然……

  听到了自己两个儿子的死讯,赵匡胤冷笑一声。

  看来德昭想必是赵光义逼死的,德芳的死因八成也是被动了手脚的。

  好啊,果然是“阴谋迭出,疑案重重”呢。

  太平兴国初年被点到名的三人顿时觉得头皮发凉。

  【果然,在赵普复相次日,赵廷美就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自己申请位在丞相赵普之下。

  但这却已经无法满足赵光义的需求了。

  次年,赵廷美被“告发”犯上作乱,与其密切关联的文武之臣被贬,赵廷美也被远逐开封,两年后,在房州忧悸而亡。

  就跟逼死赵德昭之后赵光义一番表演,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表示何至于此。虽然此刻赵光义已经大权在握,但是逼杀之罪,他可是不愿承担的。

  赵光义别出心裁,跟自己的大臣说,这个赵廷美呀,是他乳母耿氏所生,所以算不上亲弟弟。

  当然,编纂《宋史》的作者毫不留情在《杜太后传》中揭穿了这一谎言。

  咱就是说,这事你爹知道吗?你娘知道吗?

  还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母子情深呢。】

  被迫知道了的杜太后:……

  她生了几个儿子自己心里能没数吗?你小子还能比老娘更清楚不成?

  她鸡毛掸子在哪里?

  这就得去收拾那臭小子一顿。

  突然就不是他娘亲生的赵廷美:???

  【总之,虽然因为赵廷美之死搞得大儿子直接精神病发作了,但是,赵光义终于拔出了继承顺位之上的最后一颗眼中钉,最终得以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说完了其曲折的上位过程,既然这皇帝当都当了,还是得向大家展示一下他下饭的操作。

  不能说跟唐明两位太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吧,只能说是一场惨烈的拉踩。】

  李世民虽然不知道这宋太宗具体干了什么。

  但是在上一个视频评论区收到的巨大震撼他是万万不可能忘记的。

  当时后人引用的宋太宗那句话叫什么来着?

  哦,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

  只要想起这句话,李世民就感到一阵牙疼。

  而已然知道了宋太宗“杰作”的朱棣。

  突然觉得,那什么嘉靖给他改庙号也不是毫无益处的。

  譬如他此刻就能大声为自己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