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虽然身体越发虚弱,但是在张角看来,就算他看不到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已经坚信杨家军在走一条正确的路。
而以前他所做的治病救人,虽然也能让一部分人不至于绝望,但如今看着田地里面农户们丰收的激动表情,张角觉得他简直就走错了路。
那时候他应该扎根于农田里面,研究如何驯化出高产种子,研究如何制作农家肥料,原来这才是正道。
“饿肚子这种事情,非纯由粮食高产所能解。若官吏横征暴敛,粮食再多亦无用。
但,若官员们个个都清正廉洁,可粮食的产量却依然稀少,所有人依然得饿肚子。
这就证明圣贤们说的道理有时候是没用的,不是所有人都遵从礼仪规矩,便能吃饱穿暖。
故提高粮食产量,实为重中之重!”
杨秋这番话一说出来,张角想到这些年的经历,再想到杨家军这边观察到的从未见过的景象,他瞬间感慨万千。
“此言甚是,我观将军既重工匠之利,又重农桑之事,初时未觉其异。
然观将军工坊中之织布机,其速甚快;水碾脱壳,其效甚高;灌溉农田之水车,亦是种种巧妙。
我才明白,太平经其实对这个世道根本没用,将军走的这条路才是对的,以后太平道大约要消亡吧,虽然有些遗憾,但我不会为此感到痛心了。”
听着张角叹息的语气,杨秋倒是赶紧提出了一件正事儿。
她希望在张角死之前做一件大事儿,如今张角在这里修养身体,说不定还能再活个一年半载,而这件事情最好是交由张角来做。
“大贤良师,其实我并不愿太平道就此消亡。若太平道消逝,未来必有五斗米道、张氏道、李氏道,乃至南天师道、北天师道等纷纷崛起。
即便杨家军重建天下,亦难以根除这些道派。与其如此,我更愿大贤良师能重新审视并改变太平道的教义,使其蕴含劝人向善的深意。
若如此,大贤良师以后必将流芳百世,载入清史。难道大贤良师真愿太平道就此湮灭无踪?”
就目前这个生产条件,让这些人只相信科学,那简直就是在说笑话,所以思想这个领域必须要去占领。
当然,对于那群士子来说,不管是他们信法家儒家又或者是道家,那都是他们少部分人在争夺的思想领域。
而对于千千万万的底层百姓来说,不管是相信太平道还是五斗米道,他们一定会选择一种东西去相信。
若是杨秋把太平道直接消灭了,以后必定会有其他邪教过来占领底层百姓的思想领域。
到时候底层人就又会被煽动,这可不适合未来的统治。
但是太平道目前的思想肯定是要改进的,所以杨秋希望张角来完成这件事情。
首先他的身份地位足够,再就是张角的思想已经经历了蜕变,所以他能够写出更加适合太平道未来发展的教义。
而杨秋亦会给予一些引导指示,待新的太平经出世,除了引导信徒更加向善,杨秋肯定还要在里面掺杂一些私活儿。
那便是稍稍解放思想,引导庶民百姓建立勇于反抗的精神,正如那些神话传说中反抗天庭的故事一般。
她计划先从神话故事入手,再让太平经构建一个新的神仙世界。
这件事情当然会非常复杂,但若是不做,以后思想的领域就要被其他道派所占据了,甚至还会有外来的邪教过来蛊惑人心!
显然,杨秋的建议震惊到了张角。
“我还以为将军并不喜欢太平道,我以为我和将军的唯一共同之处,便是对底层庶民的怜悯。
都希望建立一个更加清明的世道,原来将军并不讨厌太平道吗?”
倒也不能用讨厌或者喜欢这种单调的词汇来形容,于是杨秋举了一个例子。
“大贤良师也知,我等祖先最初的统治方式并非如今这般。
那时是禅让制,而今则是世袭制。或许有些儒生妄言,那时的禅让才是大同之世,那时的世道才是真正的清明,但这种假话不必听。
古人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的进步,亦如天道之行,从禅让至世袭,这其实是进步。
虽世袭之制,弊端诸多,如亲亲繁殖等,但在当时,不失为一种进步。未来之事,不可预知,若新制出世,取代世袭,亦属必然。
但我今日所欲言重点,非在于此。我欲言者,世道无常,故无绝对完美的太平经。
古人云,‘时移世易’,任何事情发展至一定程度,皆需顺应时势,制定新思,执政之措,亦需因时制宜,重新厘定。
一成不变,只会导致世道昏暗,如死水一潭,毫无生机。
故大贤良师,君应以进步发展的目光看待此事。即便汝今能制定新的太平经义,未来仍需有人继续改进,如此太平道方能顺应时势,长存于世。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乃世道之永恒主题。无一成不变之制度,亦无万事不变之经义。”
此言一出,张角低头沉思了许久。
他之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这种问题,可是杨秋这番话却突然让他有所领悟。
“那将军希望未来的太平经有哪些精髓呢?”
那这件事情说起来就复杂得很了,于是杨秋和张角在田地里面边走边聊。
杨秋建议,应引导人们向往科学,揭示微观与宏观世界的奥秘,让人们意识到世间存在细微的生物,以及星球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当然,这些观念需以道家的话语来阐述。
除此之外,还需构建一个神仙世界,其中神仙各司其职,犯错者将受惩罚。
同时,也要编造一些神仙的故事,比如他们如何以权谋私,最终落得灰飞烟灭的下场。
更要创立一些人类反抗神仙的故事,当神仙不公时,人类亦有勇气奋起反抗,世间大道公正至极。
无论是神仙还是凡人,犯错者终将受到天道的惩罚。
而那些有勇气、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也将受到天道的眷顾,得以成仙。
至于华夏大地以外的神仙,以及那些邪恶组织如何不断入侵,华夏大地的正神又是如何保护这片土地的故事,这些都需要细细商讨。
而现在,杨秋现在也没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还得和张角交流交流,看看怎样才能让新的太平经出现。
这个新的太平经义既要教导人们向善,又要稍稍解放思想,还要巧妙地融入杨秋所秉持的科学观念。
正当两人聊得热火朝天时,官道上,几架牛车缓缓驶向马邑县周边。
最前面的牛车上坐着一位美姿仪的文士,其气质宛若松柏之姿,挺拔而不失温文尔雅。
再上前细看,其人面容清癯,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却与那温文尔雅的气质相得益彰,宛如山川之秀美与松柏之坚韧并存。
令人见之忘俗。
而此人,正是荀谌之弟,荀彧。
第63章
牛车摇摇晃晃,荀彧的心也在不断上下起伏。
自从进入雁门关,踏进雁门郡这个由杨家军管控的地带之后,荀彧一直在观察着这周围的景象。
如果说之前那几个地方只能算做平常的话,那么靠近马邑县之后,荀彧就发现了异常的地方。
他当然看得出来,农户们这几天在忙着粮食的收割,显然是冬小麦成熟了。
这个在前汉武帝的时候,经过董仲舒推广的种植方法经过这么多年,基本已经推广到了大汉整个天下。
尤其是黄河流域容易发生水灾的地方,种植冬小麦能够减小损失!
可事实上,冬小麦虽然能够抗旱,但比粟还是更需要水。
而这些年旱灾频发,普通农户若没有官府组织修建水渠,其实小麦收成很不好。
所以其实大家又慢慢抛弃了小麦,重新种植粟。
之前雁门郡另外几个地方,荀彧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
可是靠近马邑县之后,荀彧敏锐地注意到,这周边的土地上,大片大片地种植着冬小麦。
看得出来,今年的收成非常好。
仅仅是这一件事情就足够让荀彧确定,杨家军已经彻底控制了马邑县周边的乡里,并且他们的管理触角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角落。
否则,需要水的冬小麦不会如此大面积的被种植。
这也足以说明,杨家军不是普通的流寇,而是真的治理到了乡里。
能够组织起这样有效的农业生产,这杨将军绝不是寻常人。
“停车!”
太多的疑问堆积在心头,荀彧看到周边有许多农户正在忙着收割粮食,他决定亲自询问一下。
有些事情光靠看是没有用的,要自己听,自己判断,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这杨家军到底做了什么?
“老翁,我看今年这田间的小麦长势喜人,收成定是不错吧?”
荀彧走到旁边休息的老翁身旁,目光掠过那片还有一半小麦待收割的田地询问。
同时,他拿出十文钱递给老翁,以示友好。
老翁见状,眼睛笑眯成了一条缝,连忙接过钱,语气中满是激动。
“哎呀,这位郎君真是慷慨!敢问郎君如何称呼?”
“吾姓荀,乃外地来的商队领队。”荀彧微笑着回答。
老翁点点头,抬起手指向旁边一块已经收割完的田地。
“荀郎君,你们是外地来的,可能不知道,今年我们马邑县的收成好得不得了!
看到那块地了吗?昨天刚刚收割完,一亩地竟然产出了八石的粮食!我这辈子第一次种出这么丰收的粮食,昨晚上都兴奋得睡不着觉。
这都要感谢我们的杨将军,她当初说种这种粮食能够高产,我们当时还不信,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荀彧听着老翁激动的语气,眼神中满是震惊。
“八石粮食?老翁莫不是开玩笑?不会是你们这里的杨将军故意让你们对外来的商队夸大其词吧?”
此言一出,老翁突然转过头来愤怒地看着荀彧,并且将那十文钱还了回去。
“莫要乱说,这位荀郎君!你根本知道杨家军有多好,哪里知道杨将军对我们这些底层农户有多体恤!
我告诉你,以前我们这些地要是没有受到灾害,一亩地也就只有二石粮食。
可是现在就我周边的乡里,几乎每家的田地都平均达到了七石粮食。
而我家今年运气特别好,竟然达到了八石,这都是杨将军带来的功劳!要不是有杨将军关心我们这些底层农户,我们哪里能够吃饱饭?你不许说话中伤我们将军!”
荀彧见状,连忙道歉。
“是我鲁莽了,老翁莫要生气。只是我这个商队刚刚从外地来,从来没听说过如此高的产量,所以刚刚听到非常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