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医者,可疗治诸般病痛,救死扶伤,仁心济世;农家,可令万民饱食,仓廪充实,衣食无忧;
商者,可促货通有无,财货充盈……
而吾若欲使昭国民富国强,既需大兴教化,以育贤良,又要强盛兵事,以固边疆,更须施行严法,以正纲纪。
此外,尚应振兴商业,繁荣市肆,财货流通;修筑水利,灌溉农田,旱涝无虞;重视农事,耕织有序,粟米满仓;建立良医之制,广纳贤能,祛病除灾。
但凡能使天下百姓饱食暖衣,能让吏治清正廉明,能令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进步的百家学说,皆可为吾所用。”
赵云听完此言,他下意识地问了一句。
“岂不是略显混乱无序?难道没有尤为注重的一方么?”
“子龙,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政之道,犹如治国之棋局,须全盘筹谋,不可偏于一隅。
天地万物皆有平衡之理,若发展仅重单方,恰似失衡之秤,难称轻重。
衣食住行,乃人活于这世间的本能。
若欲饱腹暖身,务必重视农桑之事;若求屋舍坚固暖和,则需工匠技艺日臻精进,屋宇轩昂,遮风挡寒;
若望出行便捷顺遂,则需更为快捷平稳的牛车马车,更为平坦坚固的道路,乃至未来更为先进的乘具。
而人生于世间,亦难免为各种病痛所困扰,倘若医者之术不断进步,诸多沉疴痼疾皆将有法可医,性命得以保全。
至于兵者,若无强大军事护卫,边境胡人必将不断侵扰,甚而直接侵占华夏大地,毁吾文明传承,乱吾礼仪纲常。
然而,若一味穷兵黩武,则内政必然动荡不安,百姓亦难以安居乐业。
若仅专注于农事,而不着力发展百工之业,又如何能使耕作之农具得以改良,又怎能发明出速度更快的石磨石碾。
故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乃吾执政之策。”
杨秋的这一番解释,赵云全然都听懂了,而后恍然思索前汉之时,似乎亦是如此。
兵家、道家、法家、儒家,只要有用,皆能为天子大臣所用。
可后来却变了模样,究竟为何变了?赵云一时之间难以想通缘由,他只知这天下的读书人大多为儒者。
而眼前这位女将军的所思所想,简直是与天下人作对。
即便赵云此时尚未在官场历经磨砺,亦未在战场建立赫赫战功,但他对这天下的思考已颇为深刻。
“将军所言,令我眼界大开。或许正是因将军的所思所想,注重农桑,兴百工,重商业,建百医,才有如今昭国的繁荣昌盛之景。
然而昭国之外的地域,将军若未来继续征战,恐怕将军所行之事,不会被那些人认同,甚至会遭遇重重阻碍。
以我当下浅薄的见识,我甚至不知如何才能化解此难题?”
不得不说,赵云实在是个思想深邃的人,哪怕尚未在官场崭露头角,尚未在战场立下战功,但他对这天下的思索已入木三分。
“子龙觉得,这天下是刘家的天下,还是士族的天下,亦或是万千庶民的天下?”
虽说从现实角度而言,万千庶民似乎从未被上层之人放在眼中,这天下有能量的乃是那些士族。
但以赵云质朴的想法,他下意识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以我之见,若无万千庶民辛勤耕耘农桑,则天下万民皆将无饭可食,无衣可穿。
故而这天下的万千庶民养育了我们,若无他们,这世道根本无法存续。
只是,万千庶民力量太过微弱,似乎根本无力改变这世道。”
“子龙这话有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子龙以为杨家军为何能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仅仅只是因昭国重视农桑之事?
若粮食产量丰富,而昭国的百姓却无田可耕,无食可吃,所有的粮食皆在官吏手中,则昭国的百姓依旧贫困交加,在战场之上更是难以抗衡汉军的精锐。”
赵云不禁陷入沉思,他忆起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想起了杨家军的分田政策。
“将军之意是,昭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万千百姓分到了田地,能够饱腹暖身,故而才能击败汉军?”
杨秋微笑着点头。
“我知晓子龙的忧虑,若以我的执政之策,诸子百家皆为吾所用,天下万千的士族怕是大半都会与我们为敌。
然而昭国无需这些人的归附,昭国的根基是万千的庶民百姓。只要分田的政策始终得以施行,只要让他们依旧能够吃饱穿暖,这天下终归是万千庶民的天下。”
“可万一汉廷那边也开始如昭国这般分田地,也开始让庶民们吃饱穿暖,将军届时还能逐鹿天下,击败汉廷吗?”
赵云这话一问出来,杨秋忍不住笑了一声。
她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下意识的举了一个例子。
“子龙,你是一个赤诚之人,我不拿这个问题来为难你。
若是你的宗族之人有上万亩田地,你的亲朋好友家家户户都有上千亩良田,此时昭国快要打过来了,而此刻能团结底下兵卒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众人分田地。
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刻,子龙觉得你所认识的宗族之人,还有你的亲朋好友,他们愿意把田地都分出去吗?”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赵云瞬间就沉默了下去,连他都不能保证自己有上千亩良田的时候,能把所有的田地分出去。
毕竟,总是要留个上百亩地自家吃穿,更何况他认识的亲朋好友,怎么可能会把手里的田地让出去分给兵卒。
哪怕明知道这种方法能够让万千人团结起来,可是赵云明白了杨秋所问。
方法都知道好,关键是大家做不到啊。
“那将军是如何做到的?”
“杀戮而已。”
这世间的道理,先贤早已告知众人。
只要吏治清正,君主贤明,官吏公正,众人依章办事,这世道虽说不会变成大同之世,但至少能让世间众人过得不那么艰难。
所以分地之事,并非想做便能做成。
都知道这种方法能拉拢更多的人,关键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你这么做,别人就会反对你。
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杀戮,顽固腐朽的那批人死了,自然无人阻拦新的政策推行。
“那将军未来也必须这般持续杀戮下去吗?若他们团结起来,恐怕将军所愿达成会极为艰难?”
“所以有时也要韬光养晦,不可树敌过多。待昭国实力强盛起来,届时再逐步推进,将昭国所推行的政策逐步拓展。
打天下有时不可操之过急,因进展太快会消化不良,但太慢,又会延误时机。
就如战场之上,兵卒准备妥当,粮草齐备,却并非进攻的最佳时机。
所以一切皆需等待时机。”
此时此刻,赵云已然心悦诚服,他最大的疑问已获答案。
昭国的执策思想,将军对天下庶民的仁义之政,全然符合他心中理想的人主之样。
“虽说此问或许有些丧气,但我想问一问将军,可曾想过此举或许会失败?”
“我自当竭尽全力,但若我倒下,仍会有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光明正义之士不会在我这里消失,只会被无数后来者接替前行。
子龙,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这天下已然病入膏肓,正是吾辈救黎民于水火,挽大厦于将倾之时。
若不团结一致平定天下,届时我们深陷内斗,让北边的胡人有机可乘,让我万千子民被胡人屠戮,如此未来,你我怎能容忍?”
此问已得答案,赵云再无任何顾虑。
要做便做轰轰烈烈的大业,要有气吞山河之魄,要有凌云壮志之心,而他赵云不一直渴望寻得这样一位改天换地的明主吗?
于是,赵云径直退后一步,单膝跪地。
“吾拜见昭王,子龙愿立下宏愿,解救万千苍生于苦海。让天下万千生灵,平安喜乐,获得安宁。
请昭王给云一个机会,让我能加入昭国,为天下百姓尽献绵薄之力!”
杨秋未曾料到会如此之快,方才那番话全然出于真心,对赵云坦诚相告了自己的想法。
此时见赵云表明志向,杨秋赶忙上前将其扶起。
“子龙能加入昭国,定能让我杨家军如虎添翼。
子龙所愿,亦是我昭国所愿,杨家军所有人都将秉承初心,救民于天下,铭记昭国建国之策。
拯救万千百姓于水火,让天下万千庶民吃饱穿暖,吾将与众人矢志不渝。”
赵云在这一刻的加入,让一旁等候的徐庶也展颜欢笑。
他与赵云一见如故,如今众人志向相同,共同为昭国效力,实乃志同道合之喜事。
因而徐庶在旁笑着开口道。
“子龙加入昭国,往后大家便是同僚了。将军,今日喜事连连,不妨小酌一杯庆祝一番。”
这徐庶倒挺能活跃气氛,看来徐庶和赵云在前来的途中,已然结为亲密好友。
想到不久前离开的田冲,杨秋打趣地笑了起来。
“今日自然有美酒佳肴款待诸位,不过还应再请一些人过来。
昭国近日可有不少名士在此,元直觉得把孟举请来如何?毕竟你们这对好友许久未见了。”
这好友的说法瞬间让徐庶身子一僵,将军偶尔总喜欢这般促狭地打趣人。
“这倒不必了,孟举恐怕事务繁忙,今日还是莫要请太多人为好,子龙毕竟与众人不熟,将军应当让子龙先适应一下杨家军……”
都开始拿他人作挡箭牌了,一旁的赵云虽觉自己当下无需结识太多人,但感觉徐庶之意似乎并非在为他考虑。
“恐怕是元直不愿见到孟举吧,你二人尚未和好吗?”
“将军莫要再打趣于我,孟举与我之间的纠葛,将军不是了如指掌吗?”
“可元直既然有心进学,蔡公现今正在昭国,孟举又是蔡公的弟子。我实则欲让元直前往蔡公处求学,莫非元直想要错失此等良机?”
徐庶瞬间无言以对,那可是蔡邕,谁不想受此等名师大儒一番指点?
因此徐庶彻底被拿捏住了,杨秋笑得更加大声了。
晚上她依旧将田冲邀请了过来,当然还有吕布、堂哥杨石、二叔三叔等。
毕竟赵云当下尚未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虽说今日决定留在昭国,但杨秋觉得需先让赵云留在石头哥身旁,学习一下杨家军的军法。
之后再安排至其他军种熟悉杨家军的军事。
毕竟赵云再如何出众,眼下亦无能力与资历统领一营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