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甚好,此地藏书众多,若不能尽览其妙,实乃终身之憾。”
两个人说完这话相视一笑,然后直接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诸葛亮是对昭国重视的算学有兴趣,所以走向了算学类的书籍。
不过在具体寻找书籍之后,诸葛亮这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书。
原来同一种书有数十本摆在一排书架,应该是为了避免大家争抢同一本书籍。
抽出一本书去旁边的桌椅坐下观看之后,诸葛亮看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注意到了不远处的地方。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昭国修建速度快的原因。
原来除了水泥,还有这个隐秘的优势。
第161章
这个年头,修建一座大型建筑,不管是宫殿又或者高楼,等待得最久的建筑材料其实是承重梁。
其他东西都能利用一个帝国的财力物力快速准备,但承重梁需要上百年的大树,这就必须去深山里面砍伐,然后再运到修建的建筑物处。
整个过程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也需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
所以有时候修建的速度不快,倒不是雇佣不了大量的工匠,而是建筑材料上必须要准备不可或缺的承重梁。
然而这座巨高无比的凌霄楼,很明显用的不是传统的修建方法。
至少不是诸葛亮以前经常看到的那种承重梁,似乎是一种新的建筑方法。
十六岁的诸葛亮生活阅历还没有到知无不晓,什么事情都懂一点的程度。
更何况涉及到了这种具体的建筑方法,那是完全没有触及到的领域。
不过诸葛亮还在这件事情上瞬间抓到了一个重点。
工匠之力的提高很明显减少劳民伤财,就像前汉时候武帝重用赵过,让其研究出了便于播种的三脚耧车。
这种农具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一天之内就能够播种一顷地,再后来的代田法更是促进了地力恢复。
听说昭国还研究出了更方便的水车水碾,这些东西关东之地也在模仿,似乎比不上昭国这边工人制作的农具。
这一刻的诸葛亮无比想要去昭国的田间观察一下春耕秋收时候的情况,肯定和关东之地的差别很大。
之后,诸葛亮又去书架里面找了一些书籍观看。
直到外面水运仪象台报时,通知这一天的时间已经到达了正午之后,诸葛亮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
“孔明,藏书室日后尚可再来。今日已至午时,不妨前往一楼瞧瞧情况。
听闻每日此时,一楼大堂中央便会开放,常有人在其上宣讲。有言语滑稽者,亦有才华横溢之人。
据说有时辩论极为精彩,今日我们既然初次到此,不妨去凑个热闹?”
凌霄楼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其中每日大堂中央的宣讲就是凌霄楼的一大特色。
有时候会来德高望重的人,有时候会是某个不知名的才子,有时候会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满足了凌霄楼的要求,就算你的言论可笑,也能上去享受一下指点江山的感觉。
所以一楼大堂中央这个宣讲位置,每日都有人上前去宣讲。
有些人通过这个方法结交志同道合之人,有些人上前去仅仅只是为了享受一番众星捧月的感觉。
虽然说得难听了,下面的人会嘲讽,不过有些人并不在意,要的就是那种独一无二的感觉。
因为在以往,站在台前演讲,下面有一堆人坐着倾听,那是天下大儒名士才有的待遇,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其实也意味着名利和权势。
但现在凌霄楼给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去宣讲的舞台,所以任何大儒名士的言论都可能被人质疑,任何逆天的言论都可能发生。
主打一个自由。
这自由程度到了会有人骂昭国数典忘祖妖魔邪道,但是骂完之后反驳的人更多,最后就会形成混战吵闹。
这种情况最开始发生的时候,有人担忧昭王会惩罚这个大放厥词的人。
但杨秋只是又主持了各种各样的宣讲辩论,让王烈,蔡邕还有其他学识渊博的人都去宣讲辩论,让他们继续混战起来。
所以到后来有人在上面说什么无神论,又说什么儒家的言论导致了汉朝衰败,也没人大惊小怪了。
反正昭国都可以骂,骂骂儒家又咋了,连孔子都偶尔会被人骂呢。
毕竟昭国这边,这几年官员若是遇到丧事儿,昭王直接明说了,最多请一年的假。
但若是守孝三年耽误朝廷大事儿,以后就直接革除官职。
所以长安的平民百姓还有读书人思想都极其活跃,那张嘴也非常毒,张口就能骂人。
关东之地的人过来要是没搞清楚状况,上台去演讲批判昭国,最后往往会被一群人用现实情况批判得很惨。
这些事情也慢慢传到关东之地,最后自然也惊动了郑玄这位天下名儒。
因此,长安坊间传闻说郑玄之后要来长安,这事儿其实是真的。
司马懿想要亲自见识一下这种宣讲的场面,诸葛亮自然也有兴趣,因为这是凌霄楼的特色,昨日他也在兄长那里知道了。
于是二人结伴前行。
“孔明,你可曾留意到凌霄楼那巨大的玻璃窗?此乃昭国工匠研发之物。
在关东之地,想要造出这般建筑,非巨富之家绝无可能做到。然而在长安,玻璃这等物件似乎在普通市坊之间便能得见,可见其价格并非过于高昂。
在关东之人眼中,农桑方为国家大事。但依昭王所行之政来看,工匠之力似乎能给这世道带来翻天覆地之变化。
莫非这便是昭国强盛繁华之缘由?”
昨日司马懿还觉得昭国强盛起来是因为商贾之事。
但今日在长安简单游历一番,接着又观察了凌霄楼这座建筑之后,司马懿又觉得商贾之所以能兴盛繁荣,其实全靠工匠之力。
两个人是顶级聪明人,长安这边随处可见的玻璃,若是在荆州那边,只有最顶级那批士族豪右有钱用得起,还是从昭国这边购买。
“也许是,但关东之地这两年也颇为重视培养工匠,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
我想,我们只是揭开了浮出水面的一角。”
二人来到一楼之后,许多人已经坐在了位置上,这块地方有五百个座位,绕成了一个圆圈围绕在中央。
最中央的的当然是宣讲人。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不认识此人,此时前面已经坐满了人,所以他们只能坐在最后面。
好在因为不是休沐日,所以今日凌霄楼的人也不多。
毕竟每到休沐的时候,会有一些官吏过来,那时候来的人简直会成为拥挤状态,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昭国自开国以来已历十年,而今正值开平十年,国祚未定,民心所系,社稷安危,实乃国家大计。
吾等臣民,自当为国君分忧,国本之事,岂可轻忽?然大王忙于戎马,政事繁剧,身边侍君多年未闻喜讯,恐皆体弱才疏之辈。
今昭国基业初奠,正当盛世,安可不选贤举能,以充君侧?臣等应请联合上疏,劝谏大王早日诞下嗣君,以安天下。”
此番言论一出,整个大堂都安静了下来,包括诸葛亮和司马懿。
虽然早就知道言论自由,但没想到这事儿也这么自由,真是大胆。
不过这倒确实是个问题,这事儿之前也不是没人讨论过,不过大家的备选人都是昭王的嫡亲妹妹。
当然,大家也希望未来昭王能有自己的子嗣,但眼下倒也不是没有人选。
“哼,跳梁小丑!恐怕其欲献上族中子弟,又或者是自己妄图走捷径。”
听到旁边辛辣的讽刺,诸葛亮转过头一看,是一个跟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少年,对方恰好也看向他,此人倒是坦然地笑了一下。
“在下仲长统,让君见笑了!”
“在下诸葛亮,汝之言论甚有理,只是某出初至长安,尚不清楚今天宣讲之人是谁。”
仲长统对眼前这个少年颇有好感,他已经在长安一年多,所以知道的事情自然要多一些。
“此人名叫秦昉,汉中郡一商贾子弟,家中巨富,学识浅薄,见识短浅。
不过是看到昭王之前有位侍君获宠之后被人争相巴结,就想自己走捷径罢了。
可惜人蠢不知,昭王挑选之人皆为年轻貌美家族无亲之人,这人竟看不透。”
“更何况,若真选中了他,那他应担忧一下全族性命了。这群人难道忘了几年前昭王在长安诛杀的那批刺客?
那些刺客可就在献美之人当中,可惜利益动人心,他们竟以为可以惑君心?昭王此人铁石心肠,为政手段铁血强硬。
关中士族豪强这些年被灭掉不少,每年宗族违法乱纪之人都会受到狠狠惩罚,严重者甚至被剥夺宗室子弟身份。
可惜天下人看不透,仍是千方百计地想要攀附上去。”
这番叹息让诸葛亮笑出了声,一旁的司马懿也在听这两人对话,他微笑着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身份。
“在下司马懿,君方才所言甚是有趣,那么汝是否赞同昭王的为君之道?”
仲长统只觉得二人似乎都是聪明之人,于是便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某自关东而来,见到了关东之地惨象,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孩童啼哭,饥饿瘦弱,衣衫褴褛,伤者哀嚎,宛如人间地狱。
然而关东之地的豪强士族却是奢华无度,日日笙歌。良田美宅无数,膏腴之土尽归其有。出行奴仆成群,前呼后拥,路边尽是饥馑冻死之人,高门大宅里面却是酒肉之味四溢。
这群人视百姓苦难如无物,沉醉于自己的富贵荣华之中,全然不顾饿殍遍地,只管纵情享乐。
然而昭国百姓却享受着和平安宁,不必时时担惊受怕,更不会饱受饥馑之苦。
如此,昭王的为君之道我有什么资格谈论呢,难道还有比她做得更好的人吗!”
此言一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沉默了下来,毕竟二人都是从关东之地而来,也都看到了太多的战乱。
这个过程之中,他们甚至见识到了朋友族人在战乱中丧生。
而仲长统的言论其实二人都无法否认,反而不由得陷入了哀伤之中。
此后的几日,三人结为了友人开始在长安大街小巷游历。
除了凌霄楼,他们开始去长安各个地方游览,观察长安特色,享受长安美食……
而在益州这边,杨秋带着自己的兵卒已经快要到达益州。
从汉中去益州,有两条道可以通过巴蜀,一条是金牛道,一条是米仓道。
后世著名的剑阁就在金牛道这条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