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有佳鱼
林家小公子说的很对,的确是如此没有错。
但是六十多年过去,他还以为自己科举不成,写书也不过只是闲暇之余的自娱自乐罢了。
虽然说这部书稿尚未写成就已经被很多友人喜爱,争相传阅,但是他的确也是从未想过,这本书居然能够流传下去,还“流芳百世”了。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知道了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蒲老师表示很高兴。
至于科举考试,他之前的确还心存执念,如今被这小公子点破,倒是忽然清醒了过来。
是啊,考了一辈子、努力了一辈子,终究还是失败了,有时候,真的是时也命也。
既然写书有成,那这辈子也不算白过了。
蒲老师低头想了一回,终于豁然开朗,正想着怎么跟林家小公子道谢,顺便想问一问他的书有多受欢迎,却不料那林家小公子接下来的心声又来了。
【而且呀,蒲老师,不是我说您,您这么一天到晚到处跑,完全不着家也不太好啊!别的不说,您的夫人十五岁就嫁给您了,如今都快五十年了,您都不多陪陪她吗?小心以后想要陪都没有机会了,最终后悔莫及啊!】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更完爬走!
第117章 结发
蒲松龄听到莫郁这句话,浑身不由得一震。
他现在已经不再关心到底为何这位林家小公子居然能够知道关于他还有他们家人的这么多事儿了。
一旦接受了这位小公子“并非凡人”的设定,很多原本应该觉得匪夷所思的事儿都显得十分顺理成章起来。
毕竟他本来也就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事件,当然接受度也就超高啦。
却魅之后,蒲老师看着莫郁也就愈发亲切,倒也真是认真听起莫郁心声外放的那些话来了。
之前莫郁说他的那本儿《聊斋志异》在后世会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著已经很是让蒲老师心潮澎湃,然后莫郁又说他的科举之路这辈子都不会顺又让他不胜唏嘘——好在蒲老师都已经是这把年纪,其实这辈子的科举之路结局如何也已经尘埃落定。
谁家有六十五,哦,不对是七十岁的举人啊。
什么?
你说本朝那位年纪超大的、去年才中了状元的王式丹?
虽然去年他高中状元的时候已经五十八周岁了,可以说是相当高龄了,不愧是号称“大清最年长状元”而载入史册的人物。
但就算如此,这位王状元中举的时候也比蒲老师现在的岁数年轻多了,按照他参加殿试的年纪推算,他中举的时候至少已经五十七周岁了。
但是他中秀才的年纪是二十七周岁。
所以这位王状元也是一连考了三十年乡试都没有中,的确跟蒲老师的遭遇很是相似。
这位王状元的才华毋庸置疑是非常出众的,不然也不会中举之后,连中会元和状元。甚至还有小道消息称,王状元中举那次的卷子,考官初评也是第一名来着,就是后来被人复评了一下,被换成了第一名。
但是新换上去的那一位的试卷远远比不上王状元的,甚至都有人专门为了这件事儿而做了一首诗,替王状元惋惜——他原本应该是乡试的解元的,这样就是又一个“连中三元”的神话了。
想一想屡试不第三十年到“最年长状元”加上“连中三元”,该会是多么完美的神话呀。
而且这得多高的才华、多强的气运才能达到呢!
就这样的天选之子还被康师傅嫌弃得不行,说人家是“聋子”,根本没有得到什么重用,何况是年纪已经六十五岁了的蒲老师?
所以说,科举这条路是基本上没戏了。
这都是蒲老师自己都能预料到结果的事儿,所以哪怕是被莫郁的心声提及,他也没有啥特别的反应。
然而说完了这些事儿之后,到了现在终于开始说家庭了。没想到莫郁别的都没有说,居然一下子就提到了他的夫人……这就,有点儿让蒲老师汗流浃背了。
的确这么多年来,哪怕蒲老师一生文采风流爱自由,但是到了晚年,他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一生中最对不住的就是他的发妻了。
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跟他是同乡,也是出自读书人家,乃是秀才之女。
从蒲老师十八岁、刘氏十五岁两个人成婚的时候开始,他们夫妇两人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如今成亲已经有快五十年的时间了,但他们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却满打满算估计连个十年都没有。
四十岁之前,蒲老师的生活重心都在刻苦攻读、努力科举上。
十九岁的时候他就中了秀才,还是头名,这种时候,不管是什么性格、什么爱好的事儿都得往后头靠一靠,他肯定是要乘胜追击,继续考科考的。
虽然说,这期间,蒲老师的长子出世,但是也没耽误他的科举大业。他还是该去州府参加乡试就去州府参加乡试,根本不会为这些“家庭琐事”停留。
于是在他的长子刚刚满月之后,他就离开了家,远赴州府准备次年的秋闱。
当然蒲老师提前了这么长的时间提前去州府,打着肯定是温书备考的名号,只不过到底有没有温书,温得什么书,谁也不知道。
反正后来大家知道的是,蒲老师就是在这一年跟两三个好友搞了一个诗社,偶尔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文章,也就是后来写作《聊斋志异》的契机。
因为蒲老师的这些萌芽状态的小故事十分有趣儿,常常让友人们看到捧腹大笑,或者是潸然泪下,根本就停不下来。所以他写得高兴,友人们也看得开心,这事儿就这么着一直坚持了下来。
可以说,这个时候蒲老师就已经展现出了高超的志怪小说创作天赋,基本上是个“紫薇星”的人设了属于是。
他能够自然而然地写出有趣儿的故事,毫不费力并且十分引人入胜。可见他的特长就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并不是干巴巴、死板又无趣的八股文。
遗憾的是,这个时候没有人认为他应该发挥自己在这个上头的天赋。甚至连蒲老师自己也觉得这不过就是个兴趣爱好,攻读科举累了的时候稍微放松一下脑子,聊以消遣罢了。
真要把这个事儿当成一个正事儿来做,那可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了。
不说当年了,便就是现世里头,谁家中考状元说他不继续上学了,准备写小说,也足够轰动,会惹来各路亲朋好友、长辈同袍们反复劝说的……
写小说那哪里是个正经职业啊。
根本就不稳定啦。
你成绩这么好,不继续考试吗?
那多可惜啊。
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莫郁虽然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儿,但是他在网络上没有少看到这种消息,也深深为这些孩子们惋惜。
他的想法一贯是比较叛逆的。
读书当然重要,但是不浪费自己的天赋更加重要。
蒲老师这种就不说了,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实在有些可惜了。
好在那西瓜也并没有丢,最后还是被捡起来了。
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也的确是给世人留下了一本儿《聊斋志异》,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只是科举考试,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按说,蒲老师的一生,在现在的这个时代看来,那是相当失败的一生。
虽然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但是之后连续考了四十多年都没有考中举人,考不中举人就不算正式的功名,根本当不了官……
所以,在科举考试上,他是一个大写的失败。
再说事业。
蒲老师的爸爸当年其实也跟他一样,经历过科举失败的打击,然后痛定思痛,放弃了科举考试——因为知道不适合,所以直接就放弃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勇气来着。
蒲爸爸就是这样勇敢的人。
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之后,转而去经商做生意,然后在那个赛道发光发热,让他们蒲家成为了本村首富。
不要小看这个成绩,一般人要是没有点儿经商的天赋,还真的不一定有人家蒲爸爸这么厉害呢。
反正蒲爸爸就靠着自己做生意挣下来的家底儿养活了包括蒲老师在内的好几个儿子。
他对蒲老师这个读书很厉害的儿子还是非常偏爱的。
可惜,这孩子“小时了了、大却不佳”,最后也没有中举,让他老人家含恨离世,也是一件憾事。
对此,蒲老师也一直心怀愧疚,时常为此黯然神伤,甚至暗自垂泪。
身为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当然也承受了很多压力。
甚至比蒲老师承受的更多。
毕竟这个时代女子总是要承受更多的。
她从嫁进来那天起,就勤勤恳恳,什么活儿都抢着做,可以说是任劳任怨。
不过她做的再好,也搁不住蒲老师在哪儿败坏。
特别是蒲老师在成亲了之后,还每天沉迷功课或者写小说,此外啥事儿都不干,也是让人十分无语。
虽然说他们蒲家的家庭条件不错,那也只不过是比贫苦的百姓们情况稍好一些。
要搞成那种仆从成群的家庭,也是难度太大了。
他们家也就几个帮工,很多事儿还是得他们自家人亲力亲为的。
女人们做一些家务,包括纺织、刺绣,缝补、煮饭,这些都是她们的活计。
男人们做一些体力活儿,包括挑水、砍柴、打猎之类。
本来家族里头的男人和女人们分工明确,刘氏也十分自觉地认领了自己的那份儿工作。
但是蒲老师没有认领他的那份儿。
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就是他了。
而且,他对此也是感觉十分理所应当的。
毕竟,他现在追求的事业可是十分崇高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他一直信奉的真理。
奈何家里头的人并不理解。
或者也不是不理解,是曾经理解过。
曾经蒲家上下也以蒲老师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就考了一个头名回来而十分自豪。
蒲爸爸就不说了,简直是高兴得差点儿原地飞升。
蒲老师的哥哥们也是一样,甚至主动要求分担他的那些任务。
所以蒲老师就能够在一个十分宽松有爱的坏境中认真攻读。
然后他乡试失利了。
不过他不信邪,继续准备,三年之后再考,又失利了……
如此往复,到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考了六次科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