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第108章

作者:星陨落 标签: BG同人

  “那当然,以咱们纺织工厂为例, 咱们处在‘生产’这个环节。”诸朝聪慧的纺织女工们道。

  “我们负责流通和售卖。”诸朝商人们道。

  “之前还以为我们就能代表经济呢。”

  谁成想并不是。

  “那我们负责的是消费, 以及偶尔生产。”这是诸朝消费主力的普通人们。

  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扮演的都是消费者角色, 但有时候他们也会生产一些东西,比如编织草鞋、织布之类的手工艺品售卖贴补家用。

  【首先说生产,凡是人们需要和能做出来的东西, 都能算生产。

  生产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种类十分广泛。】

  “果然,我们纺织工厂是生产环节。”诸朝纺织女工们很兴奋。

  “照这样说, 我们种地也在生产范围。”这让诸朝种地的百姓们出乎预料,却又理所应当。

  “房子的话, 确实小到居住, 大到买卖,也是经济中的一环。”

  “还有马车和道路, 经济可真是无处不在。”

  说起熟悉的衣食住行,很多人都能从身边事物举例。

  结果笼统归纳后, 着实把他们吓一跳。

  因为他们大多数人之前从没有考虑过“经济”这种问题。

  诸朝大部分人,从没想过, 经济居然距离他们如此之近。

  “明明只是很寻常的事, 一归纳, 反而给人一种了不得的感觉。”

  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日常交易背后的本质,才觉得震撼。

  【流通的话,分两类。

  一类是人,古代的商人们,他们通过拉开距离,从而赚取商品中的差价。】

  【比如内陆粮食价格便宜,海边不宜种地,粮食昂贵,那么商人们把粮食换个地方卖,就能赚更多的钱。

  同理海边盐价格便宜,内陆盐价贵,商人们从海边往内陆卖盐,同样可以获利。

  这就是商人和买卖。】姜叶简单举例。

  “不,商人们私自贩盐是违。法的!”有人注意到其他问题。

  “天幕只是简单举例,又不是鼓励商人们贩卖私盐。”

  “就算这样,举例也不合适。”

  “商人们虽然地位低,但也是真赚钱啊。”

  知道商人获利的手段后,诸朝百姓们十分羡慕。

  不过因为社会地位缘故,他们虽然心动,行动的人却不多。

  刚好,姜叶和江雪也提起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商人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前面提过商人们不能穿丝绸,商人后代不能科举。

  从这些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重农抑商”的风气。】②

  “天幕别一杆子打死,不是所有朝代,商人后代都不能科举的。”

  虽然他们确实都用“重农抑商”的政策。

  “后世商人地位比咱们高多了。”

  说起后世商人们的地位,诸朝商人们心里难掩羡慕。

  【古代社会阶层划分是“士、农、工、商”,商人们在最底层。

  其本质是古代粮食生产力跟不上,为了把更多百姓们绑在田地上,朝廷主动打压商人们的地位,让其他阶层唾弃他们,从而减少百姓们对经商挣钱的向往,加大对社会阶层下降的畏惧。】

  听姜叶说起这个,诸朝执政者们脸都麻了。

  “倒也不必讲这么清楚!”

  这种事,大家心照不宣不就行了,干嘛说那么明白。

  “原来是因为这样,商人们/我们地位才那么低的。”诸朝百姓们和商人们恍然。

  之前他们知道商人们地位低,低的原因却不清楚。

  现在他们明白了。

  “问题是就算咱们明白又能怎么样,照样没办法破局,就像百姓们顾虑子孙后代和社会地位,不可能一股脑都来经商,朝廷为了更多百姓,也不可能提升咱们的社会地位。”

  诸朝商人们明白过来,心头浮现绝望。

  之前他们看后世对经商的态度,心里还期望有天他们古代商人们的地位也会有所改变。

  现在知道他们社会地位低的原因,他们很难再抱希望。

  “别那么悲观,不是说咱们社会地位低和粮食生产力有关系吗,等以后有了高产粮食,相信朝廷对商人们的限制也会有所宽松。”

  “但愿如此,就怕到时候就算有高产粮食,咱们的社会地位依旧不会改变。”

  “货物流通靠商人,这个我们已经知道,另一个条件又是什么?”

  “等等,我好像明白了。”刚问完,就有人反应过来,恍然大悟。

  “你明白什么了?”其他还不明白的人疑惑。

  “仔细想想,这些天幕之前讲过。”

  “天幕讲过?!我也明白了!!”越来越多人恍然。

  【第二个,则是道路。

  道路越平整畅通,物流的速度也就越快。

  以喜欢吃荔枝的唐玄宗为例,荔枝保质期只有三到五天时间,时间过去荔枝虽然不会坏,但会不新鲜,而唐玄宗之所以能吃到新鲜荔枝,道路和速度功不可没。】③

  “路顺速度快这个我们知道,可是喜欢吃荔枝的不是那杨贵妃吗?怎么会是唐玄宗呢?”

  有人疑惑,觉得这说法和传说不符。

  “难道荔枝都是杨贵妃一个人吃的?有可能帝王一颗荔枝不吃,全都给杨贵妃吃吗?”

  有人若有所思,发现之前从没想过的盲点。

  “如果唐玄宗是普通人,我们肯定相信荔枝全都给了杨贵妃,因为我们给孩子买糖,也只买孩子那份,可唐玄宗并不是咱们普通人,他更像咱们的官老爷,好东西都要以他为先的官老爷。”

  这样一来,杨贵妃全吃荔枝的说法,还真站不住脚。

  “这个我知道,荔枝运回京城以后,皇上会留大部分,剩下的小部分会分给妃子、儿女、臣子们……”

  说这话的人声音越来越小,因为仔细一想,就能发现分到荔枝的人数量还不少。

  周围人听了疑惑,“既然荔枝不是杨贵妃一个人吃的,为什么只骂她?”

  他们以前只跟风骂,从没考虑到其他原因,这一琢磨,直接发现不对。

  “因为她在替唐玄宗李隆基背负骂名,人们最想骂的并不是杨贵妃,而是想骂唐玄宗,只是不敢骂,只敢通过骂杨贵妃来对唐玄宗李隆基指桑骂槐。

  好在咱们已经改朝换代,要不然这话也不能直接说。”唐朝之后的女人们直言不讳道。

  男人们还想为唐玄宗挽尊,想说唐玄宗是被妖妃迷惑,是杨贵妃祸国殃民,她挨骂活该。

  可听到女人们的话,他们默默闭嘴,因为双方理由一对比,显得他们小家子气。

  除此之外就是女人们说的,已经改朝换代,他们没必要替其他朝代帝王粉饰太平。

  “不是说道路的事吗,好端端的扯什么荔枝!”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当事人看了很生气。

  尤其是那些骂他的评论,让他心里十分不舒服。

  相比之下,他宁愿别人骂杨贵妃是祸国妖妃,是杨玉环喜欢吃荔枝。

  而不是他年老昏聩,是他喜欢吃荔枝。

  “是啊,我们在通过杨贵妃骂谁?”

  唐朝人们怔住,实则很清楚自己心里的答案。

  “就骂唐玄宗李隆基怎么了?难道他不该骂吗!”

  “说的没错,骂杨贵妃哪有直接骂唐玄宗李隆基来的过瘾,反正他也不知道是谁骂的他!”

  几。乎转瞬间,天幕上多了不知多少骂唐玄宗李隆基的话。

  李隆基看到,心被气的直抽抽,“混账,他们怎么敢!”

  他的臣子们则神色凝重,“不出意外,那些人是其他时空,安史之乱后的百姓。”

  满满的恨意,感觉快冲出天幕,他们身为外人都为之心惊。

  而如此纯粹和庞大的恨意,绝不是改朝换代后的人,和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百姓。

  这样一来,时间和范围就变得有限。

  “咱们这个时空幸运,所以躲过一劫,而其他遭遇劫难的时空,倒也不必苛责。”

  也就是说,让他们骂吧,不需要反驳,反正被骂的也不是他们。

  而且这也就是他们躲过一劫,现在安然无恙,心态才能安稳。

  要不然他们家要是遭难,绝对会跟着一块骂。

  【没想到跟道路问题比起来,大家更关心唐玄宗李隆基。

  不过今天的唐玄宗李隆基不是重点,咱们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上。】

  李隆基想吐血,“天幕你们早干什么了?”

  “从一开始,你们就可以不拿朕举例!”

  不拿他举例,那些人注意力就不会放到他身上。

  李隆基十分确定,天幕就是故意的。

  不过除了李隆基外,其他人心里都很痛快。

  尤其是杨贵妃这个当事人,“骂得好,骂的妙。”

  荔枝要全是她一个人吃的,那她被骂并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