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第22章

作者:星陨落 标签: BG同人

  “那些服饰莫不是出现在咱们大唐中期和后期?”唐高宗李治跟自己的武皇后猜测道。

  他执政时期,和他父皇执政时期, 彼此服饰装束上差距并不是很大。

  武皇后目光落到唐朝女子们的服饰上,心里莫名喜欢。

  不仅是服饰, 还有身穿唐装女子们身上其他朝代女子没有的昂扬自信,那是华服美饰修饰不出来的气质, 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

  也不是说身着其他朝代服饰的女子们不自信, 而是她们都下意识收敛自己, 让自己气质更加符合自己身上的朝代装束。

  如同秦、汉优雅缓慢的淑女步,宋、明女子们妆容和服装颜色都很寡淡。

  相比之下,元、清的衣服丑归丑,却也由内而外散发着蛮横的生劲。

  “天幕该不会想说那位吧。”武曌之后的李隆基小声冷哼。

  一旁的杨玉环就像没听到李隆基的话,依旧语笑嫣然的喂李隆基吃荔枝。

  李隆基只觉得往日甘甜味美的荔枝变得难以咀嚼,他脸色难看的愣了几息,很快展颜。

  “现在天幕不止一个朝代能看到,天幕要是暴。露了她,反而能让太宗以绝后患。”语气里止不住的期待。

  杨玉环垂眸,想着要是李隆基的爷爷奶奶,也就是高宗和武皇两人要是没在一起,那还会有李隆基这个孙子吗?

  而李隆基应该是没考虑到这一点,要不然他绝对笑不出来,毕竟以李隆基的性格,自己利益和太宗利益比起来,自然是以自己利益为重。

  武周,武曌听到姜叶的互动,心里就了然之后的事情走向。

  因为谁让她就是促进唐朝女子服饰开。放的主要推进者。

  “母皇,爷爷和父皇要是知道您,对其他的您发怒怎么办?”太平非常担心。

  虽然从小父系环境教育长大的她更亲近李家宗室,可这不代表她希望自己母亲出事,哪怕是其他朝代的母亲。

  “你父皇那边我不担心,至于你爷爷那边,在知道未来的情况下,别说我了,就是你父皇,都未必还能成为帝王。”武曌反倒不担心其他时空自己的处境。

  就像她说的,难道知道未来,李治就能撇开她去找别的政。治伙伴吗?

  倒是太宗要是知道自己嫡长子李承乾长大会造反,一定会想办法挽救,真要那样,受影响的何止她一个。

  太平心稍安,抬眸看向天幕。

  姜叶看到评论基本都是唐朝,道:【唐朝服饰给人的印象是开。放包容,可大家知道这种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武曌之后的大唐人士听到姜叶的话,心里猛地“咯。噔”一下,这下就算再不愿意和抵触,也难免想到那位颠覆过大唐的女帝。

  【有史记载,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女子们出行需要佩戴幕篱和帷帽遮盖住容颜,唐初服饰风气并没人们想象中的自由。】①

  【而后世人印象中,女子们的服饰风气和妆容始于女帝,然后于开元盛世发扬光大,之后又随着安史之乱,唐朝女子们的开。放服饰,也随着大唐盛世的腰斩而结束。】

  【唐宋相距不到百年,宋朝服饰风格不可能一下就改变,它需要一个演变的过程,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不在,整体国力转衰,服饰风气自然越来越内敛。】

  【而大唐国祚二百八十九年,从女帝登基到安史之乱爆发,不过六七十年,至此,大唐盛世成为绝响,大唐女子们开。放的服饰这颗大唐璀璨明珠,也一去不复返。】

  姜叶似可惜,似遗憾,直把女帝之前的古人们炸的人仰马翻。

  “后世居然出了女帝?”男人们震惊,只觉得违反常理。

  “后世出了女帝!”如吕雉、邓绥等人,眸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世上还有女帝啊。”这是什么都不太懂的普通人,他们对帝王的存在都懵懂,更何况帝王的性别。

  没受过知识规训的他们,反而比有知识的人更快接受这点。

  “我大唐以后居然出了女帝。”李世民惊讶,第。一时间想起自己胞姐平阳昭公主。

  他胞姐平阳昭有很强的军事才能,都因为性别无法参政,没想到李家后世的女儿更有本事。

  出于惯性思维,李世民完全没往女帝是别人家的方面想。

  “女帝?!”唐高宗李治下意识看向宝贝女儿太平公主,看到女儿一脸娇憨,又摇了摇头。

  说不定是他的孙女呢,李治也没把女帝可能往别家想。

  就连还是皇后的武曌,此时也没有当女帝的心思,因为她现在的权势,还不足以支撑她成为女帝。

  但这个未来就像一颗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就会破土而出。

  “从女帝登基,到安史之乱,不过六七十年,真是荒谬,朕的大唐怎么可能会腰斩,天幕真是危言耸听!”李隆基怒不可遏,因为这期间正好他当政。

  他自觉身体很好,不会短期驾崩,这跟指着他鼻子骂有什么区别。

  愤怒的他忘了姜叶和江雪是后世之人的事,又或者他就算明白后世之人站在时光下游,说的都是真的,也拒绝承认这个事实。

  就好像只要他拒绝承认,大唐就依旧是盛世,不会迎来安史之乱一样。

  “陛下,安史之乱中的安一定是安禄山,望陛下严惩安禄山!”李隆基不愿意面对现实,不代表他的臣子们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他们赶紧求见李隆基,希望李隆基及时止损。

  可惜他们忘了,年迈的李隆基早就不复年轻时的虚心纳谏。

  面对群臣的意见,李隆基非但没有采纳,反而斥责,“安禄山乃朕肱骨之臣,你们如此逼迫朕处置他,究竟是何用心?”

  这话简直诛心,安禄山是陛下的肱骨之臣,那他们算什么?

  就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情绪也一阵翻涌。

  李隆基的臣子们不明白,他们曾经英民神武的陛下为什么变成这样?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别说安史之乱的安有可能是安禄山,原本历史中,就算安禄山真的造反,消息传到李隆基耳朵里,李隆基依旧不信。②

  安史之乱前,李隆基和臣子们僵持住。

  而安史之乱后的李白和杜甫听到姜叶的话,隔空同时落泪。

  然后两人不约而同的评论,“能否详细说说安史之乱!”

  可能是意愿太过强烈,李白和杜甫的话同时变成评论。

  “咦,子美,是我们两人的。名字,可是我们刚才并没说话啊。”安史之乱前,李白和杜甫正好在一起,看到彼此的评论,不由一愣。

  “天幕很多朝都能看到,难道是未来的我们?能让他们如此在意,安史之乱难道是巨变。”杜甫担忧道。

  他们身处女帝之后,一算他们的时间,就知道他们距离所谓的安史之乱、大唐盛世腰斩并不远。

  可是他们又能做什么,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也想知道安史之乱发生了什么,大唐又是为什么腰斩,由盛转衰!”李世民、李治等唐朝帝王,自然关心大唐的未来。

  武曌也没例外,毕竟就算未来大唐复国,国力也有她的功劳。

  “陛下,是太宗陛下,是太宗陛下啊!”看到李世民的评论,正和李隆基僵持的臣子们别提多高兴。

  反之是李隆基猛地沉下来的脸色,无他,就算他很崇拜太宗,也不想在自己可能犯错的时候看到太宗。

  【好像很多人对安史之乱感兴趣,那就简单说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李隆基这位帝王,在帝王里算独树一帜,他的帝王生涯可以简单概括为:前半生英明至极、后半生昏庸彻底。】

  【英明的前半生,李隆基虚心纳谏,和臣子们齐心缔造开元盛世,把大唐国力带到巅峰;

  昏庸的后半生,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宠奸佞杀忠臣、强夺儿媳为妾、认安史之乱主角之一的安禄山为干儿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不甘成为太上皇,和儿子互相争权夺利,把短时间能解决的安史之乱拖至八年之久。】③

  【用时间可能无法描述安史之乱的残酷,我们上具体数据,据推测,安史之乱前,开元盛世期间,大唐户籍人口约在五千至六千万,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至两千万不到,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大唐人口没了三分之二。】

  【就算其中数据有水分,锐减一半的人口却是可以肯定的。】姜叶神色凝重道。④

  “安史之乱让大唐人口锐减三分之二!”李隆基的臣子们听完,纷纷晕过去。

  毕竟他们可是安史之乱当事人,谁能确保自己一定平安?

  就连奸相李林甫,也很不可思议的看着李隆基,诚然他年纪已经很大,可是他还有儿孙在世啊。

  哪怕李林甫不是好人,也不想自己儿孙经历乱世。

  李隆基顾不得李林甫无礼,他猛地摇头,“不,不可能,大唐才不会葬送在朕手中。”

  “假的,这一切都是假的!”李隆基状若癫狂,无法接受巨大打击。

  因为一旦承认,他将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只剩不到两千万,要知道朕大唐初建,也是一千万人啊!”李世民双眼猩红,浑身带煞道。

  隋末,杨广把四千多万人口折腾到一千万左右,未来,李隆基把大唐五六千万人口,折腾到两千万不到,直接相当于大唐几代帝王白干。⑤

  “昏君,和杨广一样的昏君!”

  “难怪后世说李隆基在帝王里独树一帜,一个帝王,怎能做到前半生明君,后半生昏君的?”李世民想不明白。

  “前明后暗,唐玄宗名副其实。”唐玄宗之前,不知道唐玄宗的古人对唐玄宗的庙号表示认同。

  唐玄宗之后的人,也很认可李隆基的庙号。

  唯一不认同的,只有李隆基本人。

  “得亏咱老朱家没有唐玄宗那样的败家子,希望太宗能挺住。”朱元璋一边庆幸,一边为唐太宗叹息。

  “陛下,您现在悔过,还来得及!”李隆基的臣子们痛哭,生怕李隆基死不悔改,让安史之乱如期而至。

  李隆基倒是想嘴硬到底,可是触目所及,都是不赞同的目光,他到底还没失去最后理智,知道怎样选择对自己更好。

  “先去派人查探安禄山,看对方是否真有谋逆之心,毕竟朕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说道,心里对姜叶非但不感激,反而磨牙霍霍。

  尽管臣子们对李隆基的答复不十分满意,却也比李隆基继续冥顽不灵要好。

  他们赶紧派人去查探安禄山的底,这次天幕提前暴。露李隆基的所作所为,今后李隆基再做昏庸决定,都得三思后行。

  “父皇,未来堂弟李隆基成了帝王,那咱们一脉呢?”

  另一时空,李隆基堂姐,安乐公主李裹儿对自己父皇李显道。

  李显就算天资平庸,却不会天真以为自己和兄弟一脉的皇权是稳定交接。

  “裹儿,要是唐玄宗李隆基未来没有闯出安史之乱的祸事,凭借开元盛世的政绩,哪怕是你父皇我,皇位都会不稳。”

  他们这一脉地位本来就不是很稳固,要是李隆基真是板上钉钉的明君,哪怕是他,也无法阻止那个侄子提前登基。

  但幸好李隆基的后期昏庸,对他们极为有利,起码不会有臣子二话不说去投奔对方。

  “既如此,父皇咱们就用堂弟去钓一下不忠咱们的大臣吧,他们敢投奔堂弟,咱们就敢杀。”安乐公主李裹儿眸光厉道。

  “现在天幕刚说完堂弟,咱们又被那么多眼睛看着,不方便对堂弟动手,可是投奔堂弟的人就不一样了,咱们杀他们,谁也说不出什么。”

  “吾儿没有急躁,甚好。”听女儿没冲动处死政敌,李显忍不住点头。

  现在他们占据大义,先对弟弟一脉动手,反而落了下乘。

  “希望安史之乱前的百姓们逃过一劫。”杜甫、李白等安史之乱后的人们虔诚祈祷道。

  “李隆基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