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第33章

作者:星陨落 标签: BG同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汉还没打败匈奴, 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已经大败匈奴, 这也是汉朝丝绸之路如此兴盛的原因。

  因为若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在背后做支撑, 你有好东西,却没保护的实力, 别人只会强行掠夺, 而不是老老实实和你做交易。

  所以丝绸之路, 不仅是汉朝经济的兴盛,背后也折射出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朕大败匈奴的,一定是仲卿和去病!”刘彻十分肯定。

  汉武朝其他臣子听了别提多酸, 未来的事,陛下怎么那么肯定。

  【除了张骞这位实践者,汉武帝刘彻这位决策者也非常高瞻远瞩。

  之前不是说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的重要转折点吗, 因为当时汉朝对匈奴示弱太久,以至于汉武帝想对匈奴反击时, 朝中有不少阻拦的臣子。

  那些臣子未必存心唱衰自家朝堂, 而是长久以来的实力压制,让他们心里面对匈奴自信不起来。】

  【大家试想一下, 如果当时的汉武帝刘彻被这样的态度所影响,明明有反击匈奴的实力, 而不去反击,那么未来, 还会有辉煌大汉, 和咱们后世以“汉”为民族的汉族吗?

  可能会有人觉得我们言过其词, 关于这点,咱们可以来一个反面教材,宋朝做一下对比。】

  宋朝诸人:“……”

  “为什么要拿宋朝和汉朝比,而且还是反面?”宋朝开国帝王赵匡胤不明白。

  赵光义时期,宋朝还没积弱到一定程度,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倒是刘娥,心头一动,“后世该不会是想说先帝吧?”

  想起先帝的做派,刘娥沉默。

  大部分北宋王朝,和所有的南宋王朝,此时全都深深低下头去。

  他们觉得丢脸,乃至羞愤,“为什么要拿宋朝和汉朝比啊,这不是存心让我们宋朝丢人吗!”

  【很多人会把两个相邻的朝代一起提及,比如秦汉、汉唐、唐宋、宋元、元明、明清这样,但很少会有人拿汉朝和宋朝做对比。

  虽然双方的比试结果没有悬念。】

  “后世人说话怎么那么毒。”宋朝后世的人们破防。

  宋朝前期的人迟疑,“我们宋朝没那么弱吧,还是说跟宋朝比,败的是汉朝?”

  听朝臣们这么离谱的猜测,赵匡胤沉默,就算他觉得自己厉害,也不觉得自己能跟汉武帝比。

  汉武帝和秦始皇两人历史名声都不好,但功绩确实大。

  【汉朝给后世的印象是强大,宋朝给后世的印象是弱、怂、送,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就像先前说的,汉朝初期,不管执政者们是何性格,他们都对匈奴妥协,汉朝是弱过的。

  而宋朝呢,开国太。祖是武将,结束自唐末的一系列纷争,你能说宋太。祖赵匡胤弱吗?】

  汉朝初期执政者们沉默,好在后世子孙争气,要不然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

  “弱、怂、送?这真是朕的大宋?”赵匡胤不敢相信,确定不是跟他宋朝同名的“宋”?

  可再不想相信,赵匡胤也不得不承认,后世的宋朝,就是他建立的大宋。

  【至于汉朝和宋朝为什么给后世不同的刻板印象,就源于他们继任者不同的选择。

  就像汉武帝刘彻面对强势匈奴,面临妥协和反击两个选择。

  宋朝也有君王面临不同抉择,然后对方走出了一条新的路。】

  “新的路?”赵匡胤不理解。

  宋朝前面的朝代也不理解后世话的意思。

  只有宋朝中、后期,及后面朝代的当权者们,一下反应过来姜叶和江雪说的是什么。

  “是宋真宗的澶渊之盟吧,他在‘打输送钱’、‘打赢要钱’之间,选择了‘打赢送钱’,这谁知道,不得说声‘人才’啊。”朱元璋感叹道。

  【面对匈奴,已经积蓄实力的汉朝在汉武帝刘彻的领导,卫青和霍去病的勇猛冲锋下,选择了和匈奴力战,最后打出“强汉”风采。

  而宋朝宋真宗赵恒,在宋朝国力尚可,打赢辽国的情况下,选择给辽国送钱和谈,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虽然缓和了辽宋之间的战争,带来一时的和平,却也带走宋朝的脊梁骨,从此再遇事,宋朝都会拿钱和人妥协,就这样,宋朝一步步积弱,以至于多次滑落深不见底的深渊。】①

  诸朝古人不禁掏耳朵,“是咱们听错了吗?那个宋真宗在打赢的情况下,给手下败将送钱?”

  原谅他们无法理解,他们就算不会打仗,也知道这样会亏。

  “可恶,当初和朕签订‘渭水之盟’的人是宋真宗多好,这样就算朕输了,还能得钱。”李世民嘴上说笑,实则眸光冰冷。

  当初渭水之盟他被迫送出多少金银珠宝,还有多少大唐子民被异族杀害和掳走。

  就像他说的,要是他输了,敌人还给他送钱,渭水之盟绝不会成为他一生的耻辱。②

  “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来。”李世民以过来人身份叹道。

  他也有过失利和妥协的时候,可那是在他落下风的时候。

  而宋朝,当时占的可是上风。

  看后世意思,宋朝是一时妥协,就一直妥协了?

  “宋真宗赵恒,打赢辽国的情况下给辽国送钱,澶渊之盟?”赵匡胤满头问号。

  这些字他都认识,可是连起来怎么就理解不了呢?

  “首先,朕没有一个叫赵恒的儿子,总不可能是儿子们未来改名了。”

  “还有都打赢辽国了,不该是辽国给宋朝送钱吗?”赵匡胤不明白。

  赵恒名字是在成为太。子之后改的,那时赵匡胤早没了,自然不知道赵恒并不是自己儿子,而是侄子。

  但赵光义知道赵恒是自己儿子啊,他二话不说就给赵恒一个大嘴巴子。

  “在打赢的情况下给人送钱,朕都没你这么窝囊!”

  “那是,您连咱们自己士兵的俸禄都不发,更何况敌国。”赵恒忍不住嘀咕道。③

  好在赵光义没听到,要不然会再给他一巴掌。

  “父皇,您没听后世说,澶渊之盟为宋辽带来了和平吗。”

  至于“一时”这个词,被赵恒自然而然忽略掉。

  “就宋真宗这么拉胯的人,也配和汉武帝比?”刘彻不满。

  在他看来,和拉胯人一比,衬的他好像也变拉胯。

  总之,刘彻对宋真宗赵恒这个对手,十分看不顺眼。

  “打赢还给敌人送钱,宋真宗如何配和我们陛下比!”卫青和霍去病也为刘彻报屈。

  好巧不巧,他们的话直接上了天幕。

  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巴掌隔空扇在宋真宗赵恒脸上一样。

  宋朝,刘娥忍不住掩面,“得亏先帝没了,要不然看到这评论,怎么受得了。”

  至于其他时空还活着的先帝,刘娥为赵恒默哀。

  宋真宗赵恒还活着的位面,看到卫青和霍去病对自己的评价,脸上红白青紫不停变幻。

  至于他的臣子们,则深深低下头去,不敢直视帝王脸色。

  【咳,其实宋真宗赵恒和汉武帝刘彻之间的联系不止咱们的举例,他们之间还有其他联系。

  比如泰山封禅,汉武帝刘彻后来泰山封禅,宋真宗赵恒签订澶渊之盟后,也想办法去了泰山封禅。】

  【而从古至今泰山封禅的帝王一共六位,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最后一个就是宋真宗赵恒。

  自宋真宗赵恒之后,其他有大功绩者,再也没泰山封禅。】

  姜叶和江雪话说的委婉,却足够让人沉默。

  尤其是泰山封禅的几位帝王。

  嬴政、刘彻、刘秀、李治、李隆基:“……”

  救命,他们中间混进一个滥竽充数的!

  泰山都因对方而蒙尘。

  只有宋真宗赵恒不服,“就不能是后世那些帝王没有本事吗?”

  他才不承认后世再没帝王泰山封禅,是自己的原因。

  “宋真宗到底是谁?!”赵匡胤气的头晕,只觉得丢脸至极。

  救命,怎么会有人拿着澶渊之盟这样的“功绩”去泰山封禅?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就不用说了,有几个帝王功绩能比得上他们。

  汉光武帝刘秀重整大汉山河、唐高宗李治让大唐疆域更上层楼,就是李隆基,弄出安史之乱前,也是数得上的明君。

  “宋真宗赵恒是赵匡胤的儿子还是孙子?”想到什么,赵匡胤略微冷静下来。

  万一赵恒不是自己儿子,而是自己孙子呢?

  看自己父皇看他们兄弟的神色不善,赵匡胤的儿子们瑟瑟发抖,生怕自己或者儿子是那宋真宗赵恒,要是真的,他们绝对逃不过一顿打。

  在这之前,赵匡胤虽然也想评论得到宋朝更多消息,却都没有这一次来的渴望。

  赵匡胤决定从源头上,堵死那个宋真宗赵恒上位的可能。

  因为坚持不懈,赵匡胤的问题还真变成评论,内容是:“赵恒是赵匡胤的儿子还是孙子?”

  看似平静的文字下。面,是赵匡胤起伏不定的心绪,和眼看爆发的愤怒。

  姜叶和江雪看到这条评论。

  【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

  不了解宋朝帝王继位情况的人,可能以为宋真宗赵恒是宋朝开国太。祖赵匡胤的血脉。

  实际上宋真宗赵恒并非赵匡胤血脉,而是赵匡胤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的血脉。】

  “宋朝是弟继兄位?”宋朝前的朝代疑惑。

  难道宋太。祖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自己弟弟,而不是自己儿子?

  “也有可能宋太宗皇位,是从兄长手中夺来的,要是这样,那宋太宗本事可不小。”李世民猜测。

  要知道他兄长,当初只是太。子,要是兄长成了帝王,他夺位会更费劲。

  “糟糕,大哥那边,我必不能善了,都是你这糟心孩子,害得我暴。露在你大伯跟前!”赵光义埋怨儿子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