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陨落
“这听着和竹简差别不大啊。”有人下意识道。
“不,纸张能取代竹简,一定有其无可取代的优点。”
没有纸张时代的人们虽然不了解纸张,但他们了解后世。
从之前的直播内容看,后世一向推崇简洁,他们相信纸张,一定有竹简比不上的地方。
【既然缺点差不多,那咱们来看看纸张的优点。
先前不是说过竹简比甲骨的记载量更多,那么纸张就比竹简记载还要多。
且同样的字数,纸张分量和其耗费,都比竹简少的少。
比如汉朝汉武帝刘彻时期,东方朔用三千片左右竹简,写了二十多万字,以至于汉武帝花了两个月才看完。
如果换成书籍,同等字数时,纸张更加轻薄,阅读速度也能更快。】①
姜叶放出竹简和纸张对比图。
对比之下,三千片竹简看着就像一座竹简山,反观纸张,只有薄厚适中的一本。
这对比让刘彻忍不住坐正身体,又想起翻阅那些竹简的疲惫。
“天幕,别对比了,直接上纸张的制作方法,朕迫切需要!”刘彻焦急道。
“朕需要纸张。”嬴政抿唇,想起自己每日批阅的竹简分量,他年轻时还好,上了年纪后越发力不从心。
如果是更轻便的纸张,他也能轻快些。
【说起纸张起源,请让我们看东汉蔡伦造纸。
有说法是蔡伦之前,市面就有了纸张,也有说法是蔡伦发明了纸张。
真。相是什么大家已经不知道,但公认的,蔡伦造出来的纸,是后世可书写文字的纸张鼻祖,被称为“蔡侯纸”。】②
东汉,邓绥唇角微勾,欣喜的看向正在研究造纸的蔡伦,“朕提前恭喜蔡侯了。”
蔡伦恍惚后,忙道:“臣能有今天,都赖太后娘娘信重。”
他想起自己造纸初心,是因为邓太后喜欢读书,本意是为了讨好邓太后。
谁能想到未来邓太后真会封他为候,并让他青史留名。
“东汉。”刘彻身为西汉帝王,脸颊微鼓。
也就是说他西汉的帝王们,一直都是竹简执政,而没用过纸张。
“希望纸张制作过程不会太难。”秦朝,李斯想到纸张的制造成本。
就像甲骨和竹简,其制造成本可不低。
不过就算这样,李斯等没有纸张的朝代,也没想过,纸张的原材料,居然会那么简单。
这让他们精神恍惚,差点忘记记内容。
【……蔡伦把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材料混合到一起,经过浸泡、蒸煮、捣碎、抄纸、晾晒等步骤,成功获得纸张。
制造出纸张后,身为宦官的蔡伦,被邓太后封侯。】③
随着姜叶声音,还有视频版本的造纸流程。
没有纸张的朝代人们恍惚,“纸张的原材料,居然如此简单吗?”
那些东西,他们身边就有。
但从没想过,那些东西还能另有他用,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吗?
“之前天幕就说纸张耗费比竹简少,但我没想到能这么少。”秦汉及之前没有纸张的朝代,人们惊呆了。
“竹简好歹还需要完好无损的竹子制作,可纸张原材料,却连树皮、破布都可以。”这强烈对比让他们感到恍惚。
“纸张更加轻便,这是好事啊!”诸子百家们为此欣喜道。
他们想起自家的典籍,如果把竹简换成纸张,会更加轻便易携。
不像他们,书得用车拉。
以前没觉得这事苦,现在突然有了对比,让他们心头莫名酸涩。
“纸张方法有了,什么时候能做出来?”嬴政、刘彻等行动力强的人,已经吩咐下去。
“陛下,纸张制作过程并不复杂,普通人学会后也能快速制作。”墨家、公输家人回道。
这意味着纸张比想象中的更具普及性。
嬴政闻言若有所思,纸张技术并不难,这意味着民间也可以造纸,而纸多了,那可承载的知识量和书籍数量,也会增多。
“太好了,朕要尽快看到纸张现世!”刘彻开心的笑容满面。
他终于不用再面对厚重的竹简了!
“后世的纸张颜色好白,只从表面看,就比臣的蔡侯纸书写更方便。”蔡伦看着天幕的纸张,神情恍惚道。
因为他的蔡侯纸,跟后世白皙、光滑的纸张,之间有很大距离。
“你的蔡侯纸是纸中鼻祖,后世制纸水平越来越高,十分正常。”
“朕相信,有天幕在,凭借蔡侯天赋,做出更好纸张,只是时间的事。”邓绥对蔡伦信重道。
在天幕之前,蔡伦就把纸张呈现给她,只是没大范围宣扬。
天幕说完之后,邓绥立马就封蔡伦为蔡侯,让蔡伦心里别提多感激。
于蔡伦而言,邓太后不仅是他想巴结的贵人,更是他的伯乐。
“是,娘娘,臣一定不负娘娘信重!”蔡伦鼓起更多勇气。
本来他觉得自己的蔡侯纸能青史留名已经够好,可太后娘娘说他能做更多。
是啊,他是纸中鼻祖,以后一定能做出种类更多,质量更好的纸张。
其他朝代的人们还不知道蔡伦已经卷起来。
没有纸张的朝代制作纸张,有纸张的朝代精进纸张。
可以说姜叶和江雪说完没一会,诸朝就行动起来。
【纸张的出现,拓宽了古代获取知识的人数。
在这之前,书籍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东西。】
“是啊,书籍量少珍贵的情况下,普通人怎么可能拥有书。”
“但有了造纸术就不一样了,今后我们也能拥有书了。”有人为此欣喜道。
“有没有可能,书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书上的知识。”
“书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没有知识,就算有纸张,也是废纸。”也有人叹息不看好。
“你说的我懂,可那是天幕来之前的情况。
天幕到来之前,就算咱们会造纸,也获取不了知识。
可是现在天幕就挂在那里,我们只是把天幕上的字抄下来,就是很丰厚的知识。”
“看我,居然把天幕忘了,刚才居然没想起来。”
这样一来,人们心里的最后担忧也消散。
【随着纸张的出现,知识开始面向更广阔的群体。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被尊为“万世之师”的春秋战国孔子孔丘。】④
“万世之师?孔丘,孔子!”
诸子百家目光当即落到孔子身上。
孔子则眉头微皱,“这是在说我?”
“当然是你,咱们战国时代,难道还有第二个孔丘?”
就算真有第二个孔丘,也不像孔丘一样能被称“子。”
“不,我的意思是,这赞誉,于我而言未必是好事。”
孔子并没自我怀疑,而是觉得“万世之师”这个赞誉太过,让他有些被高高架起。
【关于孔子,我们先不提他那“世修降表”和“后裔多个父系”的子孙后代。
我们主要说一下孔子对学习的教导态度。】⑤
“世修降表?后裔多个父系?是我们想的那个意思吗?”诸朝古人们震惊。
其他朝代的人也就算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可是能看到孔子本人脸色的。
而孔子本人,则呼吸再呼吸,“世修降表,是说我后代骨头软弱;后裔多个父系,说明后世有不少冒充我子孙后代的人。”
“他们听着好风光,为什么我这个祖宗,却如丧家之犬?”孔子不明白。
“总不可能是后世帝王们比咱们战国君王更有眼光?”
“额,应该不是这点,也许后世尊崇你,是另有原因,总不可能是因为你复兴周礼的理想。”
对于孔子的梦想,别说诸国国君,就是他们也不看好,因为也不看周朝距今已经多少年。
如果说战国诸子因为面对面,对于孔子八卦还有所克制。
那其他朝代,对此可就一点不客气了。
“后裔多个父系,这说明孔子的子孙后代,并不是孔子的真正后裔?!”
“应该是这样,他们要真是孔子后裔,怎么可能会有多个父系。”
顿时尊崇孔子后裔的朝代们,看向孔子后裔们的眼神变了。
这让那些人别提多愤怒,“污蔑,后世这是在污蔑咱们,要知道为了保持孔家血统纯正,女人们一律不得接触外男,极其严苛,怎么可能会有那种伤风败俗之事发生!”
“相信后世要是没有证据,语气绝不会这么轻慢,虽然咱们所处时代规矩了,可更早的秦汉唐时期,先祖们可没像我们这样。”
“为什么就不能是有人看到孔家利益,故意冒充呢?”
“毕竟对于有些帝王而言,孔家后裔,是不是真是孔子血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听话就行。”
也有孔家人,在意那句“世修降表”。
就是说有没有可能,他孔家的硬骨头们最初已经死完,只有选择臣服的那些人,才成功活下去。
但不管怎么说,顶着孔子后裔名头,这么做是对孔子这位老祖宗的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