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他拍了拍石廷清的肩膀,只叫他好好读书,又送他一部写过笔记的四书。
石廷清见了,更是喜悦,离开荣国府的时候都笑盈盈的。
元春看着儿子欢天喜地的模样,心里松了口气。
她如今也知道荣府两房的关系不好的根本原因了。
出嫁前,二房一直都是被祖母偏心的那一房,所以元春对此根本没有任何感觉。
不是自家的切肤之痛,又有谁会把事情放在心上?
直到嫁进石家后,在面对偏心的婆母时,她才知道被人冷落挤兑的感觉有多难受。
若非公爹公允,丈夫硬气,婆母的偏心也不算太过分,她只怕早就熬不下去了……
此次让石端明去求贾璋给石廷清介绍书院,也是元春的私心。
她不想让石廷清与偏袒大房儿孙的石夫人相处。
她吃点亏也就罢了,但却受不了儿子吃亏。
至于被禁足的母亲……
她只是出嫁女,又有什么办法解救母亲?
石端明是不可能帮她的,祖母和父亲也不愿听她为母亲求情的话。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娘家看望母亲,在帮母亲打点一下祖母派去做监工的老嬷嬷,好让王夫人松快松快。
除此之外,她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了。
她心里很清楚,除了宝玉外,没人能救得了母亲。
如果宝玉有大房贾璋三分之一的能耐,他就能把母亲保下来,父亲也会听取宝玉的意见。
可惜宝玉吃不了那样的辛苦,也不是那块材料,元春已经把这件事看得很清楚了。
以前她对宝玉还抱有期待时,还曾写信给宝玉,督促他潜心科举,奋发上进。
但宝玉他在信里答应得好好的,放下信后就把她的话当做耳旁风,后头甚至都不愿意给她写信了。
元春素来聪敏,哪里还不知道宝玉的想法,看不清宝玉的底色?
经过这一遭,她对宝玉已经彻底绝望了。
她有丈夫儿子要操心,自然没时间日日夜夜为宝玉筹谋。
说一千道一万,总不能让她贾元春代替宝玉去上进吧?
她倒是想,可问题是她不是哥儿,就算她想,她也做不到这件事。
元春虽然想了这么多事,但她并不打算对别人说。即便是石端明,她也不打算说。
她只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里,然后按石端明的意思给贾璋送去一份极为厚重的谢礼。
至于未来会怎么样,也只能交给命运了。
会试的成绩已经出来了,没过多久,杨叔玉就去参加殿试了。
为了避嫌,杨宗祯提前向绍治帝请假。这几天他都待在府内闭门不出。
上次恩科,贾璋、叶荆他们这些徒孙参加考试,杨宗祯只需不发言就可以了。
但是这次参加考试的是杨叔玉,他可是杨宗祯的亲孙子。
为了保证殿试的公正,杨宗祯选择待在家里,连带着贾璋这个机要中书也没什么事情做。
今天轮值玉熙宫的翰林不是贾璋,他自然就闲下来了。
他的顶头上司兼好友韩凭韩侍讲得知此事后给他放了一天假。
所以,在众位贡士战战兢兢地参加殿试时,贾璋却迎来了难得的假期。
在陶园里优哉游哉的贾璋饶有兴致地舞了一会儿剑,虽然没有观众,但他玩得尽兴,心情也相当愉悦。
中午时候,贾璋又带贾琮与贾芝一起去外头新开的酒楼吃饭。听说这家酒楼擅长做川菜,他们倒是可以一起去尝尝鲜。
优哉游哉的假期很快就结束了。
在殿试结束后,杨宗祯和贾璋恢复了正常上衙当差的生活。
又过了一些时日,朝廷放榜,杨叔玉巍然中了。
不但中了,他还中了二甲第一名传胪。
这个名次足以让杨宗祯满意了。
去杨家贺喜的人数不胜数,还有不少人想把自己女儿嫁给杨叔玉的。
杨叔玉他可是一块难得的香饽饽。
他不但才貌双全,还是进士,还有一位阁老祖父,这样条件好的青年男子是很难得的。
于是,疼女孩子的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也好让女儿终身有靠;不疼女孩子的人家更想把女儿嫁给他,以期攀附阁老,带挈自己的前程……
杨叔玉不堪其扰,参加完琼林宴后就跑到叶家躲清净,可没过多久,就又被人找到叶家门上。
他只好再找新的地方。
听闻贾璋有一处别居后,杨叔玉就立刻跑到贾璋这边儿来了。
因为杨叔玉已经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所以这次搬到贾璋这边儿后,他基本上就再也没出过门了。
这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模样,竟有些像个被养在深闺的小姐。
因为这个,叶荆和贾璋没少笑杨叔玉,当然,他们开得玩笑并不过火,杨叔玉听了也觉得好玩,并不会因此生气。
直到杨叔玉考入庶常馆后,这股攀附杨家的热潮才退下去,杨叔玉他也可以放心地搬回家里住了。
探春的婚事也被贾母给定下来了。
贾母给了探春两个选择。
一个是普通人家出身的同进士,一个是浙江守备邬家的二公子。
前面这个,是贾母好不容易才从本科进士里面挑出来的人选。
在二甲进士里,十来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占比很少。
这也很正常,贫寒人家的孩子光是凑齐束脩就已经很难了。
凑够束脩后,他们的教育资源也很一般,水里火里考出来,都不一定能考中一个举人。
更别说是进士了。
只有那些天赋过人之辈,才能小小年纪就脱颖而出。
如果不是这等天赋过人的才子,那就是权贵之家从小培养的后代。
这种人家的孩子还要既勤奋聪明又不倒霉,这才能早早考中二甲进士。
但这样的年轻人是不会娶探春的。
探春是很不错,可是他们有更好的选择。
朝中要员的孙女,清流干吏的千金,哪个带来的助力不比探春带给他们的助力多?
如果探春像迎春一样,是贾璋这位内阁中书的亲妹妹的话,那探春也不是不可以。
但问题就在于探春她不是,就算贾母许下空头支票,说贾璋同样疼爱探春,外人也不会相信。
所以贾母只得降低标准,给探春挑了一个二十三岁的同进士出来。
这人是耕读人家出身,二十三岁还未娶妻。
他大抵也是不想娶乡下寒门小户之女,想攀上一门有助力的岳家,这才拖到了现在。
至于邬家,他们家祖上原是老国公的下属,两家这些年来也没断过联系。
去年贾母过寿,邬家人还送了珍贵的玻璃插屏过来为贾母庆贺。
从某种程度上说,探春与邬家的二公子还算门当户对。
浙江守备与太常寺少卿都是正五品的官职。
虽说贾政手里的权力比不上邬守备,但是荣国府的门第本就比邬家高,贾璋还是内阁中书,探春又是贾母亲自教养长大的。
她配邬公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只是若嫁到邬家,探春就要远嫁到浙江了。
而那位同进士已经为自己谋得了户部提举的职位,如果探春和对方说亲的话,探春就可以留在京城里面了。
但是他也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他家要比邬家穷很多。
贾母把这两人的优劣全都告诉了探春。
“如果你相中了那位小刘大人,我就托你三哥去探探对方的口风;如果你相中了邬公子,那你就可以准备绣嫁妆了,是邬夫人来信想求娶咱们家的姑娘的。”
这件事,只能让探春自己决定,而不能让赵姨娘这个做母亲的替探春选。
贾母心想,赵氏眼皮子浅,她能给探春选什么好夫婿?
那女人肯定会选邬家,因为邬家给的彩礼必然比刘家多……
“所以,你是怎么想的呢,三丫头?”
第148章 看中刘家传讯刘承,探春定亲叮嘱贾环
探春没有立即作出决定。
婚嫁可是一辈子的大事, 她只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就算再刚强,也很难在这种事情上杀伐果断。
“老太太, 容孙女回去好好思量一二吧。”
贾母点了点头,其实她是更喜欢刘家的。
荣国府的公子们全都弃武从文了, 在这种时候, 嫁到邬家可不是什么上好的选择。
如果邬家抱着荣国府转换门庭后资源闲置, 他们家娶荣国府的女儿能占便宜的想法,那他们就打错了主意。
资源置换、利益均摊……老国公留下来的人脉资源对文官依旧有用。
大房的资源探春根本沾不上边儿,贾母也不会允许贾璋把他手里的资源人脉用到旁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