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璋传 第258章

作者:惊鸦 标签: 红楼梦 豪门世家 爽文 科举 朝堂之上 BG同人

  而这些防线, 全都被设立在土地贫瘠、产粮不多的地区。

  卫所屯田所得,根本不够官兵日常食用。

  这就意味着, 朝廷每年都要往九边防线输送大量粮草供给官兵。

  正因如此,朝廷的漕运压力始终都居高不下。

  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若只靠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前线的粮草需求。

  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朝廷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靠骡马运输军粮。

  进而避免前线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不管怎么说,大盛都不能因为军粮供给不足而战败吧?

  这简直就是贻笑大方嘛!

  可问题在于,用役夫、骡马运送军粮,对丁口和国库都很不友好。

  所以,只要一发生战争,一运送军粮,皇帝和阁老们就有头疼的地方了。

  不过,运送军粮一事,在漕运之事上还不算最大的麻烦。

  真正让人头疼无比的大麻烦,还是大运河的淤堵问题。

  每当黄河、淮河泛滥成灾的时候,大运河就会因为黄淮泛滥,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

  一旦大运河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载重超过两百石的船只就无法从运河航道通行,运输军、民两用的物资了。

  而这,就是传说中的漕运停摆。

  军粮运输一事,只要多耗费些人力、物力进行陆上运输,就能缓解运河漕运的压力。

  虽然银子花得像流水,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见了都头疼,但问题总是能解决的。

  可漕运停摆与黄淮问题息息相关,并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事情。

  这样的大麻烦,又怎能让人不头疼、不忧虑呢?

  而津海海港的建成与海航航道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大麻烦。

  有了海运,日后运河淤塞时,朝廷就可以用海船运输粮食了。

  这对运河漕运来说,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

  即便海上可能会有海啸、台风等灾害,但在近海地区,发生这些灾害的几率并不算太大。

  两害相权取其轻,想想漕运停摆带来的危害,海运的风险也就不算什么了。

  正因如此,绍治帝和内阁阁臣们才这样高兴。

  他们心里为津海官员记了大大的一功,又给津海这边送来了丰厚的赏赐,犒赏他们这些功臣。

  在海港落实后,贾璋的心情同样美妙。

  不是为了京中的赏赐,而是为了政柄的落实。

  对实学派官员来说,这世上,就没有比政柄落实更能让人感到高兴的事了。

  当初绍治帝御门问策时,贾璋献上了一篇与河漕、海漕相关的奏疏。

  直到朝廷收了债、攻陷茜香,直到国库里面有了钱,绍治帝才考虑把这件事情落实,并把这件事情交到贾璋手里。

  而贾璋在接手海运一事后,就做得无比用心。

  因为在他看来,以海运补充漕运,是解决河槽运输弊病的根本方法……

  修建海港、开辟海航航道后,江南的运粮船就能直抵东南沿海各省,再转运至京师或内陆各省。

  不但没有运河淤塞之虞,更不用担心运河运力不足的问题。

  如此一来,军粮运输的耗费与民间贩粮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朝廷的开支也节省下来了,老百姓的购粮成本更是变少了。

  这样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的良计妙法,如今业已落实,贾璋怎会不欢喜呢?

  除此之外,海运航道还能协助朝水师防御贼寇、震慑藩国,这也是贾璋主动提议兴发海漕的重要原因。

  不过,第一个发现海运军事用途的人,并不是贾璋。

  在元朝时,孛儿只斤家族执掌的元廷,就曾开辟过用于军事领域的海运航道。

  《元史·文宗纪一》中记载过,“山东丁壮万人守御益都、般阳诸处海港”。

  而这两处海港的作用,就是防御海外藩国,转运兵马军粮。

  贾璋开辟的这条海航航道是军、民两用航道。

  民事领域上的用处,就是运输粮食、通商惠民。

  而在军事领域上,盛朝海航航道与元朝海航航道有不少相同点。

  比如说,在津海海港建成后,战船向北可直抵辽东,向南可直抵粤海,既能辐射藩国,又能驰援辽东与东南防线,着实是护国之重器。

  而盛朝海航航道与元朝海航航道不同的是,盛朝海航航道沿岸最大的海港在津海。

  津海乃是京师肘腋之地,因此,盛朝的海港与航道还有元朝海航航道没有的作用。

  那就是庇翼神京,保卫京师的安全……

  除了海港建成与海航航道试航的事情外,还需要贾璋操心的事情,就是他编纂的那本农书。

  在女儿出世后,贾璋加急速度编纂《金米录》,总算是在春耕前,把自己编纂好的农书呈递京中。

  收到贾璋的农书后,绍治帝对正在给他讲经的翰林们说,这是他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在这之后,绍治帝命人抄录《金米录》,又命人将抄录好的《金米录》发放到各省亲民官手上,让这些亲民官将金米良种与《金米录》里记载的种植方法推广给地方百姓。

  金米这种作物,不但产量高,还十分耐旱,十分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

  江南地区的肥沃土地可照旧种植水稻。

  只是那些贫瘠的丘陵地与山石地,倒也可以种植金米屯垦备荒……

  绍治帝对推广金米一事十分重视,杨宗祯和叶士高又有心给予贾璋帮助。

  在他们的共同建议下,吏部老老实实地出台了一条新规定。

  他们把金米良种的推广情况,列入了地方亲民官考评的依据当中。

  有考评这条鞭子在后面督促着,即便有人不想去田间垄头吃苦,有人生性固执不信金米良种的事情,他们也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

  而且,他们不但要做这件事,还要把这件事给做好……

  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下等考评与贬官的威胁。

  得知此事后,贾璋只觉欣慰。

  官员们日日食用的,是磨好、筛好的白面,是精挑细选的饱满白米,甚至可能是碧粳米、胭脂米这些御赐贡米。

  有道德修养的人,会关心民生疾苦,会愿意做这推广金米的苦差事。

  可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只顾着自己升官发财,哪里关心老百姓们吃的是什么?

  秦汉前,百姓也不喜欢吃麦子。

  后来,随着磨制面粉的工具一步步升级,小麦才逐渐变成主食。

  金米是能像麦子一样,慢慢地被老百姓们接受,逐渐变成餐桌上的主食。

  可是,若能早一日推广的话,还是早一日推广来得更好一些。

  金米的口感是比不上稻麦,但它产量多啊!

  多出来的这些粮食能养活许多生民?救活许多性命?

  人命关天,推广金米这件事,确实等不得。

  更何况,谁也不知道明年会不会风调雨顺。

  万一明年大旱、现在又没有提前垦植金米备荒,到时候岂不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让老百姓能吃上饭,在任何朝代都无比重要。

  天灾与人祸向来都是相伴而生的,饿肚子才是激发民变的根本原因。

  但老百姓们是淳朴的。

  只要还有一口吃食,有一点点活下去的希望,他们就绝对不会铤而走险,意图谋反……

  贾璋心想,朝廷把推广金米的成效与考评结果的优劣绑在一起,的确是一手妙棋。

  只有让那些做得好的人获得上等考评的激励,让那些做得差的人获得下等考评的惩罚,才能让所有人都积极主动地前往田间地头推广金米,才能让地方亲民官们用心做事。

  时光匆匆而逝,转眼间,三年如流水一般逝去。

  在贾璋与各地官员的努力下,大盛各省都种上了金米良种。

  朝廷的丁口多了许多,而这一点,也正是老百姓日子好过的重要佐证。

  若粮食短缺、日子艰难,贫民之家的新生儿很可能根本都活不到名字登上朝廷鱼鳞黄册的那一天。

  在那种情况下,丁口别说变多,不变少都算是老天保佑。

  而津海这个新组建的行省,在这三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海港落地、海运兴发,津海行省的商路畅通,经济也变得繁荣起来。

  光是市舶司每年收取的税银,就与津海地区的农业税等同了。

  除此之外,津海的春酒、津瓷等产品,也销往大盛各地,给津海的商人、工匠,还有提供原材料的农民都带来了不小的利润。

  至于金米良种带来的积极影响,更是不用多说。

  这一切,都是贾璋为津海带来的变化。

  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因为贾璋本人,也在自己的而立之年,接收到了新的调令。

  工部尚书景韶致仕归乡,绍治帝诏贾璋入京,继任工部尚书一位。

  前来宣旨的翰林学士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恭绍鸿图,允怀至理,辅弼之重,所资非轻。”

  “尔津海经略兼侍读学士贾璋,文章经国,治事有方,寻高产良种,兴海漕新政,德行出众,才干优长……今右迁工部尚书,众士具瞻,四方属望,自当勉励国事,尽忠职守,方不枉朕拔擢之美意,钦哉。”

  贾璋接过旨意,向绍治帝谢恩,又吩咐下属,招待过来宣旨的翰林学士。

  在众人离开后,他望着窗外天光,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来。

上一篇:吹响!小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