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璋传 第265章

作者:惊鸦 标签: 红楼梦 豪门世家 爽文 科举 朝堂之上 BG同人

  那些妄图在真土中夹杂浮沙、在粮食中夹杂稻壳的贪官污吏,自然都在贾璋深入工地考察时,露出了马脚。

  无论是绍治帝、杨宗祯,还是贾璋本人,都无法容忍这些蛀虫的存在。

  贾璋直接把这些人槛送京师,而在绍治帝的批准下,这些人全都变成了刽子手的刀下亡魂。

  而在贾璋三十三岁这一年,也是贾菱第一次参加县试考试并获得县试第一名案首这一年,束水攻沙的治河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在这几年内,贾璋主持工部与地方河道衙门修建秋水集堤五十余里,沈家湾堤四十余里,修改崔堤、穆堤等堤防三百余里,修建的遥堤、缕堤、月堤与水坝更是不计其数。

  但在贾璋的精打细算下,这些工程拢共只花费了四十八万两白银。

  除此之外,在抄贪官的家时,国库还进账了将近三万两白银。

  这么折合下来,贾璋他一共也不过花了四十五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并不算多。

  但得到的结果,却无比喜人。

  治河工程竣工后,贾璋亲自莅临各地河道衙门主持放闸。

  当堤坝、水库里积蓄的黄淮水喷涌出来、流入水道后,大量泥沙都被冲进了大海。

  河道的淤堵被清理干净了。

  看着“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的绝佳效果,贾璋只觉心满意足。

  地方官员们看到清澈许多的黄淮河道,纷纷递折子说什么“圣人出、黄河清”,狂拍绍治帝的马屁。

  不过,对绍治帝来说,喜人的成果,可比不痛不痒的恭维话强多了。

  当然,贾爱卿的恭维话,绍治帝还是喜欢听的。

  因为贾璋的治河工程,在未来的几年内,黄河流域都没发生过太大的水患与洪灾。

  只是,现在根本没有人知道束水冲沙法会有这么大的用处。

  此时此刻,他们正在庆祝的事情不是这个,而是治河工程结束后黄淮清淤的好结果。

第224章 后续封赏实学领袖,贾琏归京贾母辞世

  在两三年后, 贾璋治理黄淮的成效才彻底显现于世。

  因为贾璋修建遥堤、闸坝、堰口,束水冲沙入海的举措,黄淮河水自然就安流了。

  黄淮河水安流了, 沿岸百姓自然不用蒙受洪灾的的威胁,民生自然也就富足了。

  这些常年因暴雨引发洪灾、乃至化作汪洋泽国的地方, 连续几年间都没有发生重大水患, 全都是贾璋主推的治河工程的功劳。

  收到地方的奏报后, 绍治帝很高兴。

  他在朝会上赞赏贾璋道:“自上古起,黄淮既能哺育华夏,亦能祸患中原。”

  “自大禹起, 千百年来, 治河之人不绝如缕。但众人当中, 唯茂行堪与大禹比肩。”

  “以堤束水,以水刷沙, 借淮刷黄, 此乃治河之真理也。工部上下, 当将此治河法汇编成册,传之后世,以为金科定典也。”

  在贾璋出列谢恩后,绍治帝赐了贾璋蟒袍金花与翠瓶玉带。

  除此之外,黛玉、贾母等亲人长辈亦有丰厚赏赐赐下, 绍治帝还封赏贾璋的独生女儿贾葵为静安乡君。

  所谓封妻荫子,莫过如是。

  朝中之人见此情景, 又有谁不羡慕贾璋呢?

  而在实学派内部,叶士高这个师父也在争取利益。

  在实学派每年都要举行的清谈会上, 叶士高在辩论后突然发难:“事功兴发之时,常常为人所讥。唯有三五年后, 功效显现,才能彰显兴发事功者的苦心。”

  “茂行初言河政与束水冲沙法时,在座诸公中,也有人反对他,说他太过激进、冲动的。”

  “但现在,茂行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其功之巨堪比李冰!此时此刻,尔等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叶士高这样说话,不是为了炫耀徒弟,更不是为了给贾璋出气。

  这些想法太幼稚了。

  或许,三四十岁的叶士高八成会有这些想法,会去做这些事情。

  但五十多岁的叶士高绝不会做这种事。

  所以,叶士高说这些话,主要还是想借着贾璋治河立功的大势,拔高贾璋在实学派内部的地位。

  虽说,即便没有治河之事,他徒弟也是实学派的青年翘楚,更是实学派大儒们寄予厚望的年轻学儒。

  可若能自己当家做主,谁又愿意做那劳什子的青年翘楚、未来希望?

  直接当实学一派的代言人,掌握话语权与释经权,岂不比什么被大儒们寄予厚望年轻学儒强得多?

  叶士高当然希望自己徒弟现在就能上位。

  实学派内部的学者们全都感受到了叶士高的来势汹汹。

  但当他们看向坐在上首的杨宗祯时,杨宗祯垂下眼皮,阖上了自己眼睛。

  他好像睡着了。

  但所有人都知道,杨宗祯只是在装睡。

  杨门与实学派是有重合的地方,杨宗祯本人同样是实学派内部举足轻重的领袖。

  可问题就在于,杨宗祯本人不是实学派的魁首。

  杨门与实学派,同样不是完全重合的。

  甚至朝中还有一小撮实学派官员,站在了杨门的对立面。

  若非如此,叶士高刚才就不会翻旧账,指出有人在几年前反对贾璋治河纲领的事了。

  而杨宗祯心里,对实学派人士反对杨门之事,又怎会丝毫不满都没有呢?

  如果杨门能侵吞实学派,杨宗祯绝对会乐见其成。

  所以,杨宗祯默许了叶士高的举动。

  而他的态度,让很多人产生了联想。

  他们觉得,叶士高的突然发难,很可能是杨宗祯亲自操盘的。

  或许首揆他老人家不想继续容忍实学一派游离于杨门之外了……

  想到这里,实学派学儒低下了自己的头颅。

  在与思孟学派的对抗中,实学一派始终处于下风。

  若不是杨宗祯、叶士高、贾茂行祖孙三代师徒,实学一派根本没有压过思孟学派比肩的机会,更不会有学派大兴、变成盛朝显学的美事。

  他们已经享受了人家给予的好处,现在人家过来要账,那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总不能拿好处时喜笑颜开,过后就翻脸不认人,把自家狐假虎威、搭顺风车的往事全都抛诸脑后吧?

  更何况,就算他们想做这种不要脸的事,也得看看对面的人是谁。

  杨宗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默默吃亏?

  想想罪臣李汲的下场,再想想张、苏二位阁老在杨宗祯手里吃过的亏,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毕竟,与张泰维等人比起来,他们这些人又有几斤几两呢?

  所以他们没有反抗,而是直接选择俯首称臣,并按照叶士高的心意,承认了贾璋在实学派内部的地位。

  或许这就是叶士高的目的吧!

  这些人心想,贾茂行变成实学派领袖,叶士高这个老师与杨宗祯这个师祖在实学派内部的地位,自然就不言而明了。

  在这之后,杨门与实学派也能自然而然的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任是谁都想不到,这件事情的起源,只是叶士高觉得自家徒弟做得太多、分得太少,才兴出了在实学派内部为土地争夺利益的念头。

  而杨宗祯也没有反对这件事。

  事情的原因就是这样简单,但是没有人会相信。

  人只会相信他们自己愿意看到的事。

  即便事实是那样的明显,他们也不会愿意相信的。

  不过,对贾璋来说,这些人的做法并不重要。

  对他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在师父的努力下,他获得了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他不但摇身一变,一跃变成实学派领袖,自家在仕林中的名望还拔高了一大截。

  这样的好事,自然是人人都想要,却又可望不可即的。

  但贾璋他有一个好师父,所以他可以直接吃师父给的馅饼,却是不用经历那种“可望不可即”的处境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拥有叶士高这个处处为弟子着想的师父,的确是贾璋这辈子最幸运的几件事之一。

  玉簟凝秋、桐叶纷飞,转眼间金秋已至。

  在这个秋天里,荣国府有两件喜事发生。

  第一件事情是,贾菱在他十六岁这年中了顺天府乡试第三名亚元。

  贾兰同样桂榜有名,中了第顺天府乡试四十二名举人。

  第二件事情就是贾琏不但任满归京了,还升任户部云南清吏司郎中。

  荣国府先举办了庆祝贾菱、贾兰桂榜有名的宴会,邀请了贾菱、贾兰的同年过府做客。

  然后又在贾琏归京后,为贾琏举办了一场升任户部郎中的接风宴兼烧尾宴。

  贾璋、贾琏兄弟二人自幼感情就不错。

  如今,他们兄弟二人分阔别多年再次重逢,心情又怎能不激荡呢?

  还没说几句话呢,这两人就都红了眼圈儿,声音也哽咽起来。

  在接风宴结束后,兄弟二人辞别长辈妻儿,凑到前院书房里谈天说地。

  倒是讲了许多风土人情,叙了许多离情别绪。

  他们兄弟二人在前院书房抵足而眠,黛玉与湘霓这对妯娌也凑到了一起。

上一篇:吹响!小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