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弋
在宁寿宫宫,胤祺说道大阿哥与三阿哥急着离开时,眉眼间微不可见的沉了一下,虽然很好地掩饰过去,但黛玉对他又何其了解,一眼便瞧出了不对,稍微想想便知了原因。
等不到回家,黛玉见着跟着的都是贴身伺候的心腹,在路上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胤禟会陪着额娘回去,”胤祺扯着嘴角,笑中带着苦意:“我去终究不合适。”
顿了顿,胤祺隐晦说道:“四哥也没有陪德妃娘娘回家。”
黛玉好看的含情目睁大,她本就是机敏之人,这些年前朝后宫的事情,胤祺和林如海从未瞒过她,甚至有意培养她的敏感度,一听这话,她便明了其中内情。
皇太后在她面前再如何宽和,也是看在胤祺的份上,皇太后能让他与宜妃请安,已经是极限,但她绝对不会允许胤祺对郭络罗家过于亲近,宁寿宫阿哥只能与蒙古诸部亲热,就如同被佟佳皇贵妃抚养着的四阿哥,绝对不能陪着德妃回乌雅家。
此事无解,更不是能在宫中讨论之事。
黛玉沉默了下来,鹿皮靴子踩在宫道上,石板被踩踏出沉闷地声响,北风呼啸着,吹动着两人身上披着的大氅,黛玉伸出手,轻轻地扯着胤祺的袖子。
胤祺回头,却只见长长的宫道上,灯火璀璨,流光溢彩间,黛玉站在那儿,笑靥如花:“胤祺,你饿不饿,我们去集市上找些吃的去!”
花灯晕出的光打在黛玉身上,将她整个人都勾勒地格外温暖,这样寒冷的冬夜,好似喝了一整杯滚烫的热茶,从头到脚都是熨帖。
胤祺呆在原地,定定瞧了黛玉好一会儿,心头的酸涩、沮丧、失落全都不见,满满地都是欢喜,他突然伸出手,牵过黛玉,大步从宫道中往宫门走去。
转过来不知几个弯,跨过了不知多少门,黛玉感受着手心潮乎乎的汗水,只觉脸上发烫,再也感受不到朔风的冷冽,等远远见着宫门,隐隐瞧见值守的侍卫,彼此紧握的手才松开。
第91章 元春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1),上元佳节自来热闹,这一日的京城更显繁华,各色各样的彩灯挂在路旁,将夜间照成琉璃世界,灯火之下,是数不尽的摊贩,各式的物品摆着,有自家做的吃食,也有绣坊精心绣出的作品,更有颇具匠心的把件,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康熙执政多年,天下已经出现承平之相,太平盛世里,老百姓攒下了几个闲钱,也愿意凑这个热闹,大街小巷摩肩接踵的全都是人,五城兵马司的衙役们到处逡巡着,唯恐在天子脚下闹出事来。
黛玉与胤祺从宫中出来后,便直奔这场热闹而来,胤祺早已让人在一旁的酒楼上订了雅间,上元之日的酒楼,雅间自是难寻,但在银子的攻势下,总有人愿意让出来。
是以,此时的黛玉与胤祺,正坐在最佳赏灯之处,眼前的桌子上,满满当当全是各个摊子上的小食。
胤祺见黛玉兴致颇佳,也不愿扫兴,他见桌上都是平和之物,挽起袖子,亲自用勺子舀出小碗,递给黛玉,笑着说道:“这民间的吃食,到底与家中不同,妹妹尝尝味道如何。”
黛玉知晓此时天色已晚,吃多了容易积食,非养生之法,她拿着筷子,浅浅尝着,偶尔吃着合意的,她愉悦地指给胤祺,胤祺扭头吩咐下人,记着是在哪家买的,方便日后再买。
黛玉撑着下巴,眼睛弯成好看的月牙,望着胤祺的所为,只觉着人间美事,莫过如此。
这边黛玉和胤祺在感受着上元佳节的灯火阑珊,另一边贾府中,在众人的殷切期盼中,元春的车架终于到了荣国府。
菜色的布料在光秃秃的树上扎成一朵朵花,柔和了冬日的凛冽,荣宁二府处处灯火通明,为了元春省亲特特造的园子恍若神仙府邸。
自史老太君开始,阖族的人都在荣国府前等待着,就连贾宝玉都收起来往日的骄纵,一心期盼元春的到来,远远听到小太监的通传之声,乌压压的一片人全跪了下去,等着元春的轿辇。
月上中天之时,元春终于到了荣国公府门前。
这是元春自选秀入宫后,除了午夜梦回,再也没有回过的家。她强忍着眼泪,受了全族的礼,又在亲近家人的簇拥下,入了荣国府的大门。
近乡情怯,元春回家不可谓不激动,但她白日在宫中发现了件了不得的事情,急着将此事告诉家中,对于其他流程便显得心不在焉,好容易受完了贾母等人的礼,又被伴着逛完省亲别墅,吩咐家中几个小辈写诗后,元春终于腾出功夫,与贾母和王夫人说体己话。
元春是由王夫人所生,贾母养大,她要和这两个长辈私下说话,也是应有之意,早在见面之时,几人已经抱头痛哭过了,此时再见,情绪终于趋于稳定,能够说正经事了。
“真的吗?”贾母听到元春低不可闻的声音,顾不上尊卑,一把将元春的手抓住,元春保养得宜的手背上顿时浮起红印,但此时谁也顾不上这个印子,贾母高兴地再三确认:“这消息可属实?”
“是啊,大姐儿,”王夫人喊着元春幼时的称呼,严肃问道:“皇家事可不能乱说,说不得治个大不敬之罪,那可就不好了。”
“虽然没有明言,”元春肯定地点头:“但我看今天这架势,林家表妹的五福晋之位是板上钉钉的。”
王夫人垂下眼,转着手中的珠串,平息着内心的波涛。
“好,好,好!”老太太忍不住连喊几声好,她隐隐知晓这外孙女是有大造化的,但他们这样的人家,与满族大姓还差些距离,她对黛玉最好的设想,也不过是阿哥侧福晋,却没想到元春给她带来了这样的好消息,别看现在五阿哥还什么爵位也没有,但无论从血脉还是从恩宠,日后必会封为亲王,黛玉自然就是亲王福晋,这绝非一般人能得到的。
“到底是一家人,等到玉儿和五阿哥成亲了,你在宫中多少也能有人陪。”贾母笑容满面地叮嘱:“见着玉儿,记着对她多关照几分。”
元春微不可见地摇摇头,内心苦笑不已,旁的不提,就白日里皇太后爱护的劲,林家表妹在宫中绝吃不了亏,轮不到她关照。
更何况,她自己都是自身难保,凭什么关照黛玉呢。
元春素来是个报喜不报忧地体贴性子,但兹事体大,她深知母亲对黛玉的不满,将白日里的事儿事无巨细地与贾母和王夫人说了一遭,最后郑重地吩咐:“林家表妹绝非池中物,对她务必要客气再客气。”
“放心,你表妹是敏儿的女儿,我疼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对她不好。”贾母沉思着点头,黛玉是她最爱女儿留下的孩子,贾母心中自是爱的,但更多的,还是为了贾府的未来考量。
王夫人脸一白,但她到底是曾经的当家夫人,很是元春的话意味着什么,她咬着牙,点头应了:“娘娘放心,我们会想办法与林姑娘亲近。”
贾府如今交往的人家,多是领着虚职,在朝堂中已无多大能耐,仗着祖上的余荫,能够挥霍着过日子,但在权之一事上,早就失得一干二净。
五阿哥也到了入朝的年纪,身为康熙的亲子,随便说句话都很是了不得,贾政在员外郎任上已经许久,也没能升个一官半职的,若五阿哥能帮着贾政谋个缺,说不得贾家能再回到好光景,她也不用为了宝玉和兰儿的未来操碎了心。
想到这,王夫人内心火热,决心一定要对黛玉做低伏小,等日后黛玉成了亲王福晋,从她指缝中漏出的好处,都是他们百般筹谋也得不到的。
见着母亲转过弯来,元春总算能放下心,她一直知晓王夫人对贾敏的心结,对于黛玉也未有多好,元春说这些话的目的,便是将王夫人的心思扭转过来。
刚说了这么几句话,女官便提醒元春,回宫的时辰近了,贾母与王夫人不舍地搂着,元春陪着哭了一场,擦干泪,又令人取来宝玉及三春应制作的诗,只见宝玉一人独写三首,三春每人写一首,宝玉的诗却比家中姐妹好上许多,这让元春喜不自胜,笑着夸了宝玉许久,又对贾母和王夫人殷殷说道:“宝玉是有读书天赋的,万不能纵了他,须知许多人仗着这份聪颖,读书是不胜上心,最终不过得了个伤仲永的下场,于国于家无用。”
宝玉是由元春带大,对长姐自有一份敬畏,他从来不爱听这种陈词滥调,内心很是不服,但只连连点头,哄得元春喜不自胜,令宫女将她特意带来的那套御制四书五经取来,赐给宝玉,谆谆叮嘱他务必好好读书。
在宝玉强笑着谢恩时,女官又上来提醒元春,时辰已到,需移驾回宫,元春又流下泪来,贾宝玉钻进王夫人怀中,泪流满面。
荣国府中如何恋恋不舍且不说,黛玉与胤祺这一日玩得格外尽兴,大半夜的方回林府,在回林府的路途上,远远的还见着了元春归宫的车辇。
宫宴威力巨大,上元节之后,黛玉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宫中态度已经明确,对于未来的五阿哥福晋,谁也不能轻忽,就算不能讨好,也万不能得罪了去,以前林府没有主母,给家中小姐下帖子到底不太合适,但此次宫中的宴席都特意请了林姑娘,再计较林家姑娘没有长辈领着的事情,就过于可笑。
这造成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每日给林府送来的帖子翻了好几倍,就连亲王府、郡王府的帖子也不少见。
好在黛玉天资聪颖,对于陡增的应酬处理地游刃有余,哪家的礼可以收,哪家的礼不能碰,哪家的宴会需参加,哪家的宴席可不去,全都安排地明明白白。
胤祺欣赏地望着黛玉处理这些家事,在胤祺看来,这简直就是艺术,内宅交际关系同样错综复杂,能与各家维持不远不近地往来,不站队也不交恶,实非易事。
若说唯一让黛玉疑惑的事,也不过是荣国府突然对她热切起来,她那不冷不热的舅母,时不时地派人嘘寒问暖,就连贾家厨子新做了道菜,都要送过来给她试试。
但贾府的反常,黛玉已经没有心思深究了,这一日,黛玉刚从裕亲王福晋的宴席上回来,便得到了康熙即将要南巡的消息。
第92章 南巡路上
上元佳节之后,见到许久未见的父母去亲人,宫中妃子们的心情格外愉悦,上位者高兴了,底下的宫女太监们当差也轻省,宫中是难得的轻松。
这份轻松让宫人们为南巡忙碌准备,都没觉着辛苦,反倒是难得的高效。
等到春暖花开之时,第二次南巡的队伍,终于准备启程。
黛玉这些日子很是注意,赶上换季都只略咳几声,请来太医看过后,只说她身子好了许多,这几声咳嗽不算大事。
在黛玉亮晶晶的眼神下,胤祺履行了承诺,入宫求皇太后将黛玉放入南巡的名单中,只不过与一开始所预想的不同,皇太后听了胤祺打算将黛玉放入五公主的随行女官中,却皱着眉拒了:“五公主这儿伺候的女官已经够了,林家那女孩儿过去反倒坏了规矩,倒是我这儿缺了个人陪着,我记着林家就是南边的,她倒是适宜。”
胤祺也不是个驽钝的,只不过一时没有想到,被皇太后这般一点,特别是听到加重的“规矩”二字,胤祺瞬间便反应了过来,此时宫中虽无明旨,但已经都有了默契,黛玉日后是要嫁给他当阿哥福晋的,让她这未来的嫂嫂给五公主当女官,虽说只挂个虚名,到底不太合宜。
莫说礼法之事,仅五公主该如何与黛玉相处,就是个难事。
想到这,胤祺真心实意地给皇太后谢恩:“还是皇玛嬷想得周到,是孙儿疏忽了。”
皇太后素日里最不爱为这些事费心,也就是胤祺,能让他操心,她笑着喊起胤祺:“我瞧着那林家姑娘是个好的,等下次大选就给你们指婚,你们好好过日子,我就放心了。”
胤祺被皇太后打趣地耳垂都红了,他垂着眼,笑着向皇太后求饶,宁寿宫中一片欢声笑语。
很快便到了钦天监算好的黄道吉日,林如海作为翰林,也被康熙点了,让他伴驾讲学,而黛玉提前一日便被宫中派人接去了宁寿宫。
毕竟康熙的御辇将从紫禁城出发,按着林如海的官职,林家当时队伍的中后,黛玉还不知要等多久,索性接入宫中,伴着皇太后出行,也免了排队等候的功夫。
皇太后是个爱憎分明的性子,她对着黛玉爱屋及乌,一早就吩咐了宫女好生伺候,黛玉虽有着入宫的谨慎,却也没觉着有多少不自在,倒也安心待了下来。
康熙第二次南巡的车架,再次浩浩荡荡地出了紫禁城,往京外走去。
南巡的队伍中,人依旧不少,文臣武将、皇子公主、后宫妃嫔,再加上服侍的下人行李,整个南巡的队伍长得不成样子,前头康熙的御辇已经出了城楼,后头的车架还未启程。
皇太后搂着五公主坐在凤辇中,黛玉侧坐在一旁,拿着本经书为皇太后念着。
“其他的公主都安排好了?”皇太后闭眼听着经书,宽大的凤辇走在平整的路上,不见多少颠簸,她突然想起了身为皇太后的责任,询问了一句。
黛玉念着经书的声音停下,侍候在侧的苏曼略微皱了下眉头,笑着回道:“都跟着大公主呢,大公主是个有本事的,必定会将几个公主安置妥当。”
皇太后得了想要的结果,点了点头,继续吩咐:“眼瞧着皇帝就要为大公主指婚了,等嫁了人再要过这种松快的日子就难了,索性趁这个机会,将几个大些的公主都领着走一趟,你去盯着,谁也不许慢怠了公主。”
黛玉翻着经书的手一顿,大公主的婚事居然如此近了,她不由想起了薛宝钗,想尽法子当了公主伴读,眼见着在公主身旁已经得了信任,这公主却这么快就要成亲,也不知她此时是如何打算。
此时的薛宝钗,却正大公主的车上,正襟危坐地为大公主说着江南风物。
薛宝钗也从宫中的消息中得到了大公主即将要被指婚的消息,她惊了一瞬,却很快稳住,大公主嫁人是必然之事,只不过时间比她预料的稍微早了一点,她才刚在大公主眼前得脸,仍未站稳脚跟,正在这时,又听到了大公主将要随驾南巡。
宝钗咬牙,南巡总得有个两三个月,她万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若能抓住这个东风,说不得她就能脱胎换骨。
宝钗对大公主的管事嬷嬷许以厚礼,以家中亦是江南人士得了伴随的机会,十二般用心的为大公主理事。无论是指点宫女收拾行李,还是关照那些同样没有出过门的其他公主,都做的一丝不苟,这让大公主很是满意,也召着随身伺候,在马车上讲些江南的风土人情。
南巡的队伍浩浩荡荡,等到了中午,已经出了京城,在京郊行走。
与京中宽大平坦的道路不同,自出了城门,京外的道路黄土漫天,虽说是官道,却也不见得多么平整,车上立时就颠簸起来,皇太后将五公主搂得更紧,也止住了黛玉念经:“这路上颠地难受,你也别念了,仔细头疼。”
黛玉收起书,思忖着是否该和皇太后告退,回林家的马车,这时一阵马蹄声从凤辇旁传来,听着声音,好似是小跑而来。
能在南巡队伍中纵马的,绝非常人,黛玉心下一动,有了思量,小心地顺着五公主掀开的帘子望去。
果然只见穿着皇子常服的胤祺纵马而来。
平日里胤祺不是讲究排场的,穿衣配饰以舒适为主,并不似其他人那般华丽,这是黛玉难得见着胤祺穿上全套皇子服饰的样子。
衣裳是石青色的锦缎制成,上头全部是由最手巧的绣娘,一针一线绣出的云纹,莽缠绕在云纹之上,好似在云间遨游,头上戴着的顶戴上,硕大的东珠耀眼夺目,更别提腰上坠着的玉佩,无一不是罕见的珍宝。
胤祺骑在枣红的骏马上,迎风而来,英姿勃勃,一时让黛玉看得愣住。
“皇玛嬷,”胤祺勒住马,不动声色地打量过黛玉,见她精神头还好,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他在马上对皇太后行礼:“奉皇阿玛旨意,要在此处安营修整。”
皇太后见着这般的胤祺,更是满眼笑意:“好,不愧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已经可以给你阿玛当差了。”
胤祺从马背上翻身而下,干脆利索地动作引来众人轻声惊呼。
皇太后被胤祺亲自扶着,走下了马车,此时正是太阳当空之时,早晨出门时候的冷风已经悄然散去,日头晒在身上,全身都只觉着暖洋洋的,皇太后在车上坐了一上午,虽说太后的凤辇较其他人的更加宽大,但总归不是那么的舒服,趁着挖灶做饭的时候,她也走动几圈。
这么一耽搁,黛玉也没能告退,她站在皇太后的身后,望着祖孙三人的背影,慢慢地跟着,皇太后到底身份尊贵,不爱在这乱糟糟的地方待着,早有侍卫引着她,往河边的清净地方走去。
帝王出行,沿途的路上早就被查了一遍又一遍,倒也不怕危险。
此时已经春日,河中的冰消融,河水在日头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大群大群的鱼儿在水下游过,水面上是不是泛起圈圈涟漪,偶尔能见着几条肥硕的鱼,从河水中跃出,水珠被带动着浮动在河流之上,折射出斑斓,正是春日盛景,皇太后只觉身心舒畅。
伺候的人远远缀着,唯恐打扰了皇太后的雅兴,走着走着,前头胤祺的脚步越来越慢,落在皇太后身后,渐渐与黛玉并肩。
皇太后对于此景,也睁只眼闭只眼,在她眼皮子底下,出不了什么乱子。
“妹妹,这一路行来可还习惯?”胤祺从紫禁城出发开始,便一直忧着心,虽然知晓黛玉在皇太后身旁,没人敢怠慢,但到底没有见着,心中还是放心不下。
上一篇:啵嘴咒术能否拯救柯学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