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12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宗教的影响力太过震撼人心,如果众人了解历史上的黄巾军活跃了二十多年,百死而不僵,精神远远影响到后世的白莲教和太平天国等运动,恐怕会更加震惊。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悲悯的看着天幕中的贫苦人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都是统治者留下的孽债啊。”

  老子轻叹一声,头疼地盯着天幕,仿佛名校的咸鱼班主任突然养出了一个伏地魔。

  他已经能想象到各位诸侯王对道家的态度变化了,无论恐惧还是兴奋,道家都不可能继续摆烂,咳,避世下去了。

  不过.....张角的所作所为给老子带来了全新的思考,道家的发展或许不只局限于社会上层。

  群众路线好像也大有可为嘛。

  天音感慨万千:【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知名人物。

  比如兵权谋家的代表之一,魏武帝曹操。】

  建安十四年,邺城。

  去岁刚结束赤壁之战,南下荆州又失败的曹操正处灰头土脸之际,刘备和东吴结成了联盟,双方关系牢不可破,兵马加起来共有十几万,而曹操经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此时无力再对抗孙刘联军。

  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专注于在北方搞内政,整理军纪、垦边屯粮,减免赋税.....

  天幕出现的那一日,曹操正与他的军师与爱将们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该如何做。

  曹操同样认为天幕是神明对凡人的指引,每次出现都认真聆听,生怕错过了一丝眷顾。

  就在这个时候,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

  “父亲!”曹真惊叫道:“魏武帝?天女是在说您吗?”

  曹操瞪大眼睛:他今后称帝了?不是,他从未有过这等想法啊!

  内心暗叫不好,他下意识的看向荀彧。

  颖川荀彧,王佐之才,曹操称他为“吾之子房”,可见对荀彧的重视程度,而他对汉室的忠心程度曹操同样了解。

  若说他将来称帝,谁心里疙瘩最严重,毫无疑问便是文若。

  他的傲骨、他的品格,如冰之清洁。

  荀彧眼窝的阴影变得很深,他看着曹操,双唇不住颤抖:

  “丞相竟有谋逆汉室之心。”

  曹操:我不是,我没有!

第10章 兵家篇9征西将军曹操

  曹操暗暗叫苦,心道天幕也不铺垫一下就扔出这么个大雷,叫他如何面对文若。

  刚逢赤壁兵败,奉孝病重,其余臣子主持大局的能力都不如文若,曹操可不想这时候和对方离心。

  而且小皇帝的影响力虽然被他削弱到几近于无,但在一些读书人的心中还是很神圣的,尤其在一干儒家老臣那里。

  知晓了曹魏覆汉,那群老臣一怒之下会做出什么举动都说不定。

  曹操不担心自己的名声再臭一些,但能拯救一点是一点啊。

  宴明婉还不知道自己随口一个称呼引发了曹魏阵营的大动荡,喝了一口洛神花茶,她慢吞吞地解说道:【东汉元年,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年轻的他博览群书,很早便展现对武学的兴趣,尤其对军事策略有浓厚热爱。

  为了深入学习,曹操亲手抄录众多古代兵法家的谋略精华,甚至对《孙子兵法》这部经典之作进行了详尽的注解与阐释,这些努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人都认为曹操放荡不羁,将来不会有什么大作为,梁国人桥玄却认为他十分不凡。

  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即将陷入动荡,唯有非常人才能拯救时局,我认为那个人就是你。”

  桥公没有看错人,青年时期的曹操确实是一个名臣苗子。

  当时朝局纷乱不定,曹操初入仕途,担任洛阳北部尉。任职期间,他发明了“五色棒”,作为执法标志将其悬挂在衙门两侧,任何人违反夜禁制度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蹇硕的叔叔触犯了夜禁令,曹操依法将其处死,此事震动京师,从此再也无人敢违反夜禁令。

  曹操一心想要大展拳脚,但不想自己的做法得罪了汉灵帝最宠幸的宦官,之后他被迫免职,在洛阳无事可做,只能回到家乡闲居。】

  “天底下的乌鸦一般黑,无论千年前还是千年后都一样。”明朝嘉

  靖年间,海瑞深深皱眉:“奸邪之徒满朝,忠良之辈却得不到重用,难怪那汉朝气数已尽。”

  “哼。”

  海瑞一拍惊堂木,霍然朝下方大吼一声:“姓吴的,你究竟贪污了多少百姓的粮米,赶紧如实招来,否则本县令今日就要了你的狗命!”

  “大人,大人饶命啊!”

  吴姓豪强泪流满面。

  这个二愣子到底从哪儿来的,他占据贫户田产多少年了,官府上上下下收了吴家银两,心照不宣地视若无睹,结果海瑞甫一上任不仅要他把吃的吐出来,还要治他的罪——

  说好你好我也好的官场规矩呢?

  你怎么不按理出牌啊!

  曹操眼神怀念,他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往事,那时的他与袁绍是好友,两人年纪相仿,志同道合,看不惯奸臣乱政,都妄想着有朝一日清除蛀虫,做大汉的征西将军。

  结果汉廷早已病入膏肓,两人也有了新的际遇,野心随着地位增长而喷发,一个小小的将军之位再也无法满足他们。

  二人从友谊到敌对,袁绍官渡兵败后忧愤而逝。

  “斯人已逝,万事俱付黄土。”

  【光和三年,曹操为陈武等被陷害的正直官员向汉灵帝上书,尽管言辞诚恳却未能得到皇帝的重视,这让他心中充满了失望。

  公元184年,绝望的贫苦百姓在张角带领下揭竿而起,掀起规模浩大的黄巾之乱。

  面对东汉王朝日益动荡的局面,一些有权势的人打算联合起来废除现任天子,他们邀请曹操共谋此事,而曹操毅然拒绝了。

  随后,一件谁也没想到的意外事发生,并州牧董卓掌握了国家大权,他性格残暴,弑杀少帝及太后,仗着军权的威势放纵士兵劫掠富户,奸杀妇女。

  董卓的行为激起天下讨伐。

  曹操抓住机会,乘势而起,壮大己身,到了四十二岁时,他采纳荀彧等谋士的建议,决定迎献帝于许都,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式来增强自身势力。

  这一计策十分巧妙,后世称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好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撇嘴,可不就是吗,该死的曹贼仗着皇帝小儿在他手里,扯着张大义的旗子压制他们。

  这点连刘备都比他更有优势,对方乃中山靖王之后,刘氏宗室的名义比江东逆臣好听多了。

  “呵呵,曹操的行为与董卓没有任何分别,有朝一日,我势必讨此逆贼。”

  邺城。

  “丞相还有什么想说的。”

  面对荀彧定定的目光,曹操喉头干涩。

  说没有违逆汉室的念头?他说不出口。

  他已经走到了这个位置,不可能再回头,新帝不会容得下曹家。

  做周公还是做周文王,归政于汉室,还是将打拼下来的家业传给子孙——

  曹家能选择的路只有一条。

  不过,曹操虽然心里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他确实没想过在活着的时候代汉自立!他希望自己至死都是汉臣的身份。

  “文若,你信我......”曹操讷讷道。

  荀彧凄凉一笑,信什么,信他的主公没有不臣之心么?

  天幕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他眼前站的这人,后世唤作“魏武帝”。

  荀彧伸手摘下黑色的冠帽,官渡战役后,曹操封他为万岁亭侯,食邑两千户,还想表他为三公,他使侄子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如今看来,这三公不一定是汉家的三公了。

  “亭侯之位,恐文若不能继续胜任。”

  君臣两人僵持在原地,其余人噤若寒蝉。

  这时候恐怕只有刘备和孙权两人才有心思听天上讲话:【曹操军事思想的核心是谋略,“欲攻敌,必先谋。”因而他也被称为兵权谋家。

  官渡之战是曹操指挥的经典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他用两万兵力出奇制胜,成功击败袁绍的十万精兵。

  此战曹操屡出奇兵,巧用火攻焚烧袁军的粮草,为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反观袁绍,军队内部不和,其本人又刚愎自用,屡次拒绝部下的正确建议,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军心动摇,从而导致全军溃败。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刘备轻轻点头,对后人评价官渡之战的这一段表示认同,“军师说袁贼骄傲轻敌,曹军攻守相济,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正是对曹操能力的十分认可,他才会想方设法与吴军合作,一起抵抗曹军。

  毕竟当初谁都以为打赢了袁绍的曹操就要一统天下了。

  只有刘备,从未想过要投降,说是心中一点微不足道的野望也好,说是为了挽救倾颓的汉室也好。

  他从不认为曹操是一位圣明君主,也不愿臣服对方。

  想到这里,刘备的心情变得沉甸甸:“那曹贼日后竟然称帝,莫非他真的亡了大汉.....!”

  秦国。

  白起低头,兔毫笔不断在竹简上记录。

  火攻粮草?这些汉朝人打战真是一套一套的,嗯,都记下来,回头打其它诸侯国的时候用上。

  宴明婉:【曹操编写了《孟德公论兵》,书中提出许多关于兵法、军事组织和训练等方面的思想和见解,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曹操擅用火器和骑兵,利用地形实行分兵策略,建立有效的间/谍系统.....这些都是他在军事战略上的创新。

  曹操深知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他认为要拯救社会,就必须拥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他不像春秋时期的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像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了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

  同时,曹操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没有辎重粮食,就会走向灭亡。

  所以他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熙熙攘攘的秦朝臣子们一时间没了声。

  天女是不是对他们有意见?不然怎的一次两次戳他们痛处。

  嬴政唤治粟内史出列,秦朝农事相关的一切事务都由治粟内史掌管,包括征收渔税,田租赋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