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129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谁谋害亲夫?

  她堂堂一高门贵女,施耐庵能怎能如此抹黑她!

  【潘金莲是《水浒传》里的著名人物,起初是大户人家的婢女,因天生丽质,生得貌美动人,不愿做张地主的小妾而被报复,将她下嫁给面目丑陋的武大郎。

  在西门庆的诱惑下,潘金莲禁不住内心寂寞红杏出墙,亲手害死了武大郎,最终命丧于武松刀下。

  历史上的潘金莲出生于大户人家,根本不认识西门庆此人,婚后她嫁给作为县令的武植,过得幸福美满,却被污蔑成了和人苟合谋杀丈夫的毒妇。

  那么问题来了,施耐庵为何要在《水浒传》里抹黑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呢?

  原来武大郎的原型武植有个好友,叫黄堂。武植早年出身贫寒,虽勤奋好学却无钱参加科举,幸得好友黄堂资助才得以考中功名,出任阳谷县令,政绩斐然。黄堂也是读书人,见好友成功,满心欢喜前来投靠,希望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公正廉明的武植不愿为私谊破例,只愿资助其生活。黄堂因此愤然离去,回家后编造了许多诋毁武植夫妇的黄色谣言。

  这些谣言因为太生动在民间广泛流传,严重损害了武植和潘金莲的名誉,一直到元代末年,施耐庵听闻了这段故事,将二人的艳闻融入《水浒传》中,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成为了一个经典桥段。

  随着《水浒传》的流传,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形象就此深入人心,尤其是潘金莲,被误解达上百年之久。】

  “夫君!”

  潘金莲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她这辈子没受过这么大的委屈,好在她已经嫁了人,否则名声坏了连嫁人都不成了。

  武植手忙脚乱地安慰妻子:“不哭不哭。”

  武植扭头盯着天幕,一脸愠色,气煞他也,他一个翩翩君子被写成了“三寸丁谷树皮”,身高从九尺变成不满五尺,还被无中生有安上了一顶绿帽子。

  “黄堂!!!”

  交友不慎,祸害全家。

  武植咬牙说:“我要告官!我,我告去恩师那里!”他恩师是大理寺少卿,黄堂敢如此污蔑他和妻子的名声,给他等着——

  发下毒誓:“武家和黄家、施家从此永不通婚!”

  “嘶,”高俅倒吸一口凉气,露出同情的神色,他名声难听,但至少没被造黄谣骂成这样啊。

  潘夫人,实惨。

  【时间来到20世纪50年代,武氏族人意外挖掘出武植的坟墓,发现墓碑上有以下铭文: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幼年殁父,与母相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植和潘金莲的清白这才昭告天下。

  几十年后,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的墙壁上。】

  潘金莲夫妇心情好受了

  一点,但还是气呼呼,表示不通婚就是不通婚,以后再不与任何姓黄姓施的人士交往。

  施耐庵:“......”

  罗贯中见他师父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五颜六色好不精彩。

  “师父....”呃,您还好吗?

  施耐庵:“原来都是杜撰的.....”

  他还傻叉似的信了这则黄色小故事。

  施耐庵掩面,施耐庵开始收拾包袱。

  “师父你去哪儿?”懵逼的罗贯中。

  “为师去潘氏后人所在的县城走一趟,道个歉,顺便做些弥补,你在家好好写三国。”

  施耐庵从来不逃避自己的责任,既然知晓错了,没道理让后人去替他赎罪。

  罗贯中担忧:“不行,师父你出门,万一皇帝派人来抓你怎么办。”

  施耐庵想了想:“这辈子应该不会发生这种事了。”他不信朱元璋还那么小心眼地跑过来逮人。

  罗贯中依依不舍,拎起纸笔上前,“我和师父你一块去。”

  “徒儿阅历不足,想收集多些民间资料完善三国小说!”

  而且.....

  罗贯中面色严肃。

  他担心师父出门会被人套麻袋。

  水浒传结局写得那么黑暗,外面现在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想暴打师父一顿,虽然师父武艺高超,能以一打十,但万一有大妈大爷给师父砸臭鸡蛋,他反抗得过来吗?

  “师父,为了您的安危着想,您还是带上徒儿吧。”

  罗贯中苦口婆心地劝说施耐庵。

  而天音缓了几息后,继续说道:【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最早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大规模揭露和曝光,成书后风靡百年之久,更有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起义军把《水浒传》作为起义的行动指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像后来发起反对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和义和团等组织,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

  据说当时的统治者朱元璋阅读水浒传的手抄本,怀疑写作之人有谋逆之心,下令将施耐庵捉起来,关进刑部天牢里准备处斩,若不是施耐庵的老同学刘伯温帮他求情,他的小命就没了。

  或许是在天牢里受了折磨,施耐庵出狱不久,便与世长辞了。】

  视频贴心地放出小说内宋江醉酒念诗的场景。

  男子狂荡大笑,挥洒笔墨:“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朝将军们不懂,将军们瞳孔地震。

  施耐庵你真敢写啊!难怪人家明太祖怀疑你抓你,黄巢是唐末的造反头子,屠了整个长安城,你还敢写主角笑话黄巢。

  逆天。

  作者本人比小说男主逆天。

第94章 小说与名著篇5“那就叫,三国演义吧……

  明朝。

  朱元璋按着额头,沉沉地叹了口气,唉,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对,就是他弄死了施耐庵,弄死了明朝的大文豪,怎么着吧。朱元璋破罐子破摔地想。

  朱标说:“事已至此,父皇,下令推广水浒吧。”

  “哈?”朱元璋没忍住:“推广?让天下人学宋江一样造我大明的反!?”

  朱标:“儿臣不是这个意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朝廷控制不了天下人心,父皇你禁毁水浒,水浒却依旧人尽皆知,不如反其道而行,还能显示朝廷的气量。再者小说的招安情节或许能影响到某些叛贼,让他们效仿梁山好汉戮力王室,为国效力也说不定.....”

  朱棣连连点头,声援朱标道:“没错,反贼什么的都是不能打的皇帝才忧虑,我大明武德充沛,有何可怕的,有逆贼正好,我自请去剿匪!”

  朱元璋不能打的皇帝气量小:“??”

  我看朱老四你是欠揍了。

  “不行。”朱元璋说:“推广水浒,想都别想!”

  别说读者看了水浒传结局寒心,朱元璋都想把书里的赵佶吊起来五马分尸,底层老百姓可不会管小说里的皇帝是谁,只会把他们对官老爷的怨怼代入进去,书里那么多血腥报复情节,万一有脑子不清醒的家伙被煽动,振臂一呼咋办。

  “朕会给施家后人一些补偿,其余的不许再议。”

  见朱元璋态度坚定,朱标只好遗憾的低下头。

  朱棣眼神好,余光捕捉到朱标唇角一闪而逝的弧度,从怔愣、疑惑、再到恍然大悟,暗暗竖起大拇指。

  大哥这招厉害啊,以退为进,臭老头不就妥协了,果然拿捏老爹还得靠大哥。

  【人性的阴暗,封建社会的腐败,英雄的侠肝义胆,这些我们都能从水浒传中看到,它关注平凡小人物,关注市井生活,首次采用白话文创作长篇小说,向广大群众敞开了文学界的大门,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小说文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以施耐庵的名字命名,推动汉语长篇小说的创新与繁荣。

  水浒传的文脉精髓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上,茁壮生长,影响世人。】

  湖泊上响起一阵狼嚎般的叫声,艄公划着渔船,四面八方,锣鼓声响。

  水墨一笔一划地勾勒出歌曲名字:

  “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啊

  说走咱就走啊

  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啊

  路见不平一声吼

  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嗨呀依儿呀....】

  歌声浑厚嘹亮,在水上传荡不息。

  音调野蛮,却郎朗上耳,当下便有观众情不自禁跟着唱了起来。

  唐末、宋末、明末、各时空不乏有被吃人社会压迫到悲惨境地的义士们,他们听着这首好汉歌,莫名感到心潮澎湃。

  信奉古典名著里的各路神仙,企图用神灵的力量让自己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成员们望着天上,几乎目眩神迷。

  “真好听。”“是呀,咱们和梁山好汉一样,是保护国家的大英雄!”

  在世人看来鲁莽愚蠢,后来遭清政府残酷镇压的义和团组织成员此时淳朴地扬起笑脸,脑袋跟随音乐节奏一晃一晃。

  领袖轻咳两声:“勿骄勿躁,切记十条团规,向水浒好汉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