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132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荀彧无言以对。

  江东。

  周瑜摇头道:“曹操滥杀无辜,举止有失仁义,纵有权谋,如此行径何以服天下?陈宫性格刚直,眼底揉不进沙子,难怪会弃他离开。”

  周瑜还没看到吴国的人出场,期待接下来的小说场景,下一刻,周瑜二字映入眼帘,他看到天幕里,自己泪雨如下,仰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

  三声之后,气绝而亡。

  周瑜:懵逼.jpg

  这人是谁?他怎么会气量狭小到嫉恨比他小了六岁的诸葛亮?还活生生被气死了!

  孙策同样看得目瞪口呆,这是公瑾?这....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如果二人生活在后世,就明白这一感受叫做ooc带来的冲击——

  周瑜:笑不出来。

  【场景五。】

  许昌故地。

  曹操青梅煮酒,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贤弟与我耳!”

  刘备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小心掉落地下,正值雷声大作,刘备强作镇定地低下头,捡起匙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会害怕打雷吗?”

  刘备说:“圣人都会改变态度,我怎么能不怕呢?”随机应变,将掉落汤勺的缘故轻轻掩饰了过去。

  曹操不疑有他。

  其他皇帝:“......”

  这流程似曾相识啊,好像在汉高祖和西楚霸王那里见过一回。

  嚯,老刘家的人莫不是能免疫鸿门宴?

  刘邦嘿嘿直笑:“有乃父英姿。”

  项羽咬牙,当初就应该噶了刘邦,一时大意放跑了对方,结果成了他的心头大患。

  【场景六。】

  姜维反间计失败,留下一句:“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然后自刎而死。

  人们都以为姜维背叛了蜀汉投靠魏国,纷纷唾弃他是无耻小人。

  直到后来,东晋有臣子整理档案,无意间发现一封被保存得十分珍惜的秘信。

  打开一看,他惊讶地发现这是姜维当年写给刘禅的信,信中内容不多,只有短短一句话——

  “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场景七,场景八,场景九......

  吕布:“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赵云:“得死于疆场者,幸也。”

  祝融夫人披甲上阵,厉声喊道:“既为男子,何无智也?我虽是一妇人,愿与你出战!”

  数不尽的英雄意气,浪漫无畏。

  明明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三国众人却看得失了神,不少人鼻尖一酸,继而心绪不平。

  杜甫怔怔地望着眼前景象,终于明白中国朝代那么多,为何偏偏汉会成为后世主民族的称谓。

  他是大唐子民,但还是忍不住为他们而心潮澎湃生出豪气。

  ——这个朝代,太璀璨了。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释然大笑。

第96章 小说与名著篇7在文字里永生

  益州。

  刘禅坐在刘备身旁,懵懂的眼里闪过一丝迷茫,姜维死了?

  他从先前的天幕里得知姜维是他以后的下属,天女娘娘的意思是未来他投降以后,姜维自杀了?

  他是不是害了自己的臣子?

  年幼的刘禅惴惴不安。

  “父亲,我是不是又做错事了。”

  听到刘禅的话,刘备叹息一声,搂住了他,“没有,你做的很好。”

  君臣不相负的人,又岂止他和军师。

  以刘禅当时在魏国的境地,保存姜维密信一事一旦被人揭发可是谋反的大罪,但他依然保存了下来,保留了姜维忠诚的凭证。

  刘备略感欣慰,孩子能力是差了点,品性却没得挑,若他能打下一个太平天下,阿斗或许能发挥得更好,至少也是景帝那样的守成之君。

  更远时空的姜维,目光落在那封古朴的信件上,喉咙干涩,说不出话来。

  无数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落寞于自己兵败身亡,有感动于刘禅偷藏信件,有一切尚未来得及发生,他还有机会拯救汉室的庆幸。

  姜维的瞳孔里燃起熊熊火焰。

  再来一次,他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他是丞相的学生,继承了他的遗志———振兴汉室,虽死无悔!

  许都。

  “刘备啊....”曹操摩挲着下巴,他很早对刘备就有了警惕心,几次三番想置人于死地。

  刘备和他不一样,和其它诸侯们也不太一样,不为钱不为利,这样的人在乱世里太特殊了。对方身上有着一种曹操不了解的东西,让他潜意识视其为大敌,连当年几乎一统北方的袁绍都没带给过他这种感觉。

  直到后来天幕出现,曹操这才搞明白刘备身上的东西是什么,那是一种名为理想的事物。

  是他带着几万骑兵南下准备屠杀徐州城时,男人率着可笑的几千兵马螳臂当车。

  是他被追杀途中,优柔寡断地带上十余万的襄阳百姓渡汉江,最后被他派去的兵马追上。

  即使刘备地盘小得可怜,也有一大堆英雄豪杰愿意追随他,有关羽、庞统那样的人物为他赴死。

  曹操给关羽请封侯爵都动摇不了他对刘备的忠心。

  曹操轻扯了一下嘴角。

  曹丕:“父亲您在想什么?”

  “为父在想,我能有今日,多亏了刘玄德。”

  官渡之战的惨败,让曹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从头到脚,彻彻底底地——

  抑制豪强,屯田改革,兴修水利。

  见他做完这一切后河北人心大涨,曹操方才明白他过去差在了哪里,为何南方的士族子民始终不肯依附他,为何刘备一穷二白也敢与他争。

  曹操举起一杯浊酒遥对南面,算作行礼。“敬——孤此生最大的对手。”

  汉中王刘备!

  元朝末年。

  与施耐庵隐居在兴化的罗贯中嘴唇抖了抖,一种电击般的颤栗沿着脊椎涌上大脑。

  这是他将来能写出来的故事?

  仿佛站在山脚下,看到了山巅上的自己。

  群山浮出迷雾,深海咆哮。

  他伫立在高峰之上,身影如延展的天空,俯视过去的他。

  【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乱世频现,为何只有三国被世人津津乐道?这一时代,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交织,道义的界限模糊又清晰,忠诚与背叛,智谋与诡计,孝道与廉洁,它们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闪耀,铸就了大汉最后的辉煌。

  而罗贯中是将那个乱世推到巅峰的人,他写活了三国,诠释了何为华夏民族风骨,不仅是简单地叙述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永不落幕的英雄情怀。

  这就是为什么后人如此喜爱三国。】

  各时空的小说家对着天际画面失神。

  他们写文章和杂言从来没想过能这么写,以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百年间纷繁复杂的事件与人物群像组织在一起,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雅俗共赏,使上流与平民都能从书中找到共鸣。

  如井中蛙窥天上月,一粒蜉蝣望青天。

  作为同行,他们清楚罗贯中此举难度有多高,震撼于他的文学创造力。

  西汉。

  虞初:“......”

  终于知道为啥天女不讲小说家鼻祖了,哪家学派的鼻祖被后辈吊着打啊?和三国演义引起的动静比起来,为黄车使者名号得意洋洋的他简直可笑。

  同僚:“你怎么了。”

  虞初:“.....让我静静。”

  太难过

  了。

  西晋。

  陈寿的好友见陈寿紧拧眉毛,小心翼翼地唤他:“承祚.....”

  对方脸色怎么那么难看,难道是不高兴三国演义小说比他写的三国志名气大?

  陈寿严肃道:“我在想一件事.....”

  这时头顶的女音道:【《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结构之宏伟,人物活动地域之广大在世界古典小说里无与伦比。清代文学家评价:“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