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23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王二和伙伴躲在同一处营账里,看见明亮的微光破开天际,细小的雨珠染成漂亮的金色,顺着冷风吹进来。

  片刻,熟悉的女音响起:

  【他是大明战神,倭寇克星。

  平定了流毒百年之久的倭寇之乱,活着的时候,他是沿海地区的定海神针。

  他一句诗词流传千古,唤起华夏子民心中最诚挚的爱国情。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听到这句诗词,想必已经有人猜到了他名字。

  他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兼军事家,戚继光将军!】

  戚将军!

  戚家军众人一瞬间瞪大了眼睛。

  “好霸气的诗词。”曹操喃喃道。

  忧国忧民,不追求个人功名。

  比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立意听上去还好,这后世的将军一个比一个厉害啊。

  而许多明朝以前的人根本没听过倭寇二字,闻言一脸疑惑。

  何为倭寇?

  “倭国,”武则天眯起眼睛,突然记起来一件事。前段时间日本遣唐使来觐见她,觉得自己国家名字不雅,想更改,请求她给他们赐一个新国名。

  当时她喝了点酒,心情正好,于是随口说了“日本”两字。

  一个国土没唐朝郡城大的国家,日后竟生出了野心想鲸吞华夏?

第20章 兵家篇19大明第一首辅

  武则天身旁的狄仁杰缓缓咀嚼着“定海神针”四个字,对天女口中的战神来了兴趣。

  听起来这位戚将军深受百姓爱戴,是一位威望不逊于岳飞的名将。

  帝王薄情,手握重权的将领总是难以善忠,他听了这么多,只有卫青是个例外,这位戚将军会是一个新例子吗?

  天女一如既往地率先介绍起戚继光的出生背景:【戚继光,字元敬,山东蓬莱人。戚继光的祖上戚祥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开国大将军,在洪武十四年远征云南时壮烈牺牲,明太祖朱元璋念着好兄弟的功德,授予戚祥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戚家治军严明,良好的家风给戚继光内心打下了爱国为民的种子,他自小精通文义,十七岁父亲病逝后,他继承了登州指挥佥事。

  嘉靖二十九年,戚继光前往京城考武举。】

  人们对戚继光厉害的家世背景反应良好,或者说这才是他们习以为常所见。

  古代官职一般世萌承袭,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一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失败为止。

  阶级分化严重,因此有武将世家,清流文臣世家等等一说。

  像卫青、关羽、岳飞这种奇迹般的低下出身,最后还能走到一国定鼎的位置,天幕出现以前,许多人想都不敢想。

  所以大家对岳飞等人如此崇拜,他们或曾为奴隶、或曾为逃犯、或曾为农民,虽处底层但不堕青云之志,只待有机会便一朝扶摇直上,直冲九霄。

  是他们无数人的心中理想!

  咸阳宫。

  嬴政若有所思,武举,武举,举有选拔之意。

  尽管这个时空还没有举人诞生,聪明的秦始皇已经领会到了其中真意。

  他见戚继光坐在开阔的殿堂内,经过笔试,武试两论环节,先考谋略,再考武艺 ,笔试不及格就不能参加第二轮武试.....

  天子亲授官职,选拔人才,直接在兵权和王权之间建立一条光明正大的联结,所有考生为天子门徒。

  此为万世之法,嬴政心想。

  五脏六腑似浮在热流里,找到了沸腾路径。

  他眼眸掠过亮光,“朕想学此法选拔兵家人才,诸爱卿以为如何?”

  法家出身的文臣们不太情愿,见李斯没反对,也就默默闭了嘴没出声。

  武将们没啥意见。

  主要是宴明婉先介绍了戚继光的家世背景,他们认为这些来参加武试的青年依旧是世萌承袭的武将子孙,只不过对自家子侄多加了一道考试环节,考得上更受陛下重视,考不上也能当官。

  横竖肉都在他们锅里,有啥好反对的?

  嬴政当然有别的想法,但步子拉得太快,事情推进就没那么顺利了。

  温水煮青蛙,慢慢来,总能达到他想要的。

  见小韩信嘴巴翘得能挂油壶,嬴政嘴角勾起,吩咐道:“多念书,朕日后亲自点你为武状元。”

  学业又多了。

  小韩信表情幽怨,大人想一出是一出,到头来受罪的却是他。

  遥远的春秋时空,孔子与嬴政的想法产生了奇妙的相似点。

  他广收门生传授他创立的学说,弟子七十人,养徒上千人,千名学徒多由他亲自考校后收入门下,这种方法很吃力,已经达到了他收徒数量的极限。

  那一个国家选拔优秀官员,源源不断充入朝廷运转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天女并未细讲,孔子却隐悟到了一点那扇大门的边界。

  ——那是让天下权贵恐惧,拼尽全力也要去阻拦的新世间。

  通往那扇门的道路上,必会堆满累累白骨。

  自从汉朝独尊儒术一事从天幕里传出,孔子名扬天下,有不少诸侯王邀请他去他们国家做官,连孔子的母国鲁国也发来邀请。

  孔子都拒绝了,他说自己游历天下,如今路程只走了一半,还有另外一半未走完。

  颜回知道孔子的话实为借口,夫子其实在犹豫该去哪儿。

  “夫子,我们去秦国吗?”

  秦国是乱世赢家,最后一统天下。

  孔子摇了摇头:“秦国国力强大,可他们的强大正是因为子民悍勇好战,“血不流干誓不休战”的血性让诸国不敢小觑。天下无一日一统,秦王就不会接受我的学说,否则便是自断一臂。”

  颜回:“那我们去楚国?”

  楚国是这时候的强国,虽然经历过吴国的侵略和郢都沦陷,但楚昭王在复国后勤恳治理国家,有明君的风范,而且他对孔子十分欣赏,曾经有意为他封君。

  孔子再度摇头:“楚昭王想向夫差复仇,与吴国之间必有一战。”

  战争环境不利于学说发展,楚王只会想办法强军安楚,不会将资源倾斜给他们。

  孔子仔细想了想,说:“我们去齐国。”

  有消息从齐国传来,齐威王想在稷下兴办一所学宫,容纳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儒、法、名、兵、农、阴阳诸家.....齐威王正在寻找贤士担任学宫祭酒。

  有天女之言,百家学说势将再度兴起。

  群英荟萃,他儒家岂能不争流而上,做那颗最耀眼的明星!

  明朝。

  戚祥又惊又喜,戚继光是他的后代,他的后辈竟然青史留名了!

  子孙被天幕点名,比戚祥得知自己死后被封明威将军还要高兴。

  “哈哈哈!不错啊老戚。”朱元璋大笑,这样勇猛的将士合该是他大明的英雄!

  四舍五入,他有戚继光的先祖也算有一个小戚继光了。

  不过.....远征云南是什么意思?难道元朝余孽叛乱了?

  看见朱元璋脸上的表情,百官们条件反射地绷紧一张皮。

  朱标轻轻咳嗽,爹,您悠着点,别吓着大家了。

  朱元璋拍着戚祥后背说道:“老戚啊,朕之后不派你去巡视云南,换个人。”

  武将们:“!!”

  不派戚祥去,难道派他们去?不要哇,天幕都说戚祥死在了云南!

  戚祥拒绝了:“不,臣愿意接下这份差事。”

  有攻下云南的战功,他才能封为世袭将军,为子孙打下一份基业,而且说不定戚继光就是受到他这位先祖鼓舞才走上的从军之路,所以他更不能怯战。

  他年纪大了,一把老骨头要是能为儿女铺出一条康阳大道,死而无憾。

  朱元璋越听越满意。

  听听,这就是他大明的将军!赵构有岳飞不懂珍惜,他懂,元朝余孽最好识相点,主动宣布臣服,否则他就御驾亲征,带着三十万大军压过去——

  这边朱元璋想着要如何亲自收服被元军统治的云南,视频画风一转,一个太监谄媚的走进道观里,对身穿道袍的中年男人道:“启奏飞玄真君,忠孝帝君,万寿帝君陛下,该敬天拜醮了。”

  【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熜沉迷于求仙问道,二十年不上朝,导致军备废弛,朝中结党营私,上下官僚贪污腐败成风,南方的倭寇和北方蒙古势力趁机侵扰边境。

  日本诸侯支持的民倭在汉奸帮助下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南沿海。他们劫掠烧毁百姓财物,抢夺良家女子俘虏青壮年当奴隶。

  看到频繁来骚扰的倭寇,戚继光非常愤恨,提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韬钤深处》: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表达他荡平倭寇,报效国家的坚定决心。】

  朱元璋傻眼。

  啥玩意儿,多少年不上朝?

  人干事否!!

  朱标赶紧扶住老父亲:“父皇。”朱元璋心一梗,差点没喘上气来,该死,他看就是他太能干才让后面的子孙不务正业。

  那一连串道号是什么鬼,做皇帝还能专职修仙的?!